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993.73亿元!高明抓住大基建机遇带动区域活力
佛山五区中,GDP总量唯一没超千亿的高明区,因为新基建、大项目的落户开建,有了更多“换道超车”的可能性。事实上,早在2016年,高明就已拉开了基建大会战的序幕。2020年,高明区更是谋划实施了包括新基建在内的10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993.73亿元。这给区位稍显劣势、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的高明无疑带来了发展机遇。
纵观近三年来的高明政府工作报告可发现,高明是坚持以重点项目推进落实为抓手,突出新基建、新机场、新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全力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重点项目推进落实为抓手,突出新基建、新机场、新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全力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
新机场落户犹如“强心剂”
构建“水陆空铁”交通体系
高明生态环境优越,但区位是天生的短板。2009年,随着广明高速公路(西樵至更楼段)通车,高明正式步入高速公路时代;2019年,世界首条商业运营氢能源有轨电车在高明启动上线,高明才驶入轨道交通时代。高速与轨道之间,相隔了十年。
在五区中同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兄弟城市三水,2014年,随着贵广(南广)高铁三水南站投入使用,标志着三水正式进入高铁时代。随后的2016年,广佛肇城轨开通,三水又有了更高效的通道进入珠三角中心。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高明显然深谙此道。2016年,为补齐发展短板,高明谋划实施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广明高速全线通车,高恩高速高明段动工建设,区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至90.3公里。此外,高明立足未来,谋划梳理了总投资达167亿元的76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拉开了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序幕。
在继续推进基建之下,2017年,高明迎来了重磅利好——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确认要落户高明。在当年的高明两会工作报告中,高明首次把机场建设一事写入了报告,并表态要积极配合新机场的选址规划。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其中的分量不可言喻。
给高明吃下“定心丸”的是,省政府在2018年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投入350亿元在高明积极规划建设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
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主要用来承担广州白云机场国际航空枢纽的辅助功能,建成后将发挥“广州第二机场”的作用。机场为何选择落户高明?观察者认为,新机场设计年客流量为3000万-5000万人次,在广东将仅次于白云机场、深圳机场,珠三角其他地方难以有高明的地块优势。
除了枢纽机场这个佛山的“头号工程”外,高明的大基建项目手笔不断:今年高明将以构建大湾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配合推进枢纽机场建设外,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全力争取广湛高铁、江肇高铁、深南高铁与枢纽机场配套衔接,加快高荷港码头建设,支持配合一环西拓南环段、富龙大桥、云勇公路加快建设,推动佛山地铁2号线二期尽快获批,构建“水陆空铁”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市表态基建向高明倾斜
市委书记调研督导基建
从近年来筹划推进的基建项目上看,高明既有机场、码头、高速公路等大动作,也有区内“断头路”、城镇市政道路工程、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等配套基础建设。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明近几年如火如荼推进建设基建项目,以弥补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得到了佛山市政府的关注和回响。佛山市长朱伟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产业资源、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向高明倾斜,而且是有实际行动支撑的。市政府将支持高明参与一环西拓的南环段建设,高明要抓住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动员大会带来的发展契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
枢纽机场作为佛山市的“头号工程”,佛山市委书记鲁毅自然非常重视。2019年4月,他专门主持召开会议听取了建设的相关进展情况汇报。鲁毅强调,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建设已经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之中,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的重点工程,是佛山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的重要抓手,也是引领佛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切实提高站位,放大格局,主动作为,深入研究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的功能定位,更好发挥其引领、带动、辐射珠江西岸其他城市发展的作用。
