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详细内容

第九章 缮性

时间:2020-02-05     人气:1275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缮,修缮,修理。所谓缮性就是修缮每个人的本性,使得发明本有的光明德性。用世俗的学问试图要修缮本有的光明德性,以求恢复每个人的初心。......

第九章 缮性

1.求复其初

【原文】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解释】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缮,修缮,修理。所谓缮性就是修缮每个人的本性,使得发明本有的光明德性。用世俗的学问试图要修缮本有的光明德性,以求恢复每个人的初心。由于受物欲的污染,本有的德性已经被遮蔽了。


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以世俗的思想来扰乱每个人的欲望,以求能够发明每个人的本心,发明每个人本有的光明德性。


谓之蔽蒙之民。这就是所谓的光明被遮蔽,智慧被蒙蔽的人了。


2.必失其性

【原文】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解释】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古代那些修道的人,那些修缮自己本性的人,都是以恬淡无为来养自己的智慧。由于恬淡寡欲,所以心常处于宁静。心常清静,智慧就显现了。


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虽然有心智产生而却不以心智妄为,这是以心智来反哺于恬淡。虽然有智巧而不随便用,处于恬淡无为。


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如此心智和恬淡互相交养;恬淡为行,促进心智;心智为知,不扰乱恬淡,而和顺的天理就从自性中自然流露出来了。


夫德,和也。所谓的德,也就是和。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富有盛德,这是和气之至;喜怒哀乐发而适度,和而不同,也富有盛德。


道,理也。所谓得道,也就是天理。天理即是道,道即是天理。道理本来就是一个东西。


德无不容,仁也。德和而不同,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能够大爱天地万物,如此称之为仁。


道无不理,义也。道无处不在,无处不是天理,无处不顺天理,如此称之为义。


义明而物亲,忠也。义理明了,万物就亲附于天理,不会违背于理,如此称之为忠。一物必有一理,必忠于一理。竹子有竹子的理,中微子有中微子的理。


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如果能够处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此心就能够纯朴诚实,与发出来的七情六欲刚好相反,也就是回归于未发之中,如此称之为乐。


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如果能够做到诚实守信,不管是仪容仪表还是举手投足,都能够顺应于天理,如此就称之为礼。顺应天理,对于父母就要恭敬孝顺,这就是对待父母之礼。


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如果礼乐偏于一边了,不是顺于天理,则天下就乱了。遍,通偏字。天子制定乐,本来是雅正的音乐,而世人偏于靡靡之音,天下就乱了。天子制定礼,本来是周礼那样的,而世人往往只是流于表面。对于父母的丧事,只是按照礼要求来做,全无哀痛之心,如此人心就乱了。大夫都想着享受诸侯王的礼遇,诸侯王都想着享用天子的礼遇,如此就乱了。


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如果礼乐不偏于一边,而是归于雅正的礼乐,如此就会启蒙自己本有的明德。如此德性就不会被扰乱了。如果德性被扰乱了,世人就会失去其本性了,万物也失去本性了。


3.阴阳和静

【原文】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解释】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远古的人,生活在混混芒芒之中,善恶未分之时,还处于初心。与世无争的样子,似乎对什么都淡漠。


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在那个时候,天地阴阳和顺,人和万物都归于宁静,鬼神不会扰乱人心。庄子不相信鬼神,所谓的鬼只是心鬼,所谓的神只是心神罢了。不会有太多的物欲扰乱百姓的心。


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春夏秋冬四季按照天道运行,合乎节气,该冷就冷,该热就热,这是讲究信义的。万物不会被伤害,动植物都能够正常生长而不会夭折。反观当今世界,该冷的不冷,该热不热,生病的人也多起来,禽流感也开始流行了。


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人虽然有心智,可是没有用的地方,这可以称之为止于至善了,归于一了,归于未发之中了,归于道了。


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在那个时候,什么都不用刻意去做,不用刻意去修缮每个人的本性,而只是顺其自然罢了。


