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开启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2.0版本 聚焦三大领域出台20项改革措施
我市开启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2.0版本。4日,我市印发《佛山市进一步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2020年工作要点》(下称《工作要点》),聚焦三大改革领域,出台20项改革措施,着力打造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好、投资成本低的一流营商环境,大力支撑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去年11月,我市发布以《佛山市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为核心的“1+7+N”工作体系,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此基础上,我市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印发《工作要点》,在聚焦共渡难关提升企业获得感、围绕重点改革擦亮佛山品牌、对标一流不断打造服务型政府等三大改革领域上,出实招、出硬招、出新招,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优良环境。
受疫情影响,《工作要点》首先提出要助力企业渡过难关,包括将实施建立健全政企互动沟通机制、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深化扶持政策标准化改革、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等4项改革措施。以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为例,我市将严格落实落细各项市区支持企业共渡难关扶持政策,深入实施国家减税降费各项政策,落实好深化增值税改革措施,继续用好用电补贴,探索开展天然气直供气改革,稳定社保缴费方式等,进一步在减税降费上找空间,全力让企业轻装上阵。
为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工作要点》 提出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下功夫,努力擦亮佛山品牌,包括实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促进不动产登记便利化,优化“一网、一门、一次”政务服务,推进纳税便利化改革等7项举措,不断加大改革力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复业以及增强发展新动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之后,推动经济全面复苏对我市营商环境提出新挑战。
《工作要点》明确,我市要对标一流,不断打造服务型政府,主要实施优化获得水电气便利度、提高获得信贷便利度、以提升效率为核心优化执行合同等9项改革措施,致力于推动行政效能提速,加快对接国际营商规则,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缩小营商环境优化与市场主体预期的差距,更好地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相较于2019年11月启动的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1.0版本,今年推进的2.0版本程度更深、范围更广,不仅着眼于国家营商环境试评价指标全覆盖,还强调营商环境优化改革的系统集成推进,补上了部分改革领域的空白。同时还明确制定了工作要点责任清单,力求市区部门联动,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以打造一支扎根佛山的科研队伍、搭建一个国际高端的科研平台、沉淀一批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带动一方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为主要任务,身负广东科技创新重托的季华实验室,即将迎来新的历史性时刻。
现代化的季华实验室科研园区一期项目,经历短短一年半,在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240亩土地上拔地而起,预计6月底完成验收,见证了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的佛山力量与佛山速度。
2017年12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广东省委、省政府瞄准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培育创建国家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启动建设首批四家广东省实验室。其中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季华实验室)由佛山组织建设。2018年5月,季华实验室首批专职运营团队进驻佛山,吹响全面建设号角。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之下,季华人砥砺前行,着眼国家与广东战略需求,主动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引进国内外顶尖科技人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季华实验室运营2年多不断刷新佛山科创纪录,正在成为佛山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高地、广东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全球科创人才逐梦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支点。
奋斗两载,不辱使命
镜头回放至2018年3月的全国两会会场。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的审议,对广东科技创新寄予厚望。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佛山全市70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造了超两万亿元的产值规模,但是产业整体水平不够高,核心技术供给不足。佛山要从制造业大市跃升为制造业强市,就必须加大投入补齐创新短板。
当年4月,佛山全市科技创新大会透露未来五年将投入55亿元,将季华实验室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高端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
当年5月,一支科技创新轻骑兵一路南下,受市委、市政府邀请入驻佛山。季华实验室建设运营主要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输送了6名专业人才来到佛山,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曹健林担任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和实验室主任,开启季华实验室“边建设、边研发、边出成果”的全新征程。
以“顶天立地,全面开放,以人为本,注重实效”为建设宗旨,秉承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精神,季华人展现出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奋斗姿态。
今年5月,曹健林发表“季华实验室两周年寄语”,对实验室两年来的发展如数家珍。
——紧密围绕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领域,确定了六个学科方向,部署了八个研究方向。目前累计争取国家和省各类重大项目7项,总经费4.52亿元。
