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年轻人关心的问题 有答案了!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住房、求学、就业
……
10个年轻人关心的问题
有答案了!
快看!
张斯特/摄
破旧的工业园改造成高大上的产业载体;内街小巷老旧小区变得更有颜值和内涵;政务服务从“你来办、要你办”变成“我去办、帮你办”;“网格化+智能化”筑牢社会稳定防线,“微治理”优势凸显。近年来,禅城区石湾镇街道不断探索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径,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
石湾,身处佛山中心城区核心,也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基层主战场,石湾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积极重构大数据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规则和流程,以绣花功夫精耕城市,以创新探索推进社会治理,全力构建智慧化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努力打造具有佛山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走出一条符合石湾实情、满足群众需求的基层微治理新路径。
提升村物业
摸清家底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
市域社会治理成效如何,最直观的就是城市形象。石湾作为佛山中心城区核心街区,拥有不少老旧园区,如何变旧为宝,为发展腾出空间,进而提升城市形象成为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石湾首先在改造村级工业园区上做文章。
2020年12月11日,鄱阳城众创小镇获评“广东省双创示范基地创新创业示范园区”,这是石湾获得的又一项极具含金量的省级荣誉。当天,园区还将“禅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园”和“佛山市夜间经济示范点”两块招牌纳入囊中。
如今的鄱阳城,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形态,成为各大企业纷纷入驻的优质园区。可是在几年前,这样的场景连不少鄱阳村村民都未曾料到。
符诗贺/摄
鄱阳城的前身是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鄱阳村鄱阳北工业园,20多年的使用损耗加上产业转移,导致园区内设施残缺严重,建筑破败,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村民看着其他园区发展得红红火火,却只能盯着自家园区干着急,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2017年,石湾镇街道正式启动园区的改造,一改大拆大建的模式,对原有建筑进行活化升级,并规划好各个功能区,完善相关配套,并引入专业公司做好招商和日常运营。
“我们秉持打造精品园区的理念,宁肯速度慢一点,也要保障建设质量。”石湾镇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区一期创意办公区域已建成,以“文创+科创”的新理念吸引了130多家优质企业进驻,二期正在抓紧建设中。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及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等重大规划的实施,占据天时地利的鄱阳城众创小镇,未来更加令人期待。
鄱阳城众创小镇是石湾全力推进村级工业园区改造的缩影。近年来,石湾针对土地资源有限、产业载体不足等问题,决心以村级工业园区改造为抓手,将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的旧园区改造成优势明显、产业集聚、人气凸显、效益可观的“香饽饽”。
目前,石湾已组织人员对11个村委会进行走访调研,了解现有土地用途、产业特色、规模、物权等基本情况,对街道58个村级物业地块进行全面摸查,并对可开发物业进行地理标识,制定了村级工业园基础数据一览表,绘制了村级工业园分布地图,相关建设正在稳步进行中。
