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
1.【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2.【注解】
上一章圣人老子刚讲完万物自然宾服于大道,不需要任何的强制措施。江河也不需要堵截就自然流向了低洼的巨谷。财富不需要强制追求就能够流向了有福报的人。百姓如江河中的水,不需要教令就臣服于有道的君主。心念的流动如同江河中的水,不需要强制就能够臣服于一句佛号,入于静定了。上一章有一个自己的自字,这一章顺着这个意思,圣人老子劝诫世人要自知,自胜等。由此可见这两章是很连贯的,并没有什么杂乱的感觉。教导世人以守道的要旨,直指人心。追求大道并不在它物,也不在他人,而在自身,在于自心。如果能够知道自己,就能够知道大道,这是不是很神奇呢?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
古希腊特尔斐神庙上刻着一句著名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在特尔斐神庙,七位智者一起写下的共有600多条神谕,但最著名的就是这一句。认识你自己这句似乎简单明了的话,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秘密呢?在古代,它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是人类在地球上最接近神明的地方,是天堂与大地相接的地方。人们可能打死也不会相信自心为最接近神明之处。古希腊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源泉。为什么先哲智者们会选择这一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得神谕镂刻在神庙的墙上呢?难道大道至简,就真的如此的简单吗?透过字面的意思,必定有其深刻的意义。只是人类被物质世界的表相束缚,未能够认识和体悟其真正的含义。
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可能是因为不认识自己,对自己不了解造成的。人类最不了解的是自己,人们从镜子中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影像。一生从未见过的就是自己的真实面貌。我们可以从古老的希腊神话中得到一些启迪。古希腊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孕育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著名的哲学家,这些圣人还深刻的影响着后来的哲学家,例如康德等。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庇比斯城的人民得罪了天神。天神震怒,在庇比斯城的土地上降下一个名叫斯芬克斯的女怪。她背上长着翅膀,上半身是美女,下半身却是狮身。她向庇比斯城的过路人提出一个谜语:“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两只脚走路,晚上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的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对于这个奥妙费解的谜语,过路人没有一个猜中的,全被斯芬克斯吃了。庇比斯城人陷入一片恐惧之中,随时都有被女妖吃掉的可能。聪明勇敢的俄狄浦斯会见女妖,猜中了女妖的神秘奥妙之谜。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他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单从古希腊神话的字面意思来看,这个谜语并不难,对于普通人来说都很容易想到,那么古希腊的先知们给我们留下的神话的深层的寓意是什么呢?人类最难了解的是自己,如果不了解自己就会被神话中的女妖吃掉。人类一直在用各种方法探究世界的各种事物,唯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然而什么才是真正的了解自己,了解自身呢? 认识和了解人类自己对挽救人类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么?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如果能知人好恶可以称之为智。知人善用的人,可谓是能察贤愚,明辨是非,赏罚分明。俗话说日久见人心,把人识别清楚还是不容易的。曾国藩为此还有一本专门的书《冰鉴》。世人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明于责人,必昧于责己,一般严苛的要求别人,却对自己很宽容。带兵打仗,身先士卒才能够激起将士的斗志。治国安民,君王应当作出表率,百姓和群臣当效仿。知人者,这是知于外。自知者,这是明于道。智者,虽然知人但是却不能做到知己,虽然能够知外但是却不能知内。明者,内外通明,既能做到知人也能够知己。
