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何谓玄同
第五十六章 何谓玄同
1.【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2.【注解】
前面的章节说到玄德,世人本有明德,但是被物欲遮蔽了,看起来却似玄远高深,了不可得。这里说到玄同,本来是大同的,但是在这里却说玄同。世人和而不同。世人的自性本来都是相通的。圣人已经回归了自性,为了能够入尘世救渡众生,混同自己于尘世之中。前面一章说圣人如同赤子一般。既然如同婴儿,就没有什么言语了。婴儿还不会说话,内心更不会不听的挠挠自语。内心不会挠挠自语,就会处于静定之中。如同婴儿那样,还有什么贵贱之分呢?还有什么亲疏之分呢?还有什么不同呢?本章一开头就说有智慧的人是不轻易说出来的。为什么不多说呢?多说没有什么好处,容易被别人误解。如果机缘不到,别人也无法领会。
首先是看到世界的不同,和而不同。人类肤色有五色,花朵色彩有五色,光有五色。乐器有许多种,琴瑟和鸣,音有五音,可以演奏出高山流水等乐曲。地球上生长出五果,人类种植五谷,蓄养六畜,通过五味调养人类的五脏六腑。人有七情六欲,进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人有五官,各有司命,各有各的作用。国家有百官,各司其职。君子和小人同处一朝。世界是缤纷多彩的,和而不同的。纯净的白光经过棱镜,分解出绚烂的五色。专一的心灵面对外境,分解出七情六欲。不开孔的竹管,吹出只有一种声音,可以作为定音器。虽然只有一个音,但是里面其实蕴含着五音,就像白光蕴含着五色一样。如果一排不开孔的长短不一的竹管混在一起,就能够作为乐器演奏。如果一根不开孔的竹管,开了几个孔,就能够分解出五音,演奏出美妙的音乐。现代科学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的诞生源自于一个原点,这个原点是否就是心呢?佛法说万法唯心造,演化出了这个如梦如幻的世界。
其次在本章更要看到和而玄同。虽然世界缤纷多彩,但是对于怀道的人来讲,和而为一,可以称之为玄同。如果这个世界都是机械的统一,会是怎么样呢?楚王喜欢细腰的女子,全国的人都以细腰为美,女子也争相减肥。唐朝宫廷喜欢丰满的女子,全国的人都以丰满肥胖为美。齐王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国的人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可以想象,如果在上位的人不严于律己,仅是要满足各种欲望,那么全国的人会是怎么样的情况。在一个国家里面,全部都是君子和贤臣,这样是不是就能够实现太平盛世呢?甚至全部都是小人和奸臣那会如何呢?
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轻易的说出来的。说出来的可能就不是真正的智慧了。怀道的人知道大道常行,不离左右,欲言又止,不是不想说,只是说出来了就不是道了。说的越多,可能错的越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靠自身去领悟。怀道的人看到了和而不同,但是慧眼更看到了玄同。怀道的人不是用一种分别心在看这个世界,对他来说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没有绝对的长,也没有绝对的短。没有绝对的贵,也没有绝对的贱。没有绝对的亲近,也没有绝对的疏远。事实的真相是没有一种东西叫作美,更没有一种东西叫作丑。只是人们喜欢美,就有了区分,不美的东西就成为丑。佛陀有一次带着僧团在河边走的时候,看着对岸的猿猴在嬉闹。他趁机跟弟子们讲,对于公猴来讲,母猴虽然满脸都是毛,但是却是很美的。是啊,假如现在我们人类并没有把脸上的毛进化掉,杨贵妃虽然满脸的猴毛,唐玄宗也会觉得美丽动人的。美和丑、亲和疏、贵和贱都可以和而为一,称为玄同。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每一个行业,每一个职位都可以做出成绩,都有相应的意义。对于一辆车而言,如果单独的辐条、单独的车轮就不能称之为车,也无法发挥出车的作用,需要和而为一。大道本无形无相,不可思议,离语言和文字相,不可言说,言语道断。孔子说:“上天又说了什么呢?四时自然的推移,百物不断地生育。”天道无需言语而自明。正是因为正道不能言说,说出来了别人也半信半疑,会造成很多的误解甚至排斥诋毁。著名哲学家殷海光批评这种现象说:“这是一个有趣的时代。在这一个时代中,许多人常常英勇诋毁他们所未曾接触过的事物。”一些人对儒学毫无所知,也往往对儒学不屑一顾。人们只知道人云亦云,别人讲儒学是封建残余,也就认为是这样,为何自己不亲自了解一下呢。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对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的误解,大家都在维护着自己的那个派系,有违圣人教化的重恩。大家不妨放下偏见,真正的走入圣人留下来的经典中去感受一番,再做决断不迟。