数据显示,2020年,石湾共完成791亩的村改任务,以村改为契机,原先破败不堪的旧园区摇身一变,成为高大上的产业载体,不仅美化城市形象,也为石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些改造或即将改造的园区将串珠成链,照亮石湾产业版图。
深入优环境
内街小巷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
如果说村改只是点掉了城市面貌上的小痣,那么改造路网无疑就是“消除皱纹”,由点及线持续美颜。
农历春节前,改造一新的深村大道正式亮相,崭新的沥青路面替换了原先坑洼的水泥路面,道路两旁加装了护栏,实现人车分流,原先阻挡视线的茂密树枝也进行了修建,整个道路瞬间充满“精气神”。
2020年,石湾在持续美化街道主干道基础上,将目光聚焦到次要道路和村道、背街小巷等,以循序渐进、分批治理的方式,美化亮化城市各个角落。这一年,莱翔路、深村大道等相继改造完成,岭南大道、汾江路等提升工程完工,石湾城市形象不断提质升级。
石湾还大力整治一些城市的“边边角角”,原先杂草丛生、蚊虫肆虐的绿化地改造后成为新的活力公园。原先破破烂烂的旧厂房活化成为有文艺范、备受年轻人追捧的产业载体,如泛家居创意园、古镇文创园、梦工场、“互联网+”创新创业产业园等。
“接下来,我们将梳理城市形象的短板,继续进行改造提升,为广大市民创造舒心舒服舒适的外部环境。”石湾镇街道综合执法办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石湾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成功对华远西小区进行物理围蔽改造提升,完善了该小区保安亭和安防设施建设;建立统一规范的停车管理体系,有效破解停车难问题;充分利用绿色低碳技术,统筹进行节能、节水、垃圾分类等改造;充分利用智能化信息技术手段,一网多用,统筹改进公共服务质量等。
招力行/摄
石湾通过系统改造、科学合理对老旧小区进行物理围蔽改造,并引导老旧小区业主通过共同协商决策的方式引进物业服务企业进行封闭式管理,既营造了优美、舒适、温馨、和谐的人居环境,又促进小区交通、消防、治安等方面的共建共治。
目前,石湾已完成华远西小区升级改造工作,并以点带面有序铺开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其中,榴苑四街老旧小区改造方案已设计完成并招标立项,现已进入施工阶段;同时按照区住建部门部署,石湾完成榴苑、忠信、季华、三友、玫瑰、福华、和平、绿景、怡景、环湖、金子苑、鸿翔、惠景、金澜、澜石等居委会“一社一策”老旧小区全面改造提升的编制工作。
持续强服务
提升石湾政务服务品牌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最根本的落脚点是要惠泽群众,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强不强,关键看服务。
近年来,石湾在优化政务服务、聆听群众诉求、化解阶层矛盾、创新体制机制、紧密党群干群关系等方面持续发力,探索出一条简单高效、暖心有爱的服务群众新路径。
“你们的服务真的太贴心了,还好有你们!”家住石湾红卫社区的吴姨连声感谢。让她连连感谢的是石湾镇街道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
原来,吴姨前年不慎摔倒,大腿受伤动了手术,行动不便一直在家休养,儿女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可是每年的退休认证时间又到了,吴姨发愁出不了门,办不了事,担心退休金不能及时发放。
获悉情况后,石湾镇街道行政服务中心立刻安排工作人员上门为她办理了退休认证,了却吴姨的一桩心病。
作为直面群众办事的窗口单位,石湾镇街道行政服务中心每年承担着超10万件的业务量,算下来每人每天至少几十件,又要答疑又要办事,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可即便如此,中心还是挤出人力,为街道有需要的市民提供上门服务。
暖心行为的背后是政务服务理念的根本转变,从原来的“你来办”“要你办”到现在的“我去办”“帮你办”,中心工作人员将这种理念体现到了日常工作中。
石湾镇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琨介绍
如果发现市民办理业务期间,有其他事项可以办理,我们会善意提醒并提供建议,避免市民来回奔波,一两句提醒的话语能瞬间拉近彼此距离,群众会真正体会你在为他着想。
