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和引导高校师生参与这项志愿服务!
日前,中央社会工作部、教育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鼓励和引导高校师生参与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为发展法律援助事业、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一起来看——
《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健全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基本完成高校法律援助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到2035年,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成为高校法学师生实践教育重要阵地,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体系。
《意见》提出了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招募法律援助志愿者、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服务、参与法律援助案件办理、创新志愿服务方式方法、强化志愿服务成果运用等八个方面工作要求,强调各地社会工作、教育和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强工作保障,强化协同配合,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据了解,全国法律援助机构已依托高校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400余个,全国共有在册法律援助志愿者6.2万名。
一起来看《意见》全文——
关于加强高校法律援助
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法律援助志愿者管理办法》,鼓励和引导高校师生积极参与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强化法学实践教育,现就加强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鼓励和引导高校师生积极投身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事业,推动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与法学教育双融双促,提升法治人才培养质量,为发展法律援助事业、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5年,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基本健全,高校法律援助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基本完成。到2035年,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成为高校法学师生实践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二、重点工作
(一)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司法行政部门会同教育部门根据当地高校规模布局和人民群众法律援助需求,做好本行政区域内高校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的统筹规划,指导法律援助机构依托具备条件的高校设置法律援助工作站。高校要整合现有法律诊所、学生社团等资源,为法律援助工作站提供必要工作场所,配备办公设备、服务设施以及工作站标识标牌等,为志愿服务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具有律师执业资格或者法律职业资格的师生,可以到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司法行政部门研究制定工作站相关规范,推动高校法律援助工作站标准化建设。
(二)招募法律援助志愿者。司法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法律援助志愿者招募、注册等工作。法律援助机构及接受委托的高校根据《法律援助志愿者管理办法》,结合工作需要制定法律援助志愿者招募计划、发布招募信息,招募法律援助志愿者。高校从事法学教育、研究工作的人员,法学专业、具备法律知识的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或者通晓特殊语种、手语的学生,经招募单位审核后,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平台自行注册或通过招募单位注册,成为法律援助志愿者。
(三)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服务。法律援助志愿者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情况,依法为经济困难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等法律援助服务。支持高校依托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工作站建立法学实践基地,组织法律援助志愿者到法律援助机构交流实习,参与法律援助培训、案件质量评估、理论研究、制度建设研究等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高校师生可以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和个人特长,结合当地需求,在法律援助机构的指导下,提供语言翻译、心理疏导、普法宣传等法律援助相关服务。
(四)参与法律援助案件办理。具有律师执业资格的高校师生,可以法律援助志愿者身份接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承办法律援助案件。接受指派的高校师生,可以与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组成办案团队办理案件。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可以辅助承办律师,参与案件办理相关工作,熟悉司法活动流程。参与案件办理的法律援助志愿者,可领取法律援助机构发放的差旅费等直接费用。
(五)创新志愿服务方式方法。结合每年“3·5学雷锋日”“12·5国际志愿者日”等时间节点,定期开展“法援惠民生·志愿者同行”专项活动。鼓励高校与法律援助机构结合当地实际,通过建立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团、成立高校法律援助联盟、开展学术实践项目等,组织志愿者到法律人才短缺的地区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促进法律服务资源跨区域流动。引导高校师生利用寒暑假、周末等课余时间在学校、社区、偏远乡镇和农村牧区开展普法讲座、法律咨询等活动,或者利用教育部青少年普法网等平台开展网络普法、线上法律咨询等服务。
