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七十二章 自知自爱
详细内容

第七十二章 自知自爱

时间:2020-02-07     人气:1378     来源:翻到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民不畏威、大威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惟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二章 自知自爱

1.【原文】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惟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2.【注解】

上面一章圣人老子教导世人要有良知良能。这一章圣人老子教导世人自知自爱。如果能够做得到自知,那就能够知道他人了。如果能够做到自知,就能够避免了前面的知的毛病了。关键还是得自知之明,关键还是得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心。世人来到这个世界,稀里糊涂的就走了。以为是了解了自己,其实最陌生最不了解的是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果能够做到自爱,那就能够爱他人了。耶稣告诉我们爱人如己,世人要学会如何自爱,也要学会如何爱人。


这一章开篇就说民不畏威,大威就到了。如果百姓对法令的威严不畏惧,不遵守,可能严刑就可能会降临到他们的头上了。如果世人对小的恶事不重视,觉得做了没有什么,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可能就会有灾祸降临了,可能到那时就觉得后悔都晚了。秦国的李斯在腰斩临行前,他只是想着带着儿子去散步,去遛狗去,这些都不可能了。和珅在临终前,也不会想到自己有这么一天,觉得几十年的盘算都是一场空了。这里也呼应了前面治于未乱,治于未病,未兆易谋。怀道的人对什么都似乎很谨慎,他们知道谨小慎微,不敢轻易越雷池半步。世人不要觉得自己的权力很大,做了什么坏事别人都不会报复到自己的头上。世人也不要觉得自己都是在背地里做的坏事,别人都不知道。殊不知善恶的种子都是种在心田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已。世人不要觉得自己可以一手遮天,做什么坏事都不怕。善于游泳的人最容易淹死,善于骑马的人常会摔伤,他们因为各自的爱好特长而招来祸害。放纵情欲物欲的人没有不损伤自身的,争名夺利的人没有不走上绝路的。喜欢贪图钱财的人,最终可能因为钱财招致祸害。轱辘往往都是烂在井边。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历朝历代贪腐的官员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但钱财不保,连自己的性命都堪忧。喜欢争夺权力的人,最终可能因为权力引来杀身之祸,例如李斯、苏秦等。擅长兵法的人,容易因此引来祸害,也容易招人嫉妒,例如庞涓因为自恃能征惯战,南征北战惹来祸害。因为嫉贤妒能,毒害同窗好友孙膑,结果被乱箭射死于马陵之战中。精通医术的人,也招来祸害,华佗被曹操所杀。战国时期一代名医扁鹊因为秦国太医李醯的嫉妒而被刺杀。韩非子才华横溢、源于黄老之学,他和李斯同拜荀子为师,后来被李斯所害。范蠡明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急流勇退,而文种不知道进退终被越王勾践所害。汉代张良子房功成身退,明哲保身,而韩信因为功高盖主引来祸害。三国杨修以为炫耀雕虫小技和文章辞令惹来祸害,被曹操所杀。


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不要把自己放在很狭窄的地方。君子居其厚,不会处其薄。君子居其宽,不会处其狭。君子走在康庄的大道上,小人走在邪僻的小道上。福祸无门,惟人自召。世人不要为了贪生所以贪得无厌,永远都得不到满足,就可能会招致祸害了。如果诸侯王想成为天子,需要顺应天时和秉承天命。如果诸侯王想把国家治理好,需要务于道德。越王翳做太子的时候,不愿意继承王位而躲到山洞里,被越国人用火熏出来,终于被迫当了王。这样看来,如果要得到什么在于等待天时和顺应天命,想去争是没有什么用的。如果要长治久安,关键在于替天行道,不能背道而行,而是要务于道德。土安于处下,厚德载物,不喜欢争高,也就没有什么倒掉或者掉下来的危险了。水往下流,不争先也不恐后,也没有什么可倾覆的了。得失在于天时,越王不想当王,臣民都要用火把他熏出来。李渊本不想黄袍加身,当时的形势所致不得不为王。周文王治理的周,本来为边陲小国,但是因为施行德政,天下归心,诸侯响应。天下的得失荣辱,都在于时势,并不在于争,争夺反而惹来祸害。治理天下,在于遵循大道,施行德政,并不在于圣人。圣人也仅仅是因循大道治理天下而已。


道德为厚宽,物欲为狭薄。体悟大道的人看似安逸,若无所事,但是没有办不成的事。玩弄权谋诈术的人,辛辛苦苦机关算尽,但却一事无成。用严刑苛法来治理国家,并不能成就霸业。不停的鞭打坐骑,并不是赶远路的好办法。离朱(传说黄帝时视力非常好的人)的眼力,虽然能够看到百步之外的针尖,却看不到深渊中的鱼。师旷(晋平公时的盲乐师,善鼓琴)的耳力很灵,虽然能听辨各种声调,但却听不到十里之外的声响。所以单凭一己之力都治理不好三亩的家务事。遵循大道的规律,顺应自然,那么整个天下也不够他治理。所以夏禹疏通江河,正是顺着水的自然特性。神农氏播种五谷,也正是顺着禾苗生长的趋势来培养。


