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佛山市高明地理:走进明城镇周田村博观谢公祠
详细内容

佛山市高明地理:走进明城镇周田村博观谢公祠

时间:2021-06-16     人气:13438     来源:佛山日报     作者:
概述:在以前的高明,曾有三个“济美堂”,分别位于周田村、朗锦村和坐阁村,而周田村的“济美堂”即为周田村的先祖祠堂——博观谢公祠,至今已有134年历史......

  在以前的高明,曾有三个“济美堂”,分别位于周田村、朗锦村和坐阁村,而周田村的“济美堂”即为周田村的先祖祠堂——博观谢公祠,至今已有134年历史。


   据悉,周田村先祖谢博观乐善好施,勤奋好学,多次进京赶考,最后高中翰林,其子谢顺华后来同样高中翰林,于是有了“周田父子外翰”的佳话。先祖的成就勉励着一代代周田村村民排除万难重教兴学,同时不忘乐善好施,积极参与公益工作,传承着先辈的优良传统。



   博观谢公祠内部结构规整,颇具气势。佛山日报记者陈志业摄


   周田先祖善举无数  祠堂被封称“济美堂”


   据《高明县地名志》记载,周田村,原名大洲村,因为周田处大土丘上得名大洲村。明正德元年(1506年),谢周山从明城岗头迁此,改今名。在古时的高明,曾有三个“济美堂”,分别位于周田村,朗锦村和坐阁村,而周田村的“济美堂”即为该村民的先祖祠堂——博观谢公祠。


   据悉,这座坐落于周田村东端的博观谢公祠始建于清代光绪十三年(1887年)。祠堂坐北朝南,属三进两廊式结构,祠堂的建筑面积为406平方米,正面宽12.3米,进深33米。


   周田村的先祖谢博观是当地的商贾,也是清朝的翰林院士。达官显贵的谢博观,除了在周田村修祠堂、建住宅外,还乐善好施,每逢水灾或天旱导致农田失收时,便在祠堂开仓济贫,方圆数十里的百姓都曾获接济受益。为表彰其善举,博观谢公祠被当时的高明县衙封为“济美堂”,意思是将美好的东西传承下来。


   站在这座有着134年的老祠堂门前,虽难免感到历经百年后的沧桑,但整体建筑依旧风骨犹存,给人的感觉雄伟、宽敞、大气。推开祠堂的对开木门,恢弘的气势感觉一下子变得更加强烈,规整的布局和宽广的空间,不禁让人肃穆起来。屋顶上和地上台阶间,虽长着不知名的绿色野草,却反而因此让这座老旧的祠堂带着一份融于自然的灵气。



   博观谢公祠石匾上还保存有“父子外翰”的牌匾。佛山日报记者陈志业摄


   “在祠堂二进天井横梁处,原来是悬挂着‘济美堂’的牌匾。”今年86岁的谢兆欢指着祠堂高处说,这个牌匾是当时县衙封授的,赞誉周田村人乐善好施的精神,可惜牌匾现已丢失。此外,原来祠堂二进处还有一副巨大的屏风,用上好的木材制作,厚度约五厘米,用金箔装饰,十分华贵,可惜如今也不复存在。


   现在祠堂中最显眼的,莫过于8根粗大的廊柱,据村中老人介绍,这些廊柱材质是坚实如钢铁的坤甸木,极其耐腐,笔直的木材坚挺地支撑着祠堂上百年。如今,从祠堂横梁上尚存的木雕,以及墙上隐约能辨的花鸟壁画,仍可以感受到当时祠堂建造时的用料精致和一丝不苟。


   父子外翰重教兴学  祠堂担起育人重任


   有留意祠堂建筑规律的人,都知道祠堂的名字通常会刻凿在正门门楣高处正中的石匾上,但博观谢公祠的名字因历史缘故已被涂抹磨平。所幸,石匾上还保存有“父子外翰”的牌匾。


   “父子外翰是当地人对谢博观父子双双高中翰林的美誉,过去,祠堂门口原来还有两座桅杆夹,是先祖谢博观及其子谢顺华高中翰林之后修筑的。”谢兆欢介绍道。


   据传,先祖谢博观是在更合合水开铺做生意,身家丰厚,但他却依然坚持刻苦学习。他曾多次进京赶考,最后高中翰林,并到广东台山、新会一带任职。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其子谢顺华同样高中翰林,因此有了父子外翰的佳话,后人为纪念此事专门制作牌匾悬挂在祠堂,勉励村中学子奋发向上,考取功名。



