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明道若昧
第四十一章 明道若昧
1.【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贞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2.【注解】
上章刚说了反者,道之动。大道是反着来的,世人可能就会把大道看成是小道,而把小道当做便捷的大道。柔弱胜刚强,道为柔弱,要沿着柔弱来做事,就离道不会太远了。无为胜有为,大道无为,要沿着无为而治来修身治国,就离道不远了。世间为颠倒众生,大家知道反着来思考,反着来做就对了。末法时期,正的会变成邪的,真的会变成假的,贵的会变成贱的,因此大家要擦亮眼睛来看清楚。这也是为什么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缘故。本章进一步解释,正信的大道世人往往不信,如果世人不嘲笑的就不是大道了。天底下大白的东西似乎是有污垢的。大方的东西是没有任何的角的,小方的东西反而有角了。大器反而晚成了,大器是没有分成许多的小器,这是代表着大道了。大的声音反而似乎没有什么声音了,但是其中蕴含着五音。没有声音可以生出声音来。大的形象似乎就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了。
老子在这里也提醒后世学人,真正的道,世人的认知也是相反的。认为真正的道,不是道,反而会笑它。认为不可信,非常的荒谬。不但不信,反而会破坏经典。不但不信,反而会伤害善知识,伤害圣人。劝诫后世学人,如何认识真正的怀道的人,认识真正怀道的书,而不要再在明师面前不知道恭敬,在经典面前不知道珍惜精进,误入歧途。
老子是得道的高人,那作为学生的孔子是不是也得道了呢?孔子年轻的时候应该是没有得道的,要不然也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曾经向老子问道的。孔子是很好的学生,听老子那么一讲就勤于修行了。有一个有关孔子的故事:有两位隐士在并排耕地,孔子路过那里,便让子路去问“津”,打听渡口。隐士问是不是鲁国的孔丘,子路说是的。隐士说孔丘知道津,也就是知道渡口的。这里是一语双关,隐士识得孔子,他知道渡口在哪里。有个成语叫做指点迷津,世人不知道真正的解脱之道,不知道大道的方向在哪里,不知道渡口在哪里。但是慈悲的佛陀、耶稣、默罕默德和老子等古圣先贤已经在教导世人解脱之道,教导世人渡口在哪里了。人心,机也。人心,津,也是渡口。守一入定,为解脱的法门,解脱的渡口。
这里把世人的根器分为上中下三种。上等根器的人如果听到大道,就会勤于修行的,深信不疑。中等根器的人听到大道,就会半信半疑,可能就会试试看的态度。下等根器的人听到大道,就会一笑了之。要寻到大道,就要回归人的本心,并非深不可测,高不可及。只因世人倒悬、颠倒,逆道而行,而看到的一切都是倒影而已。每个人累世以来造业各有不同,迷惑的深浅也各有差别,向道的根器就有智、愚、慧和拙的分别,分为上士、中士和下士。然而归根结底并无差别。佛性并不分南北,不分上中下,不分智慧愚拙。庄子的齐物论在此可以说是齐心论。在这种不同的根基上,我佛慈悲,为了适应众生,犹如医生治病,因材施教,说了种种不同的佛法。无非让众生早日病愈回家,渡众生到彼岸,脱离苦海。其中并无深浅、高下的不同。禅宗是顿悟成佛,需要上根利器才能做到的。禅宗后继乏人,大有消亡断绝之势,怎么不让有德之士感到伤心?一千多年前的莲花生大师比较预言道:铁鸟当空时,就是末法时代到来,此时我佛教密法将会兴盛且普传于全世界。大道衰落到一定的极点,就会重新回到世间。