(1)民不畏威、大威至矣。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如果世人不害怕小恶事,不断地做恶,大的灾难就会不期而至了。不仅仅会身败名裂,可能身陷囹圄,也可能丢掉了性命。如果韩信在天之灵能够看到长安城内他的族人凄惨的叫声,那么可能他就不会想着当什么将军了,在家当个老老实实的农民都比这个强多了。这也和前面不可轻敌相呼应。如果世人对物欲不以为然,对很小的善事不屑于去做,对很小的恶事觉得没有什么,反正做了也不伤大雅,那就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了。世人可能不够慎独,觉得本身就是无信仰者。他不知道离地三尺有神灵,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怀道的人苦口婆心的劝说世人向善,不要造业。世人还是听不进去,如同飞蛾扑火。因果报应,一点都不虚,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如果对天道有敬畏的人,就会自知自爱,顺承天地的精神。不要以为恶小就去做了,不要以为只做了一次恶事不要紧以后不做了。在商汤之时,曾遭遇罕见的七年大旱,对于地里的庄稼,有些有过一次灌溉,有一些连一次灌溉都没有,虽然最终庄稼都枯萎了,但是有过一次灌溉的庄稼最后枯萎。世人常认为一次发怒不足以侵害本性,一次哀愁不足以伤身,并轻视这些,这就犹如不明白一次灌溉的益处,却对着旱苗、期望她长成好的庄稼一样。我们期望自己身体健康长寿,无灾无病,但却轻视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整日烟酒不离,放纵自己,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待到突然遇见重病的时候,慌张失措到处寻找庸医救治那就晚了。凛然赫然而使世人觉得可畏者,可以称之为威。如人们所说的寒威,炎威和军威等便是。世人对天地自然怀有敬畏之心,人们面对雷电、旱灾和大风等心存畏惧。凡世人感到可畏惧的,都可以称之为威。只有一国的严刑苛法,与天地的肃杀,可以称之为大威。这里仅仅借助这些来比喻伤害本性而已。世人以为小恶不足以戒,认为事情很小没所谓的,做些坏事并不怎么会伤害到别人,别人可能也并不知道。世人对小恶不知畏,但是往往因为小事招致杀身之祸,因为口舌之争惹来祸害。世人如果能够不分大事小事,都是一心向善,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生改变。相由心生,很多善缘就会集聚过来。如果以为小恶不足戒,最终可能会招来祸害。殊不知就是因为小恶造成的业,使得我们的本性不断的被恶尘覆盖,不能散发出应有的光芒和智慧。世人只知嗜欲养生,不知道减少自身的欲望,不知道养生,但是物欲足以害生,应该引起世人的重视。例如嗜酒色,必死于酒色。嗜饮食,必死于饮食。一旦有所嗜好,有所特长而不知畏惧了,必至于害生伤性而后已。擅长文章辞令的死于文章,例如韩非子的才华招致祸害。扁鹊高超的医术招致太医的妒忌被人刺杀。纵横家苏秦呈口舌之能,招致祸害,最终被车裂而死。对于仗兵威权势畏人,穷兵黩武的人,世人虽然不得不畏惧,然而一旦失去权柄,就譬如老虎失了爪牙,人就不怕了。就像拿破仑兵权在握的时候列国无不畏惧,随后失了兵威在孤岛囚死,谁还会怕他呢?唯独有圣人施行德政,不杀不怒,世人见了没有不尊敬的,说出话来人没有不信仰的。


(2)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无狭其所居。世人不要选择狭小的地方居住。所谓狭小的地方,是偏偏去选择物欲,偏偏去选择作恶。大道很宽广,为什么要去选择狭小的偏僻小道呢?有智慧的人选择大道而不选择小道,选择大我而不拘泥于小我,选择大爱而不拘泥于小爱。世人殊不知,除了人这个有形的狭小的臭皮囊之外,有广大超越人身的,就是性。这个性并不是人们平常所理解的男女之欢,而是人的本性。这个性就是明心见性的性,左边为心,右边为生。正如金刚经中所说,应无所而生其心。每个人的本性本来相同,无恶无善,无古无今。且每个人的本性的广大,与太虚同体,是每个人的真宅、真正的归宿、真正的家园。世人仅仅以为自己的有形的身体,这个臭皮囊是自己。没有能够领悟到自己的本性,才稀里糊涂的与世人争高下,相互争斗不休。假如有一天有风吹散遮蔽自性的乌云。以性反观自身,自身渺小的如同大海上漂浮的一粒油。如同广大太虚之中的细小微尘,微小得不足以为贵。世人不知道这些,而但以蕞(战国时秦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形容弹丸之地,很小的地方)尔之身,很狭隘的认为这个小我就是真正的自我。认为这个小我,这个身体是真正的家,所居之地臭皮囊是自身的归宿。以此身为至足,而贵爱它,满足他的饱暖、眼睛看好看的、耳朵听好听的。如果仅仅满足一己之私,就是非常的狭隘了。