而2020年4月,鲁毅再次到高明区调研督导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情况,并先后走访调研了富龙西江特大桥、广东大唐国际佛山热电冷联产两个项目。鲁毅表示,要抢抓大基建机遇,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发挥有效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市里表态、市委书记实地调研走访,给高明发出的信号很明显:要弥补短板,以基建带动区域活力,带动产业集聚发展。
区位优势不断凸显
新基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随着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在高明加快规划建设,高明的区位优势不断凸显,高明未来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西冀的交通枢纽,这将逐步让高明从佛山经济发展的后队变成先锋。”高明区区长梁耀斌说。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四五”规划谋划之年,高明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外部环境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省委省政府推动“双城联动”和广佛全域同城、佛山迈入万亿GDP大关,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加速推进,为高明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从自身发展看,通过近年抓项目、强基础、优环境,全区产业基础更加雄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制约高质量发展的许多深层次问题逐步化解。
但是,高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面临应对风险、破除瓶颈、转换动能多重考验,肩负补齐短板、积蓄后劲、增创优势等繁重责任,还需要推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和发展动力大调整、大变革。
观察可发现,高明内长期以来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东部,有西江新城,这里发展基础好、发展也快。但是越往西边,经济发展就越差。随着新机场的落成及高速公路的开通,西部将形成产业带,区域将协调发展,实现“双核”驱动。
一座机场的修建,能够带来的不只是交通上的便利,还会带动周边的经济发展。高明今年提出要配合推进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建设,开展临空经济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力争临空经济区与新机场规划建设同步。临空经济区是以发展临空产业为核心,为区域创造运输业、配套服务、物流、高新技术以及住宅开发等产业,这是一个新的产业载体,也是个重大的发展方向。目前,高明已去过北京、成都、上海等不少地方寻找合作,要将临空产业引进来。
对此,佛山市委书记鲁毅对高明也给予了鼓励: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推动现代物流、会展、创意等产业加快发展。
对于高明而言,随着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规划建设的加快,一环西拓南环、富龙西江特大桥以及接下来的地铁、高铁等交通设施的规划和动工,加上在高明设站的广湛高铁,近日已全线开工,高明将更深入融入珠三角乃至全国的高铁路网,加码高明参与大湾区建设。成为佛山重要的交通枢纽后,也将吸引各种出行方式客流、人气在此集聚,区域价值得以提升,高明或迎蝶变发展。
三水,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强区,再到奋进城市三水新征程,这并非意味着农业发展、工业化进程的终结,相反,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回顾这段历史,三水区委书记黄福洪说,三水的过去就是一部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强区转型的奋斗史,“荡气回肠”。数据显示,最近三年三水区GDP增速均领跑全市,经济强劲发展的背后,有怎样的逻辑及发展轨迹?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城市三水建设的重要一年。三水将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个新的命题。
项目只有落地投产,才能真正形成新的发展动能。今年,三水将进一步强化对投资额超5亿元、超10亿元的重点项目开工及建设的跟踪服务,通过信息化手段,高效推进项目动工投产,进一步垒实区域产业升级的台阶。
快速发展背后是强力的产业支撑
过去三水是农业大县,广东“四大粮仓”之一,每年人均上调国家商品粮居全省之冠。水泥,也曾是三水的主导产业。2000年后,三水进行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淘汰,保留了青山绿水。
三十年前,广东有一句民谚:三水一瓶水(健力宝),顺德一把扇(各种名牌电风扇),鹤山一条毯(拉舍尔毛毯),用来形容经济的腾飞。健力宝,曾经是一个橙色的传奇,三水人的骄傲,不仅在全国打出了声势,也为三水培育了一大批行业人才,催生了三水食品饮料产业。
如今,三水区被称为“中国饮料之都”,食品饮料行业是三水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位于西南街道的中国(三水)国际水都饮料食品基地,聚集了百威、红牛、健力宝、亨氏等众多知名食品饮料企业,不少企业已成为三水的纳税大户。2017年三水区的纳税大户榜单上,头两名正是饮料行业的龙头百威啤酒和红牛。2017年至2019年,饮料业“双雄”连续三年为三水贡献了年均5亿元的税收,以实力擦亮了三水区“中国饮料之都”的金字招牌。
