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七夕来了!佛山“七夕节”的这些习俗你又知多少?
详细内容

七夕来了!佛山“七夕节”的这些习俗你又知多少?

时间:2020-08-24     人气:7011     来源:佛山市博物馆     作者:admin
概述:快到七夕啦!你可知道“七夕”又叫“乞巧节”?旧时在七夕当天都有哪些习俗?满头问号的你就要看看下面的内容啦!......

  快到七夕啦!你可知道“七夕”又叫“乞巧节”?旧时在七夕当天都有哪些习俗?满头问号的你就要看看下面的内容啦!

  七夕的由来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等,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传说玉帝的第七个女儿织女,心灵、手巧、善织、令人羡慕不已,因此,人间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于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动,由此形成了乞巧节。千百年来,生活在中国各地的普通民众围绕着这一节日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汉族民俗活动。

  那么旧时佛山有哪些习俗是“七夕”必做的呢?快跟佛博君去了解下吧!

  “乞巧,乞巧,祈出心灵手巧,祈出如意郎君。”

  七夕节,佛山又称为“七姐诞”,是未婚少女的节日。七夕前,同族姐妹们组成了“拜七姐会”,在祠堂里,组织“摆巧(摆七夕)”“赛巧(斗巧)”“迎仙”“拜仙”。姑娘们通过摆巧、赛巧等各种活动赛出自己的心灵手巧,并祈祷得到一位如意郎君。

  “迎仙”“拜仙”

  每逢农历七月初六的晚上,姑娘们沐浴更衣,个个梳妆打扮得如天上仙女,她们端出 “慕仙秧”(长约3—5厘米),小心翼翼的放置香案上,在钵中央圆孔处点燃小油壶灯,罩上玻璃罩,开始了第一轮礼拜,谓之“拜仙禾”或“拜神菜”。

  到了初六初更(戌时,19点至21点),焚香燃烛,向空礼叩,谓之“迎仙”。自三鼔到五鼔,(子时、丑时、寅时,即23点至凌晨5点;子时是初七日的第一个时晨,广东人拜神都流行在子时上头柱香),姑娘们按年龄大小顺序进行“拜仙”,因为有七位仙女,所以连拜七次,对着星空朗月,求七姐赐予聪明、智慧、美貌,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姑娘们相信心诚则灵,幸福和好运便会降临。

  1932年吴玉成在《南粤神话传说极其研究》写道:“拜仙之举,在粤南儿女心理中,视为莫大隆重之典礼(男儿对正月之炮会,女儿对于七夕之拜仙,均视为一年一度之庆典,无论贫富,必要与的)。” 

  “赛巧”“乞巧”

  拜仙礼后,姑娘会进行赛巧手活动——“对月穿针”。她们一人一个蒲团,并排跪在香案前,手执彩线对着月光将线穿过针孔,如能一口气穿过七枚针孔,便是“得巧”,穿不到七孔就叫做“输巧”。

  在三水,姑娘们或两手在背后,或两手高举过头、或蒙着双眼用五色丝线穿针,由上年的巧手当裁判,看谁穿得又准又快。然后,用火把先前“拜仙”的纸制圆盆(梳妆盆),盆内有纸制衣服、巾履、脂粉、镜台等物,每样都有七份,还有数量相当的纸制金银,烧给七位仙女,然后,食品玩具馈赠亲友。

  胡朴安写道:“礼拜后,于暗诹中持丝绸穿针孔,多有能过者,盖取‘金针度人’之意。并焚一纸制之圆盆,盆内有纸制衣服、巾履、脂粉、镜台、梳蓖等物,每物凡七份,名曰梳妆盆。初七日,陈设之物仍然不移动,至夜仍礼神如昨夕,曰拜牛郎。此则童子为主祭,而女子不与焉。”

  《佛山忠义乡志》有关于佛山七夕节的记载:“七月六日夕,闺人陈瓜果筵乞巧”。

  因为旧时佛山七夕风俗的兴盛,张贴在家中观赏祈福的七夕画和焚烧给织女的七夕纸,在清末、民国时期用量很大,需要木版印刷来大量复制,成为佛山木版年画的一个品种。

  微信图片_20200821151638.jpg

  鹊桥会 民国 扇画

  微信图片_20200821151645.jpg

  《牛郎织女》佛山木版年画 民国

  储七夕水

  据说,七月初七贮备的七夕水特别清澈,可清疮毒,用以洗发沐浴,可养颜秀发;用以腌制柿子、沙梨、黄瓜、芥菜,味道特好、特脆;七夕水用以沏茶,还可治病防病。佛山人多在初七当天,清晨鸡鸣时分,就纷纷到山溪、河边或村头古井汲水,挑回家用瓦埕罐装好,密封备用。高明区农村,还于七月七当天晒书籍和晾晒衣服,据说当天晒过的书和衣服可防虫蛀。

  储七夕水除了储清水外,还有储冬瓜水,七夕当天,把新鲜冬瓜洗净切成小块,放入陶罐或瓦埕中,填满压实,严闭盖口,用泥封实缝隙,放在屋内阴凉处。经过三年后,才打开瓦埕饮用。由于密封没有污染,加上经过长时间发酵、沉淀、化解,冬瓜变成了瓜汁。民间流传饮用七夕冬瓜水,对治疗温热、中暑、发烧有奇效。

  放“鸭仔”

  石湾地处东平河畔,是著名的南国陶都,居民以陶工为主, 且大部分陶工都是世代承传。

  过去,陶工以手工操作为主,又苦又累。因而陶工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长大后有一身好力气,早日成为父亲的好帮手。石湾人有在七月初七放“鸭仔”习俗。

  凡有小孩之家,初七大清早,长辈就用粘米粉加水搓成粉团,用手捏成小鸭形状,内夹一粒黄片糖,蒸熟后,用稻草缠成鸟巢似的小鸭窝。每窝放一双“鸭仔”。黄昏时分,月亮初升,人们便带着一窝窝的“鸭仔”,捎上香烛,到附近河涌、鱼塘边, 这时,各家小孩早已跑到河涌等侯。人们点燃香烛,把一窝窝“鸭仔”轻轻放到水面,口中念着祝祷语,大意是:家中小孩像鸭仔一样粗生粗长,像鸭仔—样能走能跑,落水能游,快高长大,早日成为父亲的好帮手……等大人们祝祷完,小孩子们便脱下衣服跳到水中,争相抢“鸭仔”吃,场面非常执闹。大人们看着孩子下水能游,天真活泼的情景都乐开了怀,放“鸭仔”也大功告成,尽欢而罢。

  您家是否还保留传统的“七姐诞”习俗呢?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