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吉药业刺柠吉引领贵州刺梨产业发展 赋能助力脱贫攻坚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表彰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集体,广药集团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是广州唯一获此殊荣的市属国企。
广药集团积极帮扶贵州刺梨产业发展,开发出以贵州经济鲜果——刺梨为主要原料的刺柠吉系列产品,通过打造全新产业链帮扶的模式,赋能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贵州,助力贵州脱贫摘帽。更难能可贵的是,广药集团把这种产业赋能模式复制到广东、甘肃、西藏、云南等全国十多个省市,以“造血”的方式带动帮扶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可复制、有特色的扶贫新路子,为构建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创建了新模式,此前曾荣获“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企业奖”。
刺柠吉一年销售增4倍
受益农户人均增收7000元
2018年底,广药集团承担起贵州刺梨产业帮扶任务。面对这颗“养在深闺”的小野果,广药集团并没有采取大包大揽的方式进行简单帮扶,而是结合市场需求、刺梨特色,举全集团科研力量,用98天高效开发出了刺柠吉饮料、龟苓膏、润喉糖等时尚健康产品,此后又陆续开发出刺柠吉气泡酒、溶豆、精制原液、月饼、年糕等10余款产品,以知名品牌“王老吉”赋能,让刺梨这一小野果迅速走出大山。
然而,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让不少扶贫计划被迫暂停,广药集团又再次打开思路,通过发放2亿元扶贫消费券、邀请钟南山院士走进直播间科普刺梨营养价值、签约羽毛球世界冠军林丹担任产品代言人、发动首次全员营销等措施,推动刺梨走向全国。
2020年4月28日,广药集团向社会发放2亿元刺柠吉扶贫消费券
为了更有效带动贵州当地经济发展,广药集团在黔南州惠水县设立了王老吉和刺柠吉加工基地,占地300亩,建有王老吉和刺柠吉专业生产线;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成立广药王老吉刺柠吉科创基地、广药王老吉(毕节)产业有限公司,占地75亩,已建成标准化生产车间,主要生产刺柠吉润喉糖、刺梨吸吸龟苓膏等休闲食品。值得一提的是,从广药王老吉刺柠吉科创基地、广药王老吉(毕节)产业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到设备安装、产品投产,仅用68天,并依托该基地启动刺柠吉气泡酒的升级工作,还开展了刺梨果脯、刺梨原液、刺梨保健品等一系列产品的研发工作,有效地带动当地人口的就业,其中大部分是山区移民户和建档立卡户,同时带动了当地原料种植、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广药集团在贵州毕节市设立广药王老吉刺柠吉科创基地、广药王老吉(毕节)产业有限公司
广药集团十分注重以科技提升帮扶产业的发展质量,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及其团队合作开展刺梨功效研究,发布了刺梨在免疫调节、解酒护肝、护眼、抗氧化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发起成立粤港澳黔刺梨产业创新联盟,加速推进科研成果落地。
广药集团发起成立粤港澳黔刺梨•皂角产业创新联盟
刺柠吉系列产品于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2020年突破5亿元,并带动了贵州刺梨产业蓬勃发展。据贵州工信厅数据,贵州刺梨生产加工企业销售同比提高30%以上,贵州从事刺梨加工生产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了50%,刺梨相关的品牌注册量增幅超过了80%,贵州刺梨种植面积已超200万亩,刺梨种植受益农户6.5万户、21.7万人,户均增收7000元。广药集团帮扶贵州发展刺梨产业的案例入选国扶办“中国企业精准扶贫50佳专项案例”以及国家发改委“2020年全国消费扶贫入围典型案例”,是广东省唯一同时入围的扶贫案例。
广药集团以贵州刺梨为原料开发了刺柠吉系列产品
广药集团造血式产业帮扶在全国遍地开花
王老吉药业深入贯彻可持续的产业造血扶贫新模式
除了帮扶刺梨产业发展,广药集团造血式产业帮扶在全国遍地开花。在广药集团的带领下,王老吉药业也不断深入推进造血式产业扶贫工作。
自2013年6月起,王老吉药业负责对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丰良镇仙上村和大埔县大麻镇小留村等两条重点帮扶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对口帮扶过程中,王老吉药业结合当地产业特色,重点支持仙草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仙草种植技术培训,成立仙草专业合作社,打造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形成了种植仙草130亩的规模,多年来累计完成农业和非农业技能培训300人次,贫困户实现100%脱贫。
2018年以来,王老吉药业对口帮扶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阳基村和龙角村,落实“造血式”产业帮扶,落地就业帮扶,通过岗位职业教育提升村民综合素质,激发村民脱贫内生动力,引导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观念。
