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二十四章 不争之心
详细内容

第二十四章 不争之心

时间:2020-02-07     人气:1259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行作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第二十四章 不争之心

1.【原文】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行作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2.【注解】

此承前章阐述不争之德,教导后世学人以不争之心对待世事,这也是很好的修行方法。这里讲的四点在重复前面的章节,可谓是重点的强调。这里老子开头就以两个比方来形容争强好胜的不长久。踮起脚跟来想站的高一点,但是站的不长久,也站的不高。大跨步想走的远一些,但是却走的不远,也不持久。用皮鞭来抽打坐骑希望走的快一点不是赶远路的人明智的做法。古时候有个譬喻是揠苗助长,妇孺皆知。世人离道转远,离家越来越远,越来越背离自己的本心,但是只要修德向善,不停的往家走,总有一天可以到家。如果急于求成,今天找这个法门,明天换另外一个方法,可能修行效果就没有那么好了。佛陀教导世人,只需要心口一致的虔诚念佛号,即可一步一步走到家。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佛要一句一句的念。


对于修身需要不争之德,对于治国也不可强为。隋朝的时候,盗贼肆虐,为了治理盗匪,采用了严刑酷法。四个人偷一根木料,三个人盗一个瓜也要被全部处死。对于隋朝的灭亡,唐太宗有着深刻的体会。唐太宗曾与群臣讨论如何治理盗贼,有人建议以严刑重罚,唐太宗说:“老百姓之所以要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徭役很繁重,官吏贪求压迫百姓过甚。百姓饥寒交迫,所以无暇顾及廉耻了。我应当戒除奢侈,节约日常的开销,减轻赋税徭役,选用廉洁能干的官吏,使得百姓衣食有余,就不会再有盗贼了,根本就没有必要用重的刑罚。”从那数年之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老百姓之所以为盗匪,并不是有人天生就想做盗匪。唐太宗的这种治国理念,使得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正所谓,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脚跟不着地,阔步而走,都不是人的常态,也非平常之心。自见者,是智巧炫耀于外,而不像怀道的人,虽然有智慧,但是含光内敛,自见者也非常态。自是者,自已为是的人,反而不能彰显自己,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自伐者,顾名思义,自己伐自己的本性。自已称功者,反而没有什么功劳和功德。自矜者,自己夸长处的人,反而没有什么长处。自夸的人把自我抓的很紧,说明傲慢心放不下,这是其中一巨毒,如何能解脱呢?这些都不是人的本心所有,只是如同多余的食物一样,吃得过饱,反而难受。如同多余的第六个小手指一样,没有什么用处。如同画蛇添足一样,实在是多此一举。


上面这些行为和习惯不是自性中本有的东西。“骈拇”和“枝指”对于人体来说也是多余的东西。世人争辩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样的争辩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自性中并没有恶这样的东西,也没有善这样的东西。虽然没有这样的东西,可是自性中自然就有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骈拇是说脚的大趾拇跟二趾拇连在一起了,成了畸形的大趾拇。枝指,旁生的歧指,即手大拇指旁多长出一指。这些多余的东西有什么益处呢?实在是说不出来。奢侈对于德行来说,如同多余的枝指,伤害人心,伤害德行。师旷为著名的乐师,虽然为世人所称道,但是乱五声,扰乱人心。有些刻意为仁的人,刻意的宣扬仁义的人,只是为了好的名声,也是多余的。对于一些喜好辩论是非的人,也多用无用之言。这些都并非天下至正。


(1)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脚跟不着地的人只知道要强高出人一头,因此踮起脚跟。殊不知踮起脚跟就站不长久了,也不会高出多少。跂,脚跟不着地。阔步而行的人只知道要强先出人一步,因此阔步而行。殊不知跨步不能长时间的持久的行走。这并不是赶远路的好办法。跨,阔步而行。前面这两者都不是人自然站立和行走的状态。这两个简单生动的比方也教导世人如何获得成功,这只是道的皮毛应用而已。北京大学的老师在毕业典礼上给学生讲了关于成才的杏子树的故事。杏子树上结的果子,要耐心的等它成熟才甘甜,不要急着把它摘下来。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讲中说到,我们都要找到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事情。如果我们找到了就持之以恒的去努力,不要因为选择普通职员收入比较稳定而放弃了,要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因为寂寞而随便找了个人就谈恋爱和结婚,余秋雨在北大演讲时就曾说要耐心的找到一个内心存在着大爱的人,找到个温暖的人,找到个对的人。姜太公很大年纪了才得到周文王重用。春秋时百里奚年老时才由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过来当宰相,献上平定西戎之策,为秦国的强大立下汗马功劳。晋文公重耳直到暮年才返回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代文学家左思花了十年功夫来写作三都赋,留下洛阳纸贵的美名。年轻人在选择努力的方向时慎重一些。如果走错了方向,走的越快,南辕北辙,离成功也越远。朝着正确的一个方向持之以恒,就能够获得成功。