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是不喜欢过多的言语的,因为用语言很难把智慧,很难把道讲的清楚。语言和文字只是一种描述现实的工具而已。佛教中有个比方,指月之指非明月。明月为大道,用手指指向大道。本来是圣人慈悲,告诉世人回家的大路,但是世人往往执着于手指,而不是手指指向的东西。也不能怪世人,因为世人被无明所覆盖了。就像圣人所指的路,烟雾缭绕,眼睛根本看不到前面的路,世人如何知道如何走呢?眼前的手指是最直接的,执着手指也无可非议。如果因缘到了的时候,突然一阵风吹过来了,把烟雾吹开了一点。依稀可以看见真的存在着一条大道,可以直接回到家,那么就会深信不疑的往前走。越走离家越近,看得越清楚。即使有人劝说,别走了,方向走错了,但是真心不再动摇了。这阵风的因缘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同的。有些人是看到桃花悟道的,有些人是看佛经顿悟的,有些人是被师傅一顿责打顿悟的。对于怀道的人而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很难用语言和文字说的清楚,讲的明白。如果讲的对象不对,反倒被别人误解。场合不对,反倒会招来祸害。所以历代有好些怀道的文字,例如黄帝阴符经,只是藏在山洞里,传于同好。中医是载道之术,黄帝传医术于雷公,非常的慎重,要求雷公斋戒,歃血为盟,为当代子民谋福祉,福泽后世子孙。
言者不知。夸夸其谈的人可能并不知晓大道。世人崇尚知识和技能。殊不知在古代,我们的古圣先贤的教育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的。三字经中也是把学习知识和技能放在其次的位置的。世人崇拜那些能说会道的人,满腹文采,文章写的很漂亮的人。现在的电影追求场面的刺激,给世人视觉震撼。现在的动画片,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追求收视率,不顾对儿童是否是正面的教育。六祖有个徒弟刚过来拜会六祖的时候非常的自傲,自认为熟读经论,不把六祖放在眼里。后来经过六祖的点拨,他顿悟之后,把所读的经论都放下了。把经典背诵下来是第一步,也仅仅是背诵,似乎理解了经典和证悟是两回事的。圣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够真正认识自己,认识自身的本性。古希腊苏格拉底说,我最大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无知。圣人应比苏格拉底更进一步,大彻大悟成为真人。这才是真正的自知之明,才是真正的智者。正因为自知之真,知道自己的本心,言语才有所不及。假如像常人哓哓资于口谈,都不是有真知的真人,还摆脱不了颠倒梦想。
(2)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塞其兑,闭其门。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如果有什么污染河流,就直接把污染源给堵住,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人心为君主,五官为臣下。如果五官不听话的话,就把五官管住就行了。兑为口,把嘴巴管住。关住门,把眼睛管住。用一片叶子遮住,不见泰山。把耳朵管住,用两颗小豆子塞住,打雷都听不到了。缄默自守,沉默是金,不事口舌,不喜欢戏论。不受眼睛所看、耳朵所听的各种事物的污染。
挫其锐。圣人把锐利的锋芒收藏起来。世人都喜欢锋芒毕露。如果将一把尖锐的刀子放到布袋里面,尖锐的刀锋很难隐藏。曾国藩在官场严酷的现实中处处碰壁,事事不顺。他曾无数次痛苦地回想过出山这几年的往事。他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却不能见容于官场?为什么对皇上忠心耿耿,却招来元老重臣的忌恨,甚至连皇上本人也不能完全放心?为什么处处遵循国法、事事秉公办理,实际上却常常行不通?他心里充满着委屈,心情郁结不解,日积月累,终于酿成大病。他又读了许多史书,希望从历史中找到前人处世行事的诀窍,从中获取借鉴。但这些前史并没有给予他解开郁结的钥匙,反而使他更痛苦不堪。倒是丑道人送给他的道德经中找到了答案。
解其忿。世事纷纷扰扰,世人为名利有所纷争。很难说清楚谁对谁错。这里老子劝诫世人应当心向大道,无为而治,放弃这些纷争,解掉这些怨结。丑道人用道德经提点曾国藩,此部书可以五字概括:柔弱胜刚强。前面不十分顺心,大概全用申韩法家的缘故吧。试问古往今来,纯用申韩法家的人,有几人功成身全?望从此明用程朱的名分,暗效申韩的法势,杂用黄老的柔弱。
和其光。圣人内在光明,但是并不锋芒毕露,而是含光内敛。把光给收敛起来,不要太耀眼了。怀道的人心灯已经点亮,遮蔽真心的乌云已经散去。只是遇见有缘人才传授,对于世人因材施教进行点拨罢了。如果光太耀眼了也可能招来祸害。
同其尘。怀道的人入乡随俗,随顺众生的进行教化,适应世上的尘俗。岐伯向黄帝解释如何才算是随顺呢?岐伯说,入到一个诸侯国要问人家的风俗习惯,进到别人家里要问一下别人忌讳什么,上堂来要有礼有节,长幼有序,面对病人也要随顺尊重病人的喜好和意见。怀道的人如果要渡众生,如果不能了解众生的疾苦和所思所想,如何能够很好的让他们信服呢?