2006年,三水GDP是255亿元,2016年达到1100亿元,增了4倍多。千亿体量的县域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随后的2017、2018、2019这三年,数据以8.7%、7.5%、7.7%在增长,增速均领跑全市。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贸易,被称为拉动GDP的三驾马车。过去三年除了每年均保持双位数增长的进出口贸易,三水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比较突出。2019年,三水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33名,较2018年度上升1名。由此可见,三水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深度融入珠三角核心发展圈。
产业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
今年三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三水要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坚持创新第一动力,持之以恒推动塘西大道、一环西拓沿线产业载体串珠成链、提质增效,加快构建支撑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综观前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涉及到招商引资、动能转换、城市建设、民生福利等诸多方面,但最核心的内容还是如何提高城市三水发展质量、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方面,招商引资成了重中之重。
项目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三水坚持项目为王、质量第一理念,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以重大项目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以重大项目建设凝聚合力、布局长远,是三水持续提升城市能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更是三水以高质量发展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机遇的关键支撑。
2017年,三水全区累计签约项目175个,增长173.4%。其中:超千万美元外资项目7个、国内外500强及超10亿元项目13个。
2018年,全区共引进项目146个,投资总额537.8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11个,超亿元项目75个。
2019年,三水招商引资逆市而上,全区新引进邦普高镍正极材料、车创智车港等项目240个,投资总额462.7亿元。其中投资额超20亿元项目6个、超10亿元项目7个、超亿元内资项目77个、超亿元装备制造项目14个。
成绩斐然的背后,与三水应对招商环境变化不断创新招商思维和模式、与三水政府的精准招商策略有着强大的关联。继2017年三水在深圳举办招商推介活动后,2018年,三水再次主动出击到全国资本、人才、创新资源最为集聚的北京举办“湾区投资新高地,岭南胜地新三水”创投大会,主要为新能源、新材料、航天通讯等方向的13个优质项目签约落户三水,计划总投资超过160亿元。
尝到了甜头的三水,2019年12月18日,又一次前往上海招商推介,诚邀上海客商。会上,17个项目签约落户三水,计划总投资超过103亿元。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但是,三水目前依然存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内生动力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大项目引进难度较大、创新资源集聚效果还不理想的短板。今年上半年,三水制定出台了《佛山市三水区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明确今后三年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通过实施“7+X”载体建设(佛高区万亩核心园等7大核心园区,联信5G科技城等X个特色载体)、重点产业招商、资本招商、存量企业招商、孵化链招商等招商行动,高质量建设各类产业载体约2万亩,推动食品饮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文旅健康等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全区产业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
今年3月31日,三水区上半年集中开工、投产项目56个,总投资达266亿元,涵盖传统和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民生项目等,将成为进一步恢复全区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的重要载体,为三水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之城、活力之区注入强劲动力。
主动求变,敢于自我加码
2016年5月,黄福洪出任三水区委书记;2016年11月,胡学骏担任三水区区长。此前,黄福洪是佛山市财政局局长、胡学骏是佛山市科技局局长。主政三水,民间把他们的组合说成是“金融+科技”。两位主官的强项均在经济科技领域,对三水而言,释放出来的信号很明显,作为佛山经济发展新引擎的三水区,要再上新台阶。
近十多年来,三水坚持实业立区,引进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成长性强的企业,产业结构不断完善,产业类型不断扩充,一大批新企业在三水发展壮大,一大批企业家在三水走向成功。
这些企业也成就了今天的三水,政企联手,硕果累累。但是,三水并没有满足现状,在招来了“凤凰”的同时,不断地在栽“梧桐树”。