自知者明。如果人能自知善恶,能够反听无声,内视无形,可以称之为明。虽然知人者为智,不如自知者明。春秋时期,晋国曾经有个人叫谷雍,非常聪明。有一天,他在街上闲逛,突然指着一个人说他是小偷,抓起来审问,果然是盗贼。当时晋国正值饥荒年,国内盗贼猖獗。国君于是让他负责捕捉盗贼。大夫羊舌职知道后说,能够看到深水中鱼的人不详,能查出躲在暗处的人容易遭殃,谷雍死定了。此话说出去不过三天,谷雍就在郊外被数十名盗贼所杀。因此说聪明而明察秋毫的人离死很接近了,因为他喜欢议论人。见识广博而又明辨的人会危及自身的安危,因为他会揭发别人的缺点。因此,这就是为什么像苏格拉底和杨修等这样的人遭人嫉妒、得罪别人甚至连性命都不保。苏格拉低因为老是揭发聪明人的短处,结果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老子劝说孔子,去掉自身上的骄气和欲望,去除身上所谓的智能和学识,就近乎于道了。庄子是这样解释自知者明的,所谓能见能知者,并不是见人知人,而是自见自知而已,自己见到自己的自性而已;所谓能闻者,并不是听到别人,而是听到自己的心声而已。假使能够自见自闻,可谓是自知者明了。君主和贤臣都是见道的人,才能互相相知。世人所谓灵魂伴侣,双方都要回归认识自心,才能够称得上灵魂伴侣,如果一方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如何算得上灵魂伴侣呢?大家都要以道心为基准,如果是迁就讨好对方,与对方同好恶这顶多只能被称之为臭味相投,而不能称为知音。所谓曲高和寡,高山流水觅知音。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鼓励年轻人多听听自身的声音,听凭自己的直觉去选择自己爱做的事情,选择自己心爱的恋人。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胜人者有力。世间凡足以胜别人的,有强力才能够获胜。但是强梁者必遇其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银行间竞争不断,反而突然杀出了个互联网金融。世间万事万物,一物降一物。再强的人都会遇到更强的,或者遇到他的克星。古代的五行,相生相克,不无道理。项羽是秦末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斩杀郡守崛起,举兵反秦。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如三十六计中上屋抽梯计策一样,大破秦军,后来率军入关中,威震海内。但是后来被刘邦大军围困绝望的时候,留下了千古绝唱: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但时局对我不利啊,乌骓马跑不起来了。乌骓马不前进啊,我该怎么办?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英雄和美人,宝马良驹,如此的凄美,震撼人心。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被韩信打败自杀,年仅30岁。项羽兵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假使项羽如同曹操一样,经历赤壁之战的打败,仍能忍辱负重,厉兵秣马,卷土重来。即使项羽再强,也会遇到他的对手,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把他击败了。这也是柔弱胜刚强的一个例证。
自胜者强。胜人者,不如自胜者强。然而物欲对自性的伤伐,绝非敌国对本国的伤害可以比拟,虽然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国家而言,但是如果能够克服物欲,这算是真强。如果仅仅是克服敌国还不算是真强。物欲对真如自性的危害是非常的深的,如果能够克服物欲,就能够教导世上千千万万的人克服物欲,就能够消灭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了。如果仅仅能够如同孙武、孙膑和吴起等那样能够力克敌国,虽然也是强者,但是远不如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人强。能够消除自身的欲望和业障,证悟大道者,可谓是真强。如乔达摩悉达多太子、慧能法师等都是真强者。君子圣人以和的态度待人处事,但是也不随波逐流,外圆内方,有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待人处事中正独立,不偏不倚,不卑不亢,不刻意为善,也不刻意造恶,这才是所谓的自强不息者。
