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顺德区宝林寺典故
近代典故
民国期间,由于连年战争,不少寺庵毁于兵火,民间佛教信仰处于自生自灭的自流状态,但是由于佛教教义深入人心,群众信仰和民族风俗习惯结合起来形成世俗化的宗教,许多人虽非佛教徒,也乐于支持佛教活动。抗战时期,宝林寺由肇庆鼎湖高僧铁航禅师(俗称铁僧大师)主持,其为人厚道,乐善施医,享负盛名,对地方的恶势力也起了克制作用。顺德沦陷后,宝林寺驻进了日本鬼子,成了日寇的营地。
同时,我党的地下工作者也打入了宝林寺,共产党员培德和尚,深入虎穴,搜集鬼子的情报,宝林寺成了广游二支队的联络点,铁僧也不避艰难,把受伤的游击队接进宝林寺隐藏起来,对抗日战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40 年代后期,国民政府省府秘书长、省政府委员岑学吕归隐潜修佛法,曾一度皈依铁僧和尚。宝林寺还有另一个僧人翁袭常,他行医济世,主治眼疾,四乡百姓求之甚众,其医德医道,深受世人所爱。
建国初期(1950—1952),宝林寺由地方政府接管,将部分建筑划为人民解放军驻顺德部队某连的驻地,部队连长朱吉祥,与铁僧关系相当好,人民子弟兵与寺内僧侣和睦相处,为地方安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时候,宝林寺僧众尚有十数人,侍奉佛祖香烟,寺内佛像仍供佛信徒参拜。
1951年农历三月十五日,铁僧早起诵经,不幸遭匪谋害遇难。
1952年部队撤离驻地,政府安排了寺院右边建筑群为大良镇立第一小学校址。1955年后经破除“迷信”运动,寺内佛像和法器荡然无存,寺院改为“顺德县文化馆”,后扩大为文化公园。
明清典故
宋元两代禅宗临济派经过长时间的调整,为明清两代的复兴打下了更为坚实的人文基础。明代末期,因时世不景,赋税沉重,柳波庵实在难以维持,故被迫将原产业典当及变卖,逐渐使僧徒四散,庵一度荒废。明朝万历年间,顺德龙山乡人柯离际,法号道丘,别号栖壑,经本师碧崖长老介绍,投到韶关南华寺(晋时初名为宝林寺)憨山禅师门下修学佛法。明崇祯八年,为创建肇庆庆云寺作出了巨大贡献。
清康熙初年,肇庆庆云寺僧人元亮,字浩则,路经大良,观凤山如凤凰展翅,柳波庵如凤之口,口吐莲花,不禁心动;见此凤山胜景,他认定这是一块佛门胜地,并预言日后佛法禅宗必定在这里发扬光大,为推动顺德佛教的复兴,为弘扬临济宗的禅法,立志留庵长居。
元亮深得县人敬重,他集资捐助,赎回田产,扩建庵堂,恢复寺院产业。当时庵内种植了七株参天古木,苑如西天宝林之山,元亮取其“净土七宝树”之意(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故随即将柳波庵易名为“宝林寺”。继后他在这里广栽树木,使宝林寺面貌渐渐改观。元亮对于禅宗临济的弘扬是不遗余力,这使宝林寺越加显赫。
宝林寺是一座佛教庙宇,传承法统,是属临济宗。原顺德宝林寺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宝林寺传承法统,是属临济宗,宝林寺的诞生,则奠定了宝林寺在岭南佛教史上的地位。
原顺德宝林寺位于顺德大良镇南门外凤山南麓,山如凤凰般蜿蜒绵亘,树木葱茏,苍翠峭拔,它依山傍水,景色清幽。宝林寺因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于一体在历代享有盛名,是一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宝藏。
惠能所传禅宗的南宗五大家,沩仰、云门、法眼三家,宋代以后皆失传,只有临济、曹洞二家并存,临济宗主张“看话禅”,即参看话头之禅;而曹洞宗则提倡“默照禅”,即寂默静照之禅。
俗语云:“未有顺德,先有宝林”,一千多年前,古太艮村,地控蛮烟,险连金陡,太艮峡穿山而过,柳波港帆樯掩映,港侧慧桥,给迷离的水光留下亭亭玉立的倩影。五代之南汉殇帝光天一年(公元942年),佛教已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泛传播,昔有僧人在此建简朴僧舍,初名曰:“柳波庵”,庵内先建有观音殿,殿内的观音塑像相传是唐代的珍贵塑品,至宋代一直都以供奉观音为主。
时至南宋,殿内建筑颓败衰落,宁宗开禧年间,重修殿堂。宋末度宗咸淳年间,禅风席卷天下,江西名僧德钦和尚,云游至此,见柳波庵背山临水,古木扶疏,且有泉水清幽之胜,即率领众徒,留居于此,并购置田产,耕作潜修,逐步扩大。柳波庵所处的太艮峡,背山绕水,面向南方,形成风水宝地,德钦主持,开创法河,登坛说法,前来听经的人渐次增多,他广泛传播禅宗要旨,引导信徒体悟佛性,将佛学发扬光大。
一日,德钦早起焚香,沐浴更衣坐法。先一夕,其徒谭甲梦德钦求木龛,侵晨诣之,已寂。弟子与谭甲将其遗骸漆布傅其肉身,放进龛中,供奉于观音殿中,并书联语:“至道无言从北宋,法身不老等南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拆宝林寺时,肉身被毁掉,实为憾事。
如今的宝林寺是1996年易地重建,1998年10月11日落成的(原址位于现今大良区青少年宫一带),左环德胜河,右瞩旧寨、清云双塔,占地十三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一万三千平方米)。主体殿阁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古朴庄严。拾级而上,有山门(分列两旁有哼哈二将),天王殿(供奉弥勒佛及'风调雨顺'四大天王)、鼓楼、钟楼(鼓直径2.6米、钟重2.8吨)、九龙壁(宽18.3米,高7.9米)、斋堂、客堂、大雄宝殿(供奉佛祖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消灾延寿佛,普贤、文殊两菩萨)、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萨)、观音殿(供奉观音菩萨)、罗汉堂(供奉五百罗汉)、碑廊、僧舍、藏经阁(供奉西方三圣)……一座比之原址更为壮丽的佛教丛林成为顺德乃至佛山的人文景观。登临回首,人间繁华尽收眼底。
在宝林寺重建筹建之初,也是因缘际会,得热心人士念宝林寺之缘起,捐赠纯金观音一尊。因此,宝林寺建筑总体规划共为两期,下院观音堂是第二期工程(2001年秋破土动工,历时3年)。
宝林寺观音堂背山临水,湖光捐翠,占地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二千三百一十平方米。布局紧凑,所见雅致精美,匠心独运。殿前庭园,点缀片片紫竹,连片成林,此外,四合回廊中有"二十四孝"、"观音三十二应身"石雕图,生动传神;殿内正中纯金观音(高1.68米,重37.3公斤),法相庄严,善财、龙女随侍左右,再两傍供奉"观音十八相"。下院观音堂,与宝林寺一脉相承,遥相呼应。太平山上的晨钟暮鼓,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善信游人。
宝林寺自一九九八年开光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称誉。是仿照宋、明两代的风格建筑,气势恢弘,是广东的最大寺院。2000年被广东省佛教协会授予佛教文明寺院。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