4.博学溺心

【原文】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解释】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及至道德往下衰落,到燧人氏、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只能是顺从民心而不能保持本有德性的纯一了。远古时候,百姓的本性还能够归于一,到这时就不行了。燧人氏是远古部落首领,教百姓钻木取火,教人熟食。伏羲氏是远古部落首领,发明八卦,教百姓渔牧。逮,及至。


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道德又继续往下衰落,到神农氏、黄帝治理天下的时候,只能是维持安定而不能顺服民心了。神农氏尝百草而留下了《神农本草经》。


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枭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道德又继续衰落,到唐尧、虞舜治理天下的时候,教化开始兴起了。枭散百姓本有的淳朴本性,使得百姓远离大道而劝诫百姓从善。这只是刻意地去从善罢了,而不是顺应本有良知自然而然地去做。危害德性而去行事,如此只是背离纯一本性而从于妄心罢了。


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人与人之间只是以妄心窥视对方罢了,在上位的有机心,在下位的也有机心。妄心的知并非真知,不足以安定天下。不仅仅如此,还要以世俗的礼文和博学来作为治理天下的辅助。并不是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来治理。如果顺应自性本心则不同,良知只是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只要抱着对百姓好,对国家好的良心应机而动就可以了。


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文采辞章兴起,就淹没本质了;博学如同知识的海洋,把心给溺死了。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更是如此,这个溺字用得太好了。我们的自性本心已经被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了,你说可怜不可怜。然后百姓开始困惑而混乱了。百姓的心已经被扰乱了,就难以治理了。百姓就找不到归路了,不知如何返回本有的性情了,不知如何恢复初心了。文采和博学伤害本性,无法返回初心,还要以世俗的学问刻意去修缮本性,岂不是愚昧到极点了吗?


5.隐不自隐

【原文】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


【解释】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由此看来,道德衰落,世俗的学问兴起。世俗的东西使得大道沦丧,也就是文采和博学的危害了。大道沦丧了,世俗的东西就更加兴起了,礼乐更加走偏了。两者交互影响,大道就更加衰落,世俗的学问就更加鱼龙混杂了。


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大道衰落,怀道的人如何能够得到重用呢?如何能够在世间兴起呢?往往怀道的人属于少数,少数如何能够赢得了多数呢?往往是被排挤的对象了。世俗的人、世俗的学问本来就不是载道的学问,如何能够使得大道兴起呢!


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大道不能在世间兴起,世间也不会主动去兴起大道。虽然圣人并没有躲到山林之中,也许就在对面,也不能被人所识得,不会被人所重视。圣人的德性并不是不光明,而也只能是隐藏起来了。不是圣人刻意去隐藏,而是世人目不明,看不见罢了。


隐,故不自隐。之所以说是隐藏,并不是圣人自己刻意隐藏起来的。所谓正法眼藏,只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罢了。


6.所谓隐士

【原文】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解释】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古代所谓的隐士,并非伏匿其身而刻意让人看不见的,并非闭口不言而不吐出大道实相,并非藏匿其智慧而不发出来,只是由于时势不对,命运不济而造成的大谬罢了。世人不能识别真正怀道的人,虽然不是在山林当中,处于对面也都不能认识。


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如果当时逢见有道之世,就弘扬大道,大行于天下,则返回于一,归于未发之中,无有有为的形迹。此时是飞龙在天。


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如果不能逢见有道之世,穷困于天下,则把道根扎得很深,宁静到极点,而等待时势的变化。此时是潜龙勿用。


此存身之道也。这就是存身之道,保存本有德性不受伤害。如果不识时务,就会遭遇危险而无济于事。


7.正己而已

【原文】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


【解释】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前面刚讲完存身之道,这里就接着讲存身。古代善于存身的人,不以善辩来伪饰自己的智慧,以为自己多智;不以智巧穷尽天下之理,而是反求诸己;不以智巧穷尽德性,那样是伤害本有德性罢了,根本不能修缮本有德性。


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为哉!只是独自安处于自己的居所,安贫乐道,以求返回其纯真的本性罢了。又有什么需要刻意去做的呢?又有什么需要刻意去修缮的呢?