知足者富。如果君主能够知足,不为物欲所束缚,就能够真正的富有了。如果世人能够知足,不是无限制的追求物欲,就能够富足了。自性之中具足一切,只是世人不知道罢了。凡贪得无厌者,必然心里感到不满足。如果真的感到不知足,虽然尊为天子,身居高位,位高权重,美女财宝应有尽有,但是却想尽办法厚敛以殃民。夏桀和商纣王等在历史上都是出了名的贪得无厌的君王。夏桀在位时,内政不修,外患不断。夏国进一步衰落。延续了400多年的夏朝,更是德政衰败,民不聊生,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悔改,骄奢淫逸。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宫女饮酒作乐。据说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虽然贵为侯王,仍然不知道满足,看到别人的城池和土地就流口水,必务强兵而富国,不肯止息干戈,不肯马放南山。当然,必要的防务是需要的,但是如果一味的为了拓展自己的疆土,而对外征伐不休,对内横征暴敛,那亦不足取。即使有金山银山,但是还是觉得不够多,欲望还是得不到满足,这样就虽富而不富了。
(3)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强行者有志。强志,好过于人,什么都喜欢争强好胜,甚至连口头上也一定要争得个输赢,此种人未为真的有志。只有强行于道德的人,才是真的有志。身体力行,对大道深信无疑,精进不断的人,为真有志者。
不失其所者久。如果不失去自性的人就会长久了。如果失去道德的国家就会长久了。如果不失去道德的君主就会长久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论治国安民,当以道德为政,仁心爱民。譬如北辰,北极星一样,只要北极星安居自己的位置,守着天道,众星就会自然地围绕在它的周围。只要为人君者能够奉行道德仁义,就能够使万民安居乐业,使群臣百姓自然地围绕在他的周围,四方来朝。你可曾见过北极星命令众星围绕着它吗?所者,如北辰居其所之所。这里所说的是人的本性。如果君主居其本性,施行仁政,就能够守道而安民。北辰之所,为虚空的大道。众生之所,为本性。孟子言“今之言性者,故而已矣”,是说在孟子之时,识先天本性之人如白昼的星星,非常的稀有。世人谈论的性,讲的只是后天之习惯,而非先天的本性。本性无有不善,而习性有善有不善。粗略言之,“故”即旧的所习。也可称之为“惯”。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其实性相同而不是相近。正如慧能法师说的,人有南北之分,而佛性没有南北之分,四海之内,每个人的本性是一而不是二,是相同而不是相近。如果想要闻道,只需要反求诸己即可。
(4)死而不亡者寿。
死而不亡者寿。回归自性如同死了一回了,但是却并不是真的死了,就能够长寿无疆。佛陀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进入了涅槃的境界。之前的小我已经瓦解,已经死去了。焕发出了新生,大我和大爱诞生了,这就能够长久了。大我为朴,小我为器,散朴可以为器。兵家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说法。如果能够回归自性,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就没有怨恶于天下,就能够长寿没有危险了。死,生之根。生,死之根。世人求生之厚,以为物欲能够养生,反而伤害了自家的性命。可以说生,死之根。世人嗜味养生,什么都敢吃,鸟兽鱼虫,互相吞噬。世人希望通过美味佳肴,以希寿考,殊不知厚味腐肠,谁见其寿呢。佛祖教授弟子,日中一食,过午不食,以素食养生养性。当今世界慢慢回归素食,网传李嘉诚投资素食公司了。殊不知只有养性恢复本真,返璞归真,化为真人,入于不死不生,无生法忍之地,此所谓死而不亡者寿。道家陈传老祖睡功一睡三年,化为真人,这就是死而不亡者寿的例子。
第三十二章 万物自宾
1.【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2.【注解】
