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云东海环湖乡村示范带雏形初现
湿地公园配套设施再升级,乡村荒废池塘变成水上公园,家门口的杂乱菜地变身特色小菜园……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和环湖乡村示范带正迎来蝶变。到今年底,该湿地公园将全面完成建设,环湖乡村示范带也将呈现雏形。立足于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今年以来,三水区、云东海街道两级联动,在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以及环湖乡村一带打造“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项目,提升湿地公园生态内涵与硬件设施,打造群众“家门口”的优质公园,并依托公园“国字号”招牌,以“湿地公园+乡村”谋划乡村振兴特色路线,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
环境美了,游客多了
走进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湖光潋滟,绿树葱葱,芦苇摇曳。“一到假期都尽量来这里跑一圈,心旷神怡!”正沿着环湖绿道跑步的市民刘先生说。
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三水区云东海街道中部,总面积约10000亩,其中核心水面面积约7000亩。如今,该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这是三水区、云东海街道借“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契机,高标准推动公园建设的成果。
该公园于2017年底获得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资格,一直以来,三水区完善科普馆、加强碧道建设、改善植被和水环境,不断提升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和软硬件设施。如今,总投资3000万打造的13.5公里环湖绿道已建成投用。借助VR技术、鸟类实时监测系统等打造的科普教育设施正在加速建设。该公园预计2021年底全面完成建设,于2022年迎来国家验收。
随着环境提升,该公园拥有越来越多动植物品种,同时成为三水及周边游客青睐的休闲好去处。该公园还登上热门短视频平台“本土公园广场热门榜”。
人气旺了,财气有了
湿地公园变美了,附近的湖畔乡村也抢抓机遇,相继迎来蝶变。
早在过去两年,毗邻该湿地公园的杨梅村委福田村便借助良好区位优势,美化福田村池塘,打通道路、连接云东海北湖环湖路,将村里荒地变成稻田与花海,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底蕴。
近年来,福田村每年土地租金收入达150万元,年人均总分红从1000元增加至10000元,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村里的致富之路。
这样的蝶变即将发生在湖畔更多村居。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契机,以云东海北湖生态开发为主线,云东海街道谋划打造乡村振兴精品路线,挖掘地方乡村独特魅力,如福文化、粤曲星腔文化、荷文化等,凸显“游湖听曲赏花学史”的云东海特色。
云东海街道依托该国家湿地公园打造临湖核心区。目前,该街道投入1亿元实施五大工程,对该片区的芦西路沿线景观和农房风貌进行改造,并提升杨梅村、沙头村、东村、长岗村等乡村环境,打造环湖乡村示范带。在此基础上,云东海街道借助各乡村的优势和特点,差异化引入水果长廊、水上乐园等项目,让该片区乡村由外及里迎来蝶变。
“以前游客只在福田村停留,今后沿岸多个乡村都是旅游点。”云东海街道农业农村办相关负责人说,该片区预计今年底前将呈现雏形。
既要环保,也要发展
从在城市中心大手笔打造国家湿地公园,到依托“国字号”招牌撬动湖畔乡村的蝶变与发展,三水正在探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轨并行的道路。
一直以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位于云东海北湖的杨梅、上九村委会缺乏二、三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对提升农村环境、发展产业的意愿较高。而与此同时,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面临进一步提品质、树品牌的发展需求,需要湖畔乡村片区为其提供拓展娱乐项目的空间。只有实现景区融合,才能共赢发展。
云东海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三水区、云东海街道将云东海湖及环湖乡村的环境提升和产业发展作为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重要抓手,坚持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一盘棋思路,打造云东海湖生态休闲滨水廊道,塑造乡野型、自然生态型碧道,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游憩系统,在景村一体化中谋划打造“湿地公园+乡村”的休闲生态文旅圈,促进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不久的将来,来到云东海北湖的游客或将收获一场元素丰富的深度乡村游——游览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同时,还能在周边乡村赏花海、摘果蔬、参加水上运动,并住进独具特色的乡村民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随着环保问题日益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紧密相连,如何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污水处理达标排放,保护水资源、水环境,愈发引起广大市民关注。
对此,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自2019年接管供排水管理工作职能以来,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等具体要求,广泛开展摸排整治,加快完善相关设施,逐步实施管理模式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佛山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据统计,全市“十三五”期间,共建成污水处理管网超3200公里,新(扩)建污水处理厂19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8.1万吨/日,总规模达到283万吨/日,总体已能满足全市发展需求。