是谓玄同。这里解释什么是玄同。前面的章节说关闭好门户,不被物欲所污染。这里又再次强调了一次。万法唯心造,世间万物多种多样,各种各样的事情纷纭复杂,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和而玄同的。当今世界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似乎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提到唯心主义,可能又很多人都会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觉得又是陷入了形而上学,陷入了封建迷信了。然而形而上和形而下、唯物和唯心是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呢?人们所说的玄学,也等同于形而上学。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超乎语言和文字,超乎具体的形象的,似乎不可琢磨的,可以称之为道。大道是很玄妙艰深的,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却悟道之后又原来这么的简单。正所谓大道至简,王阳明在临终前的遗言只有短短的几个字,此心光明,夫复何求?朱熹讲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和人欲似乎是矛盾和互相分开的两个事情。理存在于世间万事万物,如果把理弄清楚了,所有的事情都清楚了。就是这个朱熹,早年让王阳明很崇拜,遵循格物致知的教诲。后老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顿悟到天理和人欲不是两回事,本来都是归于一心。康德对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准则存在敬畏之心,头顶的星空和道德准则并不是二,而是天人合一的。唯物和唯心也是和而为一的。如何才能够体悟玄同呢?如何能够入大道之门呢?在这里老子圣人教导后世学人如何做到这一点,需要反求诸己,由内而外的解决问题。教导世人如何养精气神,塞兑闭门养其气,挫锐解纷定其神,和光同尘那么就随时俗。中国历史上程朱理学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这个问题,但是并没有真正的给世人入道的法门。程朱理学认为需要格物致知,做法“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每天都格一件,有点类似于渐修,不断的积累,自然就能够贯通。但程朱理学理解错了,格物并不是指的把万物一件件格清楚,而是格除物欲,正所谓灭人欲,把物欲减少了,自然就能够发明本心。
(3)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不可得而亲。怀道的人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视世人如刍狗。心存大爱,已经放下了恩怨情仇的小爱,不得不爱世人。如果要亲近他,想跟他建立世俗的情感和恩怨,可能也比较难。世俗的小爱是比较狭隘的,恩生于害,害生于恩。如果平时对一个人很好,他会习惯性的觉得你应该这么做。假如有一天没有按照平时对他这么好了,可能会变成怨恨了。战国的时候,陈余和张耳同乡,成了刎颈之交,誓同生死,但是后来却因为一些过隙,成为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的仇人。怀道的人证悟大道,虽然不能建立世俗的亲情,但是却能够比世俗的亲情还要深厚,这是无缘无故的大爱。
不可得而疏。前面说怀道的人有大爱,行不言之教,不需要任何理由在爱着世人。世人如何能够感受不到呢?如何能够真正的疏远他,而不亲近他呢?想亲近也亲近不了太近,像平常人那样,如果想疏远更难。怀道的人精诚待人待物,使人见而不能舍。两千多年前,古印度有许多王公贵族纷纷放下对名利的追逐,追随在佛陀的身边,倾听佛陀的教诲。是什么能够让一个太子放下金钱美女寻求解脱之道?是什么让这么多王公贵族放下一切追随佛陀左右?是什么让历史上的许多聪明绝顶的人追随佛陀的足迹呢?
