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国之利器
第三十六章 国之利器
1.【原文】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注解】
前面的章节圣人老子劝诫世人要有自知之明,还有如何做到有自知之明,不能被感官牵着走。这一章教导世人如何做到微弱的光明。如果能够大彻大悟,彻底的自知之明还是非常的难的。如何做到有微弱的光明呢?如果要关闭它,就先要张开它。如果要削弱它,就先使它强大。如果要废掉它,必然要先让它兴盛。如果要夺去它,就要先给予它。如果能够知道这些可以称之为微明。君主当守道无为,不能将国之利器明示于人,如果轻易的争强好胜,就会招来祸害。
甲兵为国的凶器,也是国的利器。这是世人可以看到的。然而国之利器有世人看不到的,就是大道。土地虽然广袤无垠,但是假如好战就会民生凋零。邦国虽然安定,如果喜欢战争就会有危险了。人少凋零了并非保全的方法,使得国家有危险了并非是抵御外寇的方法。甲兵不可以全部废除掉,也不可以经常使用。农闲时节和劳作中间休息的时间,可以讲武练武,练习威仪。越王勾践在车上给怒蛙敬礼,就能鼓舞士气,成就霸业。徐偃王完全放弃武力,标榜仁德,国家很快就灭亡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越过练习不妄威仪,能够居安思危。徐偃王忘记了平时的战备,就有灾祸了。怀道的君主不轻易使用武力,即使是一开始统一天下的时候,也是兵不血刃,使用的怀柔政策,顺应民心。勾践轼怒蛙的故事,是说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打仗,将士斗志不足。恰好勾践的车下有一只青蛙蹲坐在雨里。这只蛙怒目而视,威风凛凛,于是勾践命令停车,行“轼礼”。表示对这只怒蛙的敬意。据说从此之后,他的军队逢战则怒,人人奋勇,终于打败强大的吴军。西周的时候徐偃王主张仁义不肯战,后来败逃。徐偃王临终说:“吾赖于文德,而不明武务,以至于此。”因此,武力仅是除暴安良的利器,但是不可轻易使用,但是也不能够全免,否则只能是纵人作恶。
什么是微明呢?什么是高明呢?什么是精明呢?胜极了必衰,阳极了必阴。阴阳本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宇宙有太阳,也有太阴(月亮)。这是宇宙间盈缺消长,循环往复的公例。大到天下的国家,兴衰成败,小到一事一物,没有逃出去的。所以极强盛的时候,就是极衰弱的起点。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老子称为微明,这道理真是极精微又极明的。这里谈到微明,下面试着讲讲高明和精明。有智慧就是明,聪明并不等智慧。古代豪杰动不动就称英雄,这个英就是明的意思。世人只能看到近的,只能看到眼前的,可是圣人能够看得比较远,就可以称之为高明。世人只能看到粗的,圣人能够看到细微之处,可以称之为精明。高明的人,譬如在室内看到的就有限制了,我们在这个火宅内如何看得远呢?只有登上楼阁就能够看得远了,登山就能够看得更远了。精明的人,譬如最小的物体,只有用显微镜去照它,就能够放大好多倍。精明又如粗糙的大米,如果去掉粗糠,又不断地打磨,就能够精白绝伦了。世人的心就像这粗糙的大米,如果能够把业障和污垢去除,就能够照天照地了。如果我们回归本心,就会摆脱无明,获得真正的智慧,就不仅仅是微明了。体悟大道,能够看清大道的方向,就像在暗室中看到了一丝亮光,这一丝亮光也不简单,能够带领我们找到回家的路,指引了方向。如果没有智慧之光,我们人类生活在一片无明,生活在几千年,几万年的黑暗当中,一智能除万年愚,一烛能除室内的黑暗。
(1)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如果要闭合,必然会开张。如果要走向弱小,就必然会让它强大。如果要废弃它,就必然要先使它兴盛。如果要夺去它,就必然要先给予它。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福祸难料也是互相转化的。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势极则反。阴极则阳,阳极则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福中有祸,祸中有福。阴阳变化,是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这些都是物势的自然规律。反而月亮本无圆无缺,现代的科学已经知道月球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圆的,只是由于围绕地球旋转,被遮住部分大小不同变化而已。