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雨花寺诗词
寺内原有多副楹联,其中邑中名士岑学吕先生联日:“劫后归来花鸟迎人僧入定;眼前认取风幡不动佛无言”,“山列容奇开圣域;道涵今古畅宗风”,“止水明如镜;好山青到门”(现存)等。1994年重建后规模宏大,上下三层,设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天王殿、斋堂和客堂等。
雨花古寺雨花风,汲取甘泉带落红。淡泊清茶禅味重,僧情胜似俗情浓。(叶贺谦)
小院回廊俗不侵,雨花古寺听禅音。行来曲径通幽处,忽见僧房花木森。(叶贺濂)
古寺重修披锦霞,殿堂宏伟信堪嘉。扶疏夏木逢甘露,犹话当年坠雨花。(叶桂燊)
镜水青山入寺幽,雨花禅妙渡生舟。静宇成金殿,贫脱人间佛也求。(杜国声)
万念俱空仰雨花,禅林不垢现丹霞。闲无俗累时来客,瑞露凝甘好泡茶。(杨 秋)
逸翠珠林透夕晖,雨花寺内溢芳菲。葱茏秀色沾甘露,闪出灵光悟契机。(杨忠生)
频登佛阁弃尘缘,香绕花霏别有天。三世舌根修得到,一瓯甘露作仙泉。(杨绮玲)
雨花古寺飞花雨,此日谁来问色空?只盼观音休吝啬,频施甘露润人龙!(陈公望)
禅林积翠蔚云霞,听罢玄经仰雨花。岂用寻根求秘诀,汲来山水泡名茶。(陈继立)
雨花古寺六重修,宝殿经堂建巨楼。僧归疑错认,楹联法器尚珍留。(陈伯海)
花桥古岸觅花溪,咫尺通衢路转迷。止水甘泉留旧迹,雨花飘落雁冈西。(吴宗和)
青山镜水雁冈西,昔日花桥路转迷。古止慈悲开甘露,八方般若颂菩提。(张 野)
雨花甘露洒长空,祈福禅门众愿同。我自低回联语下,翩然才气忆岑公。(张欣明)
楞伽劫后又重修,信仰如今得自由。殿佛庄严灯火旺,雨花甘露任君求。(范耀生)
历劫雨花三百秋,甘泉煮茗愿曾酬。重来殿宇敷金碧,镜水青山可在否?(周冠登)
甘露长滋古寺花,满园草木尽芳华。三重殿阁香烟袅,化作慈云荫万家。(郭焕文)
寺门掩映小浮岗,止水甘泉未忍忘。解道禅机善阐释,雨花几辈宿三桑。(黄志豪)
雨花古寺倚村家,宝殿重光焕物华。梵宇清幽尘不染,晨钟暮鼓老烟霞。(黄昭麒)
本是人天渺渺期,电光如梦不移时。转嫌龙象披华锦,枉作好山甘露思。(梁藻城)
浮岗灵气地钟祥,水秀山明景异常。游客观光禅院过,雨花甘露满身香。(彭述升)
觉悟群生世未谙,雨花点地晓烟含。瓯翻客梦香尘破,古井如泉玉露甘。(彭钧成)
兰若雨花,青山碧水添禅韵;莲台甘露,天上人间有爱心。(区伯璇)
雨过佛门消俗气;花开禅院散幽香。(邓子雄)
甘露雨花堪礼佛;宗风天竺有传人。(叶贺濂)
惠泽同沾,雨花古寺施甘露;文明共建,容桂新风到善门。(麦 六)
禅味自清茶通融草木;雨花从古寺洒向人间。(杜国声)
桂宇重登,花落花开空渺渺;茶廊对饮,云来云去自悠悠。(杨 秋)
古寺溯渊源,毓秀清泉花润雨;江山留胜迹,飘香宝刹竹摇风。(李 华)
烟霭千重,犹闻佛偈;雨花万点,不乱禅心。(李五湖)
雨露泽人寰,鱼磬钟声澄幻觉;花香馨佛殿,梵经法语点迷津。(陈伯海)
天开六月秋,花落空门明佛道;露解三庚暑,月悬妙境净禅心。(陈继立)
古刹劫馀存,净土甘泉沾法雨;故侯书迹在,青山止水证流花。(周冠登)
看雨花,绝无邪念;餐甘露,唯有清香。(柯卓秀)
古寺祥云,时现雨花知佛境;慈航净柳,常施甘露泽人寰。(郭铭均)
雨露泡禅阶,兰若清幽尘不染;花轩联佛殿,妙音圆密法皆空。(黄昭麒)
佛自无言花扑簌;尘终是幻露飘零。(梁藻城)
五蕴圆明,一瓯甘露花飞雨;六通朗彻,半篆香烟树拂云。(彭钧成)