(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根器的人,自性被物欲尘垢遮蔽的比较少,一听到道便身体而力行。如孔子得意门生颜子闻者未尝不知,知之未尝不行。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室,安贫乐道。唐代的慧能大师原本打柴为生,听到客栈客人诵读《金刚经》而深契其心,于是辞别老母不辞千里到湖北黄梅五祖处求取佛法。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等根器的人,听到大道就会半信半疑。为什么说是根器呢?大道如同树根,德仁义礼智信就如同是树干和枝叶。大道生万物,而人为万物之灵,人是灵器。人这个灵器被无语的尘垢覆盖了,如同被尘垢遮蔽了的铜镜,照不见自己的真实形象了。如果尘垢覆盖的很薄,就属于上等根器的人。如果尘垢覆盖的已经很严密又厚的,就是下等根器的人。如果尘垢的厚度介乎两者之间的,可以称之为中等根器的人。
下士闻道、大笑之。下等根器的人听到大道就会大笑它,可能会觉得很荒谬,怎么可能是这样的呢。佛家有句话讲得好,指月之指非明月。月亮就好比是大道,怀道的人看到了月亮了,就用手指指给世人看。下等根器的人在天上看了一下,什么都没有看到。他可能觉得这个人是傻子了,明明天上什么都没有,却偏说有个月亮。也许下等根器的人都不会抬头看天空,只是看着手指,以为手指就是大道了。有什么好稀奇的,就会大笑了。上士、中士和下士都是通过语言和文字来闻道。上士透过手指能够看到圆月。中士通过手指隐隐约约能够看到圆月,似有似无。下士仅看到手指,自然不信而大笑之。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这里通过诗人的启发,领悟自性中圆月。我们每个人自性中圆月,在秦不增,在汉不减。上古甚至太古时期,每个人的自性圆月是不变的,不管是胡人汉人都具有佛性。人们找到入道的门户,需要善知识指点迷津。需要佛陀圣人的指引,指出回家的关口,关口不管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都是一样的。我们如今离家何止万里。末法时期,人心愚顽不化。龙城飞将,可以比喻一句弥陀圣号,不让贪欲污染本心。这里仅仅是借这首诗来譬喻自性而已,并不是诗人的本意。
不笑、不足以为道。如果下等根器的人听到了,都不会笑话它的,就不足以为道了。因为大道本来平且易,但是人心险曲,非愚所测。此辈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在这里也在提醒后世学人,对此部经典,不可以轻视和小视。很有可能后世学人觉得这部经典有许多错漏,或者传的不对,或者编撰的顺序散乱没有逻辑。甚至认为这部经典是假的。老子提醒后世学人不要犯这个错误。因此大家注意了,如果在读道德经的原文的时候,觉得完全看不懂或者觉得都没什么道理可言,那么需要继续努力,而不要半道而废。道德经留下来的版本是经过历代大德所验证了的,自己暂时不能领悟没关系,继续研读。当年苏秦头悬梁锥刺股,所读的就是鬼谷子留下来的一本无字天书。只要能够参透一本书即可,一经通所有经通。人们在看不懂的时候,就容易怀疑是不是伪经,包括《楞严经》这样的大经都曾经被愚昧之人所怀疑。
(2)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贞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故建言有之。圣人老子担心世人不懂得真正的道,在此立言明示。避免世人把正道当做邪道,把邪道当做正道了。这里相当于印证了。因为道与常情,每每相反而已,颠倒众生看到的自然都是相反的。世人尝尽倒悬之苦而不自知。佛陀讲颠倒众生,众生以为妄心是真心,以为现在的生活就是宇宙和人生的真相。岂不知是梦中说梦。在苦海中轮回而浑然不自知。
明道若昧。大道本明,但是看起似乎是暗昧不明的。这里明示给世人说,下等根器的人会觉得大道是暗昧不明的,但是怀道的人是觉得大道是光明的。明道的人,含光内敛,只是内心明亮。外边浑浑噩噩像暗昧的似地。真正的道,看似平常无奇,真正的法门,看似很简单不可信。真正的明道,看似暗昧不明。圣人有自知之明就能够与大道的光明相应了。
进道若退。前面讲反者,道之动。大道前进就似后退。大道后退就似前进。这里也呼应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章节。不争反而是争。争反而是不争。进道的人,由内精进,而不向外求。向道精进修行,反而像是退步似地。修道是在前进,可是却如同在退步。做学问增长知见,修道则和做学问不同,修道是每天都会减少知见的。
