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素解之自知天下
第四十七章自知天下
1【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2【白话解】
此章继续阐述知足之足,其实自性之中自然能够知天下,自性之中自然见天道。既然足不出户就能够知道天下,既然不用打开窗户,就能够见到天道。就没有必要有为多欲了,如果欲望多了反而看不到大道了。如果走得太远了,可能就知道的越少了。小道上可能有一些别致的美景,可以远远观望一下就可以了。如果在小道上走得太远了,可能就会陷入泥泞了。圣人坐地而知道天下事。星空中的星星如果取追寻可能很难追寻得到,只需要坐地待天时,就会出现在头顶的星空中。诸葛武侯足不出户而知三分天下。诸葛亮为怀道的高人,自性之中有大智慧,足不出户就知晓天下事了。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天下事了。每个人本性自足。天下虽然大,可足不出户而知。不用从窗户里瞅,就看见天道了。不必要往外看,如果看了可能还会受到误导了。如果从井中看天空,可能会觉得天空是方的。大道是不断地衍生出万事万物的。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沿着小道越走越远,按理说沿途的风景看到就越多,怎么会知道的越少呢?可能有点不可思议了。前面说了圣人能够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走的越远知道的就越少。这里说圣人不行走就能够知道了。并不是走的越远,就知道的越多。名和明古时通用,老子用作明而非名。不必亲眼见到万事万物,也能够明了世间出世间的道理。怀道的人由小知大,一叶知秋,察内知外。不需要做什么就能够成就了。有时可能做得多了反而没有成就了。一杯浑浊的水,如果什么都不做,只需要放在那里,慢慢就会变的清澈了。如果一直都拿一支筷子搅动,反而就还是浑浊了。自性之中具足一切,可以不言而化,可以不为而成。苍穹是很高的,星辰是很遥远的,如果要追求它们,无论如何也很难触碰得到的。
第四十六章知足常足
1【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2【白话解】
此章承前面几章的意思,阐述不知止足的危害。前面讲争强好胜,作强梁欺压百姓不会长久。如果争强好胜就会兵戎相见了。世人本性具足一切,还有什么需要向外求的呢?不求的自给自足,才能常足。老子劝诫世人说清净无为之益,多欲有为之害,人君当以知足自守。大道行于天下的时候,天下太平无事,兵甲和战马不用。战马只是用来粪田而已。上古的时候有道的君主,清净无欲无为,很少骚扰百姓。千里马虽然能够走到千里之外,但是如果不是有人骑着它,它也不会自己跑到千里之外。如果没有世人的欲望驱使,战马只是农用而已。天下失去大道的时候,世道混乱,战马就会在郊外兴起了。君主就会挑选能征善战的士兵,挑选善于奔跑打仗的战马,打造坚硬锋利的兵器了。天下的老百姓安居乐业,兵甲不用却走马治农田。可是到了老子的年代,世衰道微,缺少了贤明的君主,诸侯暴乱。可以想象当时几百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谁都不服谁,大家都想争强好胜,兼并对方的城池,掠夺对方的财物。这样战争和杀戮不断。周武王灭商后,以礼治国,打开矩桥粮仓、解露台安抚百姓,天下太平。武王也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收枪入库,华山脚下放马,果木林里放牛了。天下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追求物欲了。如果君主追求物欲,被物欲遮蔽了,就会背道而驰了。天下最大的灾祸,莫不过于不知足了。如果世人在物欲前面不知道止步,不知道满足,就会危险了。小路上可能会有一些很好的风景,不妨看一看,但是如果在小路上走的远了,可能就会陷于泥泞和危险了。天底下最大的过错,莫过于想得到名利了。因此只有知晓自性自足的人才能常足。只有具备一颗自足的心的怀道的人才能常足。欲得的原因是心不知足。如果不知足的在于心,何日能够知足呢?正所谓欲壑难平,如何能够填充无止境的欲望呢。世人贪得无厌,不知道停止,没有止步的时候了。然而自性之中具足一切,不需要增加一分,也不需要减少一分。
第四十九章圣人孩之
1【原文】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圣人之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2【白话解】
前一章圣人老子教导君主无事以取天下。如果有为就有事了,有事了就不足以取得天下。即使取得了天下,也难以安天下。这一章说的是圣人之在天下,并不是取天下,只是在天下。对于善人而言,圣人也善待他。对于不善的人而言,圣人也不会放弃他。对于信道的人,圣人会使得他们更加坚定的升起信心。对于不信道的人,圣人也会随缘使得他们升起信心。对于诚信的人,圣人会信任他。对于不诚信的人,圣人也会信任他。正如前面说的,圣人以百姓为刍狗。世间万物没有一物是可以随便遗弃的。圣人把百姓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小孩子不懂事不要紧,可以慢慢的教他。圣明的君主以德信治理天下。孔子发出感慨,当今世界知德的人太少了。那时正值佛世,孔子还发出那样的感慨。如今末法时期,更是少之又少了。圣人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已经大彻大悟了,就能够知道百姓的心是如何的了。身体病了容易医治,可是心病了可就是最难以医治的了。圣人最擅长于治心病。圣人知晓百姓的心病有程度深浅不同。上等根器的人很容易就信道了。中等根器的人半信半疑。下等根器的人会大笑了,可能还会诋毁。圣人回向来看众生种种相,充满怜悯之心,把百姓都当做小孩来看待了。对于下等根器的人,虽然他们不信,但是还是给他们留有机会的。虽然他们可能会诋毁大道,但是还是善待他们的。对于善人,圣人也会善待他。圣人已经恢复了至善的本性。圣人所见的人,在他眼里这些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圣人知道只是世人暂时迷失了自己而已。就其本性来说是没有善和不善的分别的。虽然他人不善,我也以善待他。圣人耶稣在以慈悲的眼光看着罗马士兵,他的眼神里并没有怨恨。这些迷失方向的人呀,如同孩子一样,在做什么自己都不知道。记得有一位修女,敌人抓住她做活体解剖实验。在临死前,她把脖子上的项链解下来送给了给她动刀的解剖医生。他人将会因为我的以德抱怨所感化,也会化而为善。因此称为德善。百姓如果已经信道了,圣人就教导他们精进修行。如果百姓半信半疑,圣人就因势利导,使之深信不疑。如果百姓根本不信大道,圣人行不言之教,感化百姓使之信。圣人至诚待物,真诚待人,所见人性都是诚的。诚信的人已信他,即使存心不诚信的人也以诚信待他。他人虽然不诚信,因为我相信他。他人将会因为我的德行所感化,也会化而为诚信。因此称为德信。圣人行走在天下之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圣人狂恐万分,不是忧己的名利,而是忧天下的百姓。圣人担心天下人我见太深,执着于小我,不能调和。天下人心不古,大道愈流愈下了。世人的真心被尘垢蒙蔽,光芒渐失了。因此为天下的人浑同其心,去了分别相,不要再区分你的我的,从意识的根本上减少了纷争的可能。圣人在天下,百姓都以其为楷模。百姓对圣人的一举一动都非常的关注。百姓都喜欢模仿圣人,模仿身居高位的人。例如齐王喜欢紫色的衣服,全国的人都喜欢穿紫衣。楚王喜欢细腰的女人,全国的男人都喜欢,女人都争相减肥。前面的章节圣人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吗?这里圣人也首先让自己回归到婴儿的状态。圣人不在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圣人就像诸葛武侯的老师水镜先生那样,当了好好先生。浑然不见有善恶的痕迹,都以淳厚的德行来待百姓,如懵懂未知的婴孩而已。圣人的心如小孩子,也把是世人当做不懂事的小孩子看待。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