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道固然属于平坦大道,怀道的人不会行于小道;德固然不属于小智小识,发明了光明德性,就有大智慧了。


小识伤德,小行伤道。小识小智会伤害本有的光明德性,博学会使得德性沉溺于汪洋大海之中;行于小道会伤害于大道,偏离于大道。


故曰:正己而已矣。所以说,只是正己而已,并不在于向外求索。而正己关键在于正心罢了。修缮本性关键是在于正己而已。


8.倒置之民

【原文】乐全之谓得志。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解释】乐全之谓得志。如果能够达到至乐,就能够保全自性,如此称之为得志于道。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古人所说的得志,并非指的高官厚禄,指的是不能再增加其乐了,已经到乐的极点了。什么最乐呢?上达于道,这是最乐的事。古人安贫乐道,乐的就是至善。反观当今我们讲一个人得志,指的却是功名了,这是倒退了。轩冕,指高官厚禄。


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当今所谓的得志,指的是高官厚禄而言。


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高官厚禄对于一身而言,并非如同人的性命一样,与生俱来的,而是外物偶然而来的,只是暂时寄存在人这里而已。傥,偶然。


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既然说是暂时寄存于人,来的时候不可阻挡,去的时候也不可以阻止。圉,通御,阻挡。


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所以说,得道的人不会因为高官厚禄而放纵自己的志向,扰乱自己的德性;不会因为穷困潦倒就去做趋炎附势的事情。得道的人有和没有高官厚禄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得到而高兴,也不会因为失去而悲伤,所以就没有什么好忧虑的了!


今寄去则不乐。当今的世人,如果失去了暂时寄存的高官厚禄,就会感到很不快乐。


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由此看来,虽然在享受着高官厚禄带来的快乐,但是未尝不为害怕失去而感到恐慌的。由于享受物质带来的快乐,心田就荒芜了,杂草重生了。


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所以说,因为物欲而丧失了自己,不能正己了。因为世俗而失去本性。如此真可谓是颠倒之人了。




第十章 秋水

1.大方之家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释】秋雨按时降下了,许多河流都流入黄河。


河面非常地广大,两岸和河流当中的小洲之间,距离很遥远,根本辨别不清是牛还是马。泾流,涌流的河道。两涘,两岸。渚,河流中的小洲。


于是,黄河之神河伯欣然自喜,认为天下最美好的景色尽在自己面前了。


黄河顺流而下,往东流去,到达了北海。往东方望过去,一望无际,看不到北海的边际。


于是河伯方才一改之前洋洋自得的样子,仰望着海神,望洋兴叹道:“有一句俗话这样说:‘听闻了一百条道理,就以为天底下没有人比得上自己了。’这句话说得就是像我这样的人啊!”博学并不等于得道,听见一百条道理并不算多。前面讲博学会溺死在汪洋大海之中。


河伯又说道:“以前我曾经听说过孔子知道得太少,轻视伯夷的义气的说法,根本不会相信。”前面我们知道孔子五十一岁以后得道,已经被老子印证了。


河伯又说道:“现在我在这里看到你无边无际,没有穷尽。如果今天不是我亲自来到你的门前,我这辈子就算完了。我将永远被得道的人所嘲笑了。”


2.自多于水

【原文】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解释】北海之神说道:“井里的青蛙不可以跟它谈论大海,因为它只是被拘束在井里很小的地方。”鼃,通蛙。虚,通墟,很小的地方。手可以摸到石头的坚,但是摸不到石头的白;眼睛可以看到石头的白,看不到石头的坚。手和眼睛之间对话,谈论各自的白和坚,如同对牛弹琴,无法理解。正如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之间无法统一,只有在更高层面才可以统一。


北海之神又说道:“生活在夏天的虫子,不可以跟它谈论冬天结冰的事,这是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笃,固守。西方物理学家停留在现象时空、频域空间进行计算,走得太快了,把灵魂落在后面了,所以无法跟他们谈论量子理论的本质。即使跟他们讲也是白讲,也是无法理解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上帝不会投掷骰子,这一点看来是没有错的。新的科学革命不久将诞生在东方。


