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知足知止
第四十四章 知足知止
1.【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注解】
此章承接前几章的意思教导世人修身处世要符合大道,符合大道往往看似与常理相反,往往看似与常人相反。世人没有不重视名声名望的,没有不重视自己身体的感官享受的,没有不重视金钱财物的。世人对名利的追求永远都不能得到满足,对于权力地位也永远都无法得到满足。世人往往通过追求这些想得到世人的认可,想在世间建立不朽的功业,但是往往却没有经历多久就失败了。圣人老子在这里提问让世人反思,到底什么才是重要的。名和身到底哪个更重要呢?可能没有多少人会犹豫的,身体重要的。如果没有身体就没有名声和名字了。名声和名字都只是虚无的。可是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志士仁人杀身成仁,不惜性命而取名声了。当然有许多人并不是为了名声,而是为了内心的大爱和道义。身体重要还是利益重要呢?这可能许多人想都不用想就知道身体重要了,如果没有了身体,利益也没有什么用的。可是世人在具体做的时候可能完全忘记了,可能为了利益而失去了宝贵的性命。
怀道的人深知其中的奥妙,这样不知足,不知止是不符合大道的。天下最柔弱的可以说是大道了,大道本身具足一切,可以生天地万物。修道的人需要处于静定,需要处于止的境界去领悟大道。自性之中本自具足,具足一切。佛家的地藏王菩萨,这里的地是心地。在心地、自性之中,藏有一切世人想追求的东西。只要世人好好种好心地,这块福田,就像一个宝藏似地,求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求发财就能够发财,求智慧就能够有智慧。
这里教导君王要知止足,否则不符合天道就不会长久。尧在让位给舜的时候说:“舜呀,天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要真诚的秉持天道,不要违背天命。如果让天下人都陷入困苦贫穷,天赐的禄位就会永远终结了。”舜让位给禹的时候,也是用这番话来进行告诫的。作为天子就是要秉承天命,不能够让世人都陷入到困苦贫穷的生活中,要给世人安定的生活。如果德不配位,就不能够长久了。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才能长久。没有无故就能得的。得有什么值得喜的呢,失又有什么值得犯忧愁的呢?君子坦然自得其乐,很容易看清得失。小人常戚戚,忧苦烦恼,患得患失。不知得不是向外求得来的。如果真要求,应该向内求,修行完善自己。失不是患,不是害怕就能够避免得了的。只有超出得失以外,只要尽了作为人的天职,自然就能够先失而后得。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不求得而自得,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南非国父曼德拉很知道止足。他经历了27年的铁窗生涯,被释放后被选为南非首位黑人总统。曼德拉在位的时候,支持率居高不下,后来曼德拉也拒绝连任总统。他说过,“没有人生来就因为皮肤颜色、出生地或宗教信仰去恨另一个人。恨需要学习,既然人们能够学会恨,那么同样可以教会他们爱。爱比恨更容易走进人类的内心。”恨只是人心被嗔恨的毒素污染了而已,并不是人们的本心,人们同样也能学会爱。他对教育给予很高的评价:教育是可以用来改变世界的最强有力的武器。但是我们现在很多的教育都是偏向教授技能,而缺少了德行的教育。德行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1)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名与身孰亲。圣人老子反问世人,让世人反思自己。名声和身体到底哪个更亲近一些呢,哪个更重要一些呢?有许多人为了名声失去了自己的性命。世人只知道贪求名声地位。殊不知名为身外的虚声而已。与身进行比较,身亲而名疏。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为了忠孝仁义之名,为了流芳百世而白白断送了自己的生命。当然,如果为了正义,为了道义而战,不惜牺牲生命是很有意义的。“名”字上面一个夕,下面一个口,名声只是在人们的口头上而已。人们这么在乎自己在别人口头上的评价、传诵,那么在乎自己在史书上的记载。因此老子启迪人们反思两者孰亲。世人追求建立功名,但是功成名遂很少有人能够全身而退,反而招致了祸害。