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家长如何实现高质量陪伴?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父母高质量的陪伴,有父母爱的呵护,孩子才可能健康成长。高质量陪伴缺的并不是“时间”,而是陪伴的方式——十分钟全神贯注的倾听、十分钟亲子游戏、半小时阅读相伴、共看一场电影、共打一场球赛、共唱一首歌……这些都会让亲子关系无比亲密。一个内心充盈的孩子,便会自信、阳光、有学习内驱力,奔跑起来更矫健!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家长的教育理念需要哪些转变?如何进行良好的亲子沟通?如何开展高质量的陪伴?来自广州各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的专家们给出了这些建议↓↓↓
“双减”之下,家长的教育理念
需要哪些转变?
双减”确实需要家长转变教育理念。一是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二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孩子幸福成长;三是充分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和学习需求,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四是注重言传身教,培育孩子良好的个性和品格。
父母应该怎么适应“双减”?
“双减”后作业量下降了,反而更有利于孩子的精细化学习,家长更应该注重精耕细作,如何精耕细作?做到以下五点:
1.养成良好习惯。督促孩子先看各学科教材中对应的学习内容,回顾一天所学,然后尝试解决各科的书面作业。用品用具准备齐全,避免丢三落四影响进度。督促孩子按时就寝,确保充足睡眠。适度安排家务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开展亲子阅读等。加强孩子网络行为监管,及时发现、制止。
2.优化学习方法。学生个体之间的具体个性差异较大,很难说哪一套方法放之四海而皆准。一方面,注重教师传授的共性的基本要求和做法;一方面,可以结合孩子具体情况尝试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3.加强时间管理。形成规划意识,统筹作业任务,先后、主次、时间预算分配等,切实提高作业效率。
4.家长可以给出必要的引导、提示、启发,但是要有个“度”,不能变相地成了家长在“写”作业。具体作业规范要以学校教师的要求为准,切忌以成年人的思维、观点、认知等“指导”孩子的作业内容。
5.家长以身作则。要积极营造书香家庭氛围,给孩子做出好学习、爱读书的榜样。孩子写作业时,家长要谨防玩手机、追电视剧、玩游戏、打扑克、搓麻将等行为。要对孩子保持足够的耐心,理性看待代际差异,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双减”政策下,家长应该
从哪几方面着手培养孩子?
“双减”政策是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孩子:
1.培养好的习惯。“双减”后,没有太多的作业和补课压力,让孩子形成自发的好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这个过程离不开外力的推动,要经历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养成劳动的习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劳动的习惯能帮助孩子确立正确价值观、责任感,提升独立能力,劳动技能是孩子今后走向社会的生存之本,必须从小培养;养成运动的习惯,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当困难来临,他才有勇于挑战的勇气;养成参与家庭生活的习惯,有助于孩子公民意识的培养;养成兴趣爱好,有助于塑造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建立自信、积极健康。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孩子就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内驱力也会更足。
2.培养阅读能力。书籍最能拓宽眼界与思维,带给人丰富的知识、人格的熏陶、精神的愉悦、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不但能充实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而且是家庭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3.培养计划思维。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做时间的主人。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好孩子的学习、娱乐和运动时间,培养孩子的计划思维能力。家长要让孩子充分清楚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并且鼓励孩子坚持前行。
“双减”后,
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更多了,
如何进行良好的亲子沟通?