北海之神又说道:“内心险曲的人是不可以跟他讲道的,这是由于受了世俗之学的束缚。”讲道要看对方的机缘,如果不能讲,反而恰得其反。


北海之神又说道:“现在你从黄河岸边一路走过来,已经观看到大海了,这才知道自己卑陋无知。现在的你,是可以谈论大道理了。”崖涘,黄河岸边。


北海之神又说道:“天下的水,没有比大海更大的了。万条河流都归于它,河流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一直这么流向大海。可是大海却总是不会盈满。”


北海之神又说道:“从大海的出口处泄掉海水,可是不知何时能够把海水排光。”尾闾,大海的出口处。


北海之神又说道:“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海面似乎都没有什么变化。洪涝和旱灾也不知有何变化。”大海如同人的自性本心,不管春夏秋冬,不管婴儿还是老人,都没有什么变化。


北海之神又说道:“这是由于大海积蓄的海水实在是太多了,比江河的水量超过太多了,完全无法去计量。”


北海之神又说道:“而我未尝会因此而自满,只不过寄托形体于天地之间,承受阴阳二气而生罢了。我生存于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头、小木头存在于大山之中一样。”


北海之神又说道:“我正觉得自己很渺小呢,又怎么会自以为是呢?又怎么会自满呢!”


北海之神又说道:“想想看,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好像是蚁穴存在于大泽之中吗?”礨空,蚁穴。


北海之神又说道:“想想看,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好像是米粒存在于很大的谷仓之中吗?”


北海之神又说道:“物种足足有上万种那么多,人只是其中一种罢了。”


北海之神又说道:“人们聚集在九州生活,有谷物生长的地方很多,车船交通能够到达的地方很多,一个人只能生活在一个很小的地方罢了。一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好像是毫毛之末在马身上那么吗?”


北海之神又说道:“五帝接连禅让天下,夏商周三王争相发兵争夺天下,仁人志士忧虑天下的安危,任职的官员为国事百姓操劳,跟天地万物之大相比,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也只不过是白驹过隙罢了。”


北海之神又说道:“伯夷辞让君主之位博得美名;仲尼大谈仁义,天下大事,自以为博学,这都是自满罢了。难道不像你之前自以为自己的水多一样吗?”


3.观于远近

【原文】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解释】河伯又问道:然而我以天地为大,而以毫末为小,这样可以吗?”


北海之神回答道:“不可以这么认为的。对万事万物所知是很难有穷尽的。大海有波浪,波浪有浪花,浪花有水珠,水珠有雾气,雾气中有水分子,水分子有原子,原子再分下去无有穷尽。时间的流逝也无有止境,时间也是不存在的,只是万物变化而有了时间的概念罢了。万事万物的分分合合也是无常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无始无终,变化日新。”北海之神讲得很有条理,先讲一个总的,下面分开来解释。


(1)对万事万物所知很难有穷尽


北海之神又说道:“所以说,大智慧的人不会笼统地说一个东西大,一个东西小,而是要看远近而定。”王阳明先生曾经写了一首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北海之神回答道:“所以说虽然看似小,但是不能说少;虽然看似大,但是不能说多。对万事万物所知是很难穷尽的。”星星看似很小,房子看似很大,但是不能说星星少。


(2)时间流逝无有止息


北海之神又说道:“验证和察明古今,所以对于逝去的遥远过去不会烦闷,对于俯首可以拾得的未来不会太多企望。如此就知时间无有止息,实则当下一刻即是永恒。”曏,察明。实际并无时间这个东西,只是人们认知的错觉罢了。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到来,当下一刻稍纵即逝。《金刚经》中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3)时间流逝无有止息


北海之神又说道:“明察天道有盈有虚,如同月亮有圆有缺,所以得到了不会过喜,失去了不会过于担忧,如此就知分分合合是无常的。”伏羲八卦是宇宙运行模型,里面有阴阳周期变化,有万事万物的分分合合。