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功成、名遂、身退。华盛顿在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后,威望极高。但是当时美国不设总统,他就功成名遂,全身而退,交出权力,告老还乡。在五年后,美国决定设立总统,才请回了华盛顿。他第一次当总统的时候,离开庄园去纽约赴任,竟然发出“犹如罪犯走向刑场”的感慨。他深知虽然总统的位置荣耀高贵,但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华盛顿无疑是个有智慧的人,因为他明白历史上许多帝王希望自己的王朝永远传承下去,但是往往王朝的寿命并不长。而华盛顿本身不缺钱,功成名就,安享天年。
身与货、孰多。世人只知道贪求财利。殊不知利为身上多余的物件而已。与身体比较,财利显得无足轻重。老子启迪人们反思身与利孰多。很多时候,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们为了追求财物,往往白白丢掉了自己的性命。也有许多人积累的财物多,反而招致祸害。
得与亡、孰病。圣人老子反问世人贪得与亡身,哪个更痛苦呢?大道是反过来的,得到就是失去,失去可能就意味着得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去了马,可能就会得到其它的了。世人不能察觉到其中的奥妙,每每深陷于名利之间,不能自拔。与其贪得而身亡,不如身存而远离祸害。小人以身追求利而把自己陷于死地,士大夫为了节义名声不惜失去性命。大丈夫为了给家人好的生活,不惜失去性命。争权夺利的人想得到天下而不惜性命,虽然这些都有种种的不同,但是究其根源,都是出于个人的私心,并没有太多的不同。
(2)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甚爱必大费。凡爱特别深的,其耗费就必大。如果对于物欲深爱执着,就会付出相应的代价的。殊不知求名必然耗费精神,费心费力,损了身体,伤了自性。求利以身发财,也是这样。如果正常的渠道得不到,还会铤而走险,不择手段。如同用舌头舔吃刀锋上的蜂蜜。世人终日奔波劳碌,无非求名求利。世人得名利就欢喜,失掉名利就忧苦。名利都为身外之物。为了求名利而伤害了自身。到底哪个更重要呢?不必多说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了。古代有个故事,假如有人用宝珠来弹打千仞那么高的雀,雀没有打到反而把宝珠给丢掉了。世人可能都笑这个人傻,不知道轻重,可是我们是不是都不厌其烦的去犯这样的错误呢。这就是为什么爱之甚,而不知所费者大。世人颠倒不知道哪个更重要,符合天道就要和人情相反,因为反者,道之动。每个人珍贵的自性,这是无上的菩提。人们放着自身的摩尼宝珠不顾,追求一些对自己来说并不重要的东西。宝珠可以用来比喻自性。雀可以用来比喻名利。它们之间哪个更加珍贵,是一望便知道的。
多藏必厚亡。如果收藏的越多,其危害也就越大。不义之财藏得越多,招致祸害的危险就越大。得利多,往往多危险。出了名,往往遭人羡慕妒忌恨,被人诋毁伤害。商纣王敛天下之财,整整花了七年时间才建成鹿台,工程之大不言而喻。商纣王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以纵鹿台之欲,天下叛离而台已空。商纣王不知道,百姓与君主本来一体,如同取手足来填饱自己的肚子,手足没有了自己如何能够生存呢?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如果很执着于名利,就会失去许多,最重要的是失去了自性。自性如同人身上最珍贵的宝珠,可是世人不知道珍惜。如果藏名利越多,可能危险就越多。这些都是因为不知止足的过错。知道止足就能够长久了。老子这一番劝世的话语,可谓破千古的重昏。可是世人如同飞蛾扑火,见到名利纷纷舍身取利。世人如果再不能从中深刻体会到其中的要害,真是太可惜了。这里老子以身作则,也是为什么老子放着周朝的官好好的不当,功成名遂身退,也不想留下什么给后人。
第四十三章 天下至柔
1.【原文】
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注解】
上一章圣人老子刚劝诫世人不要做强梁,如果能够守道似乎处于柔弱,但是这才是真正的刚强。世人教人由弱要争取变成强大。圣人教人由强大要变得柔弱。圣人和世人所教完全相反,然而圣人所教是以退为进。看似柔弱,但是却为天下最强。