人本无生无死,也只是人们认知的一种错觉而已。日之将昃,必盛赫。太阳将要下山的时候,必然会异常火红。月之将缺,必极盈。月盈则亏,满月之后就将变缺了。灯之将灭,必炽明。灯烛将要熄灭之前,必然会炽热明亮。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也会回光返照。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周朝衰微之后,诸侯群起,春秋战国战乱纷仍;秦始皇扫清六合,灭六国,统一中国;楚汉相争,刘邦得胜,建立大汉王朝;汉朝末年,枭雄并起,而后三国鼎立;经历战乱又归一统于晋。如此看来,人类的历史,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也是自然之势。当今世界,文化自然分化为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体系。东方代表阴,隐约难见。西方代表阳,比较明显。西方人讲二十一世纪如果要寻找健康到东方去。人的大脑可以划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为阳是今生脑,右脑为阴是祖先脑。祖先脑中记录了祖祖辈辈的遗传信息。东方中华文明凝聚了所有的精华,世界著名的预言家凯西曾经预言,文明的重心从西方移到东方。
(2)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柔弱胜过刚强。前面几句话已经讲了,如果要削弱它,必然使它强大。如果要夺去它,必然要先给它。如果要废弃它,必然使它先兴盛。如果已经处于刚强的位置,就会被削弱了,就要被废弃了,就要被夺去了。柔弱胜刚强,渊为鱼的利处。如果鱼儿跳龙门,争强好胜,不在水里面好好呆着,到岸上来,就会死去。水是柔弱之乡,鱼的长久之所。如果不小心浮出水面,可能会被鱼鹰叼走。鱼不可脱于渊,但可潜形而不可脱,脱就会有危险了,成为世人的囊肿之物。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兵甲是邦国的利器,不能轻易示人,否则就容易招来祸害。世人不知道真正的国之利器在于大道,在于怀道之君,在于辅佐君主的怀道之臣。唐太宗刚即位的时候,百废待兴,虽然北胡人要进犯中原,但是唐太宗并没有马上就发兵,而是等待到唐朝鼎盛了再一举将平定北胡。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匈奴也是对吕后非常的不敬,但是汉朝非常的隐忍,经过窦太后的黄老之学治理,文景之治后,国力强盛,由汉武帝一举消灭匈奴。柔弱为女人的利器,女人的眼泪和柔情,能够让多少英雄豪杰折服。可是此等利器可不能轻易示人。虞姬的柔情反而成为项羽的负担了。项羽垓下兵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在乌江自刎而亡。如果项羽像赤壁之战战败后的曹操,亦或像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胜败还未定呢。蒲松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世间人看此章,可能都认为老子用机智,实际上并非如此。老子所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而已,并不是世人的智巧。
第三十五章 往而不害
1.【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2.【注解】
上章圣人老子教导世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能把大的看成小的,把小的看成大的。大道本为大,世人不识,觉得是小的。小道本为小,世人不识,以为是大捷径。这一章教导世人如何做到有自知之明。要坚守大象,也就是大道,就会平安没有什么危险了。世人被物欲所吸引驻足就有危险了。
如果要做到自知之明,就不能受物欲的遮蔽。人为万物之灵,顺承上天之明才得以视,顺承上天之明才得以听,顺承上天之明才得以智。如果看得过多的话,目就不能称之为明了。如果听得过多的话,耳朵就不能称之为聪了。如果思虑过多的话,就不能称之为智了。如果目不明,就不能分得清黑白了。如果耳不聪,就不能区分清浊之声了。医生诊脉的时候,内心要特别的安静。如果思虑太多,内心散乱就不能审查得失了。如果目不能分别黑白的颜色可以称之为盲了。如果耳朵不能分别清浊之声,可以称之为聋了。如果心不能审查得失,可以称之为狂了。如果盲了就不能避开白天的危险。如果聋了就不能知道雷霆的害处了,打雷都听不到了。如果狂了就不能免除人间法令的祸害了。心狂乱了不能审查得失,就处于危险的境地了。此部经典中所谓治人的方法,动静有节,省去思虑的消耗。所谓事天不用费劲聪明之力,不用智巧。如果费尽心机就会费神了。如果费神多了,就会盲了,就会聋了,就会狂了,灾祸也就不远了。