年轻人的成长,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迫切。我们因为走得太快了,把灵魂落在后面了。我们有时可以把脚步放慢一点。我们行色匆匆,无暇顾及一下周围的景色,无暇看一下天边的彩霞。我们天天吃饭但是从来未曾知道米饭真正的味道。天天喝水从来没有仔细的品尝过水的滋味。可是你只要静下心来专心的看看一棵树、一朵花,没有带着任何的名词和评判,只是专心长时间的观察。你可能会惊奇的发现,大自然的造化是多么的神奇。我们不需要揠苗助长,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情,画好每一条线条,写好每一划笔划即可,过好每一天。


前面这两句作为向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譬喻。


(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自见,是自逞己见,智巧炫耀于外。自以为看见了自己,可是却没有能够明了。认识自己似乎是很简单的事情,可是细想的确不易。世人从来没有真正看过自己,通过镜子只能看到自己的幻影。即使是看过别人,又能够当做真实的吗?只不过是别人通过自己眼睛的接收,反应在头脑里的影像罢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些影像也转瞬即逝。如果真正明了的人,是明心见性的人,发明了自己的本心的人。自己认为自己见性未必就见性了,未必就明了。


自是,是偏执己是,认为自己的一定是对的,自以为是。有足够的自信这是需要的,可是假如对于一些事情司空见惯,反而是错的,那就是很可怕的事情了。圣人劝说世人要修行大道,可是世人却自认为自己没有必要修道,觉得是很可笑的,不可信得。如果很自以为是,就很难得到救渡了。


自伐,是自己夸耀功劳和功德。顾名思义看这个词就知道自己砍伐自己的自性。自夸功劳说明很有傲慢心,这是一毒。自夸功劳也在造口业。这些都在砍伐自己的真如自性。世人做什么好事,要默默的做,不求回报的做,这样积功德最好了,这也是积阴德。


自矜,是自恃其能,自己夸自己长处。这些都是喜欢争强好胜的人。不但没有任何的功劳和功德,而且速于取死,招致祸害。圣人老子在前章说并非虚言。历史上有许多这样血的教训,还不足以成为世人的警示吗?


唐太宗一直自以为能够认识良弓。他自认为以弓箭平定天下,认识非常透彻,但是却感叹并没有真的认识良弓。良弓都无法识别,如何能够识别得了真正的人才呢?可能会存在着许多失察的地方。木工教唐太宗如何识别良弓,就是要找到木心平直的。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相应的如何识别良材呢?关键也在于贤才的心。人心不平,则同样百脉皆邪。唐太宗作为一代开国明君,尚且如此的谦虚谨慎,世人有何可以自见,自是,自伐和自矜的呢?


(3)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行作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行作形)。自见、自是、自伐和自矜这四者,本来在自性之中是没有的。恶在自性中也没有的。知善恶,也就是原罪在自性之中也是没有的。这些就像是多余的食物、多余的行为或者多余的东西了。手指上多出来的小指没有什么用处。我们平时比较烦别人得瑟脚,这也是多余的动作,没有什么用处,可能还会招致别人的反感了。这四者,就像吃剩的食物,就像人身上的赘疣,都是人们所厌恶的。如果有前面这四者,也就是中了骄傲的毒。如果有傲慢的心,自以为博学多才,却不知道何为绝学。可能此生都会因为傲慢,与道无缘。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这些多余的事物,如吃剩的食物,人身上的赘疣,都是人们所厌恶的。因此有道的人是不会要的。这里说有道的人不会自是,自见,自伐和自矜。怀道的人,以谦虚自守,必不处于傲慢。有道的人不处于傲慢的境地,因为这不能合乎自然。乔布斯在临终前留下遗言这样写道:“…财富于我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的事实。正如我肥胖的身体,都是多余的东西组成。此刻,在病床上,我频繁的回忆起我自己的一生,发现曾经让我感到无限得意的所有的社会名誉和财富,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已全部变得暗淡无光,毫无意义了。…现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只要有够用的财富,就该去追求其它与财富无关的,应该是更重要的东西,也许是感情,也许是艺术,也许只是一个儿时的梦想。”在面对死亡之前,乔布斯已经把财富当成多余的东西了的。的确如此,古人告诉我们财富为身外之物,这一点都不是虚言。这许许多多多余的东西去掉之后,我们还剩下什么呢?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是什么呢?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