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岭南文化作为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支点
岭南文化守与创
留住城市脉与魂
荔枝湾畔,游龙趁景,岭南水乡原汁原味的端午习俗吸引万人围观;海山仙馆,荷花亭亭,连片的花海招来络绎不绝的长枪短炮;粤剧艺术博物馆,华灯初上,暑气渐退,园林、展馆迎来一波又一波的夜游打卡。夏天的热度,难挡荔湾的风情,在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最多、历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集中的荔湾,百步之内,必有芳草。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14片历史文化街区、188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226处历史建筑、372处传统风貌建筑、60项各级非遗项目……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宝贵财富。在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区核心区的实践中,荔湾把岭南文化作为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支点,厚植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文化价值。
更新
推进14片历史文化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更新
北至西湾路、增埗河,南至沙面岛,东至人民中路、人民南路,西濒珠江,荔湾西关12平方公里的土地,集中了14片历史文化街区,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
历史文化街区较完整地保存了地方传统特色的建筑风貌与风土人情,储存了珍贵的历史信息,是一座城市的脉与魂。“荔湾一直以来都是岭南文化核心的重要承载地,在城市规划中高度重视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利用。《广州市荔湾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下称‘规划’)牢牢把握荔湾岭南文化资源优势,提出面向2035规划年的‘一示范两核心’的发展定位,岭南文化核心区成为荔湾‘两核心’之一。”荔湾区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张冰介绍。
要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形”,还要保护它的“魂”——建筑躯壳承载的文化与生活。这要求平衡好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关系,好的利用可以达到“以用促保”的效果,不当的利用则可能导致街区有形无魂、商业开发过度、文化内涵缺失、高度同质化。
在永庆坊、泮塘五约两个项目的经验中,荔湾找到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的关键词——“绣花功夫”。规划提出,要以“绣花功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推进14片历史文化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更新,保护街区内的保护性建筑、传统街巷、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重要场景,推进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修缮。
目前,耀华大街、多宝路、恩宁路等5个首开区项目正在开展公共活动空间建设、周边环境整治以及公房活化利用和保护类建筑修缮等工作。今年荔湾力争完成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街区实施和耀华大街等4个历史街区的首开区实施,启动上下九-第十甫(一期)项目、华林寺、光复中、宝华路、宝源路、昌华大街6个历史街区实施。
荔湾区住房建设园林局二级调研员江伟辉介绍,实施过程中注重“一街区一特色”,坚持公共部分先行,着力推进市政道路和内街巷改造、“三线”整治、口袋公园等公共活动空间建设、公服设施增设、公房修缮改造,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提升街区生活品质。以耀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耀华大街12号为岭南风貌民居,属历史建筑,与相邻的6-18号双号民居一起,组成了典型的广州西关地区中西结合式的联排住宅,建筑精美,有一定改造基础,拟将其改造成耀华社区文化中心,作为耀华大街重要展示节点,以“绣花功夫”原样修缮破损特色工艺和构建,恢复传统门窗样式,统一规划建筑外部设施,既保护历史风貌建筑,同时满足街道群众服务空间需求。
“微改造既保留了原来街区的特色,又让破落的建筑有了新生命,西关的繁华得以重现。”谈及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祖辈居住在西关的街坊伍文辉非常期待。他建议,历史文化街区要在改造中多融入本地业态,体现地域特色,适当“留白”,留出公共文化展示空间。
融合
打造西关“大景区” 推进文旅互融互促
沙面、西堤码头、广州文化公园、永庆坊……当“荔荔小巴”穿梭街巷,一条循环公交线路串起散落的热门景点、打卡点,带市民游客一天畅游千年西关。
文化与旅游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两者融合不仅能激发岭南文化的潜力活力,也能创造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2020年8月,永庆坊正式挂牌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0年下半年,荔湾开启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永庆坊、荔枝湾景区为重点,串联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成片打造传统西关历史文化街区。
在永庆坊码头登船,可沿荔枝湾涌一直到荔枝湾景区的文塔码头下船,水路串联带来别样体验。西关永庆坊-沙面-文化公园-上下九、荔枝湾-荔湾湖-泮塘五约、陈家祠等三大片区的慢行系统也在改造中,西关记忆项目(荔湾湖永庆坊片区周边道路微改造工程)对11条市政道路进行路面更新改造,形成连片可感知的历史文化空间,助力打造西关“大景区”。