(4)知无始无终,变化日新


北海之神又说道:“明白生死本来并无区别,都是在于平坦的康庄大道。所以说,生而不会感觉欣悦,失去也不会感觉到大祸临头,知晓无生无死,无始无终的真谛。一切都在变化日新当中,不可守旧。”月亮看似有盈有缺,实相并不是这样的。


北海之神又说道:“计算人所知道的道理,不如不知道的道理多,要穷天下万事万物之理谈何容易。计算人生存的时间,如同白驹过隙,远远不如没有生存的时间长。以如此有限的生命和能力去穷尽天下所有的道理,知晓广袤宇宙的道理,所以就会感觉到迷乱,不知道如何是好,如此也不能得道。”朱熹教人格物致知,一物一物去格,如何能够格得清楚呢?只有反求诸己,莫向外求,求之于心就可以了。如果能够致良知,就能够明白天下所有的道理了。


北海之神又说道:“由此看来,又如何知晓毫末就可以定为最小的东西呢?又如何知晓天地就可以定为最大的东西呢?”战国名家惠施曾经讲过,至小无内,至大无外。


4.大人无己

【原文】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致意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解释】河伯又问道:“世俗的人如此谈论:‘最精细最小的东西没有形体可寻,最大的东西没有什么界限和范围’,这么讲是否真实可信呢?”原子绝大多数的质量集中于原子核,而原子内部极其空旷。质量居然可以转化成能量,继续分下去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实体存在吗?


北海之神回答道:“从细小看广大容易看不到尽头,从广大看细小容易看不太明白。”看针眼都容易眼花,不用说观看原子了。由于原子太过于细小了,所以看不明白。实则电子围绕原子核有条不紊地运动。电子并非是测不准的。


北海之神又说道:“精细可以说是小中之小;宏大可以说是大中之大。”垺,宏大。物体不断地切分,西方科学家以为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是最小的粒子,实则不然,可以说光子是最小的粒子。然而光子是由心和光的实相作用的一瞬间所创造的,并不是一直都存在的。


北海之神又说道:“所以说,事物有大有小,有所不同。但是小有小的适宜,大有大的好处。比如小的葫芦可以装酒,大的葫芦可以放在江河湖海当船。万事万物大小变化,都是自然生长变化的一种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北海之神又说道:“所谓精细粗大之物,都是受限于有形,还是属于形而下的器物。”不管是如何精细,如中微子、夸克、光子等,也还是受限于有形。这些东西还只是停留在现象界罢了。庄子前面讲过一个风吹大树的公案。大树有万种孔窍,大风吹大树有万种声音。大风对应于心,大树孔窍对应于万物实相。心和万物实相作用一瞬间创造了万事万物。风和大树作用的一瞬间,创造了万种声音。万种声音对应于万事万物,如梦如幻。树欲静而风不止,不是风动,不是树动,而是仁者心动罢了。


北海之神又说道:“对于无形的东西,数是无法去描述划分清楚的。”数依存于万事万物,如果无万事万物,数是没有意义的。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北海之神又说道:“对于无法有个范围的东西,用数是无法穷尽的,无法描述的。”量子理论是从宏观世界观测微观世界的产物,适用于这个范围和视角。相对论是从宏观世界观测宇观世界的产物,适用于这个范围和视角。眼睛可以看到石头的白,不能看到石头的坚,因为超越范围了。手可以摸到石头的坚,不能摸到石头的白,因为超越范围了。


北海之神又说道:“事物的粗大,这是可以谈论的;事物的精细,只能是意会了。”精细和粗大的事物都属于形而下的层面,属于有形的。对于原子这么精细的物体,无法去观测了。虽然用工具可以观测,但是毕竟跟宏观事物不同,而且容易造成许多的误解。量子理论中有测不准原理,只是由于误会造成的。爱因斯坦说得没有错,上帝不会投掷骰子。


北海之神又说道:“至于言论都不能谈,也无法意会的,就不会受限于精细和粗大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大道无形无相,不会受限于精细还是粗大。