2017年2月15日,三水区召开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大会,出台《佛山市三水区关于支持实体经济大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以超强的力度,推出多个方面的扶持激励措施,涵盖金融扶持、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人才服务四大方面,推动实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这二十条扶持政策涉及扶持资金达100亿元。“二十条”出台后,三水的创新精神从幕后走到了前台。在跨越千亿经济门槛后,三水人的创新意识也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成为本体骨子里的DNA,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但创新精神与三水弯道超车发生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在哪里?有观察者认为,“二十条”这剂“猛药”来自于反应空间(发展舞台)的扩大和外界压力(标兵和追兵群起)的倒逼。不变,三水就会陷入“创业难守业更难”的境地,只有主动创新,才能摆脱各方束缚,进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桃花源。
在2019年5月23日举行的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三水又公布了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加码政策,涵盖人才、政务服务、金融各个领域,为企业家打造湾区创业热土。三水官方从新载体新空间、新政策新支撑、新城市新未来3个方面解读了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和举措。三水区委书记黄福洪用三句话加以总结:三水地段,湾区价值;三水服务,湾区效率;三水生态,湾区生活。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以项目为王,项目只有落地投产,才能真正形成新的发展动能。今年,三水将进一步强化对投资额超5亿元、超10亿元的重点项目开工及建设的跟踪服务,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产业项目从立项、报建、动工建设到试投产全过程实施动态跟踪,高效推进项目动工投产,进一步垒实区域产业升级的台阶。
高质量发展是毋庸置疑的命题。如何破题?这是摆在3000亿南海面前的首要任务。过去“野蛮生长”的旧厂房、旧村居、旧生产模式与当下高速城市化进程,交织出不平衡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也是国内诸多城市的“通病”。2019年7月31日,南海获批创建广东省唯一的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提出了“城市更城市、乡村更乡村”的目标。在“双区驱动”的机遇下,如何用好“城乡融合”这张牌去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决定了南海在下一轮城市竞合中的地位。
GDP突破3000亿,对南海来说,是城市能级的一次跃升,也是一个新征程的开始。要以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为总抓手,全力打造一个出新出彩、走在前列的活力新南海。
城乡二元架构问题
成制约南海高质量发展“软肋”
曾获国际空间大奖的千灯湖,以及环湖矗立的广东金融高新区的现代建筑群,早已成为南海的城市地标之一。但假如我们站在2公里外的文化地标魁星阁,举目远眺,会看到紧邻千灯湖还有一大片低矮杂乱的旧村居和旧厂房。
这种视觉冲击,突出的正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南海区区长顾耀辉用更直白的语言总结就是:城不城,乡不乡。
除了感官感受,一组数据更直接地道出了南海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南海的土地开发强度早超过50%的“国际警戒线”,全区拥有村级工业园区612个,占现状工业用地近六成,工业产值却不到10%。
综观最近三年的南海政府工作报告,从2018年提出“加快新一轮城市更新十大示范片区建设,塑造城市新形象”,到2019年“要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难题,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努力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高品质现代化城市格局”,再到今年“以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为总抓手,全力打造一个出新出彩、走在前列的活力新南海”。如何在城乡之间找准融合点,一直是南海必须破解的难题,也是珠三角众多城市当下发展中面对的难题。
2019年7月31日,南海获批创建广东省唯一的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任务是率先探索建立都市圈城郊经济发达地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全省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新鲜经验。
今年1月,“掌舵”南海不到3个月的南海区委书记闫昊波在党代会报告提出,南海要继续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将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作为南海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围绕腾空间、调结构、转业态、优环境的目标,大力推进连片工业园改造和连片乡村振兴。
夯基垒台
再造城市空间格局
如果把一座城市比喻成一座房子,夯基垒台的意义体现在空间格局的重构上。高质量发展新空间,首先是行政地域上的发展格局构建。去年,南海被定为广东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试点之一,承担起为全省空间规划推进提供区级样本的任务。闫昊波在党代会中指出,要以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为契机,构建“一轴一核两带”发展格局。