君主只需要守道,施行仁政,不需要受游说的各国过客的不利影响。开明的君主应当耳聪目明,明辨是非,识别哪些是贤才,哪些只是为了名利。春秋战国的时候,有许多自负的说客,在各国之间游走。今天暂时在这个国家做食客,把这边的民脂民膏消耗光,又甩手到别的诸侯国去吃食俸禄。细细玩味“乐与饵、过客止。”这六个字,可能有这层意思。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有很多粉饰为有道的人,自以为道德学问俱佳,游说列国诸侯。挑拨离间,游说诸侯用武力争雄争霸。实则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使得黎民百姓遭殃,生灵涂炭。他们却从中窃取利益。苏秦和张仪是典型的代表了。这一时的君相,看到这些人的言论非常的动人,觉得有利用的价值,就收养下他们,成为门客。收养门客的风气盛行,借机扩充自己的势力。但是门客只是在府上饶舌,有许多并没有真正的用处,虚耗国家的财力。这些门客只是谋求个人的名利,全然不顾他们的计谋言论为害于天下。老子在这里也把这个大的弊端给点破了。凡是作为门客的人,大多并不是本国的国民,只能称之为过客。
大道寡淡无味,物欲让人享受。然而圣人老子劝诫世人不要因为这样就舍弃了大道,选择了物欲。大道没有味道,听也听不到,看也看不见,尝也是非常的清淡无味,怀道的人不因为这样就不追求大道。世人只要看到物欲的诱惑,就会趋之若鹜。如同飞蛾扑火,怎么挡也挡不住。即使铤而走险,明知道是刀锋上的蜜食,都要舔一下。世人不知道什么最珍贵。有时候重口味的不一定就是好的。大道无色无味,不可捉摸,但是却是能够治国安民,能够保全世人的身家性命的。
大道虽然说无色无味,但是却可以衍生出五音、五色和五味等。声音不过五种,然而五音的变化就变化无穷了,可以演奏出许多美妙的曲目了。色不过五种,然而五色的变化,就会色彩斑斓美不胜收了。战略战术只不过有奇有正,奇正不断地变化就能够战无不胜了。计算机只不过有01的变化,就能够几乎虚拟出现实世界了。易经八卦只不过有阴爻和阳爻,然而就能够变化推演出天地万物了。一根竹管如果不开孔,吹起来虽然听似一个音,但是里面蕴含着五音。开了几个孔,就五音显现出来了,变化无穷,能够吹奏出美妙的乐曲。白色的太阳光以为就是纯色,但是里面蕴含着五色,就是这五色变换,人们看到美不胜收。可口的饭菜,里面似乎只有一种美味的味道,其实里面蕴含着五味,这五味搭配,能够产生许多美味佳肴,兵法也是如此。五星虽然只有五颗星,然而在天穹中不断地变化,就能够对应于世间的大事了。刘邦入关中,五星都在东方,有利于中原。
(1)执大象、天下往。
执大象、天下往。守大道,天下万民归心。治身如果能守道,神明归于己。前面说的巨谷可以说是大道,不需要什么堵截,江河会自己流向它的。大象无形,大象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用来代指大道。大道无名无相,无形无状,没有边际,可以称之为大象。大道无形,却能够孕育万物,有形万物无不宾服。怀道的人用无我对待世人,以大爱御天下,天下莫不往。因为怀道的人体悟到,万物本为一体,世间万民都为同体而出,有同体大悲心。怀道的人安居道德之所,而天下的百姓,如同众星拱月一样,自然就围绕在他的周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即称之为道。无形无相,因此称之为形而上。形而上学不为学界所理解,纷争不休。玄学以其高深莫测让人们望而却步。叔本华的关于意志和表象的论述,其中表象就是外界的象,意志可能就是大道吧?大道在西方有的称之为本体、意志或者Being等。世间万物被西方人称为表象。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自古以来,形而上学被看作一切科学的女王,但到了近代,它受到新兴自然科学的排挤和中产阶级先进哲学家的批判,逐渐成为弃妇。社会上普遍这么说形而上学,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然而这是符合真理的吗?人类理性的自然倾向是认识和把握宇宙整体,把握绝对完整的东西,因此不能取消形而上学。