夷道若类。世人可能觉得大道是很邪僻的,很高深莫测的。可是在大道却是很普通的,再普通不过了,所以说平常心是道。大道在世间万事万物之中都有体现。世人可能认为怀道的人高深莫测,但是可能怀道的人从外表上来看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大道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太普通不过了,这可能也是下等根器的人笑话的原因。佛陀跟世人说只要老老实实的念佛就能够成佛了。世人听了,都觉得不信。这么普普通通的一个方法,这么简单的一句佛号,如果能够成佛,很多人都成佛了。虽然大道看似平常,虽然怀道的人看似普通,但是也没有任何人敢怠慢或者小瞧的。
上德若谷。大道虚无如同空谷。大道应在人的身上就为上德了。上德的人虚怀若谷,对什么都能够兼容并蓄。上德的人如同巨谷不管是干净的河流,还是污浊的小溪,都能够接受。世人局量扁浅,一毫不容。怀道的人心包天地,德无不容,如海纳百川。清廉的人往往不讲情面,可是上德的人不会给人棱角过于分明。
大白若辱。真正的纯洁大白,看起来却像是肮脏的一样。圣人纯素贞白,一尘不染,而能纳污含垢,看似庸人一般。黄石公传给张良的书叫《素书》,看似朴素无奇,没有华丽的辞藻,然而素书不素,但是里面藏有大智慧。小人内藏瑕疵,而外矫饰以为干净整洁的。怀道的人内心纯净无暇,外表可能没有刻意装扮。
广德若不足。广德的人似乎还有许多的不足。尧帝德行够宽广的了吧,可是他在位的时候,有个老人在田间地头劳作唱道,帝力于我何加焉?皇帝对我来说有什么作用呢?都是我自己劳动养活的自己,我自己渴了就挖个井来喝水,饿了就耕地种粮食,似乎这个皇帝很懒,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似的。可是百姓不对不就不知道,他能够不征收很重的徭役赋税就已经比许多帝王要好了,他不掠夺百姓手里的土地已经很好了。更何况尧帝处处为百姓着想呢,连找接班人都没有半点私心,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
建德若偷。在世上立德的人潜移默化如同在行偷盗之事。立德的人言传身教,但是生怕世人误解,谨小慎微如同偷偷的在做事一样。四季节气变化,世人可能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有时可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无为而治,怕扰乱社会,扰乱世人。天道有五贼,如果能够见到就意味着昌盛了。用贼这个词在这里并不是贬义词的。其一贼命,命为每个人本有的自性。贼命是说怀道的人似乎偷偷的做什么就能长寿了,就能够回归本来的性命了。其次贼物,怀道的人无私心,恩泽世人和万物,万物无不利于他。善于贼物的人有范蠡是儒商的鼻祖。大禹贼水性而能治理大水。其次贼时,怀道的人必等待天时,如果得其时就有所为,不得其实退隐山林。其次贼功,怀道的人没有追求什么功劳,功成身退天之道,能够趋利避害。其次贼神,怀道的人能够凝神聚气,贼神者就能够做到前面的了。不为世人所知,如同偷偷的完成,也可以叫做贼一样,只是一个比方而已。小人一善之长,必炫弄自售,巴不得别人全部都知道。怀道的人,润物细无声,潜行密用。凡有所施于别人,就怕别人知道自己。人们做善事,不想别人知道,也是在积阴德,比积累阳德的效果要好得多。周朝的太伯为了让位给自己的弟弟季历,就逃到南方蛮夷地区居住,像当地人一样身上刺上花纹,剪掉头发。太伯是西岐周太王的儿子,是季历的哥哥。季历十分贤德,季历的儿子姬昌周文王更被人称为圣人。太伯断绝和西岐的联系,表示绝不再回来。当地人器重他得气节,有一千多户追随他,尊他为吴太伯。后来季历果然即位,季历死后,传位给姬昌,姬昌死,传位给儿子武王姬发,姬发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周朝,人称周武王。吴太伯是孔子最敬重的人,孔子说太伯真可谓是有最完善的德行了,三让天下给贤主。 太伯面对权力地位如此躲藏,岂不是如同偷一样吗?
