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推进区镇事权改革,下放事权4204项
市民在顺德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办理业务。/佛山日报记者周春摄
镇街所需应放尽放,镇街终审便捷高效;
分级管理职能异构,责权匹配资源下沉。
改革先锋顺德再迈新步伐!结合深化乡镇街道体制改革,近日,顺德一并部署、同步推进区镇事权改革,赋予镇街最想要、最有用、能用好的更多行政管理事权,进一步激发镇街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作用,更好更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镇街是顺德高质量发展、村级工业园改造的主战场,是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第一线,是加强社会治理的最前沿。市委副书记、顺德区委书记郭文海表示,顺德将从探索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的高度来看待区镇事权改革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打造新时代广东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验区的重要内容,着眼于区镇职能重构,厘清职责边界,让镇街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基层治理、强化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基层社会民生等方面,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办事效率、高效推动发展。
打通阻点 突出镇街主战场地位
“我们只用9天就办理了初步建设审批手续,到正式动工也只花了14天,现在一期已建成投用。”昨日,在顺德(龙江)数字装备产业园一期,项目总经理周祖泰热情接待从外地前来考察的企业家,娴熟地介绍项目进展。而在30公里开外的勒流集龙产业园,施工正如火如荼,项目从拿地到开工更是只用了4天。
在万洋集团总裁吴建明看来,从拿地到动工的时间越短,意味着项目建设周期缩减,对各方都有益处,“除了审批速度,对企业来说,能在镇街就近办理相关业务,那是最方便的。”
企业有所呼,党委政府就有所应。对标全国一流,顺德如何找准新的发力点与着力点打造出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优、获得感最强的营商环境,成为摆在眼前急需面对的问题。
同时,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对标新发展理念,对照群众的新期待、企业的需求,镇街事多权少、办事周折、看得见管不了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权力有限”导致服务企业、群众不够及时、到位、高效。
2018年9月,省委赋予顺德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重任;2019年12月31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把顺德建设成为新时代广东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验区的更新更高要求。在中央、省、市深化乡镇街道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省委赋予顺德沉甸甸的政治责任,也激励着顺德要加快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创造更多“顺德经验”“顺德模式”。
万事俱备,东风已来。顺德区委高度重视,围绕在如何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突出镇街主战场地位,抓住本轮镇街体制改革有利契机,一方面通过区镇事权划分,理清区镇职责边界,赋予镇街更多的社会民生管理权限,提升镇街的工作水平服务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镇街“人大衫小”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放权赋能,让镇街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为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新时代广东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验区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应放尽放4204项区级职能下放镇街
作为全省重点项目,碧桂园博智林机器人项目正加快推进。因业务发展需要,该项目先后成立了多家关联公司。据不完全统计,博智林平均每月交件数量为区级5宗、镇街5宗。这些公司注册资本有高有低。改革前,500万元以上注册资本的公司,其设立、变更、注销等业务在区市场监管审批服务窗口办理,500万元以下(含500万元)的企业业务则是在镇街市场监管审批服务窗口办理。
“改革后,随着企业登记注册权限下放镇街,我们就不用区、镇两边跑,只需在镇街市场监管所就近办理,方便快捷多了。”该公司经办人员韩小姐点赞道。顺德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7月31日,顺德共有市场主体27.42万户(其中企业12.49万户),预计在企业登记注册权限下放后,将有4万家企业受惠。
