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十五章 怀道之人
详细内容

第十五章 怀道之人

时间:2020-02-06     人气:1305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

第十五章 怀道之人

1.【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2.【注解】

上章教导世人如何寻找大道,如何入道,并给予了印证。这一章教导世人如何找到怀道之人,如何识别明师还是邪师,如何识别贵人。修行最好的办法就是遇见善知识。如果遇见好的老师点拨一下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师传,这样可以印证弟子是否有缘分接受师傅的绝传。古代讲究传道授业解惑,其中首要是要传道。不管是中医、武术等,还是修行都需要重视师道。古代尧帝舜帝把帝位禅让给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这是非常的罕见和不可思议的。他们并不是没有亲生儿子,但是可能还是觉得没有很好的德行,不是上天所定的天子,不能得道就没有传给他们。实际上以前的得道的君主是非常地辛苦的,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物质享受,只是为了世人谋福祉,这样的皇帝有谁稀罕呢?只有那些大公无私,品德高尚的人才愿意这样付出了。如此可见古代先王的良苦用心。此章教世人修行方法,教世人如何寻找贵人,寻找怀道之人。有志于修道的人要擦亮眼睛去发现了。


后世学人想寻找好的老师,老师何尝不想找到有根器的学生呢?一般来说只听说大道被人取法学习,没听说主动要求别人来学习。只听说人们前来投师学道,没听说老师主动上门教授大道的。佛法和世间法一样,也是来学不闻往教。有一些学佛修道的人,逢人便说佛法,遇人便说道经,可能适得其反。可能确实是觉得佛法道法是好东西,想向别人分享。对于听着的人,有一些是在看笑话,有一些有缘人可能比较感兴趣,有一些人在虚假恭维,如卖死猫头,一毫没用处。祖师亦云,说法不投机,终是闲言语。如果没有能够遇到有缘人,说法别人不能够理解的,也不能够受益。


佛陀曾经说过,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在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的沙子那么多。很多人为了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打着道、佛的幌子,到处招摇撞骗。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要认识真正的老师,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有一些没有炫耀神通的得道高人,世人可能未必识得。大道衰微到了极点,如何挽救世道人心,需要弘扬真正的经典了。人们连自己的真心都未曾识得,对自己都未曾真正的认识,更难谈得上认识怀道之人。如果能认识自己,认识自心,就找到了怀道之人,也就是说自己也成了怀道之人。在古圣先贤中可以列出许多熟悉的名字,老子、庄子、陆九渊、王阳明、诸葛亮和刘伯温等,这些都是怀道之人。可是当今世界,平常生活里,如何找到怀道之人呢?佛家讲,皈依法不皈依人,以佛教经典作为修行的依据,这样风险更小些,因为这些经典是指定真实的。


(1)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古代善于修道的人,其内在的境界玄妙无法形容,在外人看来似乎又高深莫测。正是因为不知道怎么样来识别,所以这里才勉强进行描述,方便世人识别真正的怀道之人,找到明师指点,也避免世人被邪师蒙蔽。上古时期的善为士的人,并不仅仅是个读书人,而是专治道业,在学问、智慧和道德等方面都达到身心和谐自在的程度,起码是明心见性的人。在上古时期人心更加的淳朴,得道的人更多。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当今世人物欲深重,天机自然就浅了,很难见到天机。其实并不是大道有多么的玄妙,不可言说,而是人们由于尘垢的覆盖,让人们看不到真心所在。世人不识大道,自然也不懂得得道的人。正因为人们对于得道的人不可识,最难形容。特别勉强为之形容,只能是通过善士的外在表现来形容罢了。


(2)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


豫若冬涉川。得道的人犹豫不决的样子,如同冬天涉水过河一样,对什么事情都谨小慎微。“豫”,下不了决心的样子。怀道之人知道未兆易谋,如果只是在事物的兆头就及时处理可能还来得及。如果已经到了很深的程度,可能就没有回天之力了。扁鹊见齐桓公的故事大家都听过的,如果齐桓公能够在病的初期就重视起来,也不会失去生命了。怀道之人深知天道的报应,丝毫不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得道的人处事如履薄冰。并不是因为胆小怕事,而是发自内心不想违背天道。得道的人可以说没有太多可以畏惧的了。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得道的人,对名利等都看透了,就会宠辱不惊了。犹豫,走动不能向前前进的样子。冬涉川,是不敢冒然轻进的意思。