人们将整个完整的宇宙切分为一片片来进行研究,分门别类,但是并不能够如此拼接出整个宇宙完整的图景。末法时期,人们愚顽难化,难以明心见性,领悟形而上的大道。自然对形而上学产生怀疑,也可以理解。但当今世界,天象变化,天人合一,世间的人们也会逐渐发生变化。人心思归,经历了追求物欲的阵痛,自然回归本心。货币金融经历了不断地变迁,衍生得五花八门,连西方的投资家们都不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了,自然回归货币之王黄金。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可能体悟了人的本心才能够体悟形而上的大道,才能体悟玄学。康德宗教哲学的核心问题是:“道德上恶的人能否且如何能够改过迁善?”。然而对于佛家来讲,并不是问题,因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再十恶不赦的恶人,只要愿意真心实意忏悔改过,都能够迁善。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但这个善并非善恶相对的善,而是非善非恶。亚当和夏娃在偷吃禁果之前,天真无邪,偷吃了禁果之后有了原罪。对于人的本性来讲,本性本善,只是后天的贪欲等污染,而越走越远。康德预测了人类由恶向善的前进和永久和平的实现,但他也意识到人类全球化历程的艰难,他将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中人的道德意识的觉醒。
康德的墓志铭上写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心物本来一元,天人本来合一,心中的道德定律并无固定的规则、定律和法则可以遵循,只是心静归根,归于大道。康德身高不足一米六,终身未婚,但康德家乡有个约定俗成的习惯,举行婚礼的新人都要向康德坟墓献上一束花。
(2)往而不害、安平泰。
往而不害、安平泰。世人都向往追求大道,就平安舒适了,没有什么危险了。君主如果守大道,国家就没有什么危险了。人心如果守大道,处于静定,就会长寿没有什么危险了。万物不需要刻意而为就自然宾服,万民不需要严苛的法令自然归附,没有任何的伤害,自然国安家宁,天下太平。对于修身养性,六根宾服于心,不奔流于物欲,自然身安而大寿。此所谓万物宾,而天地合,人民和。
(3)乐与饵、过客止。
乐与饵、过客止。乐之于耳,例如靡靡之音。饵之于口,例如山珍海味,都是有味而能够引起人们的欲望的。如果是靡靡之音就会扰乱人心,使得五脏向邪。如果是正音就会和五脏共鸣,对身心都有帮助。黄帝内经里有章节记载五音具体是入哪个脏腑的,对调理脏腑是很有好处的。饵,泛指美味的食物。鱼儿也会为美味的鱼饵而上钩,成为人们的桌上美食。音乐和美食,能够使过客止步。然而虽然暂止,而不能久留,因为用之有尽,曲终人散,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即使再美的音乐,如高山流水,知音不在,当不愿意再弹奏。再美的美味佳肴,总有酒欢人散的时候。
(4)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大道清淡没有什么味道。至味无味,伊尹为厨神,他论述烹饪跟治国是相通的。最好的美味是没有什么味道的。也不是绝对的没有味道,而是不可思议的。前面说山珍海味吸引了过客了,世人也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而已。我们被美味所吸引了,不断的享受,可是等到高血压等各种疾病纷至沓来的时候,我们开始懊悔了,为什么吃得那么多,什么都吃呢。假使谈论大道,它淡乎无味,不如美味的食物让人产生食欲。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大道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到。可以说虽然能够看得见世间万物,但是却是盲了。心被蒙蔽了,这样称之为真盲。心被蒙蔽了,这样称之为真聋。
用之不可既。大道使用起来的用之不尽。大道无形、无色和无味,不足以视,不足以闻。然而其道体虽然虚空,但是却有大用,不管是修身养性,还是治国安邦,都有用武之地。这里大象是大道的譬喻,假使人君能执大象(大道)以御天下,奉行施政以德,无为而治,恬淡无为,天下就会归心。虽然并没有声色那样能够取悦天下人的耳目,但是世人都会自然追随左右的。虽然没有货利那样,能够取悦天下的心志。但是天下归往乐推而不厌。当今世界,人们可以听、可以看的太多了,以至于扰乱人们的心志,让人们疲于奔命。人们可以追求的物质享受也非常的丰富,应有尽有。人们在悦耳目、悦心志的同时,也迷失了自己。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1.【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2.【注解】