此外,为深入推进产业合作,促进教育、就业精准对接,扎实推进对口帮扶工作。2020年5月,王老吉药业与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签约共建共办“广药刺柠吉班”,旨在依托毕节职院的教育优势,构筑广药集团、王老吉药业与毕节职院的校企合作平台,努力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该班已于2020年9月正式开学,将定向为广药王老吉药业培养、输送、储备机电一体化和机电维修等专业技能人才。通过合办“广药刺柠吉班”并建立毕节广药王老吉刺柠吉科创实训基地为切入点,进一步扩大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方法。
“广药刺柠吉班”的学生们正在上课
“十四五”帮扶不停步
广药集团成立10亿基金转战乡村振兴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
广药集团又再次率先行动。今年2月2日,广药集团宣布设立全国首个乡村振兴基金——广药集团“刺柠吉”十亿乡村振兴基金,未来五年拟投入10亿元,全面助力乡村振兴,首个落地项目将联合惠水县合力建设刺梨产业科创中心、“好花红刺梨文化原点村寨”、新农人培训班、刺梨种植基地、惠水王老吉凉茶博物馆等。
广药集团“刺柠吉”十亿乡村振兴基金正式成立
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表示,帮扶贵州刺梨产业发展是广药集团作为国有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脱贫摘帽不代表扶贫工作的完结,今年我们将把目标转向乡村振兴,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广药集团是全国最大制药工业企业,在“十三五”期间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以及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加上此次的“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单位”,广药集团已获国家级大奖6项。
“十四五”期间,广药集团将着力落实党建引领,向世界500强迈进,打造独具产业特色、文化鲜明的世界一流生物医药与健康企业。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药集团把2021年发展主题定为“党建强企年”,将进一步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加强党建的引领作用。
载誉再启新征程,李楚源表示,“十四五”期间,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广药集团将全力打造“刺柠吉”品牌,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再立新功
佛山是珠三角腹地的城市,和省会广州具有相似的区位优势,共同组成广佛都市圈。佛山的民营经济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的,城市总体的经济实力在广东也是名列前茅。佛山的繁荣,从明清时期就开始延续了,曾经是天下四大名镇之一,和河南朱仙、湖北汉口、江西景德齐名,但是时过境迁,曾经的盛景不再,其他3个镇都有所衰落,只有佛山依然保持了惊人的活力。
佛山除了是一个经济实力强悍的城市,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也相当深厚,葬在佛山市区,就有一个“广东第一村”,不是因经济而出名,反而是因文化得名,就是大旗头古村。这个古村位于三水区境内,是一个典型的镬耳屋建筑风格古村落,整个村子都比较好的延续了岭南村落的建筑特色。
大旗头古村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但是现在见到的古民居,基本都是建于19世纪末期,而且这个村子的落成,还和慈禧太后有着不可剥离的关系。正值北洋水师战败,国内情况比较混乱,当时的水军提督郑少忠突逢母亲过世,回到大旗头村守孝,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修建私宅。当时慈禧太后听说了这件事,不忍心老臣连个像样的家宅都没有,就拨了国库的钱修宅,后来郑绍忠没过多久就病逝了,这才留下了这处古建筑。
当然古村中也不仅仅只有这一处大宅,周边族人的房舍也有不少,不过基本都是在郑绍忠大宅周边建造的,更是形成了岭南规模第一的镬耳屋建筑群,占地面积可达5.2万平方米,远远看去非常壮观。大宅当时为了守孝而建,形成了祠堂、家庙、民居齐聚的家族式建筑。
现在大概留下5处祠堂和200多座典型镬耳屋建筑,成为佛山著名的古建筑旅游景点。镬耳屋建筑可能有点不好理解,其实就是房屋的屋顶不是平的,也并非常见的三角形,而是弧形的好似一个耳朵的形状。一般这种房屋建筑都是砖木结构,外墙上会刻画一些人物和花鸟图案作为装饰,比较美观。
古村所处的位置还是很方便的,公交可直达(613路、661路),当然自驾是最好的,方便一点,古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就是郑氏宗祠、文塔、村前广场等等,一般人不多,乘坐公交也挺悠闲的。
继蓬江区之后,江门又一员“大佬”爆发,设有国家一类口岸
赤峰一城新添一机场,是国内唯一军方审批的通用机场,今年将完工
铜陵巨无霸公园,距铜官山仅5公里,因“通天接海”闻名门票免费
张家界一“巨富豪宅”,紧邻鸬鹚湾大桥,是“巫傩文化”的见证地
在新机遇下,佛山如何打造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强版”?