上一章圣人劝诫君主不以兵争强于天下,不以严刑峻法治民。这一章劝说天下的君王应当守道无为,奉行无为之治,万物宾而四海服,天地合而人民和。
圣人老子劝诫君主治理天下奉行无为而治。如果工匠经常变换职业就会荒废技艺了。如果劳作者经常变换劳动场所就会失去之前积累的劳动成果了。如果经常跳槽换来换去,就没有什么积累了。修行如果今天换这个法门,明天换另外一个法门,就可能收效甚微了。爬山如果爬一会就换一条路,可能一直在山脚下打转转了。一个人劳作,如果一天缺勤半天,连续十天缺勤就相当于失去了五个人的劳动成果了。如果一万个人同时劳作,每天缺勤半天,十天就会失去五万人的劳动成果了。既然如此,如果变化职业的人越多,变化劳动场所的人越多,变化的越频繁,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就越大了。变化职业需要有个从新手到熟手的过程,也需要有个时间的过程。变换劳动场所可能会造成缺勤,等待到新劳动场所劳作。如果君主变更了法令,利害情况就会跟着发生变化了。利害发生了变化,百姓从事的劳作就发生了变化了。役使大众而经常发生变化就会收效甚微了。如果收藏大的物件而经常搬动它们,就容易损伤了。如果蒸煮小鱼而经常的去搅动它们,就没有好的光泽了,可能都不能成条了。如果治理大国而经常变法,那么老百姓就会苦不堪言了,不知何去何从了。如果作为管理一方的大臣,经常地人事变动,每一个人的执政理念都不同,没有延续性,也会劳民伤财。这么看来,君主贵在清净无为而治。
大道虽然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也没有什么名字,更没有什么名望了。大道虽然朴素且小,可是天下的人却不敢怠慢它。可能得道的人知道大道的分量,不敢丝毫怠慢,有敬畏之心。世人可能还不知道大道如何,可能会怠慢了大道了。大道对于世人来说有很多的帮助,一点都不假的。
(1)道、常。无名。
道、常、无名。大道没有什么形象,没有什么声音,也没有什么名字,可是却是亘古长存的。前面的章节也有劝说恢复古始之道,以古御今。常为终古不变的,无常是瞬息万变的。佛家讲世间万事万物无常,人生无常,旦夕祸福。常中有无常,无常中有常。常和无常互为阴阳。命运似乎很无常,有预料不到的悲欢离合。命运就像打麻将,抓牌可能是要靠缘分,要靠命,可是打牌还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命运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的命无法选择,出生的家庭背景等,这就是我们的命。可是修行却能够改变我们的命运。了凡四训中的袁了凡,大师给他算命说命中无子,53岁归天,连报到的年月日时都给告诉他了。大师毕竟是大师,给他算命分毫不差,说的许多事情都很应验了。有一段了凡先生比较迷茫,觉得一切都是定的了,再努力也没有什么用,干脆就什么都不干了。有缘遇见一个禅师,点拨了他,他从此就开始了改造自己命运的行动了。大道关键也是要行动起来,道字下面有一个走之旁,也是要注重真修实证的。他给自己定了目标,要在一定期限内,做满多少件善事,慢慢的他的命运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原来人的命运是可以改造的,他也觉得不可思议,就把自己的经验写下来给自己的子孙。世人的命运可以说是常的,大师一看这个人的秉性,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都能够看的八九不离十。遇见什么事会什么选择都会算得到的。可是如果不按常理出牌,如果加强了修行,做善事改造自己的命运,大师就算不准了。如果原本的福报比较好,可是却不断地做恶事,可能命运就会不好了,大师也算不准了。世人很相信风水,可能最好的风水在自己的内心。如果心向善,风水就好。如果心向恶,风水就不好。人们说生命无常,其中也有常,要不算命大师就算不准了。生命无常,旦夕祸福也的确无常,人的命运有时也得随缘。佛家说无常迅速,人生如同少水鱼,去日无多,斯有何乐,没有什么好贪图物欲的。我们每个人如同池子里的鱼儿,按照每个人一百岁寿命来算,也不过三万多天。池子中的水三万多天就会流干了,流干了就意味着池子中的鱼会死去了。时间一刻都没有停息,不管是我们睡觉,还是工作的时候,水都在不停地流。我们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了的。人们要修行、悟道要趁着自己年轻时候。无常迅速,可能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修行,还没有来得及给世人,给家人留下什么就稀里糊涂的离开了。科学家用量子力学来研究微观粒子。量子力学有一个测不准原理,不可能同时准确地测得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也就不能用轨迹来描述粒子的运动。科学家都喜欢确定的东西,预测到丝毫不差,而且要具有可重复性,某年某月某日,某个事件会精确的发生,这是科学家们最喜欢的东西。可是微观粒子如同上帝在掷骰子,似乎完全没有办法精确的预测到。