北海之神又说道:“所以说大人的言行,不会刻意去害人,也不会刻意地去恩惠别人。”什么是大人呢?所谓的大人,是有大心的人,有大爱之心的人。并非官位有多高,年龄有多大,才能称之为大人。即使地位卑微,年龄很小,但是有大心,就可以称之为大人。大人的心无形无相,不去计较精细和粗大,不去计较害人和恩惠。


北海之神又说道:“大人做事,不会为了一己私利,也不会卑贱家奴。”大人没有高低贵贱的分别心,不会看不起卑贱的人。


北海之神又说道:“大人对于财货,不会刻意去争,也不会太多刻意地辞让。”范蠡是儒商的鼻祖,通过自己的智慧经商成为巨富,不必刻意地辞让。


北海之神又说道:“大人做事不会刻意去凭借他人之力;不会刻意地赞许自食其力的人;也不会卑贱贪图财货和借助他人之力的人。”大人已经没有刻意的怨恨和喜爱的心了。


北海之神又说道:“大人富有盛德,言行虽然特殊而超凡脱俗,但是并不会太过于奇异和怪僻。”


北海之神又说道:“大人无为而治,但凡有为之事,也能够随顺世人,因材施教,但是不会卑贱谄媚别人。”


北海之神又说道:“高官厚禄不足以劝勉大人,刑戮和罢官之耻不足以为辱。”大人对于功名利禄已经能做到坦然对待了。


北海之神又说道:“由此可知,是非的界限很难去划分和界定;细小和粗大的标准也无法判定。”如果有是非之心,就有分别心了。《道德经》中讲,难易相成,高下相顷。无小亦无小,无是亦无非,无难亦无易。


北海之神又说道:“听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怀道的人不求闻达于世;至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仁德;大人无我无己,已经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北海之神又说道:“怀道的人只是做自己分内之事罢了,就可以达到至德了。”分内之事就是好好种好自己的心田,专心致志作致良知的功夫。


5.小大之家

【原文】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大小?”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豪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豪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蓋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解释】河伯又问道:“假若在物体的外面,假若在物体的内部,如何去区分万物的贵贱?如何去区分万物的大小呢?”原子系统如同太阳系系统,电子对应于行星,而原子核对应于太阳。


(1)以道观之


北海之神回答道:“如果以形而上的道来观万物,万物实在无贵贱之分。”天地万物都是同为一体的,此为大同,所以无贵贱之分。


(2)以物观之


北海之神又说道:“如果以万物各自来观,往往都是自以为贵而贱低其它的东西。”以一己观别人,自以为高贵而看轻别人。这是由于每个人都有我执。《道德经》中讲,不敢为主而为客。


(3)以俗观之


北海之神又说道:“如果以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并不完全操纵在自己手中。有人生来就是王侯将相,有人生来就是平民百姓。”


(4)以差观之


北海之神又说道:“以万物的相对差别来看,以观察的角度不同来看,大小只是相对的大小,没有绝对的大,也没有绝对的小。泰山虽然大,但是一片叶子遮住眼睛就看不见了。雷声虽然大,但是两颗豆子塞住耳朵,就听不见了。只是站在小的位观察,所以大称之为大,所以说万物莫不是大的。虽然原子小,但是站在小的原子核上观察,原子如同太阳系那般大。站在大的位观察,所以小称之为小,所以万物莫不是小的。从宏观世界观察原子,原子就极其微小,甚至是测不准的。由此看来,天地可以说犹如米粒那么小,毫发之末也可以如同山丘那么大,只是所处的位置差别不同罢了,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罢了。”


(4)以功观之


北海之神又说道:“以功用来观万物,一物必有一理,一物降一物。一物必然有一用,则万物莫不有用。大有大用,小有小用,并无大小之分。笔直大树有栋梁之用,小的树木有筷子之用。如果说无用,实则万物如梦如幻,实则也没有什么用,万物莫不是无用的。知晓万物有其方位,东西只能是相反而相互依存的,无东亦无西,则万物的功用和定位已经定了。”人的功用有大有小,大的可为栋梁之才,小的可以有雕虫小技。


