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北滘加强交流组织企业到容桂德龙工业园区学习
为加快推进北滘镇工贸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与应用工作,进一步全镇企业安全治理能力,2022年02月17日下午镇安委办组织西南工业园区34家企业代表到容桂德龙工业园区参观学习,北滘镇应急办温东晓副主任亦参加本次学习。
德龙工业园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模式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感知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建设,采取“视频监控+数据录入”的模式,将应急管理从线下监督搬运到线上监控。在本次参观学习中,深圳耀东安全科技有限公司代表分别从智控平台中的“园区管理”“风险双控”“物联监测”“工业视频”“应急救援”五个部分充分展现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模式运作,随后镇安委办代表就该模式与顺安码推广使用亦作了相关介绍,会后双方就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方面做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在结束参观学习后,温东晓副主任表示,企业必须落实主体责任,近期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安全事故代价都是血淋淋的教训,本次参观学习的企业要结合企业实际,尽快消化吸收学到的理念、方法、技术,把安全管理信息化工作迅速扎实开展到位,切实提升企业安全管理和技术水平,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同时根据新安全生产法第五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北滘镇鼓励各生产企业购买安全责任险,这是对企业工伤保险的有力补充,是强化安全事故风险管控的重要措施。
昨日,记者从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获悉,目前我市已发布《佛山市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从房源筹集、建设和运营等多方面着力,增加该类住房的高质量供给。
根据《意见》要求,后续我市将通过多元化房源筹集方式,强化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据介绍,我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房源分为新建(在建)、改建、存量纳管三种类型。现有各类政策支持的租赁住房,包括住房租赁试点、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建设的租赁住房以及企业自持用于租赁的商品住房等,符合《意见》规定的,亦可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规范管理。
除了通过多渠道强化房源供给外,《意见》还配套出台土地支持政策和市场主体参与奖励。
《意见》明确,在尊重农民集体意愿的基础上,可以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通过自建或联营、入股等方式建设运营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办理抵押贷款。
同时,《意见》指出,我市后续将引导和支持市场各类主体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市、区各级国有企业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多渠道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意见》规定,对于利用非居住存量土地和非居住存量房屋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取得项目认定书后,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按照居民标准执行。
其次,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标准明确将不高于同地段同品质租赁住房市场租金,租金年度上涨幅度原则上不超过5%,其中,享受财政资金支持的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标准原则上不高于同地段同品质租赁住房市场租金的90%。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承租人一般为本区无房或在本地工作生活的新市民、年轻人等群体,《意见》指出,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承租人可以按照规定申领居住证,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符合住房保障租赁补贴条件的,可申领租赁补贴。
目前,上述内容正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广大市民如有建议和意见可于3月1日前以信件(通信地址:佛山市禅城区城门头西路4号,邮编528000)、电子邮件(fszjzfk@fszj.foshan.gov.cn)等方式反馈。
