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养烈性犬!顺德划定养犬管理城市市区区域范围
为更好落实《佛山市养犬管理条例》,昨日,《顺德区养犬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台,引导市民文明养犬。此前,顺德已划定了养犬管理城市市区区域范围。
图为佛山市烈性犬名录。
据顺德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养犬管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为加快和抓实全区养犬管理工作,《方案》明确了下阶段的重点工作铺排。
具体而言,顺德将开展全区养犬情况摸查,同步开展《佛山市养犬管理条例》入户宣传。各镇街将设置不少于1个可以接收、检验和处理弃养、走失、流浪等的犬只留检场所; 实施犬只免疫、检疫工作,保障狂犬病疫苗使用量充足,监测人患狂犬病疫情和相关的预防、接种工作。
同时,城管执法、公安、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成立联合管理执法专班,对顺德区划定养犬管理城市市区区域范围内的不文明、不规范养犬行为开展执法,主要有饲养烈性犬种、没有犬绳牵领、没有佩戴口罩或者嘴套、没有制止犬只攻击行为、没有清除犬只排泄粪便、带犬进入禁入区域、噪音扰民、没有办理备案手续等。全区还将多形式、多途径开展政策宣传教育,引导市民自觉文明规范养犬。
《方案》出台之前,根据《佛山市养犬管理条例》,经网上征询公众意见,顺德区养犬管理城市市区具体区域范围已正式划定。其中,大良、容桂、伦教、勒流辖区全部纳入城市市区范围,陈村、北滘、乐从、龙江、杏坛、均安辖区的建成区及部分工业园区纳入城市市区范围。
研讨会上,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分享了机器人+产业赋能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浙江大学证券与期货研究所所长蒋岳祥介绍了疫情后产业升级的金融创新机制;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院长助理张凯带来了装备制造业杰出人才成长与高校产学研探索现状的分享;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双创导师柳建尧带来了下一个风口在哪里的主题分享。
这些高层次人才到访佛山,还要从一份协议说起。2018年9月,市人社局与澳大利亚浙江大学校友会签订“澳大利亚浙江大学校友会——佛山市人才驿站”共建合作协议。按照协议,各方将围绕政策宣传、人才引进、创业服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拓宽海外引才渠道。去年,佛山举办第一届“链接未来趋势——城市产业互联网思想研讨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佛山市博士后工作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东航表示,当前佛山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工业结构深度调整和“爬坡、换挡、加油”的关键时期,要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先机、抢得主动,就要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聚集更多的人才。“佛山要充分发挥澳大利亚浙江大学校友会在招才引智方面的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放眼全球,招纳贤才。同时也希望专家积极为佛山企业转型升级建言献策,为佛山经济社会发展问诊把脉。”张东航说。
9月4日,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佛山)(以下简称“佛山基地”)顺德发展中心签约揭牌仪式举行。该中心依托顺德区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建设管理,是佛山基地成立的首个区域中心,将通过研究生联合培养,进一步精准服务顺德区企业创新发展。
为顺德企业培养留得住的一流工程师
“目前顺德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772家,几乎涵盖顺德所有产业。如何进一步发展,顺德发展中心将会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与桥梁。”顺德区高新技术企业协会首席会长黄掌欣表示,成立顺德发展中心,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企业与基地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进一步促进广东省高校人才、科技资源与顺德高新企业的有效结合。
顺德发展中心成立后,将参照佛山基地建设标准建成区域性政产学研创新平台,为顺德企业培养留得住的一流工程师,推动校企协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下一阶段,佛山基地将积极联动教育、科技、工信、人社等部门,争取更大的协同建设效应和协同创新成效,培养更多佛山产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除了在高校落实基础课、专业课外,研究生还有企业双导师,并增设岗前衔接课程育人,促成校企育人无缝对接,实施精准育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长、佛山基地中心主任郝志峰表示,未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将坚定根植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的办学思路,积极响应省、市对学校培养一流工程师和企业家的殷切期望。
佛山基地已联合培养工程类研究生920名
为支撑地方创新驱动发展,2015年,广东省教育厅、佛山市人民政府共建佛山基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作为佛山基地日常管理中心,在广东省教育厅和佛山市教育局领导下,依托佛山产业优势,不断探索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途径,目前已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8所省内高水平大学、92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佛山基地联合培养工程类研究生920名,近50%的研究生选择落户佛山。
揭牌仪式现场,广东省教育厅学位办主任、研究生处处长、科研处处长吴宝榆鼓励高校、企业积极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通过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佛山产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撑。“省教育厅也将为基地提供更多支持与保障,为企业、高校建好沟通桥梁。”
近几年来,佛山基地不仅培养了佛山市制造业急需的一流工程人才,而且以研究生联合培养为纽带,将众多高校导师、实验平台等创新资源引入企业,累计帮助解决企业技术问题1600多项,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23项,协助引进创新团队5个,导师和研究生注册成立公司2家,助力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带动提高企业生产总值超过亿元。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