质贞如渝。怀道的人质真如玉,然而似乎容易变化似的。怀道的人入世救渡百姓,能够入乡随俗,似乎很容易变化。怀道的人已经恢复了内心的本真。不管是正的还是邪的,都能够兼容并蓄。真金不怕火炼,火越炼就越真。墨子悲染丝,世人如同染缸中的丝线,放在蓝色的染缸就成蓝色,放在红色的染缸就成红色了。怀道的人如同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虽然也在污泥当中,似乎已经同流合污了,但是其质真从来没有变化过。每个人的真心如同金刚一样,都很难再改变。怀道的人随圆就圆,随方就方,但是内心的方圆从未改变过。小人随时上下,见利而趋,如同墙头草一样。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大方无隅。大方到无法想象的程度,似乎就没有任何的棱角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大道似乎丝毫都不会放过,可谓是大方了。大道宏大方正,但是似乎有没有任何的棱角。怀道的人也似乎没有任何的棱角,如同鹅卵石一样,已经把棱棱角角都磨的很平滑了。怀道的人圆融通达,无可无不可。世俗的人却奇特刻薄,心有束缚而冥顽不化。
大器晚成。大的器物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造好,不能那么早就造成功。大器的人如同九鼎上的玉石,不能一下子就造好。如果造的快,就会很不匹配。姜太公古稀之年辅佐周文王。刘伯温天命之年辅佐朱元璋。贤臣每个世代都可以找到,大臣相对来说容易一点,但是英明的君主就比较难了。怀道的人就要待明主出现,否则明珠暗投可能会引来灾祸了,所以不可以轻用。如果时机不到,宁可老死山林了。姜太公到了九十岁并不是他之前不能够谋个一官半职的,只是在山野之间审查真正的天子。最大的器物终究要经历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够铸就。世人急功近利,以图速效,只能成其小。一个国家的发展,如果光图经济增长,而全然不顾环境和人们的教化,看似迅猛,实则倒退。
大音希声。天底下最大的声音似乎是没有任何的动静的。大道声音可能够大的,只是世人被两只小豆子塞住了耳朵,没有听到声响而已。最美妙的音乐似乎没有任何的声响,最大的形象似乎没有任何的表象。在佛经中经常讲狮子吼。这是个比方,虽然没有太大的声音,但是却如雷贯耳,地动山摇。大道似乎没有美妙的文字,甚至连文字都没有。没有美妙的声音,但是却是世上最美的。
(3)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道隐无名。前面用了许多的比方,都是比喻大道的。大道大方却似乎没有任何的棱角,大道没有任何的形象,大道没有任何的声音。这里顺着说大道没有任何的名字。看似博大精深的大道,却似乎连名字都没有,连文字都没有,只是勉强的称之为道而已。也难怪武侠小说中提到无字天书了,不需要任何的语言和文字了。
夫惟道、善贷且成。只有大道能够做到善于帮助而且成就万物。贷,施与,帮助的意思。前面提到建德若偷,大道对于万物施予很多的恩德,善于帮助和生成万物。怀道的人给予世人法布施,这是最大的功德了。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1.【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注解】
上章讲万法归于一,此章讲有归于无,大道的动作是反着来的。上章老子举了个车子的例子。把一辆整车分散成许多的部件,这个过程就好比是大道的动作。大道没有任何的形象,可以称之为朴。如果朴散了就变成了许多的器,就生成了器世界,这个过程就好比大道的动作。大道没有什么形象,如何能够观察到大道的形迹呢?大道隐微难见,如何观察到大道微小的动作呢?这样反过来就是大道的动作。比如大道会演化出德仁义礼智信这些枝枝叶叶。禅宗在中国的传承,早有大师预言,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一整辆车分散成了许多部件了之后,之前整车的形象就无法寻觅了,也似乎就不存在了。大道分散成了世间的万物了,似乎大道就不存在了,可是大道还是无处不在的,还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一朵鲜花绽放,也可以绽放出许多的花瓣,这朵花原本也是没有的,绽放了之后原先的花蕾也就不存在了。一粒种子不断地分化长出树根,树干,树枝树叶。亚当和夏娃从伊甸园里面出来之后,不断地繁衍生息,原本人类的肤色只有一种,现在变成几乎是五颜六色的了。