加速建设 扩大治污范围
11月3日中午,南海区狮山镇罗村孝德湖旁一侧在建楼盘正在稳步开发,走近细细观察,可以发现虽然楼盘整体尚未见雏形,但污水管网已提前铺设到位。
“楼盘启用前,我们的污水管网将先行铺设到位。”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佛山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楼盘开发四处林立,污水排放点不断增加,市住建局主动践行“哪里有污水排放、管网就铺到哪里”的理念,大力推进道路配套管网建设,扩大城镇污水管网覆盖范围。
近两年,全市污水管网投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19年投入45亿元新建1080公里,2020年投入近50亿元新建1100公里。为确保管网建设质量,市住建局采取“每月一报、每季度一总结、每半年一抽查、每年度全核查”的方式,充分调动各相关单位部门职能,切实让高投入产生高效益。
同时,全市还排查修复老旧管网238.7公里。目前,我市生活污水管网总长度近8000公里,基本完善城区污水收集系统,保证了每处生活污水都得到收集、处理、达标排放。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住建部门还主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取得了扎实成效。如,高明区住建部门通过积极开展管网清淤摸查及日常维护工作,共清淤摸查503公里,清理淤泥、障碍物等6.6万余立方米,管网效能进一步发挥,污水收集率大幅提高。南海区住建部门则率先引进圣禹排水公司先进技术,推行智能柔性清污分流,节约成本的同时增强污水治理成效,得到了不少市民的赞许。
全面截污 改善人居环境
“以前只要一下雨,地面就反涌污水,生活环境真的太糟糕了。”回忆起小区改造前的乱象,居住在桂城海棠村已有13年的何爱丽不禁皱起了眉头,言语中满是抱怨。原来,该小区在建设之初基础设施较差,使得生活污水排放并不通畅。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佛山部分城市设施使用时间较长,特别是地下污水管网经过多年运行,受淤泥基础和病害影响,易发生变形、错位、堵塞和渗漏现象。
同时,还有部分老旧楼盘因设计缺陷,清污不分,以致有的生活污水溢流路面、直排河涌,对河涌水环境和市容市貌都造成了一定破坏。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自2018年以来,各级住建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截污纳污排查整治,重点针对老旧楼盘小区、学校、市场、餐饮等排水大户进行排查。”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全市共排查各类场所共3477处,并对需要整治的447处场所分门别类制定整改方案,分工负责、多头推进。
“自从这两年改造完成后,排水顺畅了许多,过往的问题再也没有出现了。”看到改造后的变化,何爱丽对我市住建部门用实际行动为群众办实事的做法连连竖起大拇指点赞。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改造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目前已有效遏制城区范围内生活污水漏排乱排、四溢横流等问题,基本实现生活污水应收尽收。
完善设施 提升治污能力
随着管网建设和污水收集工作的全面开展,实现污水的有效处理,成为我市住建部门做好污水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环。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由于佛山常住人口快速增长,生活污水排放量相应大幅增加,处理污水量每年增加约15%,原有的污水处理厂容量有限,部分已经超负荷运行。其中,南海九江、顺德乐从等污水处理厂负荷率更是超过100%。
“污水处理厂的新建扩容已经迫在眉睫。”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尽快完善配套污水处理设施,2020年,我市投入资金9.92亿元,新建污水处理厂4座、改建1座,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规模6.2万吨/日,包括顺德杏坛污水厂二期2万吨/日、高明杨和第二污水厂1万吨/日、高明杨和对川污水厂1.2万吨/日、三水兴联污水厂2万吨/日;禅城城北污水厂地埋式改建1万吨/日。
据介绍,随着全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市生活污水处理总量得到显著提升。其中,全市污水处理总量从2018年7.2亿吨提高至2020年8.72亿吨,全市生活污水COD、BOD和氨氮削减总量分别从2018年的11.14万吨、4.83万吨和1.12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13.62万吨、5.65万吨和1.31万吨,实际污水处理率达到99%,全部经检测达标排放,基本实现生活污水全处理、全达标。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各项污水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去年我市还在全市考核断面水质状况中,取得了“十三五”以来同期水质最好的优异成绩。在今年中央环保督察中经受了检验,受到好评。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我市将继续扩建污水处理厂5座,计划增加规模合计10.5万吨/日。其中,禅城南庄污水厂扩建将结合提标改造进行桩基础施工(2.5万吨/日);南海和桂工业园厂正在施工招标(1万吨/日);里水大石厂(2万吨/日)、九江明净厂(3万吨/日)、丹灶金沙城北厂(2万吨/日)均已进行池体主体结构施工,分别完成进度31%、42%、61%。“预计工程将于明年上半年全部完工。”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届时我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还将大幅提升,为佛山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环境改善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勇于创新 改革机制体制
污水处理工作要实现长治久安,除了建设完善排污设施设备外,有效管理体制机制工作亦不可忽视。
为切实提升排水设施的建设管理水平,改善城乡水环境,市住建局近年来不断探索排水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新路,着力推行排水设施“三个一体化”(建管一体化、厂网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管理新模式。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2月,我市印发了《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排水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改革任务目标、时间节点、部门分工。