犹若畏四邻。 怀道之人不敢轻举妄动,犹如害怕自己的一举一动被四周的邻居看到一样。世人往往在公开的情况下,不敢做什么过分的坏事。如果是别人不知道反倒敢在背后做些坏事。老子曾经劝诫孔子切忌在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很多聪明人惹祸差不多置于死地,就是因为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如果三个人知道的秘密就不再是秘密了,传到所议论的这个人的耳朵里可能会添油加醋的变了样。得道的人懂得慎独,不管做什么都似乎被邻居们看到似的。人在做,天在看。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尧帝为了考察舜帝,把自己两个女儿下嫁给他,考察他是否慎独,是否会因为迷恋女色就放弃了许多事情。得道的人处事考虑周详,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做到从容不迫。


(3)俨若客。涣若冰将释。


俨若客。怀道的人,不管是独处还是与群居,都非常的谨慎慎重,如同到别人家做客一样。言语和行为都不敢放肆。他看似客人畏惧害怕主人那样的小心。他内心对天道有敬畏之心,并非是真的胆小。怀道之人谦退不敢向前,像充当宾客一样,很庄重的样子。


涣若冰将释。怀道之人的气度,暖气融融,可亲可爱,心开神悟,就像冰将要溶解一样。怀道的人法喜充满,对自己内心的真知充满欢喜和信心。佛说世间有五种毒最厉害,分别为贪心、愤怒、愚痴、自满和怀疑。这五种毒侵害和冻结了人们的真心。怀道之人这些毒素逐渐的清洗,如同坚冰即将涣散和融化一样。


(4)敦兮、其若朴。


敦兮、其若朴。怀道的人内守精神,外无文采,似乎并不擅长辩论,并不会像一些作家那样文采奕奕,而只是朴实无华。怀道的人在世人看来,很敦厚朴实,没有任何的造作。孰,为敦厚的意思。朴,无文饰的意思。怀道的人很敦厚朴素,不被尘世所污染。圣经中说,猎人去抓银鼠的时候,在它的洞里撒了煤灰。它不想自己洁白纯净的毛被弄脏,即使被猎狗抓到,也不愿意回到洞里。连银鼠都这样爱惜,何况怀道之人呢。


(5)旷兮、其若谷。


旷兮、其若谷。怀道的人虽然外表看着比较敦厚质朴,可是内心却无比的宽阔,如同空旷的山谷。旷,为宽大的意思。谷,为空虚的意思。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怀道之人不仅仅能撑船,而且不知道其内心有多广大。雨果说,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这里通过大海和天空来对比,说明人的内心的宽广。如果能懂得自己的心灵,明心见性了,就能够领悟大道了。


(6)浑兮、其若浊。


浑兮、其若浊。形容得道的人的行迹,泯然众人矣。怀道的人和大家看似没有什么分别,普普通通的样子。不自以为尊,并不标榜与众不同。怀道的人可能修行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了神通了,可是不轻易示现给别人。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学了神通之后,喜欢在众人面前示现,他的师父非常的生气,就把他赶出了山门。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是教导自己的弟子不要随便的示现神通,误导了众生。神通只是副产品而已,真正的是通过修行获得大智慧,能够得到解脱。浑,与混相同的意思。是说和光同尘,得道的人没有将智识炫耀于外,让人们看到自己的聪明才智。没有得道的人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聪明,就怕别人以为自己很愚钝。唯独有道的人,内在是光明的,可是并不向外炫耀。正所谓众人昭昭,我独若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圣人处在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的状态,并不一定要锋芒毕露。得道的人和浊世混融在一起,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7)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前面一句老子刚说完怀道的人在污浊的尘世,与世人混同了,似乎也跟尘世一样污浊了。这里怕世人误解了,接着进行解释了,而且教导世人入道的功夫了。圣人似浊非浊,并不是真的也跟着世人不断地造业了,而是出淤泥而不染。老子因而慈悲众生,问,谁能够在浊乱的尘世之中,恬退自养,静定持心,慢慢的让妄心像浑浊的水一样沉静下来呢。心念如同流水般绵绵不绝。如果心水浑浊,就当以静定治它,慢慢就变清了。正所谓如澄浊水,沙土自沈,清水现前,这在佛家称为初伏客尘烦恼。不能顿了,因此叫徐清。佛陀有一次在河边口渴了,阿难从河中打了碗河水上来,可是那条河恰巧有象群经过,河水非常的浑浊。阿难说,师傅算了,到下一条河的时候我再打清澈的水给您喝吧。佛陀说,不用,你只需要把浑浊的水放置一段时间,让河沙沉下去就能够喝了。佛陀顺便给阿难讲,人的心也是一样的,平时妄想纷飞,只要慢慢地顺其自然,妄想杂念就会销声匿迹,不要强制压制念头,心自然而然就清静下来了。