上述案例只是顺德此次区镇事权改革带来变化的缩影。顺德区委改革办主任陈林表示,此次事权改革体现了四个特点:一是突出镇街所需,应放尽放。凡是直接面向社区、企业和市民量大面广、由基层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充分下放镇街。二是突出镇街终审,便捷高效。审批贴近基层,执法靠近前沿,镇街拥有更多事权终审权,可更好地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突出分级管理,职能异构。针对同一事权需将部分权限下放至镇街的,区职能部门制定分级管理具体标准,实现区、镇事权体系异构。四是突出责权匹配,资源下沉。按照“人随事走”原则,编制和人员下沉基层,同步匹配相应的财力、物力,实现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
据统计,全区共行使行政管理事权7532项,下放镇街行使4204项,占比55.8%,比改革前增加2882项,增幅218.0%;区级行使2371项,占比31.5%,比改革前减少680项,减幅22.3%;原区、镇共管类事项3159项,调整为分级管理957项,比改革前减少69.7%。
值得注意的是,顺德此次区镇事权改革将不少事权的终审权前置到镇街,重点下放的经济发展、市场监管、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社会民生保障等领域的管理事权,都是紧扣经济民生的重要领域。
比如,在全区2156项审批类职权中,1003项全部或部分下放镇街行使,占总数的46.5%,其中659项由镇街独立行使,比改革前增加281项,镇街在市场准入、社会民生和自然资源等领域的审批职权更充分更到位。随着面积小于3万平方米的项目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小区物业管理、不动产登记事项等审批事权全面下放镇街,镇街能就近加强管理,提供便捷服务,增强城市建设发展和为民服务的能力。
在执法类职权方面,全区5376项市场监管、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执法类职权,4158项全部或部分下放镇街行使,占总数的77.3%,新增事权中执法类占比超过90%,其中3545项由镇街独立行使,比改革前增加2601项,如此一来,将大大提升镇街综合执法能力和效率,让问题“看得见”也“管得着”。
放权不放手 确保“放”与“接”无缝衔接
8月24日,北滘镇市监所共受理了新增事权业务11宗,包括内资公司设立登记2宗、变更登记业务9宗。其中,一家内资公司设立登记业务,注册资本为5亿元人民币。该公司经办人苏小姐表示,办理的速度超过预期,只需提前预约好,即来即办,1个小时便办结成功,最重要的是不用出北滘就能完成业务办理。
这是北滘镇市监所承接商事登记和行政许可审批事权下放改革工作的首日成绩。北滘镇市监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承接事权下放之前,对窗口人员进行统一的业务培训,同时通过在办证大厅设置专题宣传展架、咨询导办专窗等形式,强化事权下放的宣传,增加企业和群众的知晓率。
4204项区级职能下放镇街,不仅要“放得好”,更要“接得住”。如何“放得好”?关键要厘清责任,突出区镇分级管理,明晰区镇两级职权,尽可能从源头杜绝同一事项交叉、多头管理的现象。
顺德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前,区镇共同管理事权占42%,部分共管事项容易产生推诿现象,不利于激发镇街活力和发挥主动性;改革后,区镇分级管理事权占12.7%,区镇各司其职,有利于推动镇街承担更多社会管理责任。
镇街又怎样才能“接得住”?顺德将匹配相应的财力、物力,实现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近两年来,全区已选派200多名优秀干部驰援一线,为镇街村改主战场注入强劲力量。近期,顺德再将一批行政执法编制全部下沉镇街,重点充实综合行政执法力量,解决编制短缺问题。
北滘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改革下放人员编制,充实镇内干部队伍、优化人力资源的同时,激活了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积极性。
此外,本轮改革按照“人随事走”原则,顺德将从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自然资源局等重点领域和事权下放较多的部门中,挑选近百名年轻骨干直接下放到镇街,补充镇街专业人员力量。
“镇街所需,应放尽放,提高效能。”郭文海强调,只要有利于优化提升行政审批效率、有利于就近高效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有利于基层治理快速反应,就应放尽放,通过放权让执法、审批贴近工作一线,让镇街基层提高办事效率、高效推动发展,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放权不放手”,确保“放”与“接”无缝衔接。区属部门事权下放后,强化对镇街的服务、指导和监管,主动派业务骨干到镇街挂职、任职,为镇街培训一批业务精熟的工作人员,做到事项下沉、管理不下沉,形成事权下放的“闭环管理”。
观察眼
放权不放手 释放镇能量
近日,顺德结合深化乡镇街道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区镇事权改革。经梳理,全区共行使行政管理事权7532项,下放镇街行使4204项。从事权下放数量来看,比改革前增加218%的幅度可谓是给镇街超常规放权赋能;从事权下放领域来看,此次改革重点下放了经济发展、市场监管等领域的管理事权,可以说是镇街最想要、最有用、能用好的行政管理事权。
