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顺德模式
11月16日,2021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升暨网格化管理线下培训班和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专项行动工作推进暨佛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现场观摩交流会在顺德召开,推广顺德经验。顺德区委常委吴楷钊,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谭逢显参加会议。
与会人员先后参观了北滘镇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北滘黄龙村和顺德区优质草鲩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健康生态养殖小区、科研楼和合作农户生产基地。顺德区农业农村局紧扣“以水兴农”的发展思路,以北滘镇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展示了顺德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牢固防线,以顺德区优质草鲩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展示了顺德渔业的源头质量安全保障,更展示了顺德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网格化监管
“北滘模式”成全省示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北滘,有一群网格员,守一方水土,保一方“餐桌”,他们穿行在田间塘头,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各项要求,筑起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防线。这是北滘镇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形成的可参考、可复制的“北滘模式”。
现场观摩期间,顺德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北滘镇党委书记张新杰,北滘镇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站长刘克波,北滘镇黄龙村党委书记陈忠青先后介绍了“北滘模式”的相关情况。据介绍,北滘按照“强化镇一级、发展村一级”的思路,构建了镇、片区、村(居)及小组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镇级层面,建立镇级监管工作领导小组,镇专设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负责全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落实行业监管职责;片区层面,将全镇划分三大监管片区,每片配置组长1名,监管员7名,承担片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职责;行政村(居)层面,在全镇20个村(居)成立了由分管农业农村副主任或党支部委员、股份社理事及村(居)民小组长担任的协管员、信息员队伍,承担属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履行属地监管职责;村小组层面,在各村(居)成立了由村(居)民小组长担任的协管员、信息员队伍,承担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职责。
以北滘镇黄龙村为例。黄龙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设置两个片区,每个片区配备1名协管员(均为中共党员),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巡查养殖场、督促养殖户建立农产品档案、督促养殖户规范用药、提醒和指导养殖户用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入户宣传农产品质量相关法律法规等,可以说,每一个网格员,只要事关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无巨细负责到底。
北滘镇创新探索的“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方式,得到了省市区各级主管部门的认可,更在昨日的交流会上向全省推广。
“北滘模式”也是顺德经验。近年来,顺德区农业农村局以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管控、加强检测能力建设、推广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广泛宣传营造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氛围、推动尾水治理,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流程、全链条监管。
今年,顺德区更以争创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为目标,积极推行食用农产品“逢出必检、合格上市”的生产源头管控,初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使用“双覆盖”。目前,全区开出食用农产品合格证209860张,用证产品252918.86吨,开证和用证数量以及用证产品种类均居于全市首位。
顺德还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队伍,通过举办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培训班,不断提高检测水平和结果运用水平,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再上一道防线。同时,顺德还常态化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行动,有效地震慑了农业领域违法行为。今年以来,顺德区集中开展农资打假、春雷、利剑、私屠滥宰等多次专项执法行动,截至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1721人次,检查各类监管对象434家次,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28宗。
以水兴农
推广尾水治理做好养殖水文章
安全不是检出来的,是养出来的,养鱼先养水。顺德区优质草鲩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昨日交流会的第二个参观现场,更是顺德发展绿色生态养殖的一块“实验田”,更是顺德以水兴农的积极探索。顺德大小河涌近1000条,水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32.6%。水资源是顺德生生不息的根脉,也是最宝贵的财富。以水美城、以水兴城,奋力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的顺德再次“回到水边”。顺德区现有养殖池塘面积约15万亩,池塘养殖年产量逾30万吨,产值近80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近七成。以水兴农,于顺德农业意义重大。