针对一些特殊业务,中心工作人员还会“特事特办”,提供“一条龙”服务。最为典型的就是“自然人全生命周期推送服务”,孕产妇生产前后相关证件的办理,中心通过“一门式”系统办事数据的分析、梳理、整合,将服务主动前置,哪个阶段办理什么业务全流程主动推送服务,不仅大大提高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让市民体验感、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攀升。
“我们经过研判分析,发现年后很多新市民的小孩面临积分入学的问题,为了减少他们的奔波,我们将分批次到有需要的企业现场提供咨询服务,并对资料集中预审,把服务送进企业。”石湾镇街道行政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石湾将探索建立常态化“我去办”“帮你办”的政务服务新机制,巩固提升石湾政务服务品牌。
化解烦心事
党建引领多渠道解决民生所盼
化解群众矛盾,回应民生关切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命题。群众的诉求千差万别,看法立场迥然不同,如何求同存异,化干戈为玉帛,解决小矛盾小纠纷,成为摆在基层政府面前最头疼也是必须解决的事情。
石湾中部的怡景社区,几年前存在物业纠纷,几番调节未果后,社区党委决定改变以往社区单打独斗的局面,以党建作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力量,让他们积极参与矛盾化解,做好群众解释工作,并成立小区支部。
团队的力量立竿见影,在社区党委和党员的努力下,原先存在多年的物业纠纷顺利化解,群众满意度提升了,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力更强了。
2020年5月以来,根据市安排部署,石湾上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在“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社区践行初心使命”的号召下,广大在职党员和社区党员一道积极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充当卫生员、和事佬、搬运工、知心姐姐等,解决了一大批基层因为人手不足长期积压的民生问题。
其中不乏好的创新探索经验,如榴苑社区开设党群议事厅,党员群众面对面碰撞想法解决基层事务;怡景社区支部建设小区上,充分发挥党员积极性,充实基层治理力量;鸿翔社区将在职党员分组包干联系群众,密切党群关系等。
这些举措极大提升了石湾推进基层微治理的广度和深度,积攒了人气力量,为佛山推进市域社会治理贡献了石湾力量,也彰显了石湾作为中心城区镇街的担当作为。
借力新科技
网格化+智慧化推动“微治理”
去年佛山召开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推进会明确,要加快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建设,提高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围绕市委、区委相关决策部署,石湾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任务清单化、清单项目化、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建立了工作联席会、定期报告、项目联络员等制度,积极构建现代化的综合治理平台,提高精品城区治理的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目前石湾共有常住人口超40万,治理面临压力不小,单靠人治不仅面窄,而且反应速度也有限。为此,石湾借力高科技、信息化手段,以智能化的手段推进社会治理往高质高效的层次推进。
目前,石湾各村居、重点单位、企业的主要出入口、治安重点区域实现了社会治安人防、物防、技防的全覆盖,街道综治智慧视图项目全面启动,还接入云平台、两办、综治视联网、三防、信访和司法6套视频会议系统。
工作人员坐镇位于街道办事处的智慧治理中心,街道主要部位情况一目了然,发现情况,中心立即发挥基层社会治理调度“微大脑”职能,指派多部门开展“一门式”联合执法,极大提升了治理的速度和效率。
目前智慧治理中心已接入汇聚各类视频监控2599路,业务系统共受理处置案件13325宗,办结率达96%以上。石湾还全面升级改造街道一楼综治中心,打造基层综治中心样板工程,不断完善街道和各村居社会心理服务站(室)建设,统筹社会心理服务资源,为群众提供多元化的心理咨询、疏导和法律援助,积极探索具有石湾特色的社区心理服务模式。