全域不单单是空间上的串联,更要求对区域内文旅资源、相关产业、公共服务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荔湾区文广旅体局市场科科长李丹丹介绍,通过推出全域旅游地图,完善标识系统,举办大型文旅活动,鼓励开发西关特色文创商品,包装红色精品、非遗特色、青年研学、文艺古村等主题旅游路线,加大宣传力度等多措并举,荔湾在2022年9月成功入选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串联大西关景区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可以整合荔湾历史文化资源,形成统一整体品牌。”广东省景区行业协会秘书长周志红表示,但整合成“一盘棋”的难度也不小。“一是管理和运营主体的多元性,协调统一的难度较大,二是旅游交通、标识等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统筹配置和协调也有一定难度。”周志红表示,包括景点间的交通连接、景区整体感的打造,品牌和形象的塑造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今后,荔湾将持续加大文化资源挖掘力度、文旅资源整合力度,加强文旅IP打造,优化文旅服务,擦亮西关名片,全面提升文旅竞争力。
激活
鼓励非遗创新“活在当下 活出未来”
粤剧艺术博物馆、广州文化公园、荔枝湾大戏台、八和会馆、广东粤剧銮舆堂,文化馆、青少年宫、文化站、中小学……在荔湾,有人气的地方就有粤韵声声、“红豆”飘香。荔湾是广州唯一一个“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粤曲)”,在这里,粤剧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生活。
粤剧艺术博物馆
粤剧粤曲、“三雕一彩一绣一窑”、西关美食、中医药、民俗……荔湾现有各级非遗项目60项,非遗传承人74名,是非遗大区。
一方面,保护非遗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保护民族精神的连贯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非遗是人类活态文化实践,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其生存土壤也发生变化,天然具有传承难、变异易的特点。“实际工作中,不得不承认,随着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活动空间的改变,非遗的生存和发展,多多少少出现一些困难。”荔湾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谢德明表示,一些非遗项目依旧存在“传播热、传承冷”现象。
非遗要活化,就要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场景,走入今天寻常百姓的生活。“不仅要让人们了解、喜爱非遗,更要让人们愿意从事非遗。”荔湾区非遗协会会长张民辉强调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性。
为全面开展好包括粤剧粤曲在内的非遗保护工作,近年来,荔湾成立了广州市首家非遗行业公益性组织、广东省首个区级非遗中心,建设广州首条非遗街区,出台我国区(县)级单位非遗扶持范围最广、力度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非遗扶持办法,搭建我国首个非遗版权的专属交易平台。在刚过去的6月,广州市首个生产性非遗集聚区在荔湾开园。诸多首创性探索,旨在鼓励探索非遗走进生活,培育开拓市场,活在当下、活出未来。
“非遗的市场化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钻研技艺,还要懂得经营。”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广州玉雕荔湾区级传承人刘庆峰表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绣市级传承人王新元建议,非遗传承人、职业经理人的搭档模式,应成为非遗市场化的一个方向。
今后,荔湾将持续深挖非遗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非遗文创产品研发,鼓励非遗与互联网、技能、乡村振兴、动漫、电影、时尚等新元素结合,利用好社会资本,支持非遗的文化产出,实现文化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转化,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从产业中来,到专业中去。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同佛山无缝服装产业创新联合体企业产教融合先行先试,今年暑假期间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学院派出的首批无缝服装师资培训教师,到联合体相关企业进行较为系统学习于7月22日结业。这批教师将在新学年开始编写校内版教材,为开设无缝服装专业授课作准备。
在结业座谈会上,佛山无缝服装产业创新联合体的宝仕龙无缝服饰有限公司、马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盈美佳服装材料有限公司、航宇针织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从面料、辅料、设计、装备、裁剪、制作等环节对参加师资培训的教师的无缝服装作品进行点评,让教师们思路大开获益良多。对于校方提出的新学年毕业班学生到企业开展毕业设计、实习实训的请求,联合体企业均表示大力支持,提供服装设计师、职业技能导师和工作场所,校企双方携手共同推进广东高职院校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佛山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链向中高端跃升,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向全链条发展,扶持培养行业龙头企业,构建集研发设计、装备制造、批发仓储和营销服务一体化的现代纺织服装产业体系。这个体系的建不仅要有企业的积极性,还要有高职院校特别是服装专业院系的主动参与。
佛山的制造业全国闻名,对技能人才需求随着制造业细分领域转型升级优化有所调整增减。并影响不同层次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去留。地处佛山的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二万多人。建校39年来,学校立足广东纺织服装产业,深耕纺织服装教育,聚焦纺织服装产业高端和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立了覆盖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的专业体系,是全国招生规模最大、专业门类最齐全的纺织服装类高职院校。今年6月上旬在佛山举办的全国童服展上,广职院服装学院的院长们发现,相对常规服装展位人流稀疏的状况,佛山无缝服装创新联合体的展位宾客盈门,敏锐地感觉到无缝服装将成为佛山传统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拥有三千多学子的服装学院在原有车缝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应当顺势而为,为佛山乃至各地培养正在兴起的无缝服装产业急需的技能人才,闯出一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路子。