道德经上篇言道,大道为天下万有的本源,教导世人修道的方法。下篇大多说德,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大用。然而道和德本为一体,是一不是二。道为体,德为用。大道无形无相无所不在,在人的身上对应的称之为德。
本章是下篇的第一章,是下篇的纲领。
本章是说大道如同河流,不断地往下流动,但是人们不知大道,只看到河流,不知道河流的源头是哪里。这源头就是无名无相的大道。大道如同大树的根,德如同树干,仁义礼智信就是枝叶了。大道是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所在。世道人心,日趋而下,也如同河流一样不断地往下流,失真愈远。圣人老子教人当返其本,归其源。道尊无名,德重无为。道是说有无,而德是说上下。
这里说的上德,就是中庸上说无声无臭的至德,也是大学上说的明德。大学之道,在于发明每个人本有的明德。世人千古处于暗室之中,被物欲遮蔽住了。怀道的人点亮了心灯,并传给世人,发明每个人本有的明德。《大学》对于以前的儒者,以为大人之学,大人之学关键在乎明明德。现在人们以为读了大学就是真正的大学,重知识的获取,而不知道真正的大学应当明明德,发明每个人本性中本有的明德。
大人所学为大学,什么是大人呢?大人并不是年龄上为大才称为大人,也并不是当官的才称为大人。即使年近古稀但是被物欲遮蔽深重,做了许多恶事,也只能称之为小人。虽然年龄很小但是有上等根器,也是前世修来的福报,有一颗大心,可以称之为大人。对于古代的人们来讲,能够被老百姓尊称为大人的,必定也是德能够配位的,当也是能够有大心的。
什么是大人呢?具有大心的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才称之为大人。大人看天下就像是一家,看偌大的中国就像是一个人一样,全世界的人们不分宗教、不分种族、不分国界,这样才算的上是大人。
什么是大心呢?大心即菩提心。大道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体现,世人只需要反求诸己,就能够明心见性,体悟大道。体悟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王阳明在临终前留下遗言:此心光明,夫复何求?每个人的本心都是光明的,这光明的心就是大心。此心本有明德,大心被私欲所覆盖,就变的狭隘了,就变小心了。有小心的人,就称为小人了,也可以叫做小我。有大心的人,在中国可以称为君子。小人就会执着于人我,区分你我。使得本心本有的光明恢复,使得本心本有的明德恢复光明,小人就变大人,小心就变大心了。
大人之所以能够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并不是刻意这么认为的,而是心本来就是大心,本来就是与天地万物为一的。心与天地万物本来为一体,不可区分。现代哲学还在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进行无谓的争辩。还在批判形而上学和玄学,也可以说玄学和形而上学也脱胎于此部经典。西方古典哲学也对形而上学推崇备至,是哲学界的明珠。大心就能够超越形象,抵达大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每个人本心本有的良知都不曾泯灭的,遇见一些事情会唤醒被私欲覆盖的本心。就像孟子说的,看到小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每个人都会有恻隐不忍之心。这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仁心,都是和小孩子为一体的。一个国家的君主和老百姓本为一体,被私欲覆盖的君主,只顾着自己的欲望,就如同把手脚的肉,切下来填饱肚子,享用一样,却不知道疼痛。小孩子与我们每个人都是同类的,都会有恻隐怜悯之心。小孩子看到鸟兽哀鸣,也会有不忍之心,可以看到小孩子和鸟兽本为一体。鸟兽也会有所知觉,每当它们看到草木被摧折的时候,也会有悯恤之心,因此说鸟兽与草木本为一体。虽然小人之心被物欲所覆盖,但是小人的本心也是大心,每个人本有的大心明亮可以照日月,可以称之为明德。
虽然为小人,但是却能够不断修行,摒弃私欲的遮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么所言所行犹如大人。虽然为大人,但是却暂时有私欲遮蔽,利害相攻,虽有大心之心,但是犹如小人。
