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素解之不言之教
第二章 不言之教
1【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2【白话解】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真的不是什么好事。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真的不是什么好事。所以说,有和无相生、难和易相成、长和短相形、高和下相倾、音和声相和、前和后相随。
所以圣人无为面对世事,教化世人不说话也不著于文字。万物都是因为天地阴阳造化而生,天地不以物多而有所推辞。前面说有名万物之母,万物再多也不会有所推辞。虽然生出了万物但是并不据为己有。虽然有生育万物之功,但是并不自恃功高。虽然功成名就了,但是并不会居功自傲。正是因为不居功位,所以功劳永远都不会消逝。
在读此部经典的时候,很自然的想到这篇经典的条理和逻辑。有许多人无端的怀疑是不是年代久远,以前的竹简顺序有些错乱,可能章节之间出现了错乱了。但是从这两章看来,是非常的有条理的。前面第一章讲到玄,讲到有和无,自然就想到了大道会衍生出来美丑,善恶等来。结果果然第二章就顺着这个意思说开来了。今人和古圣贤的心也是心心相应的。
本章前面讲了一句,后来就说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其中似乎没有什么条理和逻辑。之前看这里前后似乎没有什么逻辑,现在觉得层层相扣,圣人老子的真言每一次读都是不同的。这里有一个因此,说明前面是原因,后面是结果的。天道是离语言文字的,是无名的,所以圣人行不言之教。前面讲了音声相和,也会想到大音希声。大道在心里对应着大音,已经入定了,沉默是金,也没有多少言语了。如果内心烦乱,说话就很多了。这里圣人是在行不言之教化。这里圣人老子也是再次强调,虽然在这里写下了五千言,但是世人不要执着于我写的东西,而是要超越语言文字去领悟实相。这也是为什么不愿意留下文字而西出函谷关的缘故了,并不是没有慈悲众生的心,而是留下来了实在是怕误导了世人。有一种和佛陀相似的心声,佛陀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之后,觉得我法妙难思,很难给世人讲的明白,本来想放弃了,可是慈悲世人还是不断地给世人言传身教。老子慈悲为怀,为世人留下了五千余言的道德经,让世人知道大道的方向。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从大道中来,而又归于大道,但是也不能着大道的相,并没有一样具体的东西叫做大道。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等这每一对都互为阴阳,从大道中来。善恶之名,美丑之分,因对待才有的。名相对应着有无相生,事情对应着难易相成,物体对应着长短相形,位置对应着高下相倾,说话对应着音声相和,行走对应着前后相随,这是必然存在的。
如果天底下的人都知道美是什么,那实在不是什么好事。美丑互为阴阳,美丑本来是不存在的,从大道中来。如果世人知道了美,就知道了丑。世人就会追求美的,避免丑的。东施看到西施皱着眉头很美,就学着西施那样去做,可是却变的更丑了。如果世上没有区分美丑,东施就不会这样了,她也不会这么痛苦了的。天下事物的实相,如果以大道看它,本来无美与不美的分别的。天下的人,只知道适合自己的意愿的就认为美,不适合自己的意愿的就认为不美。殊不知在我以为很美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又认为不美了。佛陀曾经这样教化自己的弟子,帮助他们严持戒律。他曾经指着河对岸的一对猴子说,在那只公猴看来,那只母猴满脸毛,也是很美的。我们世人也是如此,被虚假的表象给蒙蔽了,再美丽的美女,深观下去,皮肤之下是血肉等,真是没有什么美丽可言。世间万物本来没有美丑之分,只是人们觉得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认为美,不喜欢的东西就认为丑而已,这样区分美丑反而让人们生活过的不开心了。人们都喜欢美的,不喜欢丑的,如果人们得到了美,就开心幸福,得不到美的,就觉得内心很痛苦。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如果天底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善,就不是什么好事了。世人如果内心区分善恶,就喜欢善的,憎恨恶的。善恶互为阴阳,善恶从大道中来。天下的万事万物本来没有善恶之分,只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区分善恶罢了。基督教圣经中的禁果生长在知善恶树上,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给人类的先祖种下了原罪,我认为这里的含义是吃了知善恶树上禁果就会区分善恶,带有分别心,就会给人们带来痛苦和灾难。又如商代的忠臣比干,天下人都知道他为贤善,纣王杀了他。后世的人们纷纷效法他,以为是忠君爱国,杀身而不悔。这就是说知善之为善,就不善了。这只不过图尚虚名的过错罢了。人世间本来也没有光明和黑暗之分,只是因为人们双眸的感知,所以才有这样的分别。在人类诞生以前的亿万年里,光波在宇宙间寂寞的来来回回穿梭了亿万年,没有人们明亮的双眸来感知它,宇宙中就没有光明和黑暗的区分。在没有人类的漫长岁月里,花朵在地球上寂寞的绽放,正因为没有人欣赏,所以也没有五颜六色,也没有美丽的诗词歌赋。人们来到了这个地球上,进化出双眸,接收到光子,就认为是光明。如果接收不到光子就认为是黑暗。太阳光看起来无色,可是经过棱镜会分解出不同颜色,五色的变化能够呈现出世间美不胜收的景色。如果没有人类澄澈的双眸感知,也只是寂寞的存在。在圣经的创世纪中,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