不可得而利。怀道的人没有什么物质欲望。如果要想从他这里直接获得什么利益,那可能都比较难了。往往怀道的人对物质都比较淡薄,安贫乐道。如果把一条香蕉和一条金条放在猴子的面前,它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香蕉。如果把一条金条和大道智慧放在世人的面前,可能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金条,这个马上可以获得利益。但是世人可能想不到的是,有了智慧就可以得到很多的金条,就会有很多的福报。
不可得而害。怀道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大势。怀道的人知道如何顺势而为。如果对百姓国家有利,如果君主比较圣明,就出山辅佐。如果时机不到,就隐匿在市井,在山林晒晒太阳,钓钓鱼也不错。范蠡懂得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他及时急流勇退,带着美女西施隐居江湖。文种不知道进退,反而受到迫害,死于非命。张良得到黄石公的真传,在刘邦统一天下论功行赏的时候,他只要了很少的一点奖赏,后来也称病告退了,保全了性命。
不可得而贵。怀道的人知晓了宇宙人生的真谛,与世人看重的东西不同。世人可能无法理解佛陀年轻的时候放弃王位,修行解脱之道。佛陀本来在世人眼里无比的高贵,要权力有权力,要金钱有金钱,要美女有美女。清朝顺治皇帝也放下皇位遁入空门,唐朝宰相斐休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送入佛门。曾国藩留下遗训,劝诫后世子孙不要当官。可能世人很不能够理解。怀道的人往往都是功成身退的。大功告成不正是好好享受成功的成果的时候吗,怎么这个时候选择离开呢?殊不知,功成身退,天之道。大功告成了,事情已经圆满了,物极必反,就会招致祸害。怀道的人都不会喜欢权力和金钱,所以即使推给他,他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都会婉言谢绝的。怀道的人并不是没有能力得到荣华富贵,而是他们知道这个会伤害自身,所以不追求名利。怀道的人这种品德,更显得高贵了。
不可得而贱。如果想贱低怀道的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怀道的人往往不喜欢追求名利,安贫乐道的过自己修身养性的生活。颜渊一箪食一瓢饮,过着清贫的生活。佛陀放着好好的太子不做,到处乞食。药王孙思邈受邀出来做官,但是他不愿意做官,给后世留下了医学经典。老子看到周室衰微,西出函谷关,过隐居江湖的生活去了。姜太公相传姜子牙早年博览群书,因家境贫苦杀牛卖饮为生。虽然在商朝做官但是屡次遭受陷害。周文王曾经被殷纣王囚禁在羑里,在那里他推演周易。这些怀道的人,世人能够觉得他们是很低贱和卑微的吗?为什么说谦虚的人有福报,容易遇见贵人呢?因为谦虚的人不管是遇见什么人,都很恭敬。不显山不露水的得道高人就会看重这样的年轻人。因为大道是要传给有大爱的人,所以往往这样的人就有福报了。恩威集团的创始人就是得到贵人帮助的,被李真果道长收为徒弟。怀道的人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爱之心,大多能够安贫乐道。每个世代都有得道的贤才,但是并不是每个世代都能够出现圣明的君主。圣明的君主千年一遇,得道的贤才百年一遇,得道的君臣如果刚好相遇。这样的几率是很小的。得道的贤才隐匿在市井中。如果大道行于天下就出来做做事,如果不能独善其身了。伊尹曾经是个厨子,诸葛亮曾经躬耕于南阳。如何能够知道他们是贵还是贱呢?得道的人不追求名利,一心为了世人。这正是世人把他们推崇为天下贵的缘故。
第五十五章 比于赤子
1.【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以尾毒伤物曰螫)。猛兽不据(以爪按物曰据)。攫鸟不搏(以翅击物曰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2.【注解】
前面的章节讲到追求物欲非道。这一章讲物壮了就会变老了,称之为不道。树木长壮了,就会被人砍伐了。上一章说立德于家、乡、国乃至天下。其本源就在修身,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修身养性,回归本真,天下大同不再是梦想。圣人知道如何远离名利,如何趋吉避祸,已经解决了自身的问题,可以推及国家和天下了。
前面的章节说到圣人入于甲兵、面对猛兽也不会受到伤害。这一章一开始也差不多同样的意思。毒虫也不会咬,猛兽也不会伤害,很凶的大鸟也不会从高空俯冲下来,用翅膀进行搏击,更不会用利爪来抓。这些都是物欲的比喻。圣人的心已经回归了,变成了赤子之心了,物欲很难再污染到了。这里说圣人如同赤子一样。婴儿骨弱筋柔但是手里握着很紧。婴儿不知道牝牡之合而精气充沛到了极点。婴儿整日的哭闹但是却不会哭哑了,这是身体内和到了极点了。此部经典有好几个地方都说到婴儿,赤子和小孩子。比如专气致柔,能如婴儿吗?圣人孩之。圣人自己首先回归孩子了,也把世人当做不懂事的孩子进行教化。不会一味的责怪世人,也不责求世人的回报。
不仅仅是人处于柔弱的婴儿状态就好,万物都是如此的。物壮则老。柔弱就合乎大道了。婴儿柔弱但是生命力是最强的。婴儿柔弱而不知道追求太多的物欲,就不会受到伤害了。待到长大了,要追求名利,可能就会有危险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鱼为食亡,花为水死。有一个为了钱财丢掉性命的故事,有个地方的百姓都善于游泳。几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的时候,船破了,都游起水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却并不能像平常那样轻松。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历史和当今世上,难道像这样为了钱财权力招致祸害,甚至丢掉性命的例子还少吗?