因此,大人之学,所谓大学,应当去除私欲的遮蔽,去除遮月的乌云,去除明镜的锈迹,以发明其本有的明德,发明其本光明的本心,恢复其天地万物一体的本然。并不能在本有的明德之上增加一丝的光明;也不能在本有的明德之上减少一丝光明。
道字繁体字,左边为行,右边为首,道为行所达也,即是返本归元。道,天理也。王阳明说:去得人欲,便识天理。只要人们修身养性,淡化物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能够识得天理,识得通往真常之道的路。打个比方,计算机用久了之后,文件也比较凌乱没有规律,运行速度比较慢,可能也染上了各种各样的病毒,需要格式化一下,重新返璞归真。人之初,也就跟崭新的电脑一样,如同一张白纸,非善非恶。如果人们用它来做坏事,那就是恶,如果用它来工作和学习,那就是善。而为了电脑的正常运转,需要安装防病毒软件。可能人们使用久了,甚至会忘记崭新的电脑是什么摸样。人刚生下来也被装上了不同的软件了,正如康德所说的先天综合判断,修行也要把与生俱来的这些束缚给解脱掉。中国法律源于礼,而法律、礼就如同防病毒的软件一样,避免病毒侵袭电脑,避免恶行侵毒人心。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高明再先进的防病毒软件,还是防止不了病毒的入侵。只有切断网络、免受外界的影响,如同人们暂时管住了五官,远离外界的喧嚣。进入安全模式,把病毒清除干净,再重新开始运行速度就很快了。基督教所说每个人都有罪,这里的罪也可说是业障。的确不假,需要人们通过做善事洗涤心灵的灰尘和污垢。德字由三部分组成:双人旁、直和心,行一直心,直心是道场,禅即是教导人们时时处处行一直心,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明明了了。德即修行达到大道的方法和途径。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道是说大小的,有大道和小道之分。德是说上下的,有上德和下德之分。上德的人虽然有德,但是不居其德,不以德高而自居,不有心做有德之事,不责求回报。上德的人不追求有德,正如前面说的不崇尚贤和美德,不把德当做一种欲望来追求。没有作为一种欲望来追求,内心就静定不散乱,所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的人谨小慎微,生怕自己违背了德,受到社会的谴责。这种人只是按照规矩在做,并不能够顺其自然的服从于大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有好些时候是强制的躲避一些东西,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已经放下了。下德的人有心做仁德的事,只要能在表面上对得起社会舆论就行了,这就称之为下德。下德虽然是表面上符合仁德,但是有心为之,责求回报,可以称之为无德。从德字的演化可以看出来,远古的文字,德字由两部分组成,左边为双人旁,右边为直,并没有一个心字,此为不德,但是却有德。后来演进出的文字。下面多了一个心字,此为有心为德,虽然不失德,但是却无德。
(2)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大道无形无相,是无为的,顺其自然的。对应到人的身上,上德也是无为的。虽然上德的人无为,可是又不会被无为所束缚。此部经典虽然是指归的明灯,但是如果只是盯着灯来看,而不是看到大道了,就又增加了一层束缚了。如果谈无为,增加了一层无为的束缚,就对修行没有什么好处了。圣人老子在这里提醒世人,不要受无为的束缚。世人以无为无思虑为虚,认为内心不受任何的限制。这样致使那些没有道术的人误以为无为无思虑就是虚了。世人以此为虚,念念不忘虚,反而被虚所制约。正如念念不忘无为,反而被无为所制约一样。世人念佛号修行,念念不忘佛号是好事来的,如果已经入了静定,还不放掉佛号,执着于佛号,也是多了一层执着来的。虚本来是内心自由不受任何的限制,现在内心反而被虚所制约了,就不能称之为虚了。如果能够做到虚心就会有盛德,称之为上德。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下德的人是有为的,有心做符合德的事,有心崇尚德,被德所束缚了。上德为本有的明德,是自然而然的,不待人发明而自明。下德是外在的,按照所谓的德的标准刻意去做的,希望能够博取德的美名的。下德有心于德,施恩于世人,希求回报。