大道之中蕴含着阴阳,大道生出了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可能通过人类的繁衍好理解一些。如果说上帝创造了人类,亚当夏娃诞生之前就只有上帝,上帝代表大道。亚当是男的,代表着阳。夏娃是女的,代表着阴。亚当虽然为阳,但是身上还带着一丝的阴,铁汉往往还有一丝柔情。夏娃虽然为阴,但是身上还是带着一丝的阳,俗话说最毒不过妇人心,女人如果硬气起来比男的要硬气百倍。太极八卦图当中也可以看出,阴鱼中有一点阳。阳鱼中有一点阴的。亚当和夏娃不断地繁衍,就有了人类。原本宇宙和人生的真理只有一个,但是不断地演变,有了不同的宗教。人心也是不断地分化,有了许多种尘垢覆盖住了世人的本心。我们知道了大道如此动作,如果要找到大道就需要往回走了。我们知道是离开家的方向走的,如果要返回家就转身不停地走就行了。
大道的用处在于柔弱。大道既然是反的,可能柔弱就会胜于刚强了。大道的动机变化是反着来的。心性也是如此,如果刻意要压制,是很难让心安下来的。百姓也是如此,如果刻意用法令来压制,是很难制服的。君主如果务于道德,百姓自然就臣服了。唐朝布袋和尚写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方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原来六根追逐物欲,向外追求以为是道,却不知道六根清净能够得道。有无相反,有生于无。无看似什么都没有,空看似什么都没有,但是却能够生出万有。强弱相反,看似柔弱的,但却能够胜却刚强。大道看似柔弱,但是却并不柔弱。看似无用,但是却有大用处。老子曾经张着嘴巴给孔子看牙齿和舌头。牙齿虽然刚强,而舌头柔弱,但是牙齿却先掉了,舌头还健在呢。有时候争强好胜,反而失败,不争反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动静相反,宁静致远,乌龟动作很缓慢,但是寿命很长。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如果花开全了,就会走向凋谢。如果月亮还没有圆的话,就会逐渐变圆,已经圆满了就会变缺。
大道是反着来的,世人背道而驰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回归了。当今社会,大道不行久矣。人心乱到了极点,自然灾害频繁。这样也预示着距离大道行于天下也不远了。现在天道变化,由双鱼座变化成水瓶座时代。古圣先贤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即将在全世界弘扬了,给人类带来太平和大爱。两千多年前,大道衰落到了极点,社会混乱,有许多圣人出现来宣讲大道。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当寒冷的冬天来临时,寒风瑟瑟,万物凋零,给人萧瑟之感。但不要忘了,在冬天之后,就是春天的降临,到那时,阳光明媚,万物复苏。处在黑暗、痛苦中的人,不要忘记寻找希望的光明,不要忘记,黑暗之后就是黎明。
(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动。大道没有任何的形象,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到。如何能够找到大道呢?如何寻找到大道的踪迹呢?大道的动作往往是反着来的。要不然张果老也不会倒着骑驴了,这也是为了提醒世人什么。大道动作反着来,应到人身上来,世人也是反着来的。世人的心被物欲遮蔽了,可能看着正的以为是反的。看着反的以为是正的。易经上说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一为道体,天下之动,由道而发。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归于一。江河细流纷纷归于大海。五音本为一,变化莫测,形成美妙的乐曲。五味本为一,不同搭配,形成美味佳肴。五色本为一,通过变化形成美不胜收的美景。道发动起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代科学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在宇宙诞生之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在宇宙奇点的大爆炸后,物质产生了,物质开始膨胀了,时间和空间从这一刻开始产生。产生了时空。