(六)强化志愿服务成果运用。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将法律援助纳入法学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实训环节,提高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在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中的比重。建立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成果转化机制,支持高校学生以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相关课题参加论文评选、创业竞赛等活动。支持高校设置法律援助法、法律援助服务技能等相关课程,将法律援助法纳入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内容,强化法律援助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相融合。依照有关规定,依托高校法律援助工作站,重点建设200个左右法律援助实践教育培养基地(含100个左右西部基层法律援助实践教育培养基地)。
(七)健全工作监督管理制度。高校法律援助工作站要加强志愿者的日常管理,健全完善准入退出、统计报送、档案管理、质量监督、学习培训等制度,定期向法律援助机构和高校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业务指导和监督。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援助机构要将高校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情况纳入数据统计和统一管理,定期调研高校法律援助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
(八)推行服务记录评价机制。高校法律援助工作站负责记录高校师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信息,并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高校要构建志愿服务记录评价体系,灵活采用记录式、学分式、星级式等评价方法,形成科学评价结果,并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师生评奖评优、推优入党、升学就业以及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等的重要参考。在校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表现突出的,优先推荐参加大学生法律援助律师专项计划。
三、组织保障
开展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是加强法学实践教育、扩大法律援助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各地社会工作、教育和司法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强化协同配合,主动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和工作成效,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要加强工作保障,在教育部门、司法行政部门及高校的指导监督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由社会资金出资的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基金。支持与社会组织合作,依法开展募捐活动,为志愿服务提供支持。要加强推广宣传,对组织管理规范、服务效果明显、业绩贡献突出的高校法律援助工作站及志愿者,按照党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表彰、奖励。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大力宣传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工作成效和典型案例,讲好志愿者故事。
近日
2024年广州市
中小学生天文知识学习竞赛决赛
顺利完成
9484名中小学生报名参赛
经初赛选拔
共有300余名学生进入决赛
决赛分小学组、低年组和高年组进行
结合我国的航天发展
今年决赛的主题
主打“中国的月球探索”
小学组特别设置了“讲好中国人的月球探索故事”主题创意设计。参赛学生需根据活动主题,在一张A4大小的样纸上1小时内现场独立创作作品,形式不限,材料不限,以期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参赛的同学们用颜色笔、水彩颜料、橡皮泥、3D打印材料、硬板卡纸等等各种材料,用绘画、手工创意等不同形式显示自己心目中的“中国人的月球探索”故事,有的以嫦娥奔月为基础,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如用火箭替代玉兔,展现了中国人在月球上的科研活动;有的则描绘了未来中国航天员登月的情景,充满了自豪感和荣誉感。
短短一个小时,现场完成的作品,不乏盎然的童趣,也不乏相对严谨的成果,更不乏精致的设计,有的作品还装上了小马达和小灯泡,展示了我国未来月球基地的形态,充分反映出他们对月球探索的思考、以及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与追求。
低年组和高年组的决赛则聚焦于天文观测的基础知识与天体物理学的深入探索。通过理论测试和望远镜操作,参赛学生需全面展示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星座与亮星分布的认识、基本的观测技巧和望远镜的使用知识,以及掌握常见的天文学测距方法。在天体物理学部分,参赛者则需展现分析、解释和计算天文观测数据的能力,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以检验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他们在比赛中展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天文基础。低年组和高年组的优胜者将有机会推选参加更高层次的天文知识竞赛,与来自全省乃至全国的优秀选手同台竞技。
近年来,广州市中小学生天文知识学习竞赛选拔出来的选手在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中屡获佳绩,为广州乃至广东省赢得了荣誉,也激励着更多的师生投身天文学习研究活动中。
三水唯一!
白坭镇入选
广东省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省级试点!
