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云纱(坯纱)织造技艺
清朝道光与同治年间(1821—1850年)南海丝织农户开始将晒莨染整技术用于晒制平纹织物上,所晒织物成品称为莨绸。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广东丝织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标梭平纹织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南海西樵民乐村程家改革标梭平纹机,逐步演变成12片综小提花机和“啤架机”;清末,又发明了“扯花”机,可织较复杂花纹图案的品种。每部织机需两人同时操作,一人在下边织,一人在花楼上执衢扯花。
民国4年(1915年),南海西樵民乐程家的程绍江、程炳全、程泽、程周等4人发明了马鞍丝织提花绞综,首创纽眼通花的纱绸,纽眼通花图案(经线组织为绞纱组织人)的新新产品—“香云纱”,俗称“白坯纱”,经过晒莨后的成品称“莨纱”,这是广东丝织行业具有划时代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创举。此后,佛山、广州、顺德相继开辟了生产“白坯纱”和莨纱的工厂、晒场,使珠江在角洲呈现莨纱生产的欣欣向荣局面。
2015年9月,“香云纱(坯纱)织造技艺”被列入佛山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香云纱
香云纱
香云纱
香云纱
葛洪(284~365年)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当时广东南海太守鲍玄喜欢搞神仙之术,与葛洪有共同语言,而且相处十分投机,于是葛洪20多岁时拜鲍玄为师学道,后与鲍玄之女结婚。在广东的10年中,葛洪曾先到西樵山,后至丹灶仙岗,浓荫之下得一佳泉(今仙岗村流水井),其水清冽,可以炼丹。葛洪于是举锄劈灶,从仙岗取仙水,在“金峰岗”炼丹。“金峰岗”随之为炼丹圣地。(1579年),神宗皇(万历号)朱翊钧为纪念炼丹仙人葛洪,把环抱“金峰岗”的村取名为“丹灶”(现遗有水成岩石钵一只,重约四百斤,上书“丹钵”二字,该钵现存于大仙冈村),今南海丹灶镇亦因此“丹钵”而得名。
2017年7月,“葛洪炼丹传说”被列入佛山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丹钵
仙岗村
仙井名泉
半江桥历来是游客向往之地。站立桥上,河口一带风光尽收眼底,西望,可见思贤滘三江汇流的壮丽景观;东望,巍峨的魁岗文塔高耸入云;南望,葱茏郁翠的昆都山雄峙江边;而脚下汹涌而去的,正是有名的黄绿分明的“鸳鸯水”。置身于万项波涛之上而悠然自得,真可谓“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