有生就必然有亡,暴缩论认为时空最后会收缩到宇宙奇点中,就是又要没有时间和空间了。然而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什么?奇点是很小的一个点怎么爆炸成这么大的宇宙呢?科学家们并没有能够回答这些。佛说万法唯心造,一切法皆是虚妄。这个所谓的奇点是不是心呢?人心,机也。人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幻灯片快速的在眼前播放,人们就随着电影中的剧情心潮起伏,以为是真的一样。这个世界是否如此的虚幻呢?由心所变现呢?如果是此心变化的,也不能着了心的相,心也没有具体的形象可以寻找。
弱者、道之用。既然大道动作是反着来的。如果刚强的就会让它变得柔弱。如果柔弱的就会让它变的刚强。柔弱是大道的利器所在,女人的眼泪也是利器。嫩绿的幼芽居然能够破开了坚硬的石头。一句一句的佛号,如同一滴一滴的水,可以洗净世人坚如磐石的尘垢。
(2)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从有中来。有从无中来。有不是绝对的有,无不是绝对的无。有无是一对阴阳来的。如果没有有,也就没有无了,这是相对的。大道生有无,有无互为阴阳。上帝对应着大道。亚当对应着有,夏娃对应着无。不断地进行繁衍,生成万物。有生于无,并不是说亚当是由夏娃生出来的,而是说跟亚当类似的雄性是由雌性生的。有善才有恶,如果没有善也就没有恶。有长才有短,没有长就没有短。有大才有小,没有大也没有小。
世人只知天下之物生于有,而不知有生于无。如果知有生于无,如果人们果真能够知道这个道理,就不会被外物的表象所迷惑,而能够看到万事万物背后的有,更能看到有背后的无。世人可能只看到车的各个部件,而没有能够想象出整车的样子。整车被拆散已经很久远了,世人慢慢忘记了它原有的模样了。人们看到漫山遍野黄色的油菜花、烂漫的樱花、唯有暗香来的梅花等,都会心生喜爱,不由得诗兴大发。然而,我们眼前所见的花朵,只不过是我们的双眼接收到了光波,然后在大脑中的投影罢了。假使没有我们存在在这个星球上,花朵寂寞的开了又落,落了又开,经历了亿万年,而无人欣赏。特定频率的光波代表特定的颜色,正是因为光波在宇宙间的穿梭,人类才进化出眼睛来接收光波。假使没有人类的眼睛,光波在黑暗的宇宙间寂寞的穿行亿万年,本无所谓光明和黑暗,白昼和黑夜。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双眸,才区分了光明和黑暗。光波是因,眼睛是果。有因就有果,无因就无果。没有无就没有有。
第四十三章 天下至柔
1.【原文】
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注解】
上一章圣人老子刚劝诫世人不要做强梁,如果能够守道似乎处于柔弱,但是这才是真正的刚强。世人教人由弱要争取变成强大。圣人教人由强大要变得柔弱。圣人和世人所教完全相反,然而圣人所教是以退为进。看似柔弱,但是却为天下最强。
这一章衔接的很好。上章刚讲不能做强梁,这章一开始就说天下至柔的,实际上市天底下最坚硬的。前面刚讲完世人所教的,圣人也会教,但是可能教法有些不同而已。圣人有不言之教,有无为之益。前面说到世人可能想着自益,但是却自己受到了损失了。圣人没有想到自益,只是付出了,没有责求回报,但是却得到了许多。看似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却是无往而不胜,能够驰骋天下的金刚至坚。每个人的自性,如金刚般,经历多少劫数,不管在什么区域,都是没有差别的。这也是颠簸不破的真理。看似天下最强大的东西,却被最弱不禁风的东西给击败了,例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水滴石穿。反者,道之动。追求名利的教育,不如慈悲的不言之教,不如明明德的大学之教。有为争强于天下,不如无为而治。
心柔弱了,世人的命运也会跟着改变了。佛说世间颠倒众生,可是世人很难知道自己所为不符合大道。也不知道符合大道之后有什么样的真实利益。了凡四训中袁了凡被算命先生一算,觉得一切命中皆有定数,一开始很迷茫放弃了努力,后来遇见一个禅师给他指点迷津。他做了许多善事,后来命运有很大的改变。高明的算命先生算命的确是很准,命中的确也有定数,但是命自我作,福自我求。这个定数可能是指如果按照先天的遗传,形成相对稳定的性格,遇见什么事算命先生可以判断你会怎么处理,遇见什么机会你会怎么把握,遇见什么选择你会怎么决定,这些都有定数。如果一个人坚持做善事,或者坚持做恶事,原有的命运就会发生改变,做善事就会变好,做恶事就会变坏,命运就会有变化,定数就发生了变化,连算命先生都算不准了。因果报应一点都不虚假。现在有时候看着许多恶人,感觉还过得挺幸福,过的挺舒服的,但是因果报应,不是不报,时候真的是未到的。风水也是一样的道理,有好心才有好风水,最上等的风水就是慈悲心。有慈悲心的人,处在很凶的环境中,也会逢凶化吉。无慈悲心的人,即使处在很吉利的环境中,都会遇见不顺利的事情。