无厌其所生。世人不要为了贪生老是觉得不满足。对物欲不满足,对权利不满足,对美色不满足,这些都可能会招致祸害。世人都有趋吉避祸的本能,都想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世人却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养生。世人可能以为养生就是满足身体,满足感官的需要,吃的山珍海味,眼睛还要看大片,这些可能都是舍本逐末了。可能正是为了养生,但是却伤害了身体了,也使得心随着物欲迷失了方向了。世人但知嗜而不知畏。只知道为了贪生而追求物欲,永远都不知道满足。如果利益达到一定的程度,就足以铤而走险,不畏惧什么了。世人之所以只知道私欲,没有什么畏惧,是因为世人仅仅知道有身的可爱。有个臭皮囊,需要满足吃喝保暖,满足娱乐享受,仅仅知道有生的可贵,以此为最大满足。


(3)夫惟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夫惟不厌、是以不厌。假使世人知道此身此生并不足贵,并不以小我为满足,就不会放弃放纵自身了。即使物欲会伤害人的身体和本性,也很难再伤害到圣人了。如果不满足就会追求物欲,放纵自己了。圣人远离物欲,就不会受到伤害。不以狭隘的此身为真宅,不以此生为满足,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所以圣人自知,可是并不炫耀自己所知。古希腊的神庙上写着圣人留下的话:认识你自己。世人可能通过科学以为天上地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是可能唯独不知道的就是自己。世人终其一生,看过多少美景,但是却从来没有亲眼看过自己。世人最难的就是有自知之明。如果能够自知,点亮自己的心灯,就是明心见性了。如果能够自知,也能够让别人也自知,那就是圣人了。先觉觉后觉,先知觉后知。自爱先爱人,自利先利人,达己先达人。如果自己已经知晓大道了,切忌在世人面前炫耀自己。怀道的人把美德藏于内,而不显现于外。王弼为人高傲,颇以自己的所长笑人。为当时士君子所嫉恨,可惜也正因为如此英年早逝。古人说格物致知,王阳明曾经为了这个格竹子七天七夜,最后病倒了。当今世界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用毕生的精力也仅能够精研某个学科中的一个小的分支。仅大藏经都有一万多本,如何能够用有限的生命来博览无限的群书呢?如何能够一本一本的把书格完呢?是不是把自己的心格清楚了就能够知晓了呢?


自爱不自贵。圣人虽然自爱但是并不以己为贵。圣人自爱,保养精气神,不轻易放纵自己。圣人有自知之明,知道自性之中万法具足。圣人懂得自爱了,不再修习苦行,折磨自己的肉身了。圣人知道性命所在,懂得自爱了。百姓不知道性命所在,然而性命本平常之事,反认为不平常了。人正常的寿命应当是百岁之上,只是因为喜怒哀乐、物欲伤性,使得世人不能保养其身。老百姓采用播种之后不再管理的种田方法,一亩地能出产十斛粮食,就叫做良田,这是天下的共同说法。不知道采用播种之后讲究管理的方法可以使一亩地出产一百多斛粮食。世人的心田就是一块良田,只是看怎么去耕种了。常吃黑大豆就会让人身体沉重。过量使用榆皮和榆叶就会让人昏昏欲睡。合欢能让人消除郁忿。萱草能让人忘记忧愁。这是愚蠢人和聪明人都知道的常识。辛辣的东西会伤害眼睛。河豚鱼有毒不能使用,这也是一般世人所懂得的道理。身上虱子寄生到了头上就会逐渐变黑,雄麝吃了柏叶就能生成麝香。生活在有些山区的人由于水土不好颈部就会生出瘿病。生活在晋地的人则由于水土的原因牙齿就会变黄患病。从这些情况推论来说,凡是吃的东西的特性,在熏陶性情、影响身体方面,无不产生相应的作用。难道仅仅是这些东西影响人的性命吗?可是世人不去仔细思考这一道理。只是看到五谷的作用,沉溺于声色之中,眼睛被各种事物所迷惑,耳朵致力于欣赏淫邪的音乐,让美味佳肴熬着他们的脏腑,让美酒烧灼着他们的肠胃,让香气腐蚀他们的骨髓,让喜怒扰乱着他们的正气,让思虑损耗着他们的精神,让哀乐伤害着他们平和纯正的本性。就小小的身体来说,摧残它的东西不是来自一个方面。精气容易耗尽的身体,却要内外受到攻击,身体不是木石,难道能长久吗?!


故去彼取此。圣人去掉自见和自贵,取自知和自爱。只有圣人先觉和先知,并不是世人不能觉和不能知,只是圣人是先行者而已。世人如果愿意修行也能够自知和自觉。暂时现在只有圣人知道这些道理,世人却还是不知道。世人取自见和自贵,而圣人取自知和自爱。圣人去众人所知的,取众人所不知的,这是入道之妙。世人所知的,为所知的病,皆是病了。颠倒众生,世人皆迷,张果老倒骑驴也许是为了警醒世人。然而世人还是不知道所迷的地方。圣人心里明了,以世人不能自知为病而不取。后续三章互相发明此章的要旨。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