顺德区优质草鲩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位于均安南沙。产业园牵头企业广东顺德均健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均健公司”)在核心区内打造了一个占地614亩的健康生态养殖小区,小区正在成形并逐步释放示范带动效应。
均健公司采取分级净化的养殖尾水治理思路,在全面提升生态养殖水平的同时,排放的养殖尾水经生态处理方法逐级净化,实现养殖尾水资源化,生产优质水产品,最终将净化后的养殖尾水循环利用,实现“氮磷资源化”和“尾水零排放”的项目建设目标。治理效果用数据说话——治理后的养殖尾水水质透明度保持为30厘米左右,溶氧量不低于5毫克/升,PH值保持在6.5-8.5,水质达到《淡水养殖尾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的二级标准,治理后水体可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小区还使用湿地公园模式,以建设养殖进水、调水、尾水收集系统工程,同时设计了生态绿植浮岛、水平潜流湿地,产业园里养殖产业和田园美景两相宜。
产业园里一片公园式鱼塘边上,一栋科研楼特别醒目。这是顺德科技兴农,用科技力量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的充分体现。均健公司积极应用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通过实施“一码一桶一证”,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并积极落实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开具工作。据了解,针对每一条鱼,均健公司都制定了一系列台账,完整记录保存每一条鱼的养殖数据,通过进鱼前、进鱼复检、期间抽检、出鱼前四个关键节点的检测,确保每一条鱼的安全健康。
跳出核心区,放眼南沙岛,在岛的另一边,东海水道凌沿水闸旁,一个占地125亩的农户生产基地在此铺开。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均健公司为合作农户统一提供种苗、饲料、药物和生产过程标准化技术指导,采取“基本工资+销售分成”的模式进行回购,与合作农户达成利益共享机制,确保农户放心进行标准化生产,帮助周边100多户农户1500多亩水塘均实现了标准化生产,确保源头上的水产品质量安全。
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顺德区养殖尾水处理主要采用生态化处理,根据不同的养殖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周边地形和生态场景条件,合理进行布置进排水设施,减少改造成本及改造占地,各镇街、村居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取适合本区域的尾水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现已建成5个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6个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1个市级水产健康生态养殖示范小区,将继续全力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新模式、新技术,未来三至五年内将完成全区6万亩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从源头上实现“靓水养靓鱼”,打造名副其实的大湾区都市农业优质食材供应基地。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顺德坚持把“我为群众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突出抓手,立足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顺德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教育事业深度融合,构建以公办学校为主体的优质教育体系,形成学位充足、有选择性的教育格局,在凝心聚力办实事中厚植为民情怀,用心用情谱写为民服务新篇章,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对标深圳,将学校打造成最美城市地标
10月28日,中国共产党佛山市顺德区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指出,“以人为本、民生为要”将继续成为顺德未来五年的重点工作,目标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在教育公共服务提升上,顺德未来将实施“四好工程”,将学校打造成最美城市地标,面向全国招聘一批优秀校长和教师,让优秀的人培育出更优秀的人,让学生享受学习、享受成长。值得关注的是,围绕这一工程,《顺德区最美校园行动计划(2021—2025)》(以下简称《计划》)也在同一天正式“出炉”。
教育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下一个五年,万亿顺德将如何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有机衔接?《计划》提出,顺德将对标深圳,用最好的地块、最大的投入、最强的设计、最优的施工,建最美的校园,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到2025年,新建不少于20所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百年校园,改扩建不少于60所与原有风格协调统一、兼具教育功能和艺术特色的校园,打造一批集“地标校园”“智慧校园”“景观校园”“人文校园”“安全校园”五位一体并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的最美校园。
如何将学校打造成最美城市地标甚至是百年建筑?为打响最美校园行动计划头炮,6月30日,顺德正式启动“最美校园”设计竞赛,采用“4+3”形式面向全国竞选首批7所中小学校园新改、扩建的概念设计方案(4个公开项目和3个邀请项目),广泛吸引国内一流设计团队参与学校建设项目概念方案的设计,进一步提升新建学校的设计感和美观度,全力破解学校设计规范滞后、建设模式僵化、公众参与缺失、忽视校园文化及场所精神等困局。
将学校打造成“桑基鱼塘上的一片村落”;以岭南书院和自然聚落为原点,打造一所呈现顺德城市记忆的岭南特色校园;“垂直树林”让自然融入校园建筑;主体建筑如同浮岛悬浮在校园景观之上……历时近4个月,经过层层选拔,竞赛共评选出15个优胜方案(含3个邀请项目的优胜方案),通过高品质的校园建筑设计探索了新时代、新技术条件下校园景观环境和校园建筑内部空间的有机提升。
“透过这些方案,实实在在感受到校园重视设计与否的差别所在。”顺德区教育局局长温联洲表示,此次竞赛不仅要选出最美方案,更重要的是探索如何在校园建设中形成“把80%的精力放在超前理念设计上”的共识,改变以往校园建设只考虑实用功能的观念,提升校园整体空间与教书育人的融合度。乐从第二实验小学校方代表谢立清表示,这次竞赛对学校管理团队来说,是对多元化教育模式的一次探索,也是对顺德教育外延和内涵的提升。
提前一年落实学位供给,优质学位超6万个
建设一批最美学校,依据在哪里?如何从根本上扭转“小升初”优质生源外流的情况?