婴儿的筋骨是柔弱的,但是生命力却很强。人的肾主骨骼,肝脏主筋。婴儿的肾和肝脏都是很好的。这里提到筋,顺便提提达摩祖师所传《易筋经》。佛祖的大意,对于想要修成正果的人,其初步的基础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清虚,另一个是脱换。如果能清虚就没有障了。清虚就没有什么业障了,这里是指精神层面的,业障已经清除干净了。如果能脱换就无碍了,无碍这是指身体方面,经络畅通了。如果能够做到无障无碍,就可以入定出定自如了。如何做到清虚呢,按照洗髓经进行修行就是了。如何做到脱换呢?按照易筋经进行修行就是了。《洗髓经》为内修清虚的法门,主要是清掉内心的杂念业障。《易筋经》为外修经络的方法,可以使得经络畅通。假使能够内清净、外坚固,长寿在反掌之间而已,何患无成?人身的筋是从胎中承受而来的。天生的筋有的松弛,有的痉挛,有的柔弱,有的缩了,有的舒展,有,有种种不同的状况,这都是由先天带来的,每个人都有所不同。如筋松弛就生病了、筋痉挛就瘦了、筋萎靡就痿了、筋缩了就会死了。也难怪老人到了晚年筋骨都会缩了,变得矮小了。如果能够把筋拉长一寸,可能寿命就能够增加一些了。由此可见,筋对人体健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如果湿气过重也会影响筋的,影响经络。从赤子婴儿开始,每个人的筋骨都有先天带来的秉性,但是这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假使筋弛、挛、靡、弱和缩等,都可以通过修习易筋经来疏通经络,使得外强筋骨,作为入道之辅。易是阴阳之道。如果是虚的,可用实来易它。如果是刚的,可用柔来易它。如果是静的,可用动来易它。如果是高低的,可进行升降变化,高的可以变成低的,低的可以变成高的。先后可以发生变化,先的可以变成后,后的可以变成先。顺逆也可以发生变化。危险的可以变化为安全。乱的可以变化为治。祸的可以变化为福。亡的可以变化为存。社稷的气数尽了可以变化为挽回。天地可以变化为反覆。这都是易的功劳了。人身的筋骨,怎么不能易呢。世间颠倒众生,往往不能够遵循大道而行。治国使得民有怨气,气不顺,国家就不会太平。在地球上生活使得环境污染,地气不顺,不能风调雨顺,狂风暴雨。天气进而又会影响人的健康,世人就会多灾多病。世人不按照正常的作息时间,美国的按照中国的作息时间,中国的按照美国的作息时间,都搞颠倒了。世人以为有钱了才去帮别人,可能没想到帮了别人做了善事,有了福报才有钱了。世人以为有钱了拿部分钱去创业,可能没有想到是创业了,经历了失败和痛楚了,才有钱了。世人觉得别人对自己好才肯付出,可能没有想到付出了才能得到别人的好。阴阳、福祸、存亡、安危和乱治等都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没有乱也就没有治,没有福也就没有祸,没有高也就没有矮,然而适当的时机和因缘能够相互转化,世人从胎禀中带来的筋骨,并不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经络皆通,心如莲花,可以通过修行出凡入圣,易凡为圣。
(1)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以尾毒伤物曰螫)。猛兽不据(以爪按物曰据)。攫鸟不搏(以翅击物曰搏)。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圣人已经悟道,怀有慈悲之心。圣人回归了本善的本性,成为真人。圣人内心的本真如同婴儿一样了。婴儿还没有学会说话,不会在内心不停地进行善恶的分别,就会长时间的处于静定的状态。成年人会在内心不听的进行唠叨,想按住按钮停下来都不行。
毒虫不螫(以尾毒伤物曰螫)。猛兽不据(以爪按物曰据)。攫鸟不搏(以翅击物曰搏)。毒虫、猛兽和攫鸟,都是能够伤人的,但是对于赤子来说,毒虫虽然毒而也不螫,猛兽虽恶而也不据,攫鸟虽枭而也不搏。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赤子不知不识,对名利都不懂得去追求,这些对他来说都没有什么意义,反而不会受到伤害。毒虫、猛兽和攫鸟这是比喻世间的恶事恶行,比喻名利和物欲,这些都未能够污染怀道的人的心。因为怀道的人的内心已经回归了,已经能够做到入世不被尘世所染,不被外物外境所困。正所谓忘于物者,物也忘之。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虽然恶而不伤,是因为对于怀道的人而言无可伤的地方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花往往都死在浇水过多上了。圣经里说,瓶子在泉水旁破碎,轱辘在水井口腐烂。怀道的人不追求名利,懂得进退,就能够得到保全了。