(3)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道德仁义礼这五者本来为一,道为树根,其它的为树干和枝叶。如果离开了道来谈其它的事情,如同找兔子的角,如同离世寻觅菩提。世道继续越流越下,德又下衰,于是才开始有仁义的名。然而仁义都是出于不德,因此不免都是有心为之。但是上仁虽有为,而无恃为的心,并不会自恃其有。仁和义对比来讲,仁反而没有像义那样责报之切。讲义气是必须的,如果没有讲义气,可能就会被讨伐了。相比之下,仁还没有责报那么切,所以无以为。如果对人有仁恩了,就还是希望别人有所回报,上仁是不责求别人回报的。仁,是指人皆有的恻隐之心,爱人的心。有己欲立先立人,己欲达先达人的胸襟。恻隐的心,每个人都是有的。为作恶感到羞耻的心,每个人都是有的。恭敬的心,每个人都是有的。分辨是非的心,每个人都是有的。恻隐的心,这就是仁了。为作恶感到羞耻的心,这就是义了。恭敬的心,这就是礼了。分辨是非的心,这就是智了,当然这只是智巧而已,并不是真的大智慧。仁义礼智,这四者并不是从外面来的,而是每个人本来就有的。这四者都是从道的树根长出来的枝枝叶叶。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仁与义相比起来,义责其回报更切,所以有以为。义字,古体字,由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羊字,下面是我。羊是祭祀的牺牲。意思是说为了祭祀的愿望达成,愿意牺牲自我,甚至性命。古文记载:“三皇以道治,五帝以德化,三王由仁义,五伯用权智。”三皇,神农、女娲和伏羲时,以道无为而治。五帝,黄帝、帝尧、帝舜等时期,以德感化天下。三王,大禹、文王等时期,以仁义教导百姓。五伯,五霸,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等时期,以权术和智谋制服别的国家。
(4)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上礼是有为的,君主制定出了社会的纲纪、制度和法令,要世人去遵守。崇尚一些社会美德,要世人去追求。如果世人不能响应并遵守法令,如果不符合道德的标准,就会被口诛笔伐了,伸出胳膊去又拉又拽的要世人遵守了。如果不遵守甚至会失去性命。礼为天地之序,人伦之理。礼字,繁体字由三部分组成,左边为衣,右上角为曲,右下角为豆。豆代表粮食,只有沉甸甸的麦穗是低着头的,只有有智慧圆满的人是谦卑低下的。
礼,贵在于曲,在于尊敬他人。治七情,讲信修睦,尚慈让,避免人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面纷争不休。本人性之仁,以立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伦。本人性之义,以立长幼尊卑贤愚亲疏之序。修礼以定分,而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中国的法系也是出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当今中国的法系主要是全盘借鉴西方的法律体系。完全抛弃传统文化的渊源,对于治国安民不是很理想,因为西方的法律对于中国的百姓不一定全部适合。我们从小听过张冠李戴的故事,可是我们却喜欢干这种事情。诗曰:“相鼠有礼,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因此中国老百姓在礼教上的观念很重,法律上的观念很轻。立于礼民自于让,争夺少刑罚自宽简。
如果以礼齐民俗,让百姓知道互相忍让,相互之间的争斗自然就少,就没有必要制定繁冗严酷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可以适度精简。有礼作为大本,作为民的体用,民不可须臾离于礼。因此中国法律的渊源,非礼莫属了。当今的中国的法律,借鉴西方,可谓是越来越繁冗和完备,然而人为的编织出来的网,诸如人道的三纲六纪,岂能抵得过天网呢?正所谓大道无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世道又继续下衰,仁义之下,那么礼为上。礼则以虚名相尚,不再知道有仁义存在。上礼正人道,序人伦,正人情,但是并没有得到天下百姓的响应。如孔子作春秋,虽然正名分,顺天命,正人道,但最后天下百姓却未能遵守和响应。此是春秋五霸之余,战国之习。春秋战国时,诸侯并起,战乱纷仍。君非君,臣非臣。春秋时,有著名的“田氏代齐”事件。春秋战国时,臣弑君,父子不和,兄弟相残,尔虞我诈等事情频发不断,田氏代齐仅是其中一例,让人们深刻的反省。有识之士纷纷谋求救世之道,开出济世良方,百家争鸣,群星璀璨。
因此其德下衰,到这里已经衰落到了极点了。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因此礼乃忠信之薄,为乱之首。