这一章衔接的很好。上章刚讲不能做强梁,这章一开始就说天下至柔的,实际上市天底下最坚硬的。前面刚讲完世人所教的,圣人也会教,但是可能教法有些不同而已。圣人有不言之教,有无为之益。前面说到世人可能想着自益,但是却自己受到了损失了。圣人没有想到自益,只是付出了,没有责求回报,但是却得到了许多。看似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却是无往而不胜,能够驰骋天下的金刚至坚。每个人的自性,如金刚般,经历多少劫数,不管在什么区域,都是没有差别的。这也是颠簸不破的真理。看似天下最强大的东西,却被最弱不禁风的东西给击败了,例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水滴石穿。反者,道之动。追求名利的教育,不如慈悲的不言之教,不如明明德的大学之教。有为争强于天下,不如无为而治。
心柔弱了,世人的命运也会跟着改变了。佛说世间颠倒众生,可是世人很难知道自己所为不符合大道。也不知道符合大道之后有什么样的真实利益。了凡四训中袁了凡被算命先生一算,觉得一切命中皆有定数,一开始很迷茫放弃了努力,后来遇见一个禅师给他指点迷津。他做了许多善事,后来命运有很大的改变。高明的算命先生算命的确是很准,命中的确也有定数,但是命自我作,福自我求。这个定数可能是指如果按照先天的遗传,形成相对稳定的性格,遇见什么事算命先生可以判断你会怎么处理,遇见什么机会你会怎么把握,遇见什么选择你会怎么决定,这些都有定数。如果一个人坚持做善事,或者坚持做恶事,原有的命运就会发生改变,做善事就会变好,做恶事就会变坏,命运就会有变化,定数就发生了变化,连算命先生都算不准了。因果报应一点都不虚假。现在有时候看着许多恶人,感觉还过得挺幸福,过的挺舒服的,但是因果报应,不是不报,时候真的是未到的。风水也是一样的道理,有好心才有好风水,最上等的风水就是慈悲心。有慈悲心的人,处在很凶的环境中,也会逢凶化吉。无慈悲心的人,即使处在很吉利的环境中,都会遇见不顺利的事情。
(1)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弱的,恰恰是驰骋天下,无往不胜的最坚硬的东西。大道为天下最柔弱的,然而往往是无坚不摧。天底下最坚硬的物件,如果不是至柔的物件不足以驰骋。高山、大地和金石等都是坚硬的物件。但水却能穿山透地,浸润金石。
无有入无间。无有在这里指大道,道本无有。大道无形质,没有形状,因此能够出入无间,无所不在。如同无有的空气可以渗入到世间万物之中。如同无有的水能够渗入到山河大地之中。如果以有入有,那么相触而有间,不能做到无间。道本无有,道本无间,因此说无间道。例如许多石块放在一起,那么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空隙。如果人人自以为有个我,就无法做到心心相印,心心相连。人与人之间就有了间隙。世人比较推崇知音,古人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然而所有的人可能本来都是知音,只是因为被物欲遮蔽了而已。有小我就有间,就会有距离有间隙。人们之间有隔阂,不能沟通。人与人之间都没有办法合而为一,更何况天人合一呢?人们只有无为无我,玲珑妙明真心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人们之间才能够亲密无间,才能够做到心心相印,心心相连,世界才能够实现大同。人们以有入有,只能是有间,磕磕碰碰,互相伤害。信息革命为人类的沟通方式带来了许多便利,互联网拉近了全球人的距离,然而心似乎更加遥远了。未来人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万物也会通过物联网来互联。然而,互联网传递圣贤教诲的同时,更多的是传播浮躁的信息,冲击着人们的大脑。如果以空入有,那么细无不入。如虚空偏入一切有形,即纤尘芒芴无所不入,是因为它本虚空。针眼那么小,虚空都能够嵌入。只有人们虚其心,才能够进入世人的心田,只有虚心的德行才能如百姓的心间,才能得民心。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圣人老子说,正是因为这样我才知道无为的益处。前面讲自益反而却招来损失了。自损反而自益。无为反而是有为,也就有了益处了。无为至柔,然而却能够有益处。无为能够入于世道人心。如果有为了就不能够入于有间了。世间最难走进的就是人心了,然而无为就可以做到了。世人形容铁石心肠,然而至柔的无为就能够融化它,入于它。只有人们虚其心,才能够启迪真正的智慧。“虚”字,从字面上来看,上面似乎是去,下面是业。意思是说要去除人们所造的身口意业,才叫做虚心。虚心,看似倒退,实则前进。为道日损,看似倒退,实则增长智慧。有个禅宗的故事,有个人拜访一位禅师,禅师给他倒茶时说,如果没有把杯子倒空,如何能够装得下新的东西呢?