(2)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大道虽然朴素无华,连名字都叫不上来,但是天下的人不敢小瞧它。当得道之君周文王起于边陲小地方的时候,有谁敢小瞧他呢。商纣王把他关在了羑里。如果没有关在羑里,也就可能没有了周易。也可以说羑里是周文王的福地。吕不韦被贬到了蜀地,后世有了《吕览》。也可以说蜀地是吕不韦的福地,可以远离朝廷的是非,给后世子孙谋福祉。怀道的人朴素,没有什么权利,也没有什么金钱,可是天下人也不敢小看他们,更应该怠慢他们。当种子在很小的时候,有谁能够小瞧它呢,看似柔弱有着惊人的力量,能够破石而出。朴,是譬喻无名,也呼应了前面的话。木材未经雕刻成器皿,称之为朴。如果制而成器,就有名字了。世俗的人如果在未觉悟之前,追求物欲,心跟着根器在走。而不是六根跟着心走,追逐世间万事万物的表象。以名为大,而以无名为小。就像计算机软件面向对象编程,最顶上一个根类也是比较抽象的,但是可以衍生出很多的对象。真正的道,对于世俗的人来讲,大多数人都是听而付之一笑了事。世人不解朴的真意,称之为小。这也是大道的自谦之说。世人贵名利,对朴素纯真的道视而不见。大道虽然朴、小,但是生天地万物,为天地万物之本。即使是愚夫、愚妇,也能够尊道,天下不敢臣。
(3)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如果侯王能守道无为,百姓当不远万里来归附,万物将自宾服从于德。假若侯王不能守道,那么天下纷乱,民不聊生。如果侯王能守道,万物自然宾服,根本就不需要借用兵力、武力征服天下。然而兵者、凶器,未必能够宾服一国。这里也呼应了前面两个章节,不用崇尚武力和严刑峻法,外力无法征服天下人心。如果侯王能够守道,能够施行仁德,臣民自然就会臣服。用武力虽然能够征服一人,但是连一个人的心都征服不了,更何况能让一国的君臣民内心诚服呢?周文王、姜太公都是怀道的人,一万年才有的明君,遇上一千年才有的贤臣,是非常的难得的。当然明君也会选择贤臣,每个世代都有贤臣,只是看君主会不会选择了。就像心为人主,心可以选择是随着欲望走,还是减少欲望。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如果不能守道,而是尚武用兵伤一国的祥和之气,必有凶年。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气数。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气血。如果社稷的气比较顺,百姓没有什么怨气和逆气,社会就安定。如果人的气比较和顺,经络比较畅通,身体就会健康长寿。天地也有天气,如果天气比较顺,风调雨顺就五谷丰登,社会就太平了。可能归根结底有些天灾还是人祸来的。人心向善就能够感应上天,风调雨顺。如果人心向恶就会感应上天,就会有报应了。七十年代我们国家的领导人相继去世,相近的时间也发生了唐山大地震。天地回转,日月流逝,五星难以聚合。在天有五星,在人有五脏,这也是相互对应的。如果天上有六星,可能人就会有六脏了。汉元年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汉代流传下来的织锦上这样的记载: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知道五星对中国有利了,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国旗选择了五星红旗了。科学史家推算出,在30余年后的2040年9月9日,将会出现罕见的五星聚会天文奇观。天文考古学家、美国学者班大为在他研究中国古代五星聚的重要论文里,曾激情地说过,伴随2040年9月五星聚会奇观同时到来的,很可能是中国再次走向繁荣和富强。可能不仅是中国,而是中华博大精深的文明给世界带来集体觉醒。中华文明是守道的文明,不是给天下带来威胁的文明,而是能够有利于人类的文明。如果以道服别国,以道服臣民,不但万物来宾。天地和气致祥,相合以降甘露。天地互为阴阳。天中有地,天上也有许多类似于地球的星球。地中有天,也许地球内部也别有洞天?天地相合而甘露降,天下万物滋养。父亲为天,母亲为地,天降雨露而能够生育子孙。如果天地不和,阴阳不协调,将酷旱大涝,民不聊生。
民莫之令而自均。天降甘露,不需要天地教令自然就均匀协调了,滋养万物生长。君主的恩泽自然就会协调了,不需要可以人为的去划分。百姓不需要严厉的法令就能够自己安居乐业了。不用武力别国自然臣服了,如果德行足够的话就可以怀远了。不用严刑峻法,百姓自然就听话了,也不难管理的。百姓期待的并不多,只是能够吃得饱,穿得暖,能够和家人团聚的。内心不需要过分的控制和压抑,就能够自然归于平静了。如果刻意的控制,心性是逆反的,越想控制越控制不住的。