顺德十大镇街的人口规模、企业数量、经济总量、城市化水平等已与中小城市相当,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是基层执法、服务的最前沿,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第一线。面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任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风险挑战,进一步向基层放权赋能意义重大。
务实笃行是顺德改革先锋的鲜明特质。早在2018年顺德区级机构改革之际就启动了区镇事权改革研究,并借鉴北滘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其间,多次反复征求各方意见。两次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区委改革办、区政数局、区委编办、区司法局组成工作组,召集11个部门及10个镇街,多次展开“一对一”座谈。
摸清底数,科学设计。顺德此次推出的改革措施瞄准镇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赋权,变“端菜式”赋权为“点菜式”赋权,提高向基层赋权的针对性、精准性。在给镇街放权的同时,顺德加强配套建设,把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基层,确保向基层赋权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改革无止境,服务无极限。顺德肩负着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和打造新时代广东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验区的重任,区镇事权改革的全力推进,将是顺德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做出“顺德样板”和“顺德示范”的又一贡献。
昨日下午,禅城区委统战部组织一批粤港澳大湾区文创产业人才,到南风古灶、化机厂内摄影基地交流考察,寻找港澳高端商业服务人才和文创作品在禅城落地发展的合作切入点,为本地文创产品包装并向国内外市场推广献策。
此次交流考察的主题为“文创睇禅城——新传媒与非遗作品的时空相逢”,考察团成员既有来自香港的专业导演、制片人,也有来自大湾区的文化传播、文创IP相关企业的负责人。
“佛山的非遗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创产业,要鼓励年轻一代参与进行二次创作,融入潮流文化和新元素,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打造优质的文创IP。”来自香港的哗哗星球娱乐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关惠芬,在参观南风古灶内的非遗工作室时说。
对于如何打造本土文创IP,关惠芬认为,政府要建设平台整合企业资源和文化资源,打造标杆性的文创项目,有了商机,自然会吸引商家投资进行文创IP的栽培。
目前佛山正在大力发展影视业,润禾影业有限公司导演、制片人周柏康经过一年多的考察,最终在佛山设立一家影视公司。“佛山有传承良好的岭南文化,也有产业链的基础,对同处大湾区的香港影视人才具有吸引力,影视业发展前景广阔。”周柏康说。
“希望此次活动能够撮合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帮助港澳或大湾区其他城市的青年走进来,同时也让本地青年走出去。”禅港澳青年交流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禅城区委统战部根据区委区政府部署,高标准推动禅港澳青年交流基地“1+N”建设并打造品牌活动,力争双向联动更多资源,扩大禅港澳青年交流活动深度及行业范围广度。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霍培英最近很忙。她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山公微塑的科普讲座、微塑创作体验等活动上。她的微塑盆景、动物、人物、山公小件等70余件套作品,还首次集中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展厅以《指尖上的精灵——霍培英微塑作品展》的主题亮相。事实上,佛山这股“山公热”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在多场展示、论坛、科普、体验等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佛山这一独特的微塑技法技艺。
“山公”往事▶▶曾开陈家祠边展边销先河
“山公”是什么?“山公”是一个微缩的世界,是佛山人用陶泥施展的奇技绝活,更像极了现在大热的一个词语——场景。佛山人能够用陶泥将指定的场景浓缩在方寸之间。比如,霍培英此次就以中国古典文学为题材,可以将水浒英雄好汉浓缩在一个场景之中,亦可以将大观园有层次感的美景呈现在方寸之间。
要问这“山公”的方寸究竟有多大?用一个火柴盒来衡量的话,甚至可以装到几十个小人,每个小人的形象也不会重复。在另一位微塑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冼艳芬的手中,一个火柴盒里一排可以放10个小人,一层可以放8排,一盒可以放3层。行业人说,精致入微、鬼斧神工的绝活,纯粹靠眼力来制作其实是很困难的,其实都是作者凭借着感觉、靠手和心来制作。
今年已经从艺42年的霍培英告诉记者,能分能合,可聚可散,是微塑山公的一大特色,单个的山公或人物或亭宇,可以作为一件艺术品来欣赏,而将几件山公组合起来,亦可成为一件内容丰富或者带有故事性的艺术品。