(5)以趣观之


北海之神又说道:“如果以万物各自的趣向观看,以各自的角度来看。如果一物认为是对的,就按照它的意思肯定它,如此万物莫不是对的。如果一物认为是不对的,就按照它的意思去非议它,则万物莫不是不对的。尧帝认为自己是对的,夏桀也认为自己是对的,然而明眼人一看两者是有天然之别的,有东西相反的差距。可是夏桀也许觉得尧帝不对呢!由此可见,站的角度不同,趣向不同,就有完全不同的是非结果。”站在夏桀的趣向来看,他好不容易当上天子,天下所有东西都是他的,他认为他该享受,他认为自己是对的,也无可厚非。舜的父亲老是觉得儿子不够孝顺,站在他的角度来看,自己一把屎、一把尿把儿子养大,儿子就该事事都要服从自己的。


(6)以时观之


北海之神又说道:“昔日尧舜禅让,而顺利完成帝位交接。可是燕王哙效法禅让给大臣子之,国人不满,齐王兴师讨伐燕国,将他们都杀死了,燕国几乎亡国了。商汤起兵讨伐夏桀,武王起兵讨伐商纣王,而商汤和周武王都顺利称王了。可是白公(楚平王之孙)起兵反楚,却被楚王派兵镇压并杀死了。由此看来,争斗和礼让,并无一定之礼。有时争斗是对的,当仁不让是对的,比如武王伐纣;有时礼让是不对的,比如燕王的禅让。当争则争,当让则让,并无绝对的对错。尧帝禅让帝位以后,从天子之位下来了,从贵变成贱了。夏桀被商汤推翻之后,从贵变成贱了。当然禅让和被推翻的结果完全不同。贵贱是因时而变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此看来,贵贱也是相对的。”郑国人杀死白公的父亲,白公请兵报仇没有得到允许,所以起兵反楚。


(7)功用、技能和物性不同


北海之神又说道:“梁栋之大可以用来冲击敌人城门,可是却不可以用来堵住蚁穴,所以说万物的功用是不同的,大有大用,小有小用。”前面有讲万物功用。


北海之神又说道:“骐骥、骅骝(都是古代宝马良驹)一日可以驰骋千里,然而捕鼠不如狸(夜猫)和狌(黄鼠狼)。这是讲万物都有不同的技能。”


北海之神又说道:“鸱鸺(猫头鹰)夜间都能够抓到跳蚤这样小的东西,能够明察秋毫之末。可是白天睁大眼睛却看不见山丘。这是讲万物本性有所不同。”


北海之神又说道:“所以说,难道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地去师从昔日是的,就没有非了吗?师从昔日大治的,就没有乱了吗?这是由于没有能够明达天地之理,万物之情罢了。”


北海之神又说道:“这就好像是师从于天,就跟着天跑了,就没有地了。师从于阴就跟着阴跑了,偏于阴了,就无阳了,如此是不可行的,已经非常明了。”师从于左,就没有右了。师从于市场,就没有计划,没有统筹了。师从于计划,就没有市场了。如此是显然行不通的。


北海之神又说道:“世俗的人还在不停地到处游说,不肯舍弃,如果不是愚昧无知,就是故意地为了名利而欺骗人!”


北海之神又说道:“古代禅让的情形各有不同,当时的条件也各有不同;夏商周三代君主的继承情形也各有不同。如果不合时宜,违逆大众的意愿,如此就是篡位豪夺了。如果能够合于时宜,顺应民心,就属于高义之士了。”


北海之神又说道:“静默无言吧!黄河之神,你哪里知道贵贱和大小的道理呢!”


6.大义之方

【原文】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解释】河伯又问道:“然而我如何知晓何时当为?何时不当为?我如何知晓何时当辞让、接受、取舍呢?我该如何办呢?”