(2)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婴儿骨弱筋柔但是小手却能抓得很牢固。婴儿手里没有多大的力气,但是刚出生什么都抓。一般婴儿手里空空却抓得比较紧。待至年老体衰而亡时,虽然儿女满堂、颇有家财,但是两手张开,空空如也,想带也带不走。记得电视上有个老太太,原来身体比较差,从六十多岁开始练习抻筋,现在八十岁,行动自如,能够下一字码。由此可见练筋能够养生健体,甚至能够脱胎换骨。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虽然婴儿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是阳物经常能够勃起。这是精气充沛到了极点的缘故。肾主骨而肝脏主筋。肾脏藏精,婴儿的肾脏是很好的。阳物是筋之宗,也就是说是筋的总汇。婴儿的肝脏和肾脏是全新的,也是很好的。圣人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一般。婴儿筋骨柔弱,而所握也坚固,是精纯之至的缘故。
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婴儿终日号哭,但是不会哭哑了,这是因为和气到了极点的缘故。婴儿只要遇到不适,肚子饿了,想睡觉了,终日哭闹声音也不会嘶哑。因为他心本不动,而无哀伤怨慕之情,是因为气和到了极点。
(3)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知和曰常。如果知道和气柔弱,那么就知道了大道常行了。前面提到婴儿身体和到了极点了。精气充沛到了极点了。人的身体内部要和和气气的,这条气要顺了才舒畅。古人曾说,怒则百脉不定。大道在世间常行不衰,只是世人不知道大道就在自己身边而已。如果知晓柔弱之道,就看见了大道的常行。中国人对和非常有讲究,对于音乐来讲,不同的乐器在一起演奏出天籁之音。对于人身体里面的血气而言,也要非常和顺。血气滋养五脏六腑,在经络中运行,人的身体才健康。五色也要调和才能够出现美景。五色本一色,白光经过棱镜可以分为五色。五音本一音,大音希声,大音中含有五音。黄帝内经中有一章专门讲五音和五味的,五谷、五畜、五果的五味,调养五音的人。五味互相调和,才能有很好的味道。伊尹被尊为厨神,曾经写了一篇有关烹饪火候和五味调和的文章,这和治国也是相通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不为良相,便为良厨。范蠡不为良相,成为儒商的鼻祖。在一个组织中调和不同的人,达成共同的目标。在一个国家里面,调和不同政见的人,达成社会大治。由此可知道,如果对和领悟了,那就领悟到了大道常在身边。
知常曰明。知晓大道常行在世人左右,那么就可以称之为明。前面也说到见小就称之为明。如果不能破除无明,那么也看不到大道。明心见性即为看到心性的亮光。先是看到一丝亮光,后来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地精进,越来越亮,信心越来越坚定。岐伯说,怀道的人明于阴阳,如忽然解惑了,如醉之后醒了。如果没有悟道,断难说掌握中医的精髓。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学中医的人看着经典觉得很枯燥,现在高校中反而经典沦为选修课程了。如果要掌握中医精髓,需要发明本心,才能够与圣人心心相印。如果没有发明本心,世人就如在梦中。
益生曰祥。知晓大道的人,不以名利养生。如果以名利养生,反而被名利所害,有可能性命不保。怀道的人知道养生的真正主人是谁,而不会养错了对象。有些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成为吃货,到处吃好吃的。有些人为了满足眼睛和耳朵的快感,经常去旅游,去看大片。忙活了大半辈子,可能不知道如何益生和养生,也不知道养生真正的主人是谁。养生只要在于养心,心才是真正的主人。五官对应于百官,仅是大臣而已。怀道的人以太和自养,安贫乐道,增益生机的,可以称之为祥。我们平时很喜欢将祥和加起来一起讲。看看周边的这些动物,乌龟比较长寿,它吃得不多,也很少动。有太和之气,因此乌龟很长寿。