为了更好地传承石湾微塑艺术,提高石湾微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由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的“窑望石湾·霍培英微塑艺术研讨会”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行。围绕微塑艺术的这场研讨会,在总结佛山这项技艺的同时,更成为一场聚焦石湾山公如何面向未来找出路的研讨。
的确,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佛山作为陶瓷之都,出色的东西太多了。大师多、人物陶塑最厉害、动物陶塑又自成一派,这种情况下,似乎山公屈居一隅,没有太多重要的位置。而专门冒雨来到佛山参加研讨会的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原副馆长崔惠华,并不这么认为。
她向佛山人讲述了一段陈家祠与佛山山公微塑的情缘。早在1999年,她们就曾专程来佛山寻找微塑,并最终在陈家祠举办了一次“新山公陶艺展”。
她回忆说,寻访山公的过程中,当时的佛山人认为,佛山陶塑艺术百花齐放,山公在佛山陶瓷的历史中似乎默默无闻,陈家祠为何选中了佛山石湾山公作为展陈主题?而让佛山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展览引起轰动,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当时我们策划这个展览大胆进行了新的尝试,首先是在陈家祠最大的展厅举办,而且这次展览也是陈家祠首次尝试融入展销形式,这让很多参观者由此认识了石湾山公,并取得了可观的销售额。”她认为,山公是石湾保存最好的传统手工艺。“石湾山公和石湾瓦脊是石湾陶塑的两张名片,但是走的是两种不同方向。展览需要让更多人了解石湾山公,石湾山公是一种意塑,让观者懂得石湾山公的欣赏方式,在题材上,希望陶艺家能有更多的开拓与创新。”
技艺之惑▶▶亟待突破的传承与传播困境
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冼艳芬的记忆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起学习山公微塑的年轻人,并非个个都坚持了下来。这个领域效益来得慢,需要坐“冷板凳”,对后来者、传承者都有着极大的考验。
幸运的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石湾刘胜记第四代传人刘国祥的女儿刘智珊,则在几年前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跟随父亲潜心学习山公微塑。这些年,随着订购原作的藏家越来越多,让她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有信心。
“我的伯父廖坚从前是在花盆行工作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发掘、整理、提高传统工艺之时,他转做了山公。这是因为他擅长搞园林陶瓷,园林陶瓷最需要奇石山公的配合与点缀。但他并没有单独出售过一件山公作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廖洪标认为,要回答石湾山公行业传承与何去何从的问题,就要回到这门艺术的本源。
佛山微塑技艺的前辈标杆廖坚,生于1898年2月,一生勤奋。在新中国成立时就专攻山公微塑,有过“风雨归舟”“牧童晚归”等场景作品,还曾留下了用微塑创作的一百年前的石湾全景图。当时社会评价廖坚的作品颇得潘玉书作品的精髓。
同时,从前辈标杆的创作主题来看,山公微塑一样可以观照现实。新中国成立后,廖坚曾经用微塑陶瓷做过水利工程图样,甚至做过战斗地形图,在广州物资交流会时,还做了一条石湾陶窑的模型进行展览。后来,北京的天坛、广州镇海楼等都成为他的创作对象。只有认真观察生活,作品才有生气。据说,当年为了观察西江船只和北江船只的不同,他专程到江边去观察后发现,西江船水路远,船长,形体较尖,渔船有双掌,单橹,还有撑杆。
“我认为,现在的山公从技艺角度已经做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廖洪标认为,做山公要讲究内涵和意境,要想办法做好“人”、做到有诗意。接下来,山公微塑能否与奇石、植物、水流等跨界融合、相得益彰,不妨一试。
而让人深受启发的是,此次《指尖上的精灵——霍培英微塑作品展》中,首次以奇石与山公微塑搭配,当方寸之间的渔舟,从奇石的洞中穿过之时,意境赫然升华,动感呼之欲出。这种跨界的融合与碰撞,让欣赏者过目不忘。
石湾陶研究者刘孟涵则强调,人物必具神情,山水须辨地域。传神是石湾陶艺的精髓,而地域,也是石湾山水盆景的法宝,如果不看题目,一看便知道是岭南水乡,还是秦淮风月,抑或是燕赵崇山,欣赏者能够一眼区分出山公微塑西樵山和雁荡山的区别,那么石湾山水盆景将焕然一新,生机勃勃。
“如果把石湾陶艺家比喻成‘火车头’,那么这个火车头做得已经非常好了,但是后面的车厢并没有跟上来。例如设计师、经纪人、画廊、评论家、策划人员等,如果这个生态链条完整了,石湾山公行业会更有复兴的希望。”石湾陶研究者纪文瑾则更倾向于从传播链条的角度重新定义石湾微塑。
纪文瑾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并不是不喜欢传统,而是现在很流行“国潮风”,根据石湾陶瓷博物馆的统计,此次微塑展上,欣赏者的平均停留时间是超出其他陶瓷展览的。“石湾有很多保存完好的传统文化,但是在如何推动石湾山公微塑向现代性转化这个问题上,需要设计领域、策划领域、艺术评论等人士参与进来。”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