北海之神回答道:“以道的观点来看,何时贵,何时贱,这是会发生转化的,甚至会往完全相反方向转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贵贱的转化,如同八卦循环变化。做一件善事,往富贵方向前进一步;做一件恶事,往卑贱方向前进一步。


北海之神又说道:“不要拘束自己的心志,与大道相互背离。”大蹇,大大地背离,甚至背道而驰。如果刻意地去追求富贵,就是与大道背离了。


北海之神又说道:“何时少点,何时多点,这是没有绝对的,也是互相转化的。百万算多,但是相对于千万就算少。不要偏执于一己之私而与大道不合。”谢,代谢。谢施,转化。《道德经》中讲,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积累涓涓细流的财富,就可以从穷人变为富人。如果不注意节俭,富人可以变为穷人。


北海之神又说道:“怀道的人,庄严肃穆,似乎一国之君,富有四海,没有半点私爱之心。”一身如同一国,心为君主,五官为百官。一国的明君对百姓都要同等地对待,不会有亲疏贵贱之分。一国的明君不会为了一己私欲,不顾百姓死活,否则富贵就会转化成卑贱。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北海之神又说道:“怀道的人悠然自得,如同祭祀的社神一样,对所有祈福的人都同等恩赐,不会偏爱于某个人。自己也不会有半点私心。”繇繇,悠然自得的样子。《道德经》中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如果对世人有所偏爱,那也是由于世人自己所作所为合于大道。


北海之神又说道:“怀道的人有大爱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能够包容四方。心无比广泛,延伸至四方,无有穷尽,无所不包。似乎没有任何界限。”畛域,界限。


北海之神又说道:“天地兼藏万物,天覆地载,没有遗漏某一物。天地会庇护万物。所以说无有偏私。圣人也是如此,不会无有任何偏私,仁爱每一个百姓。”承翼,庇护。


北海之神又说道:“万物都是等同的,哪有长短之分呢?”前面庄子专门写了《齐物论》。万物没有贵贱、大小和长短的区分。天地万物同为一体,此为大同。


北海之神又说道:“大道无始无终,万物有死有生,实则万物也是无死无生的。世人看着月亮有盈有缺而喜悦或伤感,实则月亮并无圆缺。即使万物一时有生,也不足以自恃为依靠。即使一时为贵,也不足以自恃为依靠。贫富贵贱都在转化当中。”当贫贱的时候,不要去感到失望和悲伤;当富贵的时候,不要去骄傲和放纵。


北海之神又说道:“大道一虚一满,一盈一虚,逐渐地变化,不拘泥于固定的形体和位置。”盈也不是一下子就盈满,虚也不是一下子就空虚,有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贫贱不是一下子就贫贱,富贵也不是一下子就富贵。看似一下子变化,那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八卦中都有清晰的描述。


北海之神又说道:“逝去的年月不可回流,流逝的时光不可以停止。天地万物的消亡、生息、充盈和亏虚,都在终而复始地变化当中。”正是由于天地万物周而复始的变化,所以就有了时间的错觉。本来并无时间这个东西。


北海之神又说道:“如果能够明白以上的道理,才可以跟你谈论大道的深奥义理,谈论万物之理。”讲道是要看机缘的。


北海之神又说道:“万物的生长,如同骏马急骤奔跑,如同马车飞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万物都在随时随地变化着。”古人教格物致知,并非一物一物地去格,而是反求诸己罢了。


北海之神又说道:“难道需要有为吗?需要无为吗?万物本来就在自我化育当中。”万物不需要有为而治,百姓也不需要有为而治。


7.反要语极

【原文】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解释】河伯又问道:“然而既然你说万物都在自我化育,道又有什么好尊贵的呢?”


北海之神回答道:“知晓大道的人必定通达于理。如果已经得到了,明心见性了,就通达于天理了。通达于天理的人必定明白权变应对的道理,面对消亡、生息、盈满和亏虚的变化,面对贵贱、大小的变化,坦然应对。如果能够明白权变应对的道理,就不会被外物所害。”何时当为,何时不当为,怀道的人深刻知晓。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知晓权变应对,隐退江湖。文种不懂权变,不懂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道德经》中讲,功成身退,天之道。


北海之神又说道:“至德的人,烈火不能烧伤,大水不能淹溺,寒冷酷暑不能侵袭,禽兽不能伤害。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