老子又问,孰能安以久之徐生。谁能长时间的安静自守,在内心静定之中,行住坐卧都是在静定中,这样能够慢慢的焕发新生。浑浊的水安静下来就会澄清一样,我们的心亦是如此。有哪位得道的君主能够让国家慢慢的安定下来,焕发出新生呢?春秋各诸侯国纷纷争夺城池,处于不断地战乱之中。可是又有哪个君主能够耐得住性子修养自身的德行,怀柔远方的诸侯和百姓呢?假如有怀道的君主若此,世人趋之若鹜,就会像众星拱月一般围绕在周围了。老子在这里也是教入道的方法。


(8)保此道者不欲盈。


保此道者不欲盈。老子嗟叹至此,才教后世学人以守道的方法,保此道者不欲盈。心动如同前面说的风机,越鼓动妄念越多,绵绵不绝不断地攀缘。内心就不处于空虚状态,而是处于盈满的状态了。我们有形的身体如同心灵的容器,属于阳。我们无形的心灵属于阴。如果心灵不虚空,就难以启迪智慧,了脱生死了。碗有形的部分属于阳。碗无形虚空部分属于阴。如果没有虚空,装满了东西,如何再装水呢?圣人老子深知大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在此劝诫世人不要追求盈满,如果不知止足就可能引来灾祸了。老子文法多注意韵律,不仅为怀道的真言,而且非常的优美。因为清,生,盈,成和能成韵律。如果说徐动,徐应,那么就不能形成韵律了。世人只知道被物欲牵着鼻子走,不知道止足。殊不知天道忌盈。满招损,谦受益。王公贵族,黎民百姓,各有各的命。并不会分三六九等,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在人格上面是平等的。每个位置都对等着相应的德行,例如君王的位置,其德行就要很高了。如果德不配位,必遭其殃。易经中也是逐级的变化的,不能够一下子变为九五至尊。如果世人对世上的贡献没有那么大,没有太多的奉献,而在享受高官厚禄,就要感到危机和不安了。多做善事就会增长福报。


(9)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正是因为不喜欢盈满,才能够安心守旧,不喜欢去追求新成的名利。如果能够安心守旧,就能够隐匿荣光。如果喜欢追求新成的人,就以功名为贵。旧的物件叫作敝。凡是旧的物件,最为持久,能够奈风霜磨折。新的物件,虽然一时鲜明,不久便见损坏。俗话说糟糠之妻不下堂,人不如旧。世间为颠倒众生,人们都在积极向外拓展新朋友,却鲜有用心关心那些老朋友。世人把最客气最温暖的的话都给了外人,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反而冷言冷语。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世人可能会以今为贵,不断地追逐,认为当今世界高度发展一定比古代高明。这里明白的告诉世人了,可能实相并不是这样的。世人可能会看旧的当做新的,而把新的当做旧的了,有没有这种可能呢?可能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了。我们返回古始之道,焕发了每个人自性的光芒,可能一下子都不认识自己了,这似乎是全新的一个认识了。旧的就变成新的了,反而以前的固有的束缚成了旧的了。佛家经常用生锈的铜镜来比方我们的真心。我们的修行如同在不断地打磨自己的心境,越磨越新了。一边在磨心镜,一边可能还会造业,有生成新的污垢了。如果造业的速度快于磨的速度,那只会遮得越来越厚。如果磨的速度快于造业的速度,锈迹就会越来越薄,正所谓日新日新日日新,总有一天透出亮光。人们常说虚心使人进步。虚心就会把心境的锈迹磨少了一些,越虚心锈迹越少,就会不断地进步了。不盈满的人,不追求功利,自然造业就少。能够守旧,没有新生成的污渍。怀道的君主能够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而不会攻占别国拥有新的城池。如果不务于道德,有了新的城池不一定就能守得住,还不如守着旧的城池了。老子说世人多贪好盈,虽然一时春风得意,可是一旦祸及,连本都有失去的危险。只有得道的人,能够知道止足。虽然没有新成的名利,而在我也有现成的好处,可以常常得到而不至于失去它。汉代的张良子房,在帮助刘邦建立了不朽功勋之后,激流勇退,隐居深山,辟谷养生。因为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鸟弓藏;敌国破,谋士亡”的道理,才得以保全性命。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