鉴于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尚未有无缝服装产业的现成教材,学院和企业要在省市教育部门和教育部的指导下,抓紧时间编写校内版教材,并在教学过程加以修改完善。技术需要创新,发展需要经验。而现在相关传统服装企业内部《纺织行业实用知识培训手册》,涉及原料、织造、梭织、牛仔、制衣、工艺、跟单、行业标准、染纱、染布、定型、整理、印花、工艺、大圆机等。但未有提及无缝服装产业,凸显无缝产业教学教材的编写、行业标准制订不可或缺又亟为紧廹迫。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普及,服装的 功能已由单纯的保暖性和蔽体功能,朝着多功能和智能 化方向发展。在座谈会上校企双方认为,无缝制衣依靠专用装备采用热熔胶膜进行粘接是关键所在。热熔胶膜是热焊接工艺中使用的主要材料,胶膜性能对黏合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固态胶膜通过加热达到软化点后变成液态,在压力作用下渗透到材料上,冷却固化后形成物理互锁结构达到黏接强度。焊接加工技术难点在于确定合适的工艺参数。焊接工艺广泛应用于户外防水服、羽绒服、冲锋衣、防护服等。焊接技术可以避免缝合留下的针孔,实现防水性和接口弹性,从工业化的角度来看,有利于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无线缝合技术应用在絲光棉服装上,如轻运动、商务、休闲和内衣等。让许多高档服装的设计和制造得以实现,大大提升服装的美观度和人体舒适性。
广东省工信厅近期出台有关纺织服装产业政策,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加强研发投入,以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促成行业上下游、产学研用融合开展协同创新,支持开展关键技术(装备)、行业成套应用解决方案攻关,突破高档面料等工艺技术、高端定制服装服饰难点和堵点,加快提升锦纶、涤纶、丙纶、多组份复合纤维、功能性化纤等高性能纤维的质量一致性和批次稳定性,提高织造、非织造、复合等成型技术的应用和生产水平。(黄志海) 2023年7月23日
在广东省委作出“1310”具体部署后,广州市委常委会会议提出,燃起“二次创业”的奋斗激情,以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激活改革动力、开放动力、创新动力。
在南沙,大项目落地开花,城市拔节生长。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来,南沙迎来最好发展黄金期,创业青年、科技企业纷纷前来“抢机遇”,南沙正从一片投资热土变成投资沃土。
二次创业,勇立潮头。以实施《南沙方案》为关键抓手,南沙迎来立足湾区的战略擘画、协同港澳的时代机遇、面向世界的广阔视野,蓝图正转化为施工图实景图,昔日的“湾区之心”正在向宜居宜业宜游的“未来之城”迈进。
改革开放:面向世界赢未来
一年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国家给予南沙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高规格出台《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简称《南沙方案》),赋予南沙新的发展定位,为南沙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近日,一批泰国佳沃金枕鲜榴莲从南沙港通关后直供南沙区天汇百汇超市,通过手机扫描全球溯源中心溯源码可万里追溯商品的“前世今生”,还可一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轮之一中国香港籍“东方土耳其”号于7月14日自广州南沙港出境,开启其全新的远东至欧洲航线。
一“进”一“出”,见证了南沙出海大通道更加顺畅。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勃发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新活力,南沙已经成为大湾区与世界的链接者。
对外开放重点是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与国际接轨。南沙聚焦需求精准衔接,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步伐进一步加快。7月20日,全国首个港澳律师执业孵化站在南沙正式揭牌。自2022年底该孵化站试运行以来,已孵化12名粤港澳大湾区律师,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法律服务需求正在不断上升。“孵化站将成为打造粤港澳法律规则衔接的重要推手。”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粤港澳大湾区律师凌永山作为首批粤港澳大湾区律师之一深有体会。146项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早在6月已出台,涵盖6大产业领域。“《清单》及配套文件不仅解决了我们境外专业人才的职业资格问题,我们还可与本地市民一样享受同等服务,破解境外人才来到南沙工作生活遇到的住房、医疗、读书等难题”。广州市南沙区庆盛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黎祥掀表示。在南沙,同样的自主创新成果还有很多,多项“全国首创”推进粤港澳规则衔接。南沙始终坚持面向世界这个开放导向。一年来,南沙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能级跃升,以制度型开放为目标,累计形成884项自贸区改革创新成果,被国家和省、市复制推广409项。全球溯源中心获中国管理科学奖,持续深化“无证明自贸区”“交地即开工”等改革。一系列制度创新也为南沙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充足新动能,政策红利释放,推动南沙国际汽车贸易综合枢纽、全球优品分拨中心、冷链物流分拨中心、全球飞机融资租赁中心、湾区粮食分拨中心、美食美酒分拨中心等新兴产业平台持续壮大。数据显示,今年1~5月,南沙进出口总值增长45.5%,出口增长68.5% 进口增长20.8%。
创新驱动:科技产业双策源能力增强