道德为树根和树干,仁义礼智信这些是枝枝叶叶。天下混乱,需要对治的法则,因此圣人以礼齐民俗,正人道。如果一棵树长的不好,树叶凋零,世人就在树叶上打主意,这是不能种好树的。礼的产生,标志着天下混乱的开始,并不是说礼是导致天下混乱的罪魁祸首。正如树叶枯萎了,树长的不好不能怪树叶,可能得怪这个土壤,整个环境,还有树根是否扎得牢。不过树叶开始枯萎可以当做树长的不好的开端。如果树叶枯萎了,要找找根本原因,而不是在树叶上打主意。社会治理不好,盗贼越来越多,不能说法令制定的不好太宽了,百姓不够害怕才这么做的。如果赋税徭役过重,再加上天灾人祸,官员贪腐,百姓就吃不饱穿不暖了,不得不铤而走险了。如果不去做盗贼就没有活路了。制定再严厉的法令都无济于事的。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礼制越来越严密,对人们的规范和约束更多,人们就越用智去规避礼制的束缚。道家讲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医学界的病菌也是一样,人类的人为的医疗干预能力越强,病菌越不断地进化演进出更多的疾病。当今世界,初生儿打的育苗种类很多,假使如此下去,经历若干年后,初生儿打的针更多。如此看来,礼制的确也会给天下带来混乱。在人们愚顽不化的末法时期,如果没有礼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如何能够教化百姓呢?如同佛陀教化僧团,如果没有清规戒律,如何能够带领僧团呢?圣人就像牧者,例如耶稣,牧师等,人们就像羊群一样,如果没有皮鞭,羊群就会跑偏而失足。假使羊儿走的是正道,自己知道怎么回家,那么就不必抽打它。假使羊儿极少走偏,即使偶尔有个别的走偏了,看到羊群的方向,自己就会跟过来,那么就没有必要用皮鞭打它。假使如此,那么皮鞭可以收起来了。相反的,如果羊群都是不听话的乱跑的多,那么可能需要很多牧羊犬。教化天下,需要礼制和道德并行,礼法和道德互为阴阳,不可偏废。战国时,苏秦曾经游说燕国效法尧舜禅让,结果导致燕国大乱。世降道衰所以愈流愈下者,乃用智之过,是用了太多的智巧权术的缘故。
(5)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前识,可以称之为智巧。智慧在于根,前识在于枝叶。道德在于根和树干,仁义礼智信在于枝叶。前识为大道的枝叶,也是愚昧的开始了。大树由一粒种子长成,不断地分出树杈来。亚当和夏娃就是吃了伊甸园里知善恶树的禁果,被驱逐出伊甸园,才有了原罪的,也是愚昧的开始。知善恶反而是愚昧的开始,是不是很奇怪呢?如果没有善恶的分别心,反而有智慧了。前识里面束缚了许多东西,里面有我们与生俱来的经验,规则等。康德说的先天综合判断也是世人与生俱来的束缚,头脑中固有的规则。如同社会的法令,如果法令越多,束缚越多。如果妄想和规则越多,就越没有智慧了。需要把头脑中的这些所谓的法令通通的去掉,放空自己,才能启迪真正的智慧。刘邦入关中,东方出五星利中原,他与民约法三章,把秦朝严苛的法令尽皆废除了,还百姓于淳朴。识字繁体字为識,左边为言;右边的戠,意思是校场上操练兵士的声音和图案。识只是语言、文字和图案有关的智慧,还不是根本的智慧。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大丈夫处在厚德的地方,不处于薄的地方。大道为厚,礼义为薄。前识为薄,大道为厚。树根为厚,树叶为薄,这个还是很形象的。智巧为薄,智慧为厚。智巧对于孔子而言,只是用来周身之防明哲保身而已。智巧在范蠡、乐毅那里,以为避名全节的计策。范蠡为春秋末期著名谋士,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范蠡深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泛舟西出姑苏,功成身退。范蠡被后世尊称为商圣,是儒商的鼻祖。又其次则为仪秦纵横游说的这一类人了。苏秦张仪之辈,讲求权术,不讲信义,虽然盛极一时,但是终不能久。这些智巧并不是真正的大智慧,智巧为道的枝叶。所谓智巧,圣人明晓一切但却不用,君子用之则成名,小人用之则杀身。
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圣人处其厚实,而不会选择薄的枝叶。圣人不会舍本逐末的。圣人去掉仁义礼,回归于道德。太上以道德为尊,而仁义次之。大丈夫处厚而不处薄。务实而不务华。取根本而舍枝叶。因此说去彼取此。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