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是中国近代见证日本开国的第一人
罗森,又名罗向乔,字详,祖籍广东南海西樵罗村,生年不详,卒于1900年。据传,罗森出身世代书香,自幼耳濡目染,亦熟读试书,颇具文才。罗氏身处西方向中国侵略和渗透的前沿—广东,思想比较开放,对西方文化思想观念接触颇深,属较早“睁眼看世界”的人物之一。由于精通英语,曾在英国驻华使馆任职,后又转入清政府从事外交事务经年,这样的经历使他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此后,南迁香港,以教授汉语为业,期间,结识不少西方人,其中就有来华多年,汉学极精的著名美国传教士——卫三畏。在卫三畏的介绍和推荐下,1854年,罗森以翻译助理的身份,随柏利的美国舰队前往日本“叩关”。罗森暮年,归居广州。罗氏一生著述有:《日本日记》、《治安策》和《满清纪》。
在罗森一生中,最辉煌之举莫过于跟随美舰成为目睹日本开国的中国第一人。罗森把日本之行的所见所闻一一记录,定书成策,取名《日本日记》,是近代中国记载日本在美国武力威胁下开关通商过程的第一本文献资料。该书不仅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部日本游记”(钟书河)而且也是一本珍贵的日本“开国”实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研究当时中国人有关日本及世界的认识和看法提供了难得的参考。
从钟书河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收录整理的罗森发表于《遐迩贯珍》报的游记片段来看,《日本日记》全书基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描述沿途所经过各地的风物人情、自然地理等状况;二是,记录美国叩关、日美谈判交涉的过程;三是,详述与日本人士的送往别来、作诗唱和的活动。
可能是罗森的身份无法接触到更多的信息,罗森对日美交涉的具体过程的记述很简单,但仍不失为较高史料价值的文献。对于美国的第二次武力叩关,日本的反应如何?《日本日记》作了较客观的记录:“初来,两国未曾相交,各有猜疑”,日本先是一边派官员交涉,一边布置重兵防范;后日本官员登上美船,美国人“以礼待之,与其玩视船上之铁炮、轮机等物日官喜悦”;次日,日人“馈来葡萄一艇,鸡二十头,蛋五百枚,柑数箱,葱数担,亚(美国)船受之,而答以物”;接着,美军回访,“自此每日但有官至船,给来薪水鸡蛋、鲜鱼等物”,月底,两国达成和约“由是两国和好,各释猜疑”;后一日,日官到美舰摆宴祝贺。整个过程,日本虽然起初也有抵制反抗,但似乎不象鸦片战争前中西交涉时清政府反应的那么激烈,日本官员也没有清朝官员那样盲目自大顽固保守和态度过激,日本转变调整的相当迅速,态度很快趋向缓和,把外交谈判作为与美交涉主要策略和方式。不久双方订立协议,“近代史上日本的‘鸦片战争’,就这样未放一枪地结束了”。
伦教糕最初用黄糖制造,呈琥珀色泽。炼糖技术的提升让白砂糖成为主流,伦教糕也有了洁白的外观。
选用隔年籼米,直链淀粉含量高,更易凝聚成紧密规则的分子团,赋予米糕柔韧弹糯的口感。
米粒浸泡一昼夜后加水打磨,反复过滤,只留下最细幼的米浆。
在35摄氏度的环境中酝酿一整夜,米浆自然发酵,活跃的二氧化碳冲出表层形成丰富的气泡。
伦教糕的甜味来自淀粉水解后的麦芽糖和葡萄糖,而微酸的风味源自发酵产生的乳酸。
要想得到酸甜适宜的味道,必须准确把握发酵进程,欢姐最了解其中的诀窍。从祖辈开始,这份家族手艺已经传了四代。
高温蒸腾20分钟。伦教糕表层光滑清亮,内部充盈着横竖相连的气孔,这是发酵成熟的特征。它微酸清甜,口感爽韧,有着浓郁的稻米清香。
凌晨3点,运送伦教糕的货车准时出发。如今,几乎整个珠三角的伦教糕都出自欢姐的作坊。
■ ■■■■
始于明代的伦教糕
伦教糕“始于明代”。据说伦教新兴街街尾有一棵老木棉树,树旁原有一座由3块大石搭成的大石桥,在桥旁水流迂回处,有一家专门经营白粥、糕点的小店,相传店主姓梁,他选用优质大米和桥底漩涡的流水作为制糕的原料,他经营的糕点生意红火。
有一次,蒸松糕前忘了放糕种,只靠米浆自然发酵,结果糕体变成类似俗语所说的“石脚糖糕”(发不起来),但歪打正着,此糕口感爽韧,远胜有点黏口的松糕。他下决心在制作技术和用料上加以改进,采用了优质靓米,经过多重工序,使米浆洁白幼滑。后来还改用了粗白砂糖制作。
糖水用鸡蛋清过滤,由于工序多,米浆发酵时间长,店主晚饭后就要制作,待次日凌晨蒸糕,糕蒸好后让其搁凉。所以伦教糕不热卖,成了夏季的小吃。此后,白糖伦教糕经几代相传,美名远播,成了省内外、港澳甚至东南亚地区的一款美点。
如今,潜心钻研制糕技艺的梁桂欢,以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把伦教糕保质保量地发扬光大,她的糕店向顺德本土及周边城市百多家大酒楼提供正宗伦教糕,她制作的伦教糕还荣获“第三届顺德岭南美食文化节金牌点心”称号。