心使气曰强。心为养生真正的主人。心当专一和柔,经络自然畅通,不敢妄有所为。和气在心中,形体日以刚强,因此称之为强。上古时期知晓大道的人,取法于阴阳,饮食起居都有定数,按照四时寒暑的推移来进行生活,不沉浸于物欲之中,就能够长寿。修养精气神,以养心为主。《洗髓经》说:“我那时是这么听的,佛祖告诉须菩提。…大家都在酣睡之中,忘却了生和死了。只有内心光明的人自己惊醒了。在黑夜之中暗自修为。感叹今天又这么过去了,过去了一天就又少了一天了。无常来得迅速,身如同少水鱼。…世人在昏昏醉梦之间,沉睡梦乡,醉生梦死,光阴流逝了。世人流浪于生死,在苦海中沉浮。苦海没有边际。如来大慈悲,推演此《洗髓》…后人如果得到这步经典,希望能够奉持为宗旨。要选择有缘人互相传授和传承。世人不要轻视这部经典”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规劝学人务必要重视,劝发菩提心。只有不断精进修行,才能够报答佛恩,父母养育之恩。如果浑浑噩噩一辈子,几十年转瞬即逝,待到那时悔之晚矣。
(4)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如果过强就称之为壮。物极必反,盛极则衰。如果想使它灭亡,就要使它强大。万物壮极,那么就容易枯老。草木等物过于壮了,就将见其枯槁而老。如果人的精神元气不知所养,不知道养生真正的主人,妄求名利,向外驰求太过,形容枯槁而老,可谓不道过甚了。这样过壮了就老了,这样老了是不符合大道的缘故。世人如果能够心平气和,心志专一不动,身体日益强健。世人如果心不平,妄动而使气,气散那么精竭,精竭那么形容枯槁。
不道早已。对于不符合道德的人,早就已经死去了。不道过甚,不能长寿,速死之道。只需要心静至极,身体内部自化,经络自然畅通,这是老氏修养功夫,源头大致出于此吧。而后来学道的人,本末倒置,不知其本。妄构多方旁门左道,执着于形式,失去老氏的指教可谓多了。 假使人们能够知常明,那么在世间的技艺也会有所精进,对于佛家来讲为工巧明,包括医术等。人自性中蕴含着无上的智慧,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是位全才,佛洛依德称他是在黑暗中过早醒来的智者。达芬奇著名画作蒙娜丽莎的微笑,不同的人看,不同时期看都会有所不同。其实人们忘记了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心性来看画作,并不是蒙娜丽莎不同,而是每个人的心的不同。蒙娜丽莎的微笑正是每个人心的一面镜子。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做了很著名的水试验,水的结晶美丑,其实也是每个人心的真实反映,也是人心的一面镜子。正如风动还是幡动,仁者心动而已。
第五十八章 福祸相依
1.【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耶。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注解】
前面一章圣人教导世人要以正治理国家,无事以取天下。这一章一开始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讲圣人怎么样治理国家的。正和奇是可以互相转换。善和妖可以互相转换。人心也会迷失方向的。圣人内心虽然有一定的道德准则,但也不至于方到割伤到别人。圣人大方无隅。圣人虽然很廉洁,但是也不会完全不懂人情世故。圣人虽然有一颗直心,但是也不会太过于放肆,不会正直的冲撞别人。圣人虽然内心光明,但是不会太过于耀眼,也不会过于炫耀自己。天下以无为为尊,人以有为而疲累不堪。圣人治国安民,无为而治,好静而自安,无为而民自化。
善于治国理政的人,其政闷闷。似乎没有什么作为,守静不多言,没有什么欲望,也没有什么赋税徭役要老百姓去服从。老百姓不知不觉的都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不知不觉处于淳朴的生活状态中。大家可能也有这样的经验,几十年前我们父辈居住的房子,都是公家的房子,没有房产证,也没有写上个人的名字,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觉得那个房子不是自己的。从来不会缺失安全感,现在这么明确了之后,反而大家都去争取自己更多的资源,还是不满足,还是没有安全感。