“一轴”即千灯湖城市轴线;“一核”指狮山制造业核心区;“两带”指广佛同城连接带、西部生态示范带。依托长约12.8公里黄金城市中轴,将南海的城市发展格局拉开,同时推动南海区东中西板块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全面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实现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三集中。
南海全面优化城乡空间格局的基调已定,向存量要空间的决心也被激发。今年2月下旬,南海村级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巡查活动,钩机的轰鸣在7个镇街同步响起,拉开今年全区坚持拆除整理2.5万亩,力争突破3万亩的村改号角。
如果说,零散的村级工业园是南海重构空间格局的“点”、千灯湖中轴是“线”,今年两会上南海也明确透露了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面”——城乡融合十大示范片区。十大示范片区覆盖全区7个镇街,总面积244平方公里,约占南海总面积23%。未来3年,南海将以城乡融合十大示范片区为突破口,围绕城市功能提升、连片村级工业园改造、连片乡村振兴和特色廊道整治四类141个大项目,3年计划投资总额1004亿元。
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更是指地理区位上的开放格局。过去的十年,南海在广佛同城建设中获得了大量红利,一条地铁广佛线,拉动了广州人才、资金、产业等资源的流动,也直接推动了千灯湖片区的现代都市颜值塑造,以及桂澜路“千米商贸长廊”的繁荣。
下一轮区域合作发展中,南海的红利从哪里释放?交通,仍是开辟城市空间格局的利刃。一场“交通大会战”正在打响,目标是打造“湾区枢纽区域、西部交通门户”,构建“广佛一体、多网合一、高效畅通”的立体交通体系,面向湾区,立足南海,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
南海要向广佛全域同城拓空间,重点加快“番禺—南海—顺德”“荔湾-南海-番禺”两个启动区建设,配合推进广佛荟、香港理工大学(佛山)等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4月20日,与广州南站一桥之隔的三龙湾南海片区交通规划建设传出重要利好:该区域正加快推进30项在建及近期拟建交通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元。
南海还要向湾区拓空间,除了要利用好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三龙湾南海片区建设打造南海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首要平台,目前,南海正实施广州地铁28号线西延至佛山西站规划研究。
立柱架梁
打造“两高四新”产业
依托于土地的高效利用和交通的便捷延伸,南海的城乡二元结构加速调整,城市空间格局进一步拓宽。夯基垒台以后,南海如何立柱架梁?南海把目光聚焦于千亿产业集群、“两高四新”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隐形冠军。
2017年,南海有高企数量955家,2018年1523家,2019年达到1931家,占全市高企总数的40%,高企数量实现了两年翻番。去年,274家企业入选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名单,涌现了109家制造业隐形冠军。这些数字呈现了一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的“基本盘”。
在南海区区长顾耀辉看来,南海近年来持续推动“两高四新”产业发展进入收获期,产业增加值累计达1042.2亿元,千亿产业集群蓄势待发。事实上,今年3月初举行的南海区2020年第一季度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南海的这一部署已经颇见成效。26个重点项目,投资总额超440亿元,产业项目15个、载体平台类项目8个、商业类项目3个。
从税收来看,“两高四新”产业作为地方经济的“梁柱”作用也日益清晰。去年南海471家纳税大户中,有115家是高企,占制造业纳税大户税收的63.5%;以此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实现税收43.1亿元,同比上升13.41%。
“两高四新”产业加速集聚,南海提出要“以全新的姿态参与广佛共建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回望2010年落户南海的一汽大众,不仅成为年纳税超40亿元的“超级大户”,以一汽-大众为龙头,南海已经聚集起粤海汽车、福迪汽车、德联化工等超200家规模以上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和超50家销售企业,初步形成涵盖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和汽车销售服务的完善产业链。预计一汽-大众佛山工厂一、二期项目全部达产后将直接或间接带动2000亿元工业产值。
进入下半年,如何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下围绕“立柱架梁”开展招商,是摆在南海眼前的大事。南海既要积极承接深圳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溢出效应,也要统筹整合全区招商资源,紧盯日韩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加速引进一批优质高端产业项目。
要增量,也要盘活存量,同样考验着南海的智慧。当前,南海有4万家本土制造业企业,他们是南海经济的根与魂。如何通过技改和工业互联网为它们赋能,金融高新区集聚的大量金融机构和资本能否成为这些企业转型升级的“后盾”,助力本土制造业企业实现“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跃升路径?政策引导尤为关键。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