去年,各区已分别组建排水运营公司,配属人员近500人已全部到位,主管部门对排水公司的委托经营框架协议、维护运营服务协议、管养标准和经费等基本得到落实,并逐步开展排水设施运维管理的移交工作。
截至今年10月,佛山市近8000公里污水管网中,已有5314公里交由各区排水运营公司管理,管网修复工作移交正在全面加快推进;同时,全市63座污水处理厂中,已有41座归入排水运营公司管理或纳入监管。
引人关注的是,目前我市还在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通过加快管网向农村延伸,并整合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运营主体,将其逐步统一纳入排水运营公司运营管理。
其中,三水区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综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智能终端等技术手段,建成了包括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及管网基础数据排查在内的一体化智慧综合应用平台,大幅提升排水设施的运维管理水平。
随着管理水平的逐步完善,我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作明显提质增效。其中,仅2020年1月~10月,污水处理厂全市污水处理量7.24亿吨,较去年同期增长6.7%,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平均为88.78%,城镇污水处理率99.74%,全市生活污水处理总量和平均进水浓度稳步提升。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5027个自然村中,已有4669个自然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占比高达92.88%。其中,顺德区率先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设施移交排水公司统一管理运营,“城乡一体化”初见成效。“通过推行‘三个一体化’,整合各种资源,专人专责对排水设施进行建设和运维管理,有力保障污水治理更加规范、高效。”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深化部署 布局长远发展
污水处理工作并非一时之功,需进一步夯实我市污水处理工作,多举措完善相关规划和工作部署。
目前,我市正在深化污水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对照“三个一体化”目标,推动改革各项工作快速、有序开展,力争2021年底排水运营公司全面接管排水工作。
为了推进污水设施建设,加快补齐污水设施短板,今年我市计划新建改建污水管网700公里,包括禅城50公里、南海300公里、顺德300公里、高明10公里、三水40公里,进一步消除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空白区域。
由于近期全国多地接连发生自然灾害,为强化相关安全工作,后续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对责任片区管网巡查和清疏工作,重点加强对在建项目施工工地周边的下水道管网的排查,结合排水“三个一体化”改革,提升管网建管养水平和专业应急队伍建设,保证市政排水设施及下水道管网排水畅通。
未来,我市将对照上级水生态环境治理和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的要求,全面排查梳理全市管网混接、河涌水倒灌情况和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备,加快推进管网混接整改,规范排水许可管理,推进医疗、餐饮等行业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手续补办等各项工作,以更长远的眼光做好污水处理发展和布局工作,让佛山水更清人居环境更美好,人民更有幸福感。
11月2日,顺德区统计局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顺德经济运行情况。其中,顺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77.09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7.8个百分点。
据佛山市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消息,今年前三季度全市GDP为8489.33亿元。这意味着,前三季度顺德GDP超过佛山总量的三分之一。
顺德区统计局分析称,前三季度顺德全区经济发展总体保持平稳增长、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数据显示,除了GDP,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也表现不俗。其中,顺德前三季度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36.11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8.6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2%,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6.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99.12亿元,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值1866.6亿元,同比增长28.1%。此外,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等指标增速均超过10%。
制造业是立区之本,科技创新是动力之源。近日召开的顺德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顺德要奋力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要坚持工业立区、科技强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国际一流智造中心。立足“万亿顺德”新起点,加速打造大集群、培育大企业、引进大项目,用 5~10 年时间,将顺德建设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城市。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