伦教糕的特点
一位老饕这样描述品尝伦教糕的感受:视觉上,“洁白透明,看去如冷冰冰的白玉,有凉意很诱人”;味觉上,“微酸,这在暑天吃来开胃”;触觉上,“爽口,很松,可视为‘糕贵乎松’的经典之一”;甚至一听到叫卖声“口中湿润起来,还带有凉意”。老一辈形容说,伦教糕韧得可以对折用篾捆绑提着走,说的就是它的质韧,折而不断。
伦教糕还是“绿色健康食品”。据专家介绍,由于伦教糕的发酵属于自然过程,不需要任何发酵粉和添加剂,米浆的发酵产生丰富的氨基酸,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促进新陈代谢。
伦教糕具有很高的江湖地位和美誉度。原先它只立足于茶寮粉店,不跻身于酒楼宾馆,具有草根性,因而被鲁迅先生写进小杂文《零食》和《弄堂生意古今谈》中 。鲁迅先生在沪时,伦教糕已经分支为两种:白色的桂花伦教糕和红色的玫瑰糕。鲁迅先生对这两种伦教糕都着迷。
“好酒不怕巷子深”,早在清末民初,伦教糕已成为广州“小蓬莱”的镇店名点。
1942
四川食神车辐在《巴金喜吃家乡菜》一文中写道:“1942 年,成都商业场北口味之屋京果店有卖伦教糕的,由于是广东做法,所以让当时的成都人感到新奇。”可见早在抗战时期,伦教糕已经西进天府之国。
1956
在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上,伦教糕被评为名牌食品。
1993
顺德乐从荔园酒家出品的白糖伦教糕荣获“第三届全国烹饪大赛金牌奖”。
1997
其店的伦教糕获得了“中华名小吃”称号。
2007
香港美食家蔡澜先生在其主持的电视美食节目中,称他“最爱吃伦教糕”。同年,“铁娘子”吴仪来顺德检查工作时,对伦教糕爱到入迷,吃饭后追加一包伦教糕作宵夜。伦教糕曾被诗人喻为“白翡翠”,誉为“岭南第一糕”。
2008
中国烹饪大师何世晃称赞伦教糕是“广东糕点之王”。2013年,伦教糕跻身于“佛山十大名小吃”之列。2014 年,欢姐伦教糕获评“中华名小吃”。
至今
伦教糕制作技艺已被列入了“顺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伦教糕的演变
传统的伦教糕有微酸味,所以顺德美食竹枝词赞伦教糕“甜酸爽韧领风骚”。 但有人认为“酸”字有损伦教糕的形象,某报记者把诗句改为“甜滑爽韧领风骚”。殊不知微有酸香才是传统伦教糕的风味之一。
正如《香港味道》作者所说,那种“微微有一点发酵的米酸味,也就是那种似有还无的酸”,叫伦教糕和别的甜食一味的甜有所区别,叫人“一试难忘,记忆良久”。
也就是说,微酸源于用米浆发酵而不用小苏打和碱一类的化学品发酵,出笼后及时置于疏风透气的竹篱上吹爽晾凉,让糕身保持软韧而不变潮过酸。所以专家认为那种微酸就变成伦教糕的性格。
如今,伦教糕由于制法改进和条件改善,味道也由传统的甜中带微酸变成清甜,酸味正淡出食客的味蕾。此外,伦教糕也不再单一白色,沾上蛋浆煎香的享“黄金伦教糕”美誉。
《讲食集》还记载美籍华人中有种“炸白糖糕”,“美国食客无不欣赏”。上席的伦教糕也不再是单一的三角形,而被各种花形模子塑造成形状各异的小糕块。
伦教糕佳味在乐从
伦教糕起源于伦教,但近20多年来却出现“室内开花室外香”的现象,即顺德媒体所言:伦教糕佳味在乐从。这是怎么回事呢? “
原来乐从荔园酒家有批对制作伦教糕技艺精益求精的点心师。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该酒家的前身——好景酒家在当时全县举办的饮食业大比武中,黎开师傅制作的伦教糕勇夺第1名。后来,黎开师傅把技艺传授给杨泽鹏、盘爱、邓国光、劳汉章等有心人,他们都成了响当当的点心名师,众多的南粤甚至港澳食客都慕名到乐从,以一品乐从伦教糕佳味为快。
1993年10月,“第三届全国烹饪大赛”在武汉举行。有关部门推荐荔园伦教糕参赛,杨泽鹏(现为中国烹饪大师)、盘爱、邓国光、劳汉章等人先闭门在店精心准备,反复切磋,前往武汉参赛的劳汉章不负众望,捧回金牌。
1997年,中国烹饪协会在杭州举办“首届中华名小吃评选”活动,顺德有关部门又选定荔园酒家金牌白糖糕(伦教糕)参选,结果金牌白糖糕荣列“中华名小吃”,为顺德美食锦上添花。
在仪仗队两个彩亭之后,如是迎娶的,跟着便是大红花轿和小乐队;如是送贺礼的,跟着便是狮子队;如是迎神回鸾(入庙),跟着便是头锣、御香炉、御扇、火蓝等队伍,后面是神像行宫神座,跟着一队(或多队)狮子拥护入庙。如亲友致祭仪仗队伍,除加入花圈、挽联外,可以增多或减少,则看情谊或经济而定。
当时仪仗店,除租赁仪仗使用外,还兼租喜事的凤冠、霞佩等和凶事的孝服、孝帐等;并代雇堂倌、酒使、大襟、近身、马妹、马匹及搬运嫁妆的人夫。但租赁游行马匹,按行规规定 “一马三夫”即拉马、跟马、坐马三工,照收三人工资,多租则类推。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