为不断提升“微治理”的智慧化、精细化水平,石湾以街道智慧治理中心为统筹指挥、协同作战平台,通过开发利用“网格化治理辅助系统”等智慧型信息指挥调度系统,推动治理资源互联共享、应急事件快速处理。
同时石湾实行大、中、小、微四级网格化治理,以全街道为大网格、三个派出所片区为中网格,39个村居为小网格,77个微网格涵盖学校、医院、集贸市场、专业市场、住宅小区、村民小组等,在各网格中设置村居网格员共117名,并通过服务外包形式招聘38名专职网格员。
网格员常驻网格开展日常巡查,一旦发现问题通过各种系统迅速上报,或采取措施就地快速处置。2020年度,网格员共上报案件88674宗,已办结87162宗,办结率98.3%。科技+人防带来的社会治理效应在石湾得到凸显。
高明,岭南地区的一个古老城市
在这里有着许许多多富含历史韵味的建筑
其中,祠堂便是其中的典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祠堂的重要性,不必多说
今天,明仔将带大家来到高明区禄堂村
探寻一位300多岁的“老者”
听听它的故事
航拍禄堂村。
在高明粮油综合批发城身后的禄堂村,李氏大宗祠如同一位朴素而谦逊的老者静静等候每一位来访者。300多年前,李氏始祖李景禧从鹤山禄洞迁至杨和镇禄堂村,开基立业,定居繁衍。
数百年来,纪念李景禧的李氏大宗祠曾是村中孩童求学的殿堂,也见证了村民们代代相传的桑梓之情。如今,李氏大宗祠在新时代更是展示新风尚,凝聚村民之心,奔走在乡村振兴之路上。
古祠悠悠
见证村庄乡村振兴
禄堂,高明区杨和镇对川村委会下辖的自然村。相传元至正年间,李姓六兄弟分别定居在吉庆、中心、社根等六个坊,并各自建有祠堂,故取名:禄堂。
位于工业重镇杨和镇,禄堂村早已被工业包围,但仍保留着150座传统广府民居,并存有3座祠堂。“最有名的莫过于李氏大宗祠。”在禄堂土生土长、熟悉禄堂村祠堂历史的广东李氏宗亲总会理事长李文洪介绍。在他的带领下,明仔穿过村庄,从狭窄的村道寻找宗祠。
李氏大宗祠正门。
豁然开朗处,便是祠堂所在地,斑驳的墙面和古朴的建筑风格无不在诉说着禄堂村李氏一族的悠悠历史。“元至正年间,年近六旬的李景禧解组归里,因兵燹迭兴,迁移至禄堂。”在李氏大宗祠,李文洪一边将李氏的历史画卷展开,并娓娓道来。
李氏大宗祠始建于清顺治四年(1647 年),于2000在原址重建。祠堂坐南向北,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为三间两进格局。2012年,该祠堂被列入高明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和其他村落宗祠相仿,李氏大宗祠同样是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花岗岩石墙脚,仍保留着典型清代建筑风格,营造出一股朴素的稳重之气。走进细看,头门墙楣有“竹林七贤图”等五幅山水人物壁画,梁架有“双龙戏珠”等木雕、石雕、彩绘壁画的装饰工艺,为这股庄严带来了生机朝气。
300多年过去,李氏大宗祠一直见证着禄堂村的发展。“四天三夜,灯火通明,很热闹的。”李文洪回忆起小时候的场景。每至春节、重阳等重要庆典,祠堂就会打开大门迎接来自广州等地的粤剧戏班,他们浩浩荡荡入村,小孩一路相迎。戏班子来到后,在祠堂里搭起戏棚,台前挂上数盏汽油大灯,连唱四天三夜。而在祠堂前的另一片空地上,燃起了明晃晃的篝火,附近村落的拳师、舞狮队,也来赶这趟热闹。
李氏大宗祠门口的木雕。
近年来,随着交通路网的完善,戏班子进村更频繁了,也带动了村中的经济发展。1996年,高明大道经过禄堂,村外围建成多栋房屋出租,2004年合和大道通车,禄堂成为交通交汇点,并引来了客流和商机。粮油城就是在2013年建起,吸引了粮油、五金、家私等400多间商铺进驻,极大增加村级集体收入。
此后十年间,众多外地商客看中这片鱼米之乡,纷至沓来。村中积极盘活集体闲置土地,发展火龙果产业,不仅振兴特色农家游,还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书声朗朗
耕读传家人才辈出
祠堂是后辈的祠堂,亦是老一代人曾经的学堂。上世纪50年代,由于村中没有正规的教学场所,李氏大宗祠一度成为村民们的学校。年过半百的李文洪就曾在祠堂念书。他和祠堂一起长大,一起变老。
“当时这里简陋得不像个学校。”回忆起那段时光,李文洪说,当时村中几乎所有孩子都在祠堂上学,大家都挤在昏暗的祠堂,听着两名老师授课。每名老师一般要兼两三门学科。因为是教一到六年级,2名老师往往要承担6个年级的课程。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粉笔也显得矜贵。李文洪回忆,每次老师要小心翼翼节省着用粉笔。每次下课后,老师都要藏起粉笔,生怕被学生乱写浪费。彩色粉笔更是被当成宝贝。直到后来有了新修建的小学,李氏大宗祠才完成其教书育人的篇章。