第一章 道本无名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白话解】
大道是可以说的,可是可以说出来的大道又不能完全就代表着真常的大道。道可道前面那个道字是大道,后面那个道字是讲或者说的意思。非常道,这个道字是真常之道。名相是可以描述出来的,可是能够描述和展现出来的名相又不代表着真实的实相。
天地还没有诞生之前的混沌世界,是没有任何的名相的。没有名相可以说是天地的开始。有名相可以说是生养万物之母,如果没有名相就没有万物了。因此圣人教导世人如果要想观察到大道之妙,就要经常的摆脱名相的束缚,这样去除名相就可以做到了。如果要观察到大道的形迹,就要有名相才行了,如果没有任何的名相,没有大小,长短,形状,如何能够观察到任何的事物呢?只能是看到空空如也了。
无和有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名字,但是其源头都是相同的。这个源头就是大道了。有和无作为一对同称为玄。有和无再不断地演化,就可以生出许多美妙的事物来了。有和无可以说是一对阴阳来的。
如果仅仅是看上面的白话文解释的话,似乎太过于简化了,许多言外之意还很难表达出来。这一章是全章的重点所在,如果能够参悟透了后面的章节就好理解了。古代有许多书都是喜欢用八十一章来编写的,像黄帝内经也是如此。八十一章就像八十一个卦,第一卦就是第一章了。
如果要看到大道,就要摆脱名相的束缚。名相可以说是我们可以感知的这个世界,语言、文字、长短、大小、颜色、声音、味道和形状等都可以说是名相。佛经中也讲见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看到名相,可是并不执着于名相,透过名相通过智慧关照到名相背后的实相,就能够见到如来了。见到如来并不是见到了佛陀了,而是见到了实相了。佛陀是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可以说彻底的见到了实相,大彻大悟的圣人。他照亮了几千年来世人寻找真理的大道。
这个玄字已经让人够绝的晕了,还加上一个玄之又玄,更是让人晕了。中国古代也有个玄学,关于玄的学问。许多人起名字也喜欢用这个玄字,比如刘备刘玄德。也有一些词语是关于玄的,比如道德经里有的玄同,玄德。在48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写道:在天为玄,玄妙不测也。说明玄也有个玄妙的意思。玄字老子在这里解释的很到位的了。但看玄字,弯弯曲曲的,但是可以看成是两个类似的部分构成,但是又不完全相同,这两部分可以称之为阴阳。前面说到有和无可以同时称之为玄。有和无互为阴阳,这是一对来的。玄同并不能说是完全相同,比如说男女互为阴阳,可以说都同为人,但是并不相同。古人讲有由玄通医者,也有由医通玄者。玄也就相当于道的代名词了。有由玄学走向医道的,也有学医道的走向了玄学。可以说中医是门玄学,是门道学,是门哲学。中医是大智慧来的。当今的媒体有许多无知的人们对中医口诛笔伐,借以吸引眼球,实在是造业的,毁坏祖宗的基业了。把陈晓旭、姚贝娜的死归结于中医。可以说大道衰落已然到了极点,中医的衰落已然到了极点。祖宗慈悲我们,留下了黄帝内经、伏羲本草经、伊尹汤液经等经典,我们却躺在这些经典上睡觉,任由庸医以医误人。实在是可悲至极。我们还是回来说玄这个字,别扯远了。有和无起了不同的名字,但是来源都是一样的,都是从没有名相的大道而来,可以同时并称为玄。万物负阴而抱阳,每个物体都有阴有阳,只是阴有多少,阳有多少。男人阳多阴少,女人阴多阳少。男女又会生出男女来。阴阳八卦图里面,阴鱼里面有一点是阳,阳鱼里面有一点是阴。几乎全阳的太阳中有太阳黑子,古代说日中有金乌。月亮上有玉兔,为阴中之阳。
这里说的简单一点,免得篇幅过于冗长了,看着也累了,各位如果有兴趣可以继续看下面的章节。
均安乃著名塘鱼产区,用塘鱼制作各种风味食品已有数百年历史,均安鱼饼可算是该类食品之代表作。清代同治年间,均安仓门人欧阳礼志将其父欧阳华长的厨艺发扬光大,创制了煎鱼饼。欧阳礼志最初在均安圩中心街(今华安直街)设档,后来他的儿子寿钊继承父业,挂出了“寿钊鱼饼”的招牌。由于香气扑鼻,爽滑甘甜,这种鱼饼很受欢迎,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美食,并传至中山海洲、新会等地。
均安鱼饼是以鲮鱼的鱼肉为主料,通过顺德均安传统的烹饪工艺烹制而成的菜品。把鲮鱼肉制成鱼糜,通过手工或机械搅拌至起胶后压成饼状,再煎至两面金色。这种工艺制作的鱼饼保持了鲮鱼肉原有的鲜味和嫩滑,口感外脆里嫩、甘香可口。
信息来源:均安镇政务网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