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环岛南路(季华实验室)隧道主线正式贯通
1月6日,随着礼炮声响起,水泥搅拌罐车缓缓前行,这也标志着环岛南路(季华实验室)隧道工程主线正式实现土建贯通。
环岛南路(季华实验室)隧道工程
项目位置:位于桂城街道环岛南路与泰山路交叉处;
项目内容:建设路线起点位于泰山路西侧香港城,终点位于文翰北路,全长1.02千米,其中隧道段长500米;
项目投资额:约3.5亿元;
项目工期:自2020年12月起动工建设,预计2022年6月竣工。
本次环岛南路(季华实验室)隧道的贯通,将打通港口路与环岛西路之间的交通堵点,满足文翰湖片区市民的东西向交通出行需求。贯通仪式上,佛山三龙湾南海片区建设局副局长关晓平表示,去年7月,佛山提出城市“畅通工程”,全市计划用两年时间,集中对71条“断头路”实施攻坚行动。而环岛南路(季华实验室)隧道工程就是南海“畅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贯通后,将大大缓解周边交通压力,对季华实验室、文翰中学以及周边社区的市民出行带来方便。“希望接下来的日子,施工单位能再接再厉,保证质量、安全、速度,必须在今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工程并通车。”关晓平说。
“现在是工程的隧道贯通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隧道贯通意味着整个工程已经完成80%~90%。接下来,我们还会进行道路的路基、路面、雨污水、电气照明、监控、绿化等建设。”广东瑞谷建设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成表示,该工程项目于2020年12月开工,隧道的建设是工程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地质多为淤泥层而且地下水丰富,施工方用了382天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隧道贯通。
环岛南路(季华实验室)隧道工程竣工后将打通三龙湾南海片区东西走向的交通,缓解片区目前的交通压力,配合南海新交通有轨电车1号线,并将进一步活化季华实验室及周边文翰湖区域的交通情况,加快片区内资源要素融合互通,提升三龙湾南海片区的城市品质与能级。
“八鸟归巢唧唧喳,提篮带酒归娘家”,这是芦苞一带旧时习俗,出嫁女回娘家时一定要用提篮装上猪肉、饼等礼品。时至今日,竹制提篮仍是芦苞一带举行婚礼时的吉祥用品。“新人举办婚礼时,家人会在提篮中放上红枣、桂圆等物品,再盖上有‘福’字的盖子,表达对新人的祝福。”本土非遗研究者黄敏说。
竹编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三水芦苞的上塘竹编也曾盛极一时,获认定为市级非遗。上塘竹编运用竹子的刚劲与柔韧,一条条普通竹片经过手艺人精心编制,变为精美的手工艺品,造型精致优美、寓意绵长,融入了劳动群众的勤劳和智慧。
缘起 竹编制品精致又实用
竹编技艺是芦苞镇上塘曹岗村一代代人摸索出来的谋生技能。据说早在明朝末年,曹岗已有这种编织工艺,当地人世代相传,工艺之巧,日有创新。从改革开放后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竹编是不少曹岗村民赖以为生的行当。那时,曹岗家家户户都于屋前屋后或空地上种上竹子,农闲时,他们便会做一些编织竹器的副业,制作如菜篮、泥篸、筲箕、三鸟笼等到市场出售。
在竹编制品的众多品类中,提篮是曹岗百年来的独特工艺,为其他竹器行业少有,成为芦苞上塘曹岗的第一大手工业,成就了曹岗“竹编村”的美名。提篮的制作并不简单,要经过六道工序。首先编好圆形的篮身,再编篮脚,然后编成篮盖,篮盖上面组成清楚玲珑的“寿”字或“福”字图案。篮身和篮盖分内外两层,外层细篾精工,内层宽篾交织;篮身和篮脚加篾联系,再把篮口和盖以宽竹片加籐丝强合而成。
再后便加制提篮耳。提篮耳和篮身高度相等,是用三条厚竹片连接篮身,跨于篮上,于横梁上交织而成,手提处还用细籐丝编织成拱形细耳。至此提篮才全部织成。
“曹岗竹编与其他地方竹编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他地方的竹编上的字或图案大多是用漆漆上去的,而曹岗竹编上的图案和字都是用竹子编成的。”芦苞镇文化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上塘竹编常见的是“福”字、“喜”字或双铜钱等图案。
2007年,上塘竹编被列入三水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佛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 痴心不改钻研技艺
曹岗村村民曹健荣(已故)是曹岗村竹编唯一传承人,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努力,练就一手纯熟精巧的竹编技艺,他能在小小的提篮上用细小的竹编上“福”“寿”“喜”等字样图案,其高超的竹编工艺得到各方面赞许。2013年,曹健荣获授佛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水竹编(曹岗竹编)手工艺的传承人称号。
曹健荣七岁便开始跟随父亲学艺,对用竹子编织抱有强烈的喜爱之心。从初学竹编到独立完成第一个竹提篮,他用了足足两年的时间。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竹编制品已逐渐被大量生产、物美价廉的塑料制品所取代,竹猪笼也被耐用的铁猪笼所替代。许多竹编手艺人都改行了,竹编技艺也日渐荒疏,曹健荣却痴心不改,甚至拒绝从事其他农活,一心沉醉在他的竹编世界里。
曹健荣凭着一股倔劲,大半辈子时光都花费在了竹编之上,他的竹编技艺非常纯熟,速度也很快,一个“福”字几分钟之内就能编成。他制作的提篮、鱼篓等竹编制品,一度远销海外。2007年曹健荣以民间手工艺人的身份先后获邀赴佛山市群艺馆和澳门卢家大屋作现场竹编表演。