(1)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弱的,恰恰是驰骋天下,无往不胜的最坚硬的东西。大道为天下最柔弱的,然而往往是无坚不摧。天底下最坚硬的物件,如果不是至柔的物件不足以驰骋。高山、大地和金石等都是坚硬的物件。但水却能穿山透地,浸润金石。
无有入无间。无有在这里指大道,道本无有。大道无形质,没有形状,因此能够出入无间,无所不在。如同无有的空气可以渗入到世间万物之中。如同无有的水能够渗入到山河大地之中。如果以有入有,那么相触而有间,不能做到无间。道本无有,道本无间,因此说无间道。例如许多石块放在一起,那么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空隙。如果人人自以为有个我,就无法做到心心相印,心心相连。人与人之间就有了间隙。世人比较推崇知音,古人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然而所有的人可能本来都是知音,只是因为被物欲遮蔽了而已。有小我就有间,就会有距离有间隙。人们之间有隔阂,不能沟通。人与人之间都没有办法合而为一,更何况天人合一呢?人们只有无为无我,玲珑妙明真心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人们之间才能够亲密无间,才能够做到心心相印,心心相连,世界才能够实现大同。人们以有入有,只能是有间,磕磕碰碰,互相伤害。信息革命为人类的沟通方式带来了许多便利,互联网拉近了全球人的距离,然而心似乎更加遥远了。未来人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万物也会通过物联网来互联。然而,互联网传递圣贤教诲的同时,更多的是传播浮躁的信息,冲击着人们的大脑。如果以空入有,那么细无不入。如虚空偏入一切有形,即纤尘芒芴无所不入,是因为它本虚空。针眼那么小,虚空都能够嵌入。只有人们虚其心,才能够进入世人的心田,只有虚心的德行才能如百姓的心间,才能得民心。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圣人老子说,正是因为这样我才知道无为的益处。前面讲自益反而却招来损失了。自损反而自益。无为反而是有为,也就有了益处了。无为至柔,然而却能够有益处。无为能够入于世道人心。如果有为了就不能够入于有间了。世间最难走进的就是人心了,然而无为就可以做到了。世人形容铁石心肠,然而至柔的无为就能够融化它,入于它。只有人们虚其心,才能够启迪真正的智慧。“虚”字,从字面上来看,上面似乎是去,下面是业。意思是说要去除人们所造的身口意业,才叫做虚心。虚心,看似倒退,实则前进。为道日损,看似倒退,实则增长智慧。有个禅宗的故事,有个人拜访一位禅师,禅师给他倒茶时说,如果没有把杯子倒空,如何能够装得下新的东西呢?
(2)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不需要言语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的人很少能够了解它,也很少人能够做得到。最默契的不需要什么言语,如果有言语未必能够契入人心。正如前面所说无有入于有间。圣人老子劝诫君主不要作强梁,行不言之教。前面讲到不善教人的人,是因为他有言,教世人追求名利,而不是教世人立德立言。禅宗主张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净土宗专持佛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句佛号可以灭宿世以来造的业。无字天书更是一个字都没有。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大道之后,曾思量此法妙难思,很难在世间讲的明白。但是佛陀慈爱众生,才宣说妙法普度众生。佛陀初转法轮,为当初从皇宫中追随他出来的随从宣说四圣谛,八正道。救渡乔陈如等五人。法轮只是个比喻,如同碾破烦恼和无明的大轮子一样。圣人的言说,只是教化的方便罢了。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