李氏大宗祠内的壁画。
“我至今还很难忘在祠堂读书的的日子。”望着祠堂的牌匾,李文洪怀念道,无论日子多么艰苦,祠堂仍然承载了那一代人独特的记忆。
在李氏大宗祠用作学校的数十载,族中子孙学费一直由祖业所出。尽管条件艰苦,村中孩童大多没有中途放弃,坚持在此完成学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禄堂村李氏族人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不同行业为家乡建设等作出贡献。
如今,在宗祠一角,挂着“禄堂村子弟李俊贤荣获二00七年广东省高考理科基础单科状元”的牌匾,每当村里老人谈起这块牌匾时,语气中都难掩自豪。李文洪介绍,禄堂村自古人才辈出,明天顺六年(1462 年),李乔翼壬午科乡试中式廿九名举人,任福建福州府连江县知县。其后,清道光十二年(1832 年),李继先壬辰科岁贡。该村还曾出过一名清华状元和全国劳动模范。
此外,过去李氏大宗祠的前堂有两扇古朴的木门,两侧又有两个小的拱门。“平常两扇部门都是关着的,族人们进出祠堂都是两侧的小门,只有举人或状元才能从中间的大门走进祠堂。”李文洪说,后来木门被拆毁。
李氏大宗祠门口的石狮。
值得一提的是,李氏大宗祠发展至今,从不用作婚嫁喜宴。在李文洪的记忆里,祠堂只摆过两次酒席,一次是村中一位族人考上清华大学,而另一次则是2007年李俊贤荣获省考理科状元,足以见李氏族人对祖宗的敬意,对教育的重视。
凝聚宗亲
重现昔日祠堂荣光
李姓在高明是大姓,禄堂村是李氏重要发源地,因此李氏大宗祠对李氏文化基石的追溯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土生土长的禄堂村人,李文洪对祠堂有着说不出的感情。作为李氏族人,他的身上则肩负着更多使命。
由于族谱流失,宗祠的历史一度难以考究。从2000年起,李文洪开始利用互联网等途径,探寻丢失的宗祠历史。他透过网络惊喜地发现,全国各地都有着李氏族人。“李氏到底有多少分支?他们生活情况又是怎样?”抱着好奇的心理,多年来,李文洪自掏腰包跑遍了全国各地,一路下来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宗兄弟,也让更多同宗兄弟认识了禄堂村李氏大宗祠。如今,由李氏大宗祠繁衍分支出去的村庄有30多条,后人超8000人。4年前,广东李氏宗亲总会成立,更好地维系国内外宗亲的情感。
李氏大宗祠门口的屋顶上的装饰。
2005年起,李文洪发起号召——重建李氏大宗祠,得到李氏族人热烈响应,纷纷慷慨解囊,集资进行了两次修缮,恢复祠堂昔日的荣光。至今,祠堂中还留有族人共襄盛举的痕迹,墙壁上悬挂着几块书写了捐资名单的芳名榜,这些芳名榜让人深刻感受到这座年代久远的祠堂的沧桑的同时,更体现了村民对祠堂的虔诚与珍爱。
祠堂重修后,村民们更是不忘这股桑梓之情。每年清明,村民都会举行祭祖仪式,每5年还会举办一届李氏宗亲庆典,上千名宗亲子弟齐聚李氏大宗祠,共话乡情。“那是李氏族人的一次大聚会。”李剑锋说,祠堂是李氏海内外宗亲的“根”,在文化上和心理上把在外乡亲跟家乡紧紧地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
李氏大宗祠内的诗歌。
前不久,村里的外嫁女还相约回到祠堂,姐妹们围坐在一起,回忆在娘家时的美好日子。“每次回到娘家,我都来祠堂看看。”村民黎姨说,小时候她和兄弟姐妹们经常在祠堂里玩,在哪里有她们最珍贵的回忆。
如今,李氏大宗祠依旧安静伫立在禄堂村一角,向村民讲述那神秘的过往。不时村民路过祠堂时,在祠堂门口驻足,回望百年历史长河,泛起层层乡愁涟漪。
禄堂村祠堂知多D
村中现存祠宇 3 座,分别为李氏大宗祠、三门祖宗祠和三愧李公祠。其中,三门祖祠,始建于明初,坐南向北,占地面积 200 平方米。三槐李公祠,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约 80 平方米。该村有一口古井,开挖于明末清初,井口和井架为正方形,边长 1.2米,井口有 4 块花岗岩石砌成,井壁用红泥构筑,井底呈圆锥形。
现有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约 150 座,代表性民居有镬耳屋、青砖屋、泥砖屋,均建于清代,每座占地面积约 90 平方米,住宅布局为“三间两廊”、“一偏一正”式,天井两侧是行廊及厨房,正房三间,中间厅堂有神龛,供祭祖先,左右两房为卧室,厅堂与天井相连,山墙立面开窗少且小,山墙两侧博风处有草尾装饰。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