雨花寺始建于清初顺治年间,迄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该寺座落小沙浮岗的山麓上,那里原是许多庄地,是旧容奇名胜八景之一“流花古桥”的边缘地带。寺内占地五亩,辟有小园,地虽小而雅致,花木扶疏、清香袭人,游人至此,顿觉俗气全消,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雨花寺建寺年内经历了300多年,先后经过数次扩建,重修,重建。
雨花寺始建于清初,顺治年间(十七世纪),古止和尚于小沙浮山麓筑茅屋以安瓶钵,乡民高其行而出资为其建造堂舍,此乃雨花寺之始。该寺座落小沙浮岗的山麓上。那里原是许家庄地,是旧容奇名胜八景之一“流花古桥”的边缘地带.村里山水清幽、绿桐成荫,过去是郊外僻静去处,今已是开发交通线上要地。 寺内占地五亩,辟有小园,地虽小而推致,花木扶疏、清香袭人,游人至此,顿感俗气全消、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经历三百多年,先后经过开山,扩建,重修达六次。
首次是在顺治年间,开山祖古止和尚,为明代遗民,姓名不详.他当时处于身经事变,遁之小沙浮山麓,筑茅屋以安瓶砵.乡民高其行而出资为其建造堂舍,此乃是雨花寺之始。 第二次扩建在嘉庆五年(1800年)、由乡民何、岑,杨诸公发超,筹资修成。乾隆年间,曾由乡民共集江南会、发动群众捐款为寺置产。第二碑记为嘉庆十七年(1812年)筹集祝圣会,兴建准提殿,观音阁及二山诗社,同年李蟠根送出制造罗汉十八尊供于观音殿。 第三次重修是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无碑记可考,只有大雄宝殿一匾额,署名是陈萍、莫如璋等人.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乡民陈恩荣等集普济会建闭墓醮捐资置田、以助香火,其时住持者为礼航和尚,人称呼之为和尚七、此乃容奇杨氏子也.童年出家住持中数十年,日诵金刚经,暇则烹茶奉客,活到八十多岁, 第四次修于民国七年(1918年)寺内殿堂日久失修、倾颓特甚、大有倒塌之势,乡民集资修建,历时二十个月乃成。
第五次重修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邑中名士岑学吕公回乡目睹大好佛寺失修,危房倾塌。故倡议重修,并请清远山嵎峡,飞来寺、知客僧卓禅和尚住持,并奉祀北田五子及立树何不偕先生墓道石碑,寺中原邑中时彦撰送楹联甚多,最为得人传诵者有“和尚既出家再勿自寻烦恼,男儿生为国须当大发慈悲。这次重修后,岑公学吕亦有撰联悬于堂中第一首:(赤刀)后归来花鸟迎人僧入定、眼前认取风幡不动佛无言。第二首:山列容奇开呈域、道涵今古畅宗风。第三首:止水明如镜,好山开到门。由住持和尚卓禅顾工镌石立于山门两傍。 第六次重修是在一九八二年由热心桑梓文化事业的邑人梁耀明等倡议集资重修寺宇,恢复原状,由佛教会僧人方华主持寺务。
这次重修、大雄宝殿上的三尊大佛和两旁的十八罗汉,都是重新塑造的。观音堂、观音岩,香积厨都恢复了旧观.殿外门额窟“古止兰若”是陈秉昌先生的墨迹。两旁楹联为; “一树半依村、(赤刀)解诸天回法雨;百年三换世,归来初地种梅花”。是梁耀明先生所撰书。古寺历史悠久、除上述楹联外,有关吟咏亦不乏佳句,兹掇拾一二于后:清嘉庆邑中名士梁廷楠题诗《夜深过流花桥入雨花寺茶话》:“村塍如绣晚生霞,度过平桥路又斜,缺月羞人迟入树,老僧爱客迭呼茶。孤灯来烬觅残叶,清罄刚疏闻落花。到此颇如身出世,浑忘琴剑滞天涯”。梁耀明先生亦有《访雨花寺过流花桥》诗云,“日暖花飞昼掩门、少时游屐认孤村,疏篱老树人家几,依旧风光一片存。他近年回乡有《重游雨花寺》七律一首,“白发归来认旧题,流花桥外占村西,稚梅初种殷望雨,新笋扰藏米破泥。入座巳非前默对,看山今喜得相携。胡麻皈熟们情暖,胜却豪筵百味齐”。