一双素手绕青竹 百盏花灯照朗月
寓意吉祥的手扎花灯。
扎花灯全靠手工,相当费时费神。
扎花灯从削竹篾开始到做成竹架,就需要一天时间。
八角形花灯。
手捏一条竹篾,折处对着烛火微烤,轻轻用力,一角苍遒的竹褶便形成了。“弯曲部分需要用火烧一下,才能更好地定型。”迎着昏黄的灯光,刘东明一边用竹篾扎制骨架,一边讲解花灯的工序。
在高明区杨和镇河西居委会大塘面村,年逾半百的刘东明因花灯制作远近闻名。他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跟随父辈学习花灯制作手艺,40年来一直延续着传统工艺,经他手而出的各式花灯不计其数。
慢工细活 十余道工序手工制作
穿过门廊走进屋里,刘东明并不宽敞的客厅架起了高高的竹架,上面错落有致地挂满了花灯。一旁的刘东明正弓背伏案,手握毛刷在花灯骨架上裱糊彩纸。
对于刘东明来说,经过一个冬天的忙碌,过年要卖的灯笼也已经制作接近尾声。如今50岁的他,这样的场景已经过了四十年。
“除了彩纸是彩印的,其余工序全靠手工,相当费时费神。”刘东明说,制作花灯需要经过破竹篾、扎灯骨、糊灯纸、扎彩旗等十多道工序,一盏80厘米的大花灯通常要花上大半天时间。
由于花灯制作过程没有图纸,手艺人的经验与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据刘东明介绍,用来搭灯架的竹子很有讲究,一般选用生长两年左右的竹子,太嫩容易收缩,太老容易折断,而且竹子裁剪的尺寸越精准越好。“从削竹篾开始到做成竹架,就需要一天。”
刘东明坦言,刚开始扎花灯很辛苦。用篾刀削篾条时,一不小心竹丝就会刺进手中,鲜血直流。“得学较长时间,才能基本掌握要领。”煮浆糊也有技巧,要将原材料按比例调配好,才能有足够黏力,纸捻上去才不会发霉发黑。
谈话间,刘东明已将打磨好的竹篾慢慢打弯做成圈,再将三个竹圈以砂纸、浆糊缝合。砂纸很脆弱,但刘东明用手沾上自制的浆糊不断细揉后,融合了浆糊的砂纸变得十分坚韧,砂纸与浆糊紧紧缝合了竹篾两端,构成一个结实的椭圆形竹架。
灯骨扎好之后就是裱糊彩纸了,贴上传统喜庆人物或有吉祥寓意的花纸,诸如子孙满堂、灯花报喜等,就能让整盏花灯鲜活起来。
今年刘东明共制作了66盏花灯,当中有50多盏是本镇和邻镇的数十个村庄的村民所预订。刘东明解释称,“66”有“六六大顺”之意,每年他都会做够66盏花灯,寓意新的一年吉祥顺利、安康幸福。
子承父业 与花灯结缘四十载
刘东明每年10月过后便着手制作各种花灯,而他扎得最多的是“添丁”花灯。
在粤语中,“灯”与“丁”谐音,春节期间“挂灯”是高明诸多村落世代传承的一种传统习俗,寄托添丁生子的祝福。上一年生了儿子的人家,都会购置一个花灯挂在本姓氏的祠堂上。
每年,刘东明都会接到不少添丁花灯的订单,他制作的花灯款式主要有“八角形花灯”和“宫廷式花灯”两种,其中“八角形花灯”形似橙,故又名批皮橙,民间叫细灯、灯仔;“宫廷式花灯”呈方形,像日字,故名日字灯,又叫方灯。
据刘东明介绍,他出生于花灯世家,10岁开始跟着爷爷爸爸学习彩扎技艺,“小时候一个花灯能卖到五至七分钱,父辈花灯生意好的时候,一年光80厘米的大花灯就可以卖出数百盏。”刘东明说,扎花灯在当时是个很不错的营生,父辈们靠着扎花灯的手艺养家,一旁帮忙的他也练就了扎花灯的好手艺。
后来随着生意缩减,家里兄弟姐妹都选择了别的行业,现在只有刘东明继承了手艺。回忆往事,刘东明心里高兴,立即打开话匣子,“传统彩扎技艺复杂,学起来难度大,很辛苦”,刘东明从煮糊浆、搓纸丁、修竹片、折竹篾开始潜心学艺,经过数年磨炼,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掌握了行糊手法、用纸丁捆绑黏接、绘画、剪纸等技艺,很快就能独当一面。
对于自己的手艺,刘东明很自信。“20世纪90年代,我扎制的花灯曾参与市级民间花灯展览,吸引很多人驻足观看。”说起当年情景,刘东明双眼放光、眉飞色舞。在他的记忆中,每到春节,各式花灯都会挂在祠堂和小巷里,做花灯、赏花灯成为当地村民过春节元宵的情趣所在。“花灯承载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代代相传至今。”
非遗传承 手把手教学生做花灯
在高明,手工制作花灯的艺人寥寥无几,这门传统技艺濒临失传。如何让高明花灯走得更远,成为了花灯“守艺人”思考的问题。
刘东明说,对于手扎花灯,年轻人很难学得下去,他自己有时候连续坐着做上四五个小时,十分辛苦,却仍不能靠做花灯养活自己。
尽管做花灯不赚钱,刘东明却从没想过放弃。对他而言,从前做花灯更像是一种爱好,而如今,简单的爱好里又多了一份责任,一份将几乎失传的手艺传承下去的责任。“传统花灯的魅力就在于纯手工制作,这是机器代替不了的精细活,需要老艺人代代相传,把高明本土优秀文化传播出去。”
2008年,“高明花灯”入列佛山市高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明通过制定“保护—传承—推广”的工作方案,搭建起“村、镇、区”全方位保护传承体系,努力做好非遗保护工作。
高明部分学校也开设了“高明花灯”扎制手工技艺课程,邀请刘东明到校内传授传统技艺。刘东明颇感欣慰,“近两年来,每次在学校传授手艺或者是邻居小孩过来学艺,我都倾尽能力去讲授。”刘东明称,只要有学徒,即使一个,他都要尽力将技艺传下去。
“几十年来,我在花灯图案、造型的设计上,吸收了传统民间文化元素精华,材质上进行改良。”刘东明深知花灯这门传统技艺若要传承下去,需要不断创新,使花灯更具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
此外,在刘东明看来,扎花灯的传承最主要还是培养下一代人的保护意识,只有在青少年中营造民间艺术氛围,手工艺才有持续的生命力。民间艺人应联合起来,讨论如何将手艺推陈出新,一起打造现代人喜欢,又带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制作品。
文/佛山日报记者冯慧雯 图/杨和宣文办提供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