(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始制有名。前面讲大道无名。第一章也讲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超越了形象,超越了名相的,这是指大道。大道生天地万物之后,权且有了各种各样的名相。有了纲纪,制度,名字等,但是不能被这些外在的名相所束缚了。如果围绕着这些来转,以这些外在的东西来作为法令的准绳,这是舍本逐末的,很难能够实现天下的大治。始,这是天地之始,指的大道。有名,这是指万物。大道无名可是却能制于有名。大道无形却能制于有形。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大道生了有名的万物。世人面对万物就会有了情欲了。前面讲大道朴素,没有名字,又小。在世人眼里是小,可是在怀道的人眼里是大道。世人的双眼被无明覆盖了。偶尔有上等根器的人,可能会看到微弱的光明,可能会看到弱小的光明。有名的万物都是代表着情欲,这都是背道而驰的,可能会使得身败受辱,圣人老子在这里劝诫世人应当适可而止。君主和大臣欲望无度的话,所需的费用就会很多。所需费用多,征收的税负就多。税负多了可能贪腐就很严重。税赋徭役重,老百姓所得到的就少。老百姓衣食都无法得到满足,报怨社会的不公道,就没有任何廉耻可言了。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即使再严酷的刑罚,也无法禁止盗匪了。无名之朴,能够如此利国利民,只可惜侯王不能守无名之道而善用。如果散朴为器,才开始有名相。朴可谓本无名相,散朴为器,则有名相产生。
知止、所以不殆。世人如果在名利面前能够知止,就不会有什么危险了。大道无名无相,离语言和文字。且从无名无相而至有名有相。既已有名,而名又有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将不知其所止。庄子所谓从有适有,巧历不能得。从有适有,从名适名,是从有名相之物攀援,至另一有名相的事物。然而,大道生万物,如此攀援不断,终究巧历难以穷尽。虽然格万物,但是难以致知。世间积累了那么多的书籍,如何能够一本一本的全部格完呢。是否可以换一个策略,像苏秦当年花一年时间读一本书那样,可能反而能够格清楚了。清代乾隆的御医黄元御,酝酿了十多年时间,恍然大悟的时候,花了几个月时间把张仲景的伤寒论给注解了。张仲景的此部经典可谓是尘封了千年,没有人能够真正的得到真传。殉名者愈流愈下,逐末忘本。世人不知道回家,迷途不能知返。老子告诫世人说,夫名者,不可趋之若鹜而不返。世人循色遁声,见财色而趋之如骛。老子劝说世人将知止而自足。如果不知止足,就危殆而不安。知止就不会有什么危险了。对于个人身心修养也一样,如果心猿意马,追求物欲,身体也不会健康,不能增长福慧。
(5)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大道对应于天下,就如同巨谷对应于江海。不需要什么教令,天下就会归于大道。不需要什么法令,天下就会归于怀道之君。江河不需要强制的围追堵截,就能够自然的流向低洼的巨谷。江河需要像大禹治水一样,注重引导,就会自然归于巨谷了。心不需要强制入静定,自然的顺着心性,专心一志的念佛号就能够入于静定了。由这里而知大道在天下,为万物之宗,万法之源,就像川谷之于江海。然而江海所以流润于川谷,川谷无不归宗于江海。以譬喻道散于万物,朴散为器。万物莫不宾服于大道。道在天下,与人相应和,如川谷与江海相流通。大道生万物,然而万物之中,无一事一物不体现大道。人虽然为万物之灵,也是造物者所现。人只需要反求诸己,把自己搞清楚,道即搞清楚了。提醒侯王果真能守道,其效神速于此。
第三十五章 往而不害
1.【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2.【注解】
上章圣人老子教导世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能把大的看成小的,把小的看成大的。大道本为大,世人不识,觉得是小的。小道本为小,世人不识,以为是大捷径。这一章教导世人如何做到有自知之明。要坚守大象,也就是大道,就会平安没有什么危险了。世人被物欲所吸引驻足就有危险了。
