顺德欢姐烹饪学校获评省级“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
7月23日,记者从伦教街道办获悉,经广东省人社厅近日认定,位于伦教的佛山市顺德区欢姐烹饪职业培训学校获评2020年省级“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据悉,广东省“粤菜师傅”工程自2018年开始实施,每年评选3家省级粤菜师傅工作室,顺德区目前有3家单位获评。
作为闻名海内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梁桂欢(下称“欢姐”)四十年如一日钟情于传统烹饪技艺的传承。“当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为弘扬粤菜文化贡献力量。”欢姐说。
2017年,为回馈饮食行业,向社会输送粤菜烹饪技艺实用型人才,欢姐创办了烹饪职业培训学校。
欢姐烹饪职业培训学校能获评省级“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团队实力自然不容小觑。据欢姐介绍,学校授课老师由多名烹饪高级技师组成,每位都是顺德餐饮行业的佼佼者,现有授课老师均是中华金厨奖获得者、中国注册烹饪大师。
据不完全统计,欢姐烹饪职业培训学校已为餐饮行业输送超过300名人才,学员足迹遍布省内外。
“粤菜是一种文化,于我而言,有一种刻进心里的使命感。”欢姐表示,省级“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成立,不仅为烹饪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优秀舞台,也有利于推动粤菜文化发展。
今年3月30日,凉山州木里县、西昌市等地发生森林火灾后,佛山市委、市政府于4月1日第一时间发出慰问信,转达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对凉山州委、州政府和凉山州人民的关切和慰问,并专门划拨3000万元支援凉山州抢险救灾。凉山州委、州政府决定利用佛山捐赠资金采购100辆森林消防灭火水车和应急指挥车,提高凉山州消防应急救援能力。
向贵瑜代表州委、州政府和凉山州人民,对佛山市一直以来的倾情关心、鼎力支持表示感谢。向贵瑜表示,100辆森林消防灭火水车对凉山州是一场“及时雨”,是雪中送炭的温暖。这批消防车辆不仅大大加强了凉山州应急装备力量,而且进一步提升了森林消防灭火快速机动能力。
毛永天表示,抢险救灾工作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佛山一直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凉山州抢险救灾能力建设。接下来,佛山将继续按照“中央要求、凉山所需、佛山所能”要求,一如既往支持凉山州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共同做好抢险救灾各项工作,尽最大努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该庙重新修缮后,已打造成佛山冶铸历史展览馆,市民通过馆内展示的文字、文物资料,能直观地了解到佛山冶炼行业的发展与传承。
古庙建筑别具特色
国公古庙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福宁路新安街46号,始建于明代,历经清代不同阶段多次修葺扩建,现存的山门、香亭及大殿等主体建筑,沿纵轴线由南至北排列,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及光绪二年(1876)重修后的面貌,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
昨日,记者来到新安街巷口,穿过巷口牌坊后步行数十米,就看到修葺得整洁干净的国公古庙。该庙山门庄重而瑰丽,石额镌题“国公古庙”,庙门框有石刻联“夺矟宣威传武烈,范金垂法仰神工”,处处显示着该庙是佛山明清时期“炒铁”(锻铁)业的师傅庙。
山门及大殿的硬山顶镬耳式封火山墙呈花瓣状,梁架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山门前檐护板及门廊梁架上遍饰精美木雕花卉及人物故事,瓦脊、飞檐和山墙上的圆雕及浮雕灰塑典雅华丽。
古庙建筑也体现了清代中晚期佛山地区中外工商贸易交往的历史。在檐柱石枋上,还有四组八个头戴礼帽、身着燕尾服的外国人石像。禅城区文体局文化遗产科科长任智斌解释,鸦片战争爆发后,大量洋货进入市场,对于佛山这个以手工制造业为经济支柱的古镇带来了巨大冲击,冶铸乃至制钉行业更是首当其冲,不少从业人员生计受影响。当时,很多建筑上都刻有外国人的形象,表达对外国列强入侵的不满。
馆内资料文物展示行业发展变迁
国公古庙是行业细分背景下,佛山炒铁行的会馆。该行奉打铁出身的唐代开国将领、鄂国公——尉迟恭为行业祖师。作为行业师傅庙,国公古庙曾经既是炒铁行同仁祈求保佑、消灾解困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是行内拜师收徒、商讨行业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佛山冶铁行业发展的重要见证。
当前,古庙已被打造成佛山冶铸历史展览馆,四周墙上是图文并茂的展示板和倚墙而放的展示柜,柜中尽是与佛山冶铸业相关的文物、资料等。
展览分为岭南炉火千年传、春风走马满街红、分工精细各专攻、工艺先进名远扬、现代冶铸谱新篇五个部分。任智斌表示,国公古庙是佛山首个以冶铸业为主题,展示佛山冶铸行业发展和相关文物资料的博物馆。
明清两代,佛山冶铁业获得长足发展,使佛山从农耕乡镇转变为以冶铁为主的工商市镇。其时,佛山名炉林立,产品多样,远销各地。整个行业的发展也促进内部分工的细化。
其中,炒铁行业又分为多个行头,明代有铁线行、铁钉行、铁锁行、农具杂品行等,发展至清代已经有20余个,从业者数以万计。
而制钉工场多设在国公古庙所在地的新安街,在近200米长的街道两旁有数十家店铺,多为既制作又售卖,其技艺誉冠全国。清嘉庆年间,佛山就已创立钉行会馆,该古庙也曾作为铁钉行西友会馆。
1923年~1925年为佛山制钉业的鼎盛时期,从业人员超千人,产量逾千吨,至20世纪80年代达5000吨。产品除内销,还销往海外。
参观需提前一天上公众号预约
新中国成立后,在工业发展的促进下,佛山冶铸业逐渐摆脱了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向机械化、产业化,以工业配件为主要产品的方向迈进,曾经炉火遍布的景象一去不返。
即使如此,之后的一段时间,国公古庙依然承载着当时佛山冶铸从业人员对自身行业发展的美好祝愿。据介绍,古庙对外开放不久,前来参观的市民并不多,当中大部分都是以前在附近居住、工作的老街坊。
退休已经十几年的杨先生,昨日前来国公古庙参观。他告诉馆内工作人员,自己退休前是佛山冶铸业的从业人员,在自己入行之初,工厂的师傅就曾专门带自己来到这里,如今,听说国公古庙重开,他特意过来看看。
如果市民想到国公古庙重温佛山冶铸业千百年来的风云变迁,可以提前一天登录禅城区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实名预约免费参观。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