(2)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不需要言语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的人很少能够了解它,也很少人能够做得到。最默契的不需要什么言语,如果有言语未必能够契入人心。正如前面所说无有入于有间。圣人老子劝诫君主不要作强梁,行不言之教。前面讲到不善教人的人,是因为他有言,教世人追求名利,而不是教世人立德立言。禅宗主张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净土宗专持佛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句佛号可以灭宿世以来造的业。无字天书更是一个字都没有。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大道之后,曾思量此法妙难思,很难在世间讲的明白。但是佛陀慈爱众生,才宣说妙法普度众生。佛陀初转法轮,为当初从皇宫中追随他出来的随从宣说四圣谛,八正道。救渡乔陈如等五人。法轮只是个比喻,如同碾破烦恼和无明的大轮子一样。圣人的言说,只是教化的方便罢了。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1.【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2.【注解】
此章承前面几章的意思,阐述不知止足的危害。前面讲争强好胜,作强梁欺压百姓不会长久。如果争强好胜就会兵戎相见了。世人本性具足一切,还有什么需要向外求的呢?不求的自给自足,才能常足。老子劝诫世人说清净无为之益,多欲有为之害,人君当以知足自守。
天下有道的时候,天子上承天命,下抚黎民。天人是感应的,人间民怨少,朝廷的气数就长,天气也就顺了。马儿只能是作为交通工具了,马放南山了,不再作为征战的工具了。在天下失道的时候,天下纷争,人们纷纷把马训练成战马,用于战争。然而归根结底战争的根源还是是否合乎天道人心,君主是否贤明清心寡欲,是否知道止足。
世人只知道为了利益而争斗,然而不知道这些争斗的危害。有个关于吴王阖闾的故事。吴王阖闾想要征讨楚国,他的侍从官为了劝谏,讲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蝉在一边鸣叫,一边喝着树上的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蝉身后,它缩着身子紧紧贴树枝,弯起前肢想要捉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身旁也想要吃它,黄雀正想要伸长嘴巴去叼螳螂,却没有料到树下有个人拿着弹弓要射杀它。”吴王阖闾受到启发就放弃了讨伐楚国的计划。周初中土有八百多个诸侯国,东周时候各国互相竞争,劣弱的被优强的吞灭了,就渐渐的剩下了数十国,又渐渐的只剩下了七国,末后只留下了强秦一国。冤冤相报何时了,秦国统一的过程中杀戮过多,气数也不会长久的。被吞灭的各国不肯甘心,又共起将秦家灭了。后来又有汉高祖与民约法三章,除了一切苛法,才熄灭了天下的战争。不然要竞争不休,我中土不早没人了吗?
不光是人在争斗,动物界也在不停争斗和互相吞噬。佛陀小时候跟父亲净饭王到郊外参加春祭典礼。在田边小悉达多太子看到农夫在犁田,泥土被翻起时,悉达多留意到一些虫和小生物也同时被割到。当小虫在土里蜷曲着的时候,鸟儿立刻就从空中飞下来用尖尖的嘴巴把它衔走。跟着,悉达多又看到一只巨鸟滑翔而下,迅速地把小鸟控制在它的利爪下。小悉达多太子问母亲:“母亲,念诵佛罗门经典也帮不了小虫和鸟儿啊。”动物界和人类之间的吞噬、互相残杀由来已久。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提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少人误解了它的意思。达尔文如今还在大英博物馆中凝视着这个世界。他虽然没有来过中土,但是却始终对这个遥远的国度礼遇有加。现在世人一提起达尔文物竞天择就会想到弱肉强食。然而这个是达尔文的本意吗?这未免是太冷血太残酷了点吧。物竞天择这里也是说万物之间会有个竞争,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上天来选择。上天根据什么来选择呢?根据是否合乎天道。世人作恶事就会有报应,天可能就会收了去。如果做善事就会多子多福,长命百岁。如果两个家族放在两百年的跨度里来进行对比,做善事的家族会可能会人丁兴旺,自然就是上天的选择了。做善事也涉及到要帮助弱者。如果曲解了物竞天择,崇尚弱肉强食,并为发动战争,引发争斗找到合理的说辞。
我们处在娑婆世界,有机会通过修行摆脱历劫以来的无明。不管是小虫、鸟儿、巨鸟、蝉、螳螂、黄雀还是人,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不管什么肤色什么种族,不管什么宗教信仰,不管男女老幼,都是和谐的一家人,这是几千年来高僧大德、志士仁人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现在我们对猪进行无休止的杀戮,但是人类可曾想过,我们现在也在进化中,猪也在不断地进化当中。经历了几百万年之后,可能猪的智商就会进化成现在人差不多了,那么猪人们回想起它们的苦难的岁月就会痛苦万分的,潜意识中永远都无法磨灭。我们人类也有痛苦之身,由远古海洋里面的一条鱼不断地进化而来,其中充满了变数和生死考验。