如果要做到自知之明,就不能受物欲的遮蔽。人为万物之灵,顺承上天之明才得以视,顺承上天之明才得以听,顺承上天之明才得以智。如果看得过多的话,目就不能称之为明了。如果听得过多的话,耳朵就不能称之为聪了。如果思虑过多的话,就不能称之为智了。如果目不明,就不能分得清黑白了。如果耳不聪,就不能区分清浊之声了。医生诊脉的时候,内心要特别的安静。如果思虑太多,内心散乱就不能审查得失了。如果目不能分别黑白的颜色可以称之为盲了。如果耳朵不能分别清浊之声,可以称之为聋了。如果心不能审查得失,可以称之为狂了。如果盲了就不能避开白天的危险。如果聋了就不能知道雷霆的害处了,打雷都听不到了。如果狂了就不能免除人间法令的祸害了。心狂乱了不能审查得失,就处于危险的境地了。此部经典中所谓治人的方法,动静有节,省去思虑的消耗。所谓事天不用费劲聪明之力,不用智巧。如果费尽心机就会费神了。如果费神多了,就会盲了,就会聋了,就会狂了,灾祸也就不远了。
君主只需要守道,施行仁政,不需要受游说的各国过客的不利影响。开明的君主应当耳聪目明,明辨是非,识别哪些是贤才,哪些只是为了名利。春秋战国的时候,有许多自负的说客,在各国之间游走。今天暂时在这个国家做食客,把这边的民脂民膏消耗光,又甩手到别的诸侯国去吃食俸禄。细细玩味“乐与饵、过客止。”这六个字,可能有这层意思。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有很多粉饰为有道的人,自以为道德学问俱佳,游说列国诸侯。挑拨离间,游说诸侯用武力争雄争霸。实则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使得黎民百姓遭殃,生灵涂炭。他们却从中窃取利益。苏秦和张仪是典型的代表了。这一时的君相,看到这些人的言论非常的动人,觉得有利用的价值,就收养下他们,成为门客。收养门客的风气盛行,借机扩充自己的势力。但是门客只是在府上饶舌,有许多并没有真正的用处,虚耗国家的财力。这些门客只是谋求个人的名利,全然不顾他们的计谋言论为害于天下。老子在这里也把这个大的弊端给点破了。凡是作为门客的人,大多并不是本国的国民,只能称之为过客。
大道寡淡无味,物欲让人享受。然而圣人老子劝诫世人不要因为这样就舍弃了大道,选择了物欲。大道没有味道,听也听不到,看也看不见,尝也是非常的清淡无味,怀道的人不因为这样就不追求大道。世人只要看到物欲的诱惑,就会趋之若鹜。如同飞蛾扑火,怎么挡也挡不住。即使铤而走险,明知道是刀锋上的蜜食,都要舔一下。世人不知道什么最珍贵。有时候重口味的不一定就是好的。大道无色无味,不可捉摸,但是却是能够治国安民,能够保全世人的身家性命的。
大道虽然说无色无味,但是却可以衍生出五音、五色和五味等。声音不过五种,然而五音的变化就变化无穷了,可以演奏出许多美妙的曲目了。色不过五种,然而五色的变化,就会色彩斑斓美不胜收了。战略战术只不过有奇有正,奇正不断地变化就能够战无不胜了。计算机只不过有01的变化,就能够几乎虚拟出现实世界了。易经八卦只不过有阴爻和阳爻,然而就能够变化推演出天地万物了。一根竹管如果不开孔,吹起来虽然听似一个音,但是里面蕴含着五音。开了几个孔,就五音显现出来了,变化无穷,能够吹奏出美妙的乐曲。白色的太阳光以为就是纯色,但是里面蕴含着五色,就是这五色变换,人们看到美不胜收。可口的饭菜,里面似乎只有一种美味的味道,其实里面蕴含着五味,这五味搭配,能够产生许多美味佳肴,兵法也是如此。五星虽然只有五颗星,然而在天穹中不断地变化,就能够对应于世间的大事了。刘邦入关中,五星都在东方,有利于中原。
(1)执大象、天下往。
执大象、天下往。守大道,天下万民归心。治身如果能守道,神明归于己。前面说的巨谷可以说是大道,不需要什么堵截,江河会自己流向它的。大象无形,大象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用来代指大道。大道无名无相,无形无状,没有边际,可以称之为大象。大道无形,却能够孕育万物,有形万物无不宾服。怀道的人用无我对待世人,以大爱御天下,天下莫不往。因为怀道的人体悟到,万物本为一体,世间万民都为同体而出,有同体大悲心。怀道的人安居道德之所,而天下的百姓,如同众星拱月一样,自然就围绕在他的周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即称之为道。无形无相,因此称之为形而上。形而上学不为学界所理解,纷争不休。玄学以其高深莫测让人们望而却步。叔本华的关于意志和表象的论述,其中表象就是外界的象,意志可能就是大道吧?大道在西方有的称之为本体、意志或者Being等。世间万物被西方人称为表象。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自古以来,形而上学被看作一切科学的女王,但到了近代,它受到新兴自然科学的排挤和中产阶级先进哲学家的批判,逐渐成为弃妇。社会上普遍这么说形而上学,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然而这是符合真理的吗?人类理性的自然倾向是认识和把握宇宙整体,把握绝对完整的东西,因此不能取消形而上学。