发展 探索竹编工艺更多玩法
近几年,芦苞镇文化站在传承传统非遗文化上花了不少心思。“我们每年都会举办夏令营活动,并邀请竹编师傅到现场进行制作演示,让更多人了解竹编文化。”芦苞镇文化站相关负责人说。
此前,芦苞镇还与华工建筑学院合作开展 “竹梦长岐”·2019岭南竹构竹艺创新大赛,利用竹材、竹艺升级公共空间,保护、传承、展示、弘扬非遗竹编文化,留下乡愁记忆。华工学子们的竹编作品形状多样,除了花篮、水果盆、灯罩、收纳盒等常见竹编产品之外,竹编袋、灯笼、头饰、香囊、“贝雷帽”等创新设计作品也应有尽有。学生们在手艺人的指导下,将现代生活理念与传统竹编技艺相融合,玩出了新花样。
芦苞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与高校合作,借助高校智慧与创意,为百年古村注入了现代元素,让乡村迸发新活力。接下来,芦苞将继续加强与高校合作,开展更多实践项目,通过发挥青年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活用竹编资源,促进竹编产业发展。
非遗研究者黄敏表示,希望通过深挖竹编文化、提升竹编技艺、盘活竹编资源,探索将竹编从普通生活用品变成工艺品,打造具有芦苞竹文化的文创产品,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也能焕发新活力。
对话
竹编传承 传承人至关重要
问:上塘曹岗竹编的传承人曹健荣已故,传承人位置至今空缺,今后竹编该如何发展?
黄敏:传统技艺主要还是依靠人来传承,建议芦苞尽快重新发掘传承人。曹岗村现今还有其他手艺人在从事竹编工作,建议保护单位与他们好好沟通,从中挖掘出掌握技艺精髓并且有传承精神的传承人。另外,也可用市级非遗资金适当扶持传承人开展教学和新品研发工作。
问:如何将非遗项目与现代化应用相结合?
黄敏:让传统工艺焕发新活力,一方面需要传承人自身开拓思路,编制更符合现代生活场景的手工艺品;另一方面也需要保护单位的引导,挖掘潜在的传承人,并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竹编产业发展。南海也有竹编手艺人,他会用竹编制作花瓶、将竹编与皮革结合制作包包,也可给现代的工艺品外加传统包装,例如给酒瓶制作外壳等。其实,花样玩法的思路有很多,主要得看传承人愿不愿意学习、创新。另外,保护单位也可推动上塘竹编与高校合作,吸引大学生资源参与其中,创造更多新玩法。
近日,央视《传承中国》佛山醒狮栏目组来到西樵中学,深入报道、拍摄该校的“龙狮进校园”活动开展情况,据了解,该节目预计在今年春节期间,在央视《传承中国》节目中播出,这将是西樵中学龙狮团第3次亮相央视表演。
南海是醒狮的发源地,西樵更是素有“龙狮源地、飞鸿故里”之美誉。富有民间传统渊源的醒狮活动,早在隋唐就已成形,明清年间盛行。其中,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元宵生菜大会”,据载明代嘉靖年间便已形成,距今已经四百六十多年。去年,经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审认定,西樵镇凭借醒狮文化再次获得“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
村村有狮队,处处闻锣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西樵镇政府和多方民间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西樵龙狮运动、醒狮生菜会等传统活动促进了各路醒狮团队的发展,吸引了广州、中山、东莞、肇庆等周边地区的醒狮队伍前来同庆,龙狮运动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发展至今,西樵镇33个村和社区均有各自的龙狮队伍,每逢重大节日和喜庆场面,这些民间狮队发挥着重要的文化职能作用。此外,西樵17所中小学目前都拥有自己的狮队,每年都举办“南狮运动进校园”比赛活动,承担着培育下一代西樵龙狮人的重要历史使命。
西樵龙狮武术运动协会基地兼西樵中学威武龙狮团成立于2007年,有效推动了本土民间南狮武术发展。西樵中学积极开展“龙狮进校园”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龙狮文化的起源,推动、普及发展、促进校园龙狮文化运动。西樵中学威武龙狮团不但继承了龙狮精神与艺术风格,而且向国内外顶尖的团队借鉴与学习融合传统与现代狮艺文化,提高学生的龙狮文化运动水平。
央视《传承中国》节目以表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主题,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以真切动人的故事展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在拍摄现场,西樵中学八年级8个班近400人表演了大型南狮操,同学们动作规范而整齐划一,精神状态饱满而充满自信,一蹦一跳,扑、闪、腾、挪,精彩尽显;一颦一蹙,喜、怒、哀、乐,神情逼真,充分展现了西樵中学在龙狮课程探索上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年的努力,西樵中学“明理教育”硕果累累,特色课程异彩纷呈,该校威武龙狮队多次参加国家级龙狮比赛获得金奖,部分队员除了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晚会演出,还参加了央视2020年元旦贺新春音乐晚会表演。作为农村初级中学,西樵中学龙狮团的参赛表演,充分展示了西樵中学校本特色课程的丰硕成果,体现了该校明理教育办学特色的成功之处,南海龙狮校本课程已打造成西樵中学特色课程建设的一张名片。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