《计划》指出,顺德将统筹考虑城镇化进程、人口变化趋势等因素,实施“631”学位建设机制,即提前六年预判学位需求,提前三年规划学位建设,提前一年落实学位供给。计划到2022年,全区启动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校约60所,新增优质学位超6万个,新配置宿位超5万个;力争到2025年,全区新增8000个幼儿园学位、5万个义务教育学位和2万个高中学位。
2021年,全区8个年度考核项目中,乐从第一实验学校、容桂细滘小学扩建工程、大良凤城实验学校扩建工程、大良顺峰初级中学扩建工程、伦教荔村小学扩建工程、容桂文华中学扩建工程、龙江坦田小学扩建工程等7个工程已于秋季学期投入使用,共实现新增10560个学位及8074个宿位。余下1个项目正在稳步推进,计划年内完工并投入使用。
“最美校园”,既要体现颜值,还要彰显内涵。在外观设计上,顺德将通过建筑立面美化、标志性建筑、文化走廊等校园微改造工程,以及树立植物造景的观念,要求每所学校配植品种不得低于30种,校园绿化覆盖率原则上不低于全校总用地面积的50%,加快建设“景观校园”;在人文底蕴上,将深化“一校一品”,建设“人文校园”,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引领学校全面发展的重点工作进行推进,包括校名、校训、校歌要和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办学特色相匹配,支持鼓励向社会征集校名等。
此外,顺德还将推进新技术赋能教育,建设“智慧校园”。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加快推进“学校大脑”建设,打造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公共设施。到2025年,在全区按照高于省、市建设标准建设不少于20所智慧教育标杆学校,创造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
据悉,为了推动《计划》落地,顺德将充分发挥区中小学校舍建设工作专班的统筹、协调作用,每两周收集一次问题,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专班会议,每季度通报一次建设进度,并建立区领导挂点协调督办机制,建立最美校园建设科学评价体系,压实各方责任,加速推进学校建设项目落地。
温联洲表示,顺德有着优质均衡的教育体系,近年来正加快走内涵发展道路,努力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希望通过五年的努力,推进“最美校园行动计划”,落实顺德区中小学校舍项目建设,构建以公办学校为主体的优质教育体系,形成学位充足、有选择性的教育格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为顺德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贡献力量。
非遗文化传承人进校园,1229项学习资源提供给市民免费学习……11月16日,2021年佛山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在南海区桂城灯湖中学揭幕,再次吹响了佛山市“全民终身学习”的号角,为全市市民奉献一系列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
南海社区教育人均经费超20元
今年活动周的主题是“庆建党百年华诞谱终身学习新篇”。“十三五”期间,佛山全面推进全市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建设,逐年加大了对社区教育的经费支持力度,2020年全市社区教育人均经费约为11.58元,名列全省前茅,其中,南海区社区教育人均经费已超过20元,远远高于全市人均水平,这些都为社区教育项目和活动开展提供了大力支撑和重要保障。
自2016年荣获“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称号后,南海区在坚持“党建引领、政府统筹、社区搭台、项目运作、专业运营、广泛参与”的联动机制基础上,通过区民政局与教育局联合,以“城乡社区学院体系建设工程”为创新点,形成了“部门协调、双轮启动、多元参与的城乡融合社区教育培养人才模式”,得到了省内外同行和各级专家认可。在原有桂城街道、狮山镇的基础上,大沥镇、里水镇也于2018年荣获“全国社区教育示范乡镇”称号;南海开放大学、大沥成校、九江成校、里水成校先后获得“全国继续教育优秀院校”等称号。
南海今年启动社区教育创新区项目
当前南海正奋力抢抓“双区驱动”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省级城乡融合发展的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加快构建学习型社会,完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既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聚人力,是一个关键的转化环节,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补充和延伸。
南海区今年启动了社区教育创新区项目,立足促进青年就业和职业的提升,丰富居民社会文化的生活,提高公民的农民素养,力争用两年的时间进一步完善办学网络,扩大资源的供给,加强队伍建设,深化内涵的建设,营造社会氛围,力争在全市起示范引领作用,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社区教育服务,营造一个无人不学、无时不学、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环境。
为了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开幕式现场举行了颁奖仪式,2021年佛山市“百姓学习之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社区教育先进集体”“社区教育先进工作者”以及广东省“全民学习之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百姓学习之星”等个人和单位受到表彰。
开幕式场外,同期举办了2021年佛山市社区教育成果展,并开展了“非遗文化进校园”学生体验活动。佛山陶艺、佛山剪纸、咏春拳、南海藤编、九江灯谜、花灯制作技艺、南海竹编、彩色简笔画、盐步老龙礼俗、广绣(石石肯)等九项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古琴演技、咏春拳等两项社区教育传承人走进校园,学生现场跟传承人学习,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活动周期间,佛山五区和市直单位将陆续免费向市民提供1229项学习资源,助推佛山社区教育、终身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学习型社会、技能型社会。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