(1)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大道行于天下的时候,天下太平无事,兵甲和战马不用。战马只是用来粪田而已。上古的时候有道的君主,清净无欲无为,很少骚扰百姓。千里马虽然能够走到千里之外,但是如果不是有人骑着它,它也不会自己跑到千里之外。如果没有世人的欲望驱使,战马只是农用而已。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天下失去大道的时候,世道混乱,战马就会在郊外兴起了。君主就会挑选能征善战的士兵,挑选善于奔跑打仗的战马,打造坚硬锋利的兵器了。天下的老百姓安居乐业,兵甲不用却走马治农田。可是到了老子的年代,世衰道微,缺少了贤明的君主,诸侯暴乱。可以想象当时几百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谁都不服谁,大家都想争强好胜,兼并对方的城池,掠夺对方的财物。这样战争和杀戮不断。周武王灭商后,以礼治国,打开矩桥粮仓、解露台安抚百姓,天下太平。武王也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收枪入库,华山脚下放马,果木林里放牛了。
(2)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罪莫大于可欲。天下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追求物欲了。如果君主追求物欲,被物欲遮蔽了,就会背道而驰了。如果君主减少物欲,不会被物欲遮蔽,大道就会行于天下了。究其根源,天下有没有兵戈战事,还是在于人的欲望。戎马生于郊外,以致战祸连连,民不聊生。这没有别的什么原因,都是贪欲造成的,这也是不知足,不知止的过错。
祸莫大于不知足。天下最大的灾祸,莫不过于不知足了。如果世人在物欲前面不知道止步,不知道满足,就会危险了。小路上可能会有一些很好的风景,不妨看一看,但是如果在小路上走的远了,可能就会陷于泥泞和危险了。名利可能还真是好东西,可以远远看看就够了。利益只要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就够了,如果在追求名利的路上越走越远,甚至是不择手段的话,就会陷入泥泞和危险了。正所谓欲壑难平,人们只能是像夸父追日一样,渴死在路上。
咎莫大于欲得。天底下最大的过错,莫过于想得到名利了。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如果自舍就能够自益。如果自益就会自舍,也就会失去了。如果想得到王位就更是危险了。王位代表着天子之位,这是上天的旨意,不是武力可以取胜的。世人尔虞我诈,杀生伤害自性,败乱人伦。以至君臣父子,都失其本分,这些都是追求物欲的罪过。为了争夺帝王的位子,父子兄弟反目,互相仇杀。齐桓公有三位夫人,但都没有儿子。桓公好色,有很多宠幸的妾,其中地位等同于夫人的就有六个。易牙受到桓公的宠幸,答应立无诡为太子。管仲死后,五位公子都要求立为太子。桓公死后,五公子各自结党要求立为太子,互相攻战,以致宫中无人,也没有人敢去把桓公装尸入棺。桓公尸体丢在床上六十七天,尸体爬满虫以致爬到门外。直到无诡即位,才装棺并向各国报丧。齐国的公子互相争斗,兄弟互相残杀,大家都两败俱伤,祸国殃民。败国亡家,覆宗灭族之祸,都是不知道止足的缘故了。有句俗话说得好,知足常乐。由于不知足,凡见他人所拥有的东西,而必欲得到它。然而欲得到名利的心,是众罪大祸的根本。
(3)故知足之足、常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因此只有知晓自性自足的人才能常足。只有具备一颗自足的心的怀道的人才能常足。欲得的原因是心不知足。如果不知足的在于心,何日能够知足呢?正所谓欲壑难平,如何能够填充无止境的欲望呢。世人贪得无厌,不知道停止,没有止步的时候了。然而自性之中具足一切,不需要增加一分,也不需要减少一分。天子召圆通讷禅师入京,但禅师称病不起。禅师知足知止。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如果有了大的名声可能就意味着危险了。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这可能一点都不假。树木长大了,就会面临被人砍伐的危险。如果树木还小的时候,长歪了一点,人们还会帮忙扶持一把。禅师生平知足,不为名利所累。如果内心不知足,何日能够满足得了呢?武则天曾经召见慧能大师,但慧能大师也是避而不见,在南华禅寺终老。禅师们大都淡泊无欲无求,生活简朴,不攀名附贵,与居士达官相交只为道业。如果能够做到没有物欲的心,就能够做到常足。自性之中能够自足,这是真根。自性之中本自清净。自性之总本自具足一切。世人往往骑驴找驴,怀里揣着无上的珍宝却到处向外求,而不知止足。世人往往笑话买椟还珠的人,可是不曾想自己可能正是这样的人呢?我们不知道自己身上本来就有无比珍贵的宝珠,只是追求装宝珠的外壳而已。岂不知装宝珠的外壳只是一副臭皮囊而已。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