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顺德区本原小学
学校类型:小学
招生电话:0757-22282438
学校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大良新基三路20号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也就是我国“废科举,兴学堂”的第二年,顺德大良北门罗氏家族办起了家塾式的学堂——本原堂。它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新式学堂,由大良北门罗氏家族为培育本族子弟,特拨出部份祖嘗收益作经费而兴办起来的。当时学制分高初两等,共开设六个教学班,学生有—百六十多人,都是罗族的男性子弟(一九三零年开始招收女生),学校所有学生免费入学。学校的校舍前临广场,后枕登峻,建筑古朴幽雅,周围花木扶疏,学习环境之优良。为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凡品学兼优者,可领取一定数量的奖学金。任职教师多具丰富教学经验,待遇亦甚优厚。由于教学条件优越,因此历年培育出不少有用人才。
抗战时期,大良沦陷,本原小学被逼停办。其后校舍为敌伪政权所占据,用来办起一间凤山小学。由于这是实行奴化教育的伪校,所以就读学生廖廖无几。光复后,国民党政府接收校产,把它办为公立学校面向全镇招生,易名“北乡小学”。
解放后,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易名“大良镇第四小学”。并将隔邻之罗氏大宗祠祠址划归学校使用,又增拨教学经费,补充教学人员,并扩大教学班额为十二个班。一九五八年后,改由顺德师范接办,作为该校的附属小学。一九六三年师范迁校,将附小管理权交还大良镇,易名为“蓬莱小学”,文化革命期间,曾易名“朝阳小学”,直至一九八一年才恢复“蓬莱小学”校名。
一九八六年七月十八日,旅港校友罗治平先生提出捐资扩建母校倡议,港澳及海外的校友和乡亲热烈响应。佘少鸿女士、罗治平先生、罗鼎扬先生、罗昆先生、岑德刚先生、罗定帮先生、罗君雁女士、罗新昌先生、何汉先生等众多热心人士均慷慨解囊,合共捐赠了港币四十万元,以充扩建及设备经费。在大良镇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的积极筹划下,于一九八七年破土动工,至翌年三月,一座四层十六室的教学大楼遂告落成,并于当年投入使用。一九八八年九月,恢复“大良镇本原小学”名称。
由于城市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1993年由区政府斥资3270万元易地重建,地址为大良新基三路。新建校区布局合理,分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具备了36个教学班的规模,设施齐备、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由于办学水平高、办学效果好,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学校环境优美、绿树成阴,校园文化品味高雅,1998年被为广东省首批绿色学校。2003年后,学校实施了科研兴校战略,成为了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的实验学校。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推动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师资队伍更快速地向优质化发展,同时办学品味和办学影响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了满足更多的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追求,2004年大良街道办事处投入1600多万元进行第二期扩建工程,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更大改善。
学校类型:小学
招生电话:0757-85915032
学校地址:佛山市市大良镇云良路
学校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占地面积33亩,约22000平方米(2007年10月增扩学校面积1800多平方米,增建教学楼一座,耗资1100多万元),建筑面积11377平方米,校园整洁美观,树木葱茏,鸟语花香,传统文化气息浓郁,是个育人的好地方。现有36个教学班,学生共有1578人。
佛山市顺德区云路小学始建于1952年,是广东省顺德县锦湖镇云路大队的村办小学,校舍是当地的一间寺庙。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云路小学三易校址重建,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1991年,云路村委会出资800多万元,按当时最高的标准重建云路小学,使云路小学的办学条件在当时的顺德村办学校中首屈一指。2002年大良街道接收,统一管理,成为大良中心城区学校。
学校布局合理,学习区、运动区、生活区分开,学校设备先进,2002年建立校园网,有网络控制中心和软件制作室,有学校的网站,有功能强大的学校管理系,实现信息化管理和无纸化办公。功能室场齐全,有多媒体教室1间、能容纳300多人的综合电教室1间、56座电脑室3个,其它功能室和课室都配有电教平台;有藏书30000多册和能容纳200多人同时阅览的图书馆1间,有36台电脑的视听电子阅览室1间;建有学校的广播中心和电视台;有标准的200米田径场、足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体育器械场。
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结合社区特点,多年来一直走体育特色之路,在每年街道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团体总分都获得一等奖,并以“武术”为特长,开展全校性的武术活动,学校武术队参加广东省传统武术比赛多名学生获一等奖。
学校类型:小学
招生电话:0757-22311371
学校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办事处新滘社区居委会
构建完善凤文化
对学校现有“八境文化”(静、净、敬、竞、镜、晶、精、菁)育“三心学子”(责任心、同理心、自信心)进行完善和深化,形成了以凤文化为灵魂,以凤课程为纽带打造凤团队,培育凤学子的办学理念。
打造新型教育共同体
学校充分利用家长、社区、社会资源,推进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逐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伙伴型教育共同体。学校积极开展法治、消防、禁毒、交通、安监“五校长”的联动机制,为学校的发展保驾护航。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成立了由家长代表、社会人士、律师、社区书记、教师代表组成的共进发展委员会,成立了由各班家长代表组成的家委会、“家长义工服务队。” 各年级召开家长会,参与“故事爸妈进课堂”达一百多人次,“经典背诵爸妈做考官”达四百人次,家长参与小舞台表演。
建构凤课程体系
学校依据四年发展规划,以建设凤文化为切入点,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国家基础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建构以“凤鸣+凤舞”的凤课程体系,编写《戏剧》《凤翔足球》《蚂蚁世界》《咸水歌》校本教材。
学校继续与凤城少年宫联合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开设爵士鼓、街舞霹雳、街舞嘻哈、爱尔兰风笛、书法、魔方、象棋、篮球、数学乐高、武术、戏剧、最强大脑(速记)、拉丁舞、创意美术等28类课程,不断丰富学生生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多元化的发展。
开展国学课题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韵流香,源远绵长。特别是《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经典名著,经过历史的沉淀,留下的都是一些熠熠生辉的珍珠,对人的成长,对修身养性,都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让孩子们接受等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薰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使他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提升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童蒙养正”,在孩子的人生记忆黄金阶段,通过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用代表中华民族基本精神的经典之说滋养孩子纯净的心灵,渐次熏染成性,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为未来修身立世打下深厚基础。
环境文化 彰显特色
“校园无空地,处处皆育人”,学校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和管理,突出凤文化的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让教室成为体现学校和年级文化,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场所。每班有显个性的班名、班级口号和班级目标,如“冰心班”“同心班”等;每班的班级公约和激励评分表张贴在班级最显眼的地方等;每学期美化班级内的杂物房和图书角;教室黑板报每月根据学校主题更换一次,做到图文并茂,并进行检查与评比。如今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在说话,走廊年级板报、大堂展板、楼梯、洗手间都张贴着学生作品和学生活动照片,尤其是每班教室外墙塑料袋,每个星期轮流张贴学生作品。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