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佛山旅游】佛山石路巷民居群,始建于明末清初
详细内容

【佛山旅游】佛山石路巷民居群,始建于明末清初

时间:2020-05-19     人气:2538     来源:禅城区档案馆     作者:admin
概述:石路巷民居群位于祖庙街道辖区福贤路纪纲街内巷两侧,始建于明末清初或更早,有清代和民国时重修的痕迹,是市区内大型的早期民居建筑群。该建筑群坐北向南,由南北向的一条中央小巷划分为东西两片,现存范围占地面积超2000平方米。......

      石路巷民居群位于祖庙街道辖区福贤路纪纲街内巷两侧,始建于明末清初或更早,有清代和民国时重修的痕迹,是市区内大型的早期民居建筑群。该建筑群坐北向南,由南北向的一条中央小巷划分为东西两片,现存范围占地面积超2000平方米。其古朴的花窗、方柱的趟栊、厚重的大门、6厘米×27厘米×12厘米规格的大青砖、夯土厚实的墙体和红砂岩的石墙脚,均具有明代风格,而4根圆柱支撑的大厅,为清代所建。

      该巷的巷口原有闸门楼,今已无存,其形制布局,似是北方居民南移时所建。其中以东片的年代最早和保存最为完整,虽经历代修缮改建,但其旧貌仍清晰可辨。总体平面呈长方形,由四进特宽开间的单体建筑组成,建筑通面宽26.7米,进深8.5米,为硬山顶镬耳式封火山墙砖木结构,四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其建筑内部为三大列,这种特宽开间的单体建筑又作内部间隔划分的形制布局,为当地古民居建筑所仅见。正面头门建筑的形制亦颇为独特,仅设明间、西次间两组“回”字形门面,东次间则为前墙,从明间的正门又可进入东次间的头、二、三进。第二、三进住宅建筑均有前庭天井作过渡,正面有前檐廊,内作横列式多个居室设置。第四进建筑形制更大,通面宽超过28米,为二层住宅式建筑,可由巷尾小门楼进出。其屋面构筑亦颇特别,前后屋檐之上设女儿墙,与镬耳式山墙两端齐平,在当地明清民居建筑中极为罕见。从总体上看,四进住宅式建筑规模宏大,整齐划一,且渐次增高,气势雄伟。其建筑的营造构筑,亦显示了当地早期民居建筑难得一见的特征:开间特宽而又作内部纵列式间隔划分的布局形式,为清代所少见,与当地明末清初开始使用耙齿巷作单体建筑的区间和防火通道的进步性相比,显示出其某些早期的布局特征。除正面前墙为以明制大青砖结砌外,其余主墙体以“三合土”夯筑而成。正门、侧门形制宽敞高大,且砖大墙厚,山墙镬耳形制亦大,属当地人所称的“明庄”(明制式),整组建筑外墙的窗口既少又小,且作石框枪眼式,是明代当地“土府”窗棂的特征。

      西片民居群的现状不如东片完整,部分已改建,而且该组建筑的墙是在红砂岩屋基上以明制大青砖结砌的,并非东片的“三合土”夯筑,有可能在年代稍晚时增建。无论门、窗、“三间两廊”的布局制式,建筑通高等,均与“土府”等明代建筑形制相吻合。

      石路巷民居群是目前省内大中城市中极为罕见的早于清代的民居群,是研究明清以来珠三角早期城镇民居建筑的形制规格、布局设计、梁架结构、材料使用、室内空间尺度、“三间两廊”布局、门窗处理、室内装修、建筑民俗等发展演变的珍贵实物资料。

      1998年,石路巷古民居群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