首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是平等。我们和孩子沟通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和孩子做朋友。其次,和孩子交流时,家长可以多听少说,多赞赏孩子,认可孩子的观点,站在孩子的立场让他们倾诉,但不要主观地加上自己的意见与批评。最后,当孩子在生活中、社交中遇到困难,父母要挺身而出,适当地给予孩子指导,方案越具体越好,即使孩子做得还不够好,我们也要以鼓励启发为主,这样孩子会更愿意敞开心扉。
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陪伴讲究的从来不是时间而是质量,没有头绪的家长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亲子共读,阅读陪伴。少了作业、没了补课的课余时间,应该用阅读来填补。家长可以带孩子去书店或者图书馆,让孩子多接触书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陪孩子阅读,梳理内容,分享心得,这也是一种教育。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爱上读书,从阅读中收获无穷的知识和心灵的滋养。
2.亲子锻炼,运动陪伴。不管是孩子的生长发育,还是家长的工作节奏,都需要一个健康的身心。家长要给孩子增加体育活动、鼓励孩子坚持锻炼,增强体质。特别是在周末和节假日,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运动,双人互动的体育项目有很多,锻炼身体、提高协调能力的同时,又能增进亲子关系,一举两得。
3.亲子家务,劳动陪伴。生活的能力要在生活中培养,家务劳动是孩子参与家庭生活很好的方式。在劳动中,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对家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责任感。家长可以给孩子分配简单的家务,比如设计亲子厨房,通过和孩子一起做家常菜、煲靓汤的方式,放松身心促进互动,锻炼孩子动手能力,和孩子一起真正体验生活,收获成长。
4.亲子议事,倾听陪伴。家长可以每天利用半小时到一小时,和孩子聊一聊这一周发生的事情,不论是孩子的,还是父母的。还可以将国家大事融入日常交谈中,引导孩子关心时事,对历史和道德与法治学科也会有帮助。
此前,广东宣布
推进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工作
不少佛山职工朋友提问:
几时可以免费接种?
打几价疫苗呢?
这些问题,今天有答案了!
▼
11月15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举办广东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新闻发布会。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介绍,广东启动全省适龄女生免费HPV疫苗接种工作,持续实施城乡妇女“两癌”免费检查项目,将宫颈癌防治关口进一步前移。
徐庆锋介绍,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联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妇联共同制定了《广东省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4年)》,将于近日印发各地,正式启动项目实施。
该项目实施对象为具有广东省学籍、2022年9月起新进入初中一年级且未接种过HPV疫苗的14周岁以下女生,按照知情、自愿、免费的原则,进行HPV疫苗免费接种。经综合评估,项目采用国产双价HPV疫苗进行接种,接种第一针6个月后接种第二针,共接种两针,具体接种时间和地点由教育部门与卫健部门商定。
广东的卫健、教育、财政、妇联四部门将通力协作,卫生健康部门做好疫苗采购、接种,教育部门做好目标人群摸底登记、健康宣教、动员组织,财政部门做好经费保障,妇联做好社会、家庭宣传,共同推进项目顺利实施。
徐庆锋呼吁,孩子健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接种HPV疫苗能让孩子终生受益。“我们希望做到‘愿接尽接’,让我们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决策部署,指导各地加强学科类校外培训项目鉴别工作,督促加快完善制度和建立专家队伍,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教育部日前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强调分类鉴别工作——
要坚持从严规范,严格按照中央精神和国家相关法律政策要求,落实属地行政管理责任,明晰界线、从严要求、规范程序,体现权威性和严肃性;
要坚持科学严谨,充分依靠专家力量,综合培训项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出客观、公正、独立的专业鉴别意见,确保科学与严谨;
要坚持统筹协调,加强主管部门之间横向配合、地区之间协同推进,坚持“一盘棋”,避免在实践中出现“低洼区”“空白区”“矛盾区”。
《指南》明确了鉴别依据,即要从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评价方式等维度,对培训项目进行综合考量,如符合以下特征,即判定为学科类培训——
一是培训目的以学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导向,主要为提升学科学习成绩服务。
二是培训内容主要涉及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学习内容。
三是培训方式重在进行学科知识讲解、听说读写算等学科能力训练,以预习、授课和巩固练习等为主要过程,以教师(包括虚拟者、人工智能等)讲授示范、互动等为主要形式。