   博观谢公祠石匾上还保存有“父子外翰”的牌匾。佛山日报记者陈志业摄


   此外,村中还有一个令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那就是先祖谢震被钦赐举人的典故。据谢兆欢介绍,清末,村中有一个叫谢震的穷书生,他志向高远,勤奋好学,经常挑灯夜读,赶科赴考。无奈运气不佳,谢震多次赴肇庆府会考都名落孙山,但他却从不气馁,屡败屡考,最终成功考取了举人。


   先祖刻苦学习的精神通过故事在周田村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后,博观谢公祠也被用作教书育人的场所。据村中老人回忆,在1955年开始,祠堂就被用作周田小学,周边五条自然村的学童都来周田小学接受教育。


   “这里是一年级,这里是黑板,我们当时就在这里上课。”祠堂用作周田小学教育的回忆,对于今年71岁的周田村村民谢卓华来说可谓历历在目。他既是周田小学1959年入学,1964年毕业的学生,也从1972年开始在这里担任语文老师,一直持续至1986年。在周田小学长达14年的教育经历,如今回想起,朗朗的读书声犹如仍在耳边回响。


   谢卓华介绍,最多的时候,整个小学有300多人,8个老师。博观谢公祠被用作周田小学的31年时间里,孕育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从祠堂横梁上尚存的木雕,以及墙上隐约能辨的花鸟壁画,仍可以感受到当时祠堂建造时的用料精致和一丝不苟。佛山日报记者陈志业摄


   服务春运返乡群众  传承乐善好施精神


   乐善好施,是先祖谢博观传承下来的优良品质,直到现在,周田村村民依旧没有忘记祖先扶难济困的传统,村中居民经常参与到公益工作当中,传承着“济美堂”助人为乐的精神。



   高明区明城镇周田村博观谢公祠。佛山日报记者陈志业摄


   在高明,以前每逢春节临近,大批的外地摩托车大军会沿着高明大道途经周田村赶路往广西或粤西地区回乡欢度春节,节后又大批劳动者驾驶摩托车回珠江三角洲地区上班。为保障返乡劳动者安全到家,高明区每年都会组织交警部门和镇级部门在周田村旁的高明大道设置春运服务点。


   由于服务点就在村口,因此不少周田村村民都积极响应,参加到春运服务的志愿活动,协同做好“摩托大军”的中途休息服务。其中,周田村村民谢小聪和谢建生便是周田春运服务点的其中两名积极分子,他们曾连续六年参与服务点的工作。


   “服务点物资由政府和爱心企业提供,为返乡的摩托车驾驶人提供热茶、姜水、方便面等食品,由交警、政府工作人员、周田村村民等组成的志愿者们则负责做好物资准备和引导休息工作,避免摩托车驾驶证疲劳驾驶。”谢小聪表示,服务点还有应急药包,为路上受伤的返乡人员进行简单的伤口应急处理,也会为沿途的摩托车提供车辆检测和维修服务,保障返乡安全。


   实际上,服务点的工作并不轻松。由于返乡人员为保证一天内到步,通常会选择凌晨4~5时左右出发,途经高明周田春运服务点的时间大约是6时,因此,6时左右是服务点的接待高峰期,这意味着服务点的志愿者们清晨就要准备好服务点的物资。


   “寒冷的时候,姜茶最暖身,服务点的姜茶需求最大,服务点40升一桶的姜汤,平均每天都要消耗30多桶。”为了保持姜茶的供应,谢小聪和谢建生等周田村村民志愿者会在清晨在高峰期来临前提前煮好姜茶。清晨温度经常只有3~4摄氏度,周田村的志愿者们手泡在冰冻的水中刮姜皮,还要在寒风中搞好清洁、补充和收拾物资,其中还不乏搬搬抬抬的体力活。


   “能够为途经这里的返乡旅客助上一臂之力,就算辛苦也值得”谢小聪说道。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高铁网络建设的完善,“摩托大军”的群体也大大减少,周田春运服务点也在前几年撤销。


   但对于谢小聪看来,却是一件好事。“现在大家返乡都开上小车坐上高铁了,生活变得更加好了,出行也变得更加安全。”谢小聪表示,以后如果还有类似的志愿活动,他还会继续积极参与,传承先辈乐善好施的精神。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