佛山将如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正在吹响攻坚号角的村级工业园村改造,将如何为佛山重塑空间?近日,在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长朱伟接受广州日报采访,畅谈站在“十四五”新起点上,佛山关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以及构建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等方面的构想。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艺明
升级转型 推动“佛山制造”向“佛山创造”转变
朱伟表示,佛山作为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重点围绕“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品质革命—土地供给—环境营造”五个方面精准发力,不断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制造业加快高质量发展。
其中,在“产业集群”方面,佛山提出打造“2+2+4”先进制造业集群。第一个“2”是指装备制造、泛家居两个超万亿元产业集群,目前已提前完成万亿目标;第二个“2”是指汽车及新能源、军民融合及电子信息两个产业集群,力争2026年都超过5000亿元规模;“4”是指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新材料、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及大健康四个产业集群,力争2026年都超过3000亿元规模。为了加快补齐短板,佛山去年针对上述八个产业,组织业内专家进行全面梳理,找出风险点和瓶颈。今年佛山将把这些“卡脖子”问题转化为技术攻关任务清单,采取“揭榜挂帅”的办法,集结精锐力量组织系统攻关。
在“品质革命”方面,佛山将着力打造中国制造品质标杆,主动对标世界最高最好最优,实施“以质取胜、标准引领、品牌带动”三大战略。
“质量提升必须标准先行。”朱伟表示,今年佛山推出了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高端联盟标准,大力推行“佛山标准”,力争到2025年,制定佛山标准超200项,通过评价的佛山标准产品超500个,推动“佛山制造”向“佛山创造”转变。此外,佛山还将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探索建立区域品牌培育、维护、运营机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品牌经济”发展模式。
创新驱动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朱伟表示,近年来,佛山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走出一条“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创新发展之路。佛山通过着力构建“一核五平台多节点”(即1+5+N)的创新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科技创新圈。
随着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佛山国家高新区两大区域创新平台加快改革发展,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华南高等研究院(佛山)等平台相继落户,全市引进大院大所合作组建的创新载体总数已达100家。
根据《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佛山的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位居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第22位,在除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市中位居第6位。佛山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人才队伍亦不断壮大。
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从2016年的14%提高到2020年的56%,居广东省第二;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717家增加到2020年的5718家,居全国大中城市第8位;引进全职院士突现“零的突破”,博士后工作站达到65家,博士总数达3588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总数达30704人,人才资源总量达170万人。
朱伟说,接下来,佛山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来催生新发展动能。
例如,佛山将大力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新能源、安全应急与环保节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2+2+4”产业发展新格局,努力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和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亟须破解的技术难题,建立健全“揭榜挂帅”征集机制,打造“谁能干就让谁干”的高效科创模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把握产业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重塑空间 通过村改“再造一个新佛山”
朱伟表示,近年来佛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工作,努力通过村级工业园改造“再造一个新佛山”,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
“十三五”期间,佛山全市累计完成村级工业园土地整理15.09万亩,完成地上物拆除7.36万亩,“工改工”已动工建设1.24万亩,新建在建厂房建筑面积超2500万平方米。全市释放产业用地空间2.48万亩,成功引进深圳宝能、珠海华发、百度(中国)等航母企业,北滘大族机器人、龙江数字装备园等一批优质项目已动工建设。
站在“十四五”发展的新起点,佛山将从“拆”“建”“改”三方面重点发力,坚决打好打赢这场关乎佛山未来的总攻坚战,力争在2023年底前总体高水平完成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任务。在此基础上,佛山将打造千亩万亩现代化主题产业园区,实现腾空间、调结构、转业态,高标准建设产业载体,大力推进“筑巢引凤”“腾笼换鸟”,不断激发产业升级活力。通过坚持“工改工”方向不动摇、坚持高水平规划引领、强化优质产业导入等措施,着力引进符合产业规划的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涉及城市面貌、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做外观上的改头换面,而是将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系统的、深度的重塑和再造,加快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朱伟表示。
文化建设 让岭南文化名城形象深入人心
朱伟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命脉所在。近年来,佛山以建设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为目标,在谋划文化发展上实现了从“文化大市”到“文化强市”到“文化导向型城市”再到“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的理念跨越,城市定位也从早期的“历史文化名城”到现阶段的“岭南文化名城”再到面向2049年的“岭南魅力之城”。
“十三五”期间,佛山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博物馆之城建设、粤菜粤厨名城建设、世界功夫之城建设拉开大幕;成功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旅游业总收入达3360亿元、累计接待游客2.47亿人次,分别是“十二五”的1.6倍、1.3倍;国际体育文化演艺中心、市文化馆、市博物馆、佛山大剧院等一批高品质文化设施拔地而起。
南方影视中心声名远扬,金鸡百花电影节、篮球世界杯、定向世界杯、中国龙舟大奖赛等大型活动影响深远,有力提升了佛山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全市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城产人文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进入“十四五”发展新阶段,佛山市将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按照“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促融合”的总要求,牢牢把握“一区三城一中心”(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博物馆之城、粤菜粤厨名城、世界功夫之城、南方影视中心)的重要抓手,推动佛山建设成为“三个名城一个示范区”(即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休闲湾区旅游目的地名城、大湾区体育赛事名城和全国地级市文广旅体高质量融合发展示范区),将佛山打造成为岭南文旅全球重要目的地,使“近悦远来,古今相宜”的岭南文化名城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