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方寸之间的未来 ——石湾山公艺术的再发现
详细内容

方寸之间的未来 ——石湾山公艺术的再发现

时间:2020-08-27     人气:8636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admin
概述: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霍培英最近很忙。她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山公微塑的科普讲座、微塑创作体验等活动上。她的微塑盆景、动物、人物、山公小件等70余件套作品,还首次集中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展厅以《指尖上的精灵——霍培英微塑作品展》的主题亮相。......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霍培英最近很忙。她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山公微塑的科普讲座、微塑创作体验等活动上。她的微塑盆景、动物、人物、山公小件等70余件套作品,还首次集中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展厅以《指尖上的精灵——霍培英微塑作品展》的主题亮相。事实上,佛山这股“山公热”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在多场展示、论坛、科普、体验等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佛山这一独特的微塑技法技艺。

    “山公”往事▶▶曾开陈家祠边展边销先河

    “山公”是什么?“山公”是一个微缩的世界,是佛山人用陶泥施展的奇技绝活,更像极了现在大热的一个词语——场景。佛山人能够用陶泥将指定的场景浓缩在方寸之间。比如,霍培英此次就以中国古典文学为题材,可以将水浒英雄好汉浓缩在一个场景之中,亦可以将大观园有层次感的美景呈现在方寸之间。

    要问这“山公”的方寸究竟有多大?用一个火柴盒来衡量的话,甚至可以装到几十个小人,每个小人的形象也不会重复。在另一位微塑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冼艳芬的手中,一个火柴盒里一排可以放10个小人,一层可以放8排,一盒可以放3层。行业人说,精致入微、鬼斧神工的绝活,纯粹靠眼力来制作其实是很困难的,其实都是作者凭借着感觉、靠手和心来制作。

    今年已经从艺42年的霍培英告诉记者,能分能合,可聚可散,是微塑山公的一大特色,单个的山公或人物或亭宇,可以作为一件艺术品来欣赏,而将几件山公组合起来,亦可成为一件内容丰富或者带有故事性的艺术品。

    为了更好地传承石湾微塑艺术,提高石湾微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的“窑望石湾·霍培英微塑艺术研讨会”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行。围绕微塑艺术的这场研讨会,在总结佛山这项技艺的同时,更成为一场聚焦石湾山公如何面向未来找出路的研讨。

    的确,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佛山作为陶瓷之都,出色的东西太多了。大师多、人物陶塑最厉害、动物陶塑又自成一派,这种情况下,似乎山公屈居一隅,没有太多重要的位置。而专门冒雨来到佛山参加研讨会的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原副馆长崔惠华,并不这么认为。

    她向佛山人讲述了一段陈家祠与佛山山公微塑的情缘。早在1999年,她们就曾专程来佛山寻找微塑,并最终在陈家祠举办了一次“新山公陶艺展”。

    她回忆说,寻访山公的过程中,当时的佛山人认为,佛山陶塑艺术百花齐放,山公在佛山陶瓷的历史中似乎默默无闻,陈家祠为何选中了佛山石湾山公作为展陈主题?而让佛山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展览引起轰动,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当时我们策划这个展览大胆进行了新的尝试,首先是在陈家祠最大的展厅举办,而且这次展览也是陈家祠首次尝试融入展销形式,这让很多参观者由此认识了石湾山公,并取得了可观的销售额。”她认为,山公是石湾保存最好的传统手工艺。“石湾山公和石湾瓦脊是石湾陶塑的两张名片,但是走的是两种不同方向。展览需要让更多人了解石湾山公,石湾山公是一种意塑,让观者懂得石湾山公的欣赏方式,在题材上,希望陶艺家能有更多的开拓与创新。”

    技艺之惑▶▶亟待突破的传承与传播困境

    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冼艳芬的记忆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起学习山公微塑的年轻人,并非个个都坚持了下来。这个领域效益来得慢,需要坐“冷板凳”,对后来者、传承者都有着极大的考验。

    幸运的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石湾刘胜记第四代传人刘国祥的女儿刘智珊,则在几年前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跟随父亲潜心学习山公微塑。这些年,随着订购原作的藏家越来越多,让她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有信心。

    “我的伯父廖坚从前是在花盆行工作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发掘、整理、提高传统工艺之时,他转做了山公。这是因为他擅长搞园林陶瓷,园林陶瓷最需要奇石山公的配合与点缀。但他并没有单独出售过一件山公作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廖洪标认为,要回答石湾山公行业传承与何去何从的问题,就要回到这门艺术的本源。

    佛山微塑技艺的前辈标杆廖坚,生于1898年2月,一生勤奋。在新中国成立时就专攻山公微塑,有过“风雨归舟”“牧童晚归”等场景作品,还曾留下了用微塑创作的一百年前的石湾全景图。当时社会评价廖坚的作品颇得潘玉书作品的精髓。

    同时,从前辈标杆的创作主题来看,山公微塑一样可以观照现实。新中国成立后,廖坚曾经用微塑陶瓷做过水利工程图样,甚至做过战斗地形图,在广州物资交流会时,还做了一条石湾陶窑的模型进行展览。后来,北京的天坛、广州镇海楼等都成为他的创作对象。只有认真观察生活,作品才有生气。据说,当年为了观察西江船只和北江船只的不同,他专程到江边去观察后发现,西江船水路远,船长,形体较尖,渔船有双掌,单橹,还有撑杆。

    “我认为,现在的山公从技艺角度已经做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廖洪标认为,做山公要讲究内涵和意境,要想办法做好“人”、做到有诗意。接下来,山公微塑能否与奇石、植物、水流等跨界融合、相得益彰,不妨一试。

    而让人深受启发的是,此次《指尖上的精灵——霍培英微塑作品展》中,首次以奇石与山公微塑搭配,当方寸之间的渔舟,从奇石的洞中穿过之时,意境赫然升华,动感呼之欲出。这种跨界的融合与碰撞,让欣赏者过目不忘。

    石湾陶研究者刘孟涵则强调,人物必具神情,山水须辨地域。传神是石湾陶艺的精髓,而地域,也是石湾山水盆景的法宝,如果不看题目,一看便知道是岭南水乡,还是秦淮风月,抑或是燕赵崇山,欣赏者能够一眼区分出山公微塑西樵山和雁荡山的区别,那么石湾山水盆景将焕然一新,生机勃勃。

    “如果把石湾陶艺家比喻成‘火车头’,那么这个火车头做得已经非常好了,但是后面的车厢并没有跟上来。例如设计师、经纪人、画廊、评论家、策划人员等,如果这个生态链条完整了,石湾山公行业会更有复兴的希望。”石湾陶研究者纪文瑾则更倾向于从传播链条的角度重新定义石湾微塑。

    纪文瑾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并不是不喜欢传统,而是现在很流行“国潮风”,根据石湾陶瓷博物馆的统计,此次微塑展上,欣赏者的平均停留时间是超出其他陶瓷展览的。“石湾有很多保存完好的传统文化,但是在如何推动石湾山公微塑向现代性转化这个问题上,需要设计领域、策划领域、艺术评论等人士参与进来。”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