——坚持创新管理手段,采用宽松、灵活的用人机制,广纳国内外高端人才。全职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恒强,引进20余个海内外高端团队,获批建设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分站。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园区一期12.8万㎡的建筑今年6月底完成验收,二期17.2万㎡的建筑已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
——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展项目布局,目前已与42家企业开展业务合作或达成战略协议。已孵化成立企业6家,成立了规模达5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发出季华声音。主办的国际学术期刊已经获得国际刊号,并面向全球征稿;承办的半导体集成电路零部件产业佛山峰会和大使、外交官佛山行活动,收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
机制创新,筑巢引凤
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
2019年12月,季华实验室牵手叶恒强院士,实现了佛山全职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零的突破。今年4月底,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恒强获发优粤佛山卡 A卡,正式落户佛山。
叶恒强院士说,很开心能够回到广东省并加入季华实验室,希望能在材料学领域做出重大突破,并为季华实验室和佛山市引入材料学高端人才团队及承担重大项目做出贡献。
两年时间里,季华实验室共引进20余个海内外高端团队,目前人员规模700余人,形成了全职院士1名、兼职院士11名、领军人才32名、正高级职称120人的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梯队。
能在人才引进上获得如此丰硕的成果,源于季华实验室在人才引进与评价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
在省级层面,广东省政府赋予省实验室人事、财务、薪酬、科研组织等高度的自主权、支持实验室在实行社会化用人和市场化薪酬制度等方面大胆创新。
季华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宋志义介绍,实验室采用目标考核等灵活机制引进人才; 对成果鼓励就地转化,落地佛山的将成果转化收益的90%奖励给团队,落地省内的奖励70%,落地外省的奖励50%;设立青年创新基金,每年投入不少于1500万元,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创新项目研究。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中科院首批特聘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朱云龙研究员,也是季华实验室引进的高端人才,主要负责柔性OLED显示核心成套装备的研发。
“季华实验室肩负着为我国高端显示装备提供技术供给的历史重任。”朱云龙说,团队的目标是在新型显示产业领域里面,打破国外对该产业核心装备的技术垄断,建立具有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体系和高端精密装备技术研发体系。
季华实验室还引进原美国ABB公司机器人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甘中学博士担任实验室副主任,牵头成立智能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布局群智智能、机器人智能芯片、机器人智能互联操作系统、自编程智能机器人技术、双臂协作机器人等学科方向。
这批扎根佛山的科技人才,引领佛山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朝着“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创新之路全速前进。
面向产业,只争朝夕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季华实验室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在过渡实验场地天富科技城,季华实验室微波与真空技术研究室的徐平团队正忙着开展国家02专项的一个项目。该项目正在进行前期的模拟仿真工作以及关键器件的研发,力争按时完成样机的交付。
入驻实验室一年多,徐平团队主要从事半导体真空装备、半导体材料及半导体器件的研究开发,早在去年9月就发布了集成电路装备核心零部件——大功率微波电源产品,目前已经申请26件发明专利。团队同时还承担了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广东省快速响应项目以及季华实验室自主立项的多个科研项目。
为推进研发成果产业化,实验室成立了佛仪科技(佛山)有限公司,由徐平担任总经理,公司成立当年合同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越来越多佛山传统制造企业牵手季华实验室,上马科技创新项目,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今年5月,季华实验室与九江酒厂签订了3年的技术合作框架协议,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基于拉曼光谱技术的摘酒检测系统开发、智能工厂规划设计与智能化装备开发、消费者大数据分析等。
九江酒厂相关负责人表示,与季华实验室合作将提升九江酒厂的智能化装备水平,提升生效效率、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解决多项行业共性难题。
过去,从清末民初至30年代初期,佛山饮食行业中的茶居与酒楼,其经营范围与业务分工,有着严格的限制:即茶居只做茶市生意,不做酒菜宴席的业务;酒楼则只经营大小宴会而不做茶市生意。这种“行规”,一直被遵守与奉行。只有一种经营者是例外,那就是湾泊在汾江河面鹰嘴沙岸旁的紫洞艇。它是兼营茶市与酒菜饭市的。
既然分了工,酒楼不做茶市生意,那样,茶市的重点食品—点心,酒楼就少讲究甚至不制作了。点心,成为茶楼吸引食客的食品。
茶楼点心的制作与出售形式也经历过几个历史阶段:
一、30年代以前,点心的制作与出售,有两种形式:
1、四季一贯,固定摆放,吃一件计一件。那时侯,茶桌上照例摆放着一些常年供应而质量不变,品种照旧的“甜点“。它们当中,有“蜜饯莲藕片”、“糖渍冬瓜片”、“糖莲子”、“蜜枣玫瑰”等以及二至三款饼饵。全部都是甜味的。这些甜点,用小碟装着,每碟四至五件不等,售价为白银2.4分(即壹角的三分一)茶客吃一件计一件的钱,而不用全碟付帐。“睇数”时,“企堂”(服务员)会看数计帐。吃剩或没吃过的这些甜点,收市时,由厨工把它们分别放入贮了糖水的瓦缸中保存。当然,其卫生保结程度就很难说了。
2、流动叫卖的”老皇历“点心。当时的茶楼,还没有什么”星期糕点“出笼,只是四季一贯制的”叉烧包“、”虾饺“、”干蒸烧卖“这三款点心。由厨工用蒸笼装着,在茶客座位行间高声喊卖。这些”常年点心“每款售价分别为白银2.4分至3.6分(即壹角的1/3至1/2)。
二、30年代兴起的星期糕点。首先是名叫”茶室“的字号”发明“的。这种茶室同原有的茶楼在经营手法上有些不同。一是茶价较贵,一般茶楼贵半倍至一倍;二是茶客离座结帐时,采用“写单付帐”方式而不高声喊数;三是出售的点心,每款的名称及价目,用一张小纸写明贴在装放点心的盛器上,让人一目了然,而捧卖点心的厨工,也不用高声喊卖了。
至于星期糕点的品种及名称,则用海报形式公布周知。品种从大处分,不外咸点与甜点两类。但从用料、制作、烹调、以及命名等方面有所改革。例如,过去不做点心配料(馅)的海鲜、江瑶柱、冬菇、田鸡、三鸟......等均被选用。所谓星期糕点,并非每个星期换一次,而是一个月换四次,周而复始,每次稍有变化而已。佛山城区,此类茶室不多,只有升平的“山泉”与公正路的“龙泉”两间。但星期糕点面市后,各茶楼纷纷仿效起来。
三、拳头产品的招牌名点。在同业的竞争中,要出奇制胜方能立足发展。于是,各茶楼就精心制作一些“你无我有”的精品奉客。例如“顺和隆”(在升平路西街口,已竭业)的“虾龟”、“冠南”的“豉烧包”、“笑辰寰”的灌汤饺、三品楼的“柱侯鸡烧卖”(后两者原为酒楼,后兼营茶室)等等,以名点招徕顾客。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