四是结果评价侧重甄别与选拔,以学生学习成绩、考试结果等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指南》强调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一是建立分级指导机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统筹,当地方出现鉴别偏差或困难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指导和纠正。当出现较大争议或难以鉴别时,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提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研究裁决。根据工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可协助非学科类培训主管部门,提供有关项目分类鉴别意见,并对“学科类”鉴别有最终决定权。
二是建立专家鉴别制度。各地要组建专家组或委托专业机构,对无法直接判断的培训项目进行综合研判,得出鉴别意见。鉴别专家组应包括相关学科、课程、教学等方面专家,且相关人员及其直系亲属未在培训机构中任职或兼职、属于非利益相关方。
三是强化机构行业自律。培训机构要进行自我研判、自评自查,规范开展培训活动,不得出现名不符实的情况,不得隐形变异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活动。
下一步,教育部将指导各地抓好落实,从严把关,进一步压减和规范学科类培训,确保“双减”工作取得实效
一起看《指南》全文
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
分类鉴别指南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项目鉴别管理,制定本指南。
一、适用范围
校外培训机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校外培训,适用本指南。
二、基本原则
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从严规范。深刻领会贯彻中央“双减”精神要求,严格遵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落实属地行政管理责任,明晰界线、从严要求、规范程序,体现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坚持科学严谨。充分依靠专家力量,尊重学科规律和教学规律,综合培训项目的实际情况,立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出客观、公正、独立的专业鉴别意见,确保科学与严谨。
(三)坚持统筹协调。加强主管部门之间横向配合、地区之间协同推进,坚持“一盘棋”,避免在实践中出现“低洼区”“空白区”“矛盾区”。积极研究和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创新,在实践中完善制度和机制。
三、鉴别依据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教监管厅函〔2021〕3号)、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等文件规定,结合校外培训的实际情况,对培训项目类别进行鉴别。主要从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评价方式等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如符合以下特征,即判定为学科类培训项目。
(一)培训目的:以学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导向,主要为提升学科学习成绩服务。
(二)培训内容:主要涉及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学习内容。
(三)培训方式:重在进行学科知识讲解、听说读写算等学科能力训练,以预习、授课和巩固练习等为主要过程,以教师(包括虚拟者、人工智能等)讲授示范、互动等为主要形式。
(四)结果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侧重甄别与选拔,以学习成绩、考试结果等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四、实施要求
(一)建立分级指导机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本地培训项目分类鉴别工作进行统筹规范,加强分级指导,对各地鉴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及时跟进指导、纠偏矫正,确保操作落实步调一致、不走偏、不走样,避免出现同类培训项目在不同地区给出差异鉴别结果。当出现较大争议或难以鉴别时,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提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研究裁决。各地要认真总结培训项目分类鉴别工作,形成并更新典型案例资料库,促进信息互通共享,推动一线鉴别工作更加准确、高效。
在其他主管部门开展非学科类培训管理过程中,根据工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可协助提供有关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意见,并对“学科类”鉴别有最终决定权。
(二)建立专家鉴别制度。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相应管理需要,组建专家组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无法直接判断的培训项目开展分类鉴别,作出鉴别决定。鉴别专家组应包括相关学科、课程、教学等方面专家,且相关人员及其直系亲属未在培训机构中任职或兼职、属于非利益相关方。接受委托的专业机构,须按照规范要求组织符合条件的专家队伍开展鉴别工作。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专家组可通过资料审查、实地查看、课堂观察、人员访谈等多种方式,综合研判培训目的、内容、方式、评价等具体情况,提出培训项目属于“学科类”或者“非学科类”的鉴别意见。鉴别工作不得受外界干扰,不得徇私舞弊,确保结论的真实、客观、公正。
(三)强化机构行业自律。培训机构应落实自主管理责任,对开展的培训项目类别进行自我研判、自评自查,自觉按照“学科类”或者“非学科类”的相关管理要求,规范开展培训活动,不得出现名不符实的情况,不得隐形变异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活动。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