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南沙紧紧围绕大湾区建设的中心目标和重大任务,推动科教融合资源驱动平台向南沙集聚,为南沙增添引领科技创新的新引擎,科技产业双策源能力进一步增强。
2035年建成一流科学城的梦想正在南沙扎根。7月11日,南沙区相关负责人将象征工程竣工的“钥匙”移交给中科院力学所、沈自所领导,标志着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首批科研院所正式落地运行,南沙科学城规划蓝图正逐步实现。
与此同时,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的《南沙方案》三大先行启动区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大项目大企业抢滩进驻,大平台、大通道链接全球,正吸引高端资源汇流。位于庆盛枢纽先行启动区内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为大湾区产业协同注入了新活力,将孕育形成“硅谷效应”。
科研科创数据流通共享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南沙进一步深化与香港、澳门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做好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增强创新发展动力。7月7日,“粤港澳大湾区科研科创数算协同创新平台”项目在广州南沙正式启动,由粤港澳三地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建设,未来还将接入更多来自大湾区的高校、实验室、企业等科创主体,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创新平台。
栽下梧桐树,凤凰自然来。南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和深海空天等新兴产业集聚蓬勃发展,产业配套生态完备,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项目超250个,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科研人才、科创企业纷至沓来“抢机遇”。在6月17日以“南沙芯声,聚势未来”为主题的2023中国·南沙国际集成电路产业论坛上,参会嘉宾纷纷表示“投资南沙没有选错”;“南沙我来了!很开心,很激动,很期待!”在6月28日第二期“智荟湾心·博创未来”博士团招才引智活动上,8名全国博士团成员当场签约投身南沙科创。
“科研实力是吸引我们香港创新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7月13日,来自不同行业的百名香港创业青年,怀揣着100个不同的创业梦来到南沙考察。在参观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时,香港创业青年、香港城市大学孵化项目——创冷科技创始人之一古宇正发现该院具备企业研发新材料所需的检测设备,当机立断:将工厂和生产线整体搬迁至南沙。“之前在内地生产线试产出的新材料产品需要报关送到香港检测,相对繁琐。生产线搬迁到南沙后,就可以在南沙一条龙完成科研检测到生产的全流程了。”古宇正憧憬着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前景。
二次创业再出发,南沙已勇立潮头。“如果是博士的话,我们可以放话,来多少收多少!”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人力资源部主任薛娈立的一句话喊出了很多南沙科研机构的心声,也喊出了撸起袖子创新创业的气概。
“如今的南沙正处于快速成长期,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机会非常多。”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曾照明认为,如今到南沙创新创业正当时:“南沙正处于快速发展黄金期,机遇无限。”
湾区之心迈向未来之城
“你镶嵌在那珠江三角,无比的秀雅令人留恋,美丽南沙,魅力无限……”参加第六届南沙语言文化交流沙龙的外籍人才代表穿着中华传统服饰,声情并茂地朗诵起了诗歌《美丽南沙》,包粽子、汉字书法、投壶这些极具中国特色的体验让外籍人才充分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也融入到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的氛围中去。
一年来,南沙聚焦服务品质提升,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建设进一步取得突破。
搭乘广深港高铁从位于南沙的庆盛高铁站直达香港西九龙站只需约半小时;南珠(中)城际正式开工建设,通车后15分钟即可到达中山;黄埔至南沙东部快速通道项目建成后行车时间缩短半小时;乘上最快地铁18号线,南沙30分钟便可到达广州中心城区……南沙积极统筹推进南沙交通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建设,按照“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理念,加快构建以南沙为中心的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奋力打造“湾区之心、开放门户、未来之城”,也促进了区域要素更加高效便捷流动,为广州构建科技创新“第三轴”提供有力支撑。
交通优势是不少香港人选择南沙的一个重要原因,曾照明告诉记者:“过去回香港经常要两三个小时,虎门大桥一塞车就更严重。现在从南沙出发,无论选用什么交通方式,一个半小时之内肯定能到香港的家!”
宜居之城让熙熙攘攘的人们留住脚步。这里集山、水、城、田、海于一身,拥有南沙湿地、森林公园、天后宫等宝贵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集聚了广州外国语学校等一批名校,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等7所三甲医院;还配有完备的“上管老、下管小,全家无忧”人才保障服务体系,解决人才发展“后顾之忧”,是联合国“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区奖”金奖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正建设成为广大人才实现优质生活的新家园。
一直以来,南沙以在空间上居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而著称,被誉为“湾区之心”。如今,“二次创业”号角吹起,使命之新推动格局之变,南沙正从地理中心变身成为区域交通中心和功能枢纽中心。昔日的“湾区之心”正在向宜居宜业宜游的“未来之城”迈进。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