附注:(一)北田五子、何绛字孟门,号不偕,羊额人。明亡之后,以一布衣投身抗清事业而见誉邑人。好读书、闻甲申之变(1644),慨然钻研兵、从戎报国。及明师瓦解,陈邦彦等岭南三忠先后死难,他与陈恭尹(陈邦产之子)结成生死之交,同趋澳门避难。随后到海岸各离岛,寻找明遗臣和抗清余部,没有结果。后闻郑成功反攻即越座岭北上,直抵芜湖,参加郑成功战役,失败后才帐惘地回粤。是时曾作《四过梅关》诗、中有“山川满目皆删帐、天下何人是丈夫”之句,感慨殊深! 何绛回粤后即隐居乡中,自号所居为“北田”,“北”指田原野,“田”指游牧收猎,即纪念他找寻力量抗清辗转数千里,好象北原游牧一样.1662—166眸这六·七年间,陈恭尹隐居于绛家中,遂与陶璜、梁连及何绛、何衡兄弟诗文唱酬,世称北田五子 。
(二)北田五子,按胡方撰何不偕先生墓志称、不偕在康熙五十年卒(1712年)乾隆十二年(1747年)奉枢葬于容奇小沙浮山。(即雨花寺后山)1948年雨花寺住持曾设有石碑,寺前路傍“何不偕先生墓道” (现不存在)。古老相传、雨花寺内旧有一木联刻“闲僧扫径翻红叶,游客扪碑剔绿苔”是何不偕先生手迹。
(三)、古止和尚在清顺治末年康熙初年之间。方外游综,雩水无定,而顺德北由五子,遂踪迹留连,何不偕先生墓所在雨花寺山后也。
交通指引
雨花古寺附近的公交站:
南容加油站(桂洲加油站)、南容加油站(体育一路口)、南容加油站(桂州加油站)、容桂体育中心、容山书院(105国道)、容山书院(105国道)、容山书院(青年路)、容新大夏、容新大厦、容山书院(105国道)、容山书院(105国道)、劳动服务中心、容桂公路征稽所、上佳市门诊部、容奇大桥南(桥西路口)、容奇大桥南(桥西路口)。
雨花古寺附近的公交车:
325路、317路、335路、324路、921路、广佛城巴广州南站-容桂线、三水-容桂B线、三水-容桂等。
雨花寺始建于清初,顺治年间(十七世纪),古止和尚于小沙浮山麓筑茅屋以安瓶钵,乡民高其行而出资为其建造堂舍,此乃雨花寺之始。该寺座落小沙浮岗的山麓上。那里原是许家庄地,是旧容奇名胜八景之一“流花古桥”的边缘地带.村里山水清幽、绿桐成荫,过去是郊外僻静去处,今已是开发交通线上要地。 寺内占地五亩,辟有小园,地虽小而推致,花木扶疏、清香袭人,游人至此,顿感俗气全消、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经历三百多年,先后经过开山,扩建,重修达六次。
首次是在顺治年间,开山祖古止和尚,为明代遗民,姓名不详.他当时处于身经事变,遁之小沙浮山麓,筑茅屋以安瓶砵.乡民高其行而出资为其建造堂舍,此乃是雨花寺之始。 第二次扩建在嘉庆五年(1800年)、由乡民何、岑,杨诸公发超,筹资修成。乾隆年间,曾由乡民共集江南会、发动群众捐款为寺置产。第二碑记为嘉庆十七年(1812年)筹集祝圣会,兴建准提殿,观音阁及二山诗社,同年李蟠根送出制造罗汉十八尊供于观音殿。 第三次重修是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无碑记可考,只有大雄宝殿一匾额,署名是陈萍、莫如璋等人.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乡民陈恩荣等集普济会建闭墓醮捐资置田、以助香火,其时住持者为礼航和尚,人称呼之为和尚七、此乃容奇杨氏子也.童年出家住持中数十年,日诵金刚经,暇则烹茶奉客,活到八十多岁, 第四次修于民国七年(1918年)寺内殿堂日久失修、倾颓特甚、大有倒塌之势,乡民集资修建,历时二十个月乃成。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