人们将整个完整的宇宙切分为一片片来进行研究,分门别类,但是并不能够如此拼接出整个宇宙完整的图景。末法时期,人们愚顽难化,难以明心见性,领悟形而上的大道。自然对形而上学产生怀疑,也可以理解。但当今世界,天象变化,天人合一,世间的人们也会逐渐发生变化。人心思归,经历了追求物欲的阵痛,自然回归本心。货币金融经历了不断地变迁,衍生得五花八门,连西方的投资家们都不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了,自然回归货币之王黄金。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可能体悟了人的本心才能够体悟形而上的大道,才能体悟玄学。康德宗教哲学的核心问题是:“道德上恶的人能否且如何能够改过迁善?”。然而对于佛家来讲,并不是问题,因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再十恶不赦的恶人,只要愿意真心实意忏悔改过,都能够迁善。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但这个善并非善恶相对的善,而是非善非恶。亚当和夏娃在偷吃禁果之前,天真无邪,偷吃了禁果之后有了原罪。对于人的本性来讲,本性本善,只是后天的贪欲等污染,而越走越远。康德预测了人类由恶向善的前进和永久和平的实现,但他也意识到人类全球化历程的艰难,他将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中人的道德意识的觉醒。
康德的墓志铭上写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心物本来一元,天人本来合一,心中的道德定律并无固定的规则、定律和法则可以遵循,只是心静归根,归于大道。康德身高不足一米六,终身未婚,但康德家乡有个约定俗成的习惯,举行婚礼的新人都要向康德坟墓献上一束花。
(2)往而不害、安平泰。
往而不害、安平泰。世人都向往追求大道,就平安舒适了,没有什么危险了。君主如果守大道,国家就没有什么危险了。人心如果守大道,处于静定,就会长寿没有什么危险了。万物不需要刻意而为就自然宾服,万民不需要严苛的法令自然归附,没有任何的伤害,自然国安家宁,天下太平。对于修身养性,六根宾服于心,不奔流于物欲,自然身安而大寿。此所谓万物宾,而天地合,人民和。
(3)乐与饵、过客止。
乐与饵、过客止。乐之于耳,例如靡靡之音。饵之于口,例如山珍海味,都是有味而能够引起人们的欲望的。如果是靡靡之音就会扰乱人心,使得五脏向邪。如果是正音就会和五脏共鸣,对身心都有帮助。黄帝内经里有章节记载五音具体是入哪个脏腑的,对调理脏腑是很有好处的。饵,泛指美味的食物。鱼儿也会为美味的鱼饵而上钩,成为人们的桌上美食。音乐和美食,能够使过客止步。然而虽然暂止,而不能久留,因为用之有尽,曲终人散,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即使再美的音乐,如高山流水,知音不在,当不愿意再弹奏。再美的美味佳肴,总有酒欢人散的时候。
(4)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大道清淡没有什么味道。至味无味,伊尹为厨神,他论述烹饪跟治国是相通的。最好的美味是没有什么味道的。也不是绝对的没有味道,而是不可思议的。前面说山珍海味吸引了过客了,世人也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而已。我们被美味所吸引了,不断的享受,可是等到高血压等各种疾病纷至沓来的时候,我们开始懊悔了,为什么吃得那么多,什么都吃呢。假使谈论大道,它淡乎无味,不如美味的食物让人产生食欲。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大道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到。可以说虽然能够看得见世间万物,但是却是盲了。心被蒙蔽了,这样称之为真盲。心被蒙蔽了,这样称之为真聋。
用之不可既。大道使用起来的用之不尽。大道无形、无色和无味,不足以视,不足以闻。然而其道体虽然虚空,但是却有大用,不管是修身养性,还是治国安邦,都有用武之地。这里大象是大道的譬喻,假使人君能执大象(大道)以御天下,奉行施政以德,无为而治,恬淡无为,天下就会归心。虽然并没有声色那样能够取悦天下人的耳目,但是世人都会自然追随左右的。虽然没有货利那样,能够取悦天下的心志。但是天下归往乐推而不厌。当今世界,人们可以听、可以看的太多了,以至于扰乱人们的心志,让人们疲于奔命。人们可以追求的物质享受也非常的丰富,应有尽有。人们在悦耳目、悦心志的同时,也迷失了自己。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