近年来,白坭依托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资源,以“文创+N”模式,丰富乡村文化产品供给,全力建设文旅融合产业带,在助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白坭镇文旅工作荣获区级以上荣誉超30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7项、市级8项。白坭镇文化站荣获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颁发的“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岗头村荣获全国文明村,佛山文创古镇获评中国特色小镇50强,并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佛山文创古镇粮食博物馆获评第二批广东省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并入围第三批国家级粮食安全教育基地名单。白坭镇被评为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富景社区入选首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沙围村入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西江十里画廊旅游线路获评广东省十大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祠堂+文化”模式创建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项目等。
“文创+旅游”
白坭镇充分利用沙围村、三巷村等岭南特色古村落,重点建设了聚贤楼、西江河鲜美食街、七彩花田、创意良仓、西江院子、桃源三巷等项目,开发古镇休闲半日游、沿江文创一日游、文创古镇两日游等旅游线路。文化游、乡村游、研学游蓬勃兴起,形成“游古村、品文化、逛花田、尝美食”的旅游新风尚,节假日观光旅游人气高涨。
2017年以来,共计吸引游客超400万人次,文旅产业实现收入超20亿元。2024年1-7月白坭接待游客98万人次,拉动消费近6200万元。
文创+乡村
白坭充分利用当地气候优势和种植业基础,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先进种植业技术发展现代农业,致力将农业变产业、园区变景区、产品变精品,打造特色农业种植示范区,发展农业观光研学游,已建成康喜莱、和中盛、九穗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
目前已经带动3000多户农户致富,农家乐收益由原来每年800万元增长到1600万元,园区所在的沙围村村民人均分红由2018年的2100元提高至如今的1.2万元。
另外,和中盛农业生态园结合互联网运营,在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开设了账号“和中盛农业生态园”,白坭镇本土孵化的草根主播何文胜,现有近10万粉丝,单个视频最高浏览量超200万。
文创+非遗
2018年以来,白坭深入挖掘非遗内核,实现了从0到13的跨越式发展,营造在白坭“品美食就是品文化”的卓越美食体验。
2018年,白坭镇申报的疍家腊鸭扎、禾秆冚珍珠、西江疍家美食制作技艺入选三水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疍家菜制作技艺(疍家腊鸭扎、禾秆冚珍珠制作技艺)入选佛山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疍家腊鸭扎、禾秆冚珍珠传承人入选三水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22年,鸡煲蟹、狗仔鹅、传统红木家具制作技艺、白坭五人龙舟入选三水区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年,白坭黑皮冬瓜文化习俗、瓦罉鸡制作技艺、灰雕技艺入选三水区第十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白坭已申报了10项区级非遗、1项市级非遗项目以及2名区级非遗传承人。白坭镇创新将美食文化与非遗文化充分融合,形成“美食+非遗”品牌,通过100日攻坚推动西江河鲜美食街美丽蝶变,文创+非遗有了传承发展的新载体。
美食制作技艺申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极大地带动和促进商家、农民增收致富。西江河鲜美食街年营业额是原来的5倍。腊鸭扎、禾秆冚珍珠、鸡煲蟹等非遗美食销售额较申遗前劲增10倍以上。西江非遗美食宴为佛山美食名城呈上一道“新菜式”。
祠堂+文化
白坭镇祠堂文化底蕴深厚,全镇保持完好的明清风格古祠堂达50座。近年来,白坭镇探索“祠堂+文化”新模式,大力推动古祠堂活化,将祠堂建设成为新时代农村基层的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学习园地。
目前,发源于白坭镇的“祠堂+文化”模式全区推广,三水已建成40个区级示范点,并成功创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项目。发源于白坭镇的“党建引领,三治结合,四会联动”134基层治理模式成为了亮相央视等全国主流媒体平台的“白坭中社经验”。
文创+漆艺
白坭镇以八千年传统漆艺文化为产业引擎,围绕漆艺创作教学、产品展示、销售体验“三位一体”,先后建成国漆工坊、漆艺展示馆、漆艺文创街、漆艺主题民宿、漆艺主题酒店等载体,通过联动高校、漆艺大师、漆艺行业协会等,构建产学研、产供销一体化商业闭环和集漆艺展览展示、漆艺收藏、艺术交流、漆艺沙龙及文创产品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漆艺集聚区、中国漆艺实践创业基地。
通过举办白坭漆艺文创节,持续开展漆艺体验活动,逐步打响了“漆彩耀西江”城市文化品牌,走出了一条“艺术+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带动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白坭乡村振兴正在开创新局面,
将继续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推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文旅深度融合,
全力建设文旅融合产业带,
让人们既“富脑袋”又“富口袋”,
打造“环境美、产业旺、文化兴”
的富民惠民乐民新业态,
努力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赢。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