不善于治国理政的人,其政察察。设立具体的刑名,明确赏罚的法令。如果这样的话,对于政事明察秋毫,每一件事情都清楚,每一件物品都清点。有句俗话讲,水至清则无鱼,水太清澈了都没有多少大鱼能够在里面生存。中国古代有一个人很善于在人群中发现小偷,于是被朝廷重用来抓盗贼。抓小偷的成绩不错,但是后来却惨死在荒郊野外了。对于治国理政的人来讲,如果大家都事事分的很清楚,那么总有一些属于扯皮的事情。假如大家对于基本的分工有制度明确了,都是以做好工作为目标,那么就不会计较是谁的责任了,都会自觉地做好了。索尼公司的破产虽然有很多原因,但是推行绩效考核,让企业失去了创新的动力,这也是根本的原因。
正可以转化为奇。善可以转化为妖。人心可以被物欲遮蔽。福祸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大家看八卦里面,卦里含有阴爻和阳爻。观察卦象的变化,如果全部都是阴爻了,就会转化有阳爻了。如果全部都是阳爻了,就会转化有阴爻了。大家在得到财富和权力,看似福报的时候,里面也会隐约看到一些祸的影子。在遇到困难和麻烦事,艰难困苦的时候,里面也隐约看到了一些福的影子。例如周文王被囚羑里,才有了周易。吕不韦被流放,才有了吕览。人在贫穷、身居社会最底层的时候,往往比较谦卑,大多愿意给别人帮忙,所以能够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和帮助,就会有福报了。如果有一天飞黄腾达了,有了钱财和权力,往往没有了往日的谦虚。对周边的人也没有那么好了,比较骄横了,没有什么人情味了。可能灾祸就会不经意之间来临。对于一个朝代来讲,刚开国的时候,为了赢得民心夺取天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刚开始建国的时候,百废待兴,朝廷也会出台很多对百姓休养生息有利的政策。百姓有了稳定的生活,天下就安定下来了。待到国力强盛的时候,权力阶层一味追求享受,很少能够顾及到危机的来临。待到一定的时候,大厦可能就会轰然倒塌了。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的更替也是这样的,盛极而衰。长跑领跑在最前面的那个人往往最后冲刺的时候并不是冠军的。在诸侯国之间称霸的君王,往往会树敌过多,树大招风,而招致祸害。春秋战国的时候,齐国就自肆强大,东征西讨,后来被燕国乐毅连下七十二个城池,几乎灭国。当今世界是道德回归,心灵回归的过程,货币也会回归无冕之王黄金,在全球争雄争霸将不是未来的主流。
下面我们看看我们生活中有许多阴阳转换的例子的。月盈则缺,月缺则盈。盛极而衰。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中医讲,重阴则阳,重阳则阴。如果有人悲伤地过头了,就会大笑起来,听起来就会很恐怖的。如果有人快乐的过了头了,反而就会哭泣掉下眼泪来了。往往平时胆子大的人都不敢干太过头的事情,反而是那些平时胆小怕事,不显山露水的人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有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但是他内心里面却是侠骨柔肠。他很讲义气,很多次不忍心下手杀死刘邦。反倒是亦君子亦小人的刘邦,很多次算计加害项羽,最后把项羽围困在垓下,让项羽自刎于乌江之滨。刚强到了极点的人反而有种慈悲心。柔弱到了极点的人反而有种刚强。人们常讲最毒妇人心,柔弱的女人心肠硬起来往往比男人用心还要狠。阿育王由于在统一印度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大量屠杀的场面,深感悔悟。于是停止武力扩张,后半生都致力于推行佛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使恶贯满盈的人,如果真心忏悔,大恶也可以转为大善。爱极生恨,恨极生爱,这里的恨和仇恨的恨还是有所区别的。娥皇和女英在得知舜帝病死,她们悲戚痛哭而死,当地的竹子上沾了她们的泪后长成了带着斑点的竹子,这才定下了湘女多情的基石。静极生动,动极生静。对于运动的物体来说,运动到了一定的程度,速度就不能再快了,趋近于极致,物体运动的最高速度就是光速了。如果人的心安静到了极点,身体就会发生动态变化,经络畅通,业障消融。如果在定境中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彻底大彻大悟了。有时人的距离走的太近,反而会肆无忌惮的伤害对方,使得两个人反而距离又远了。平常人们常讲,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两个人在身边,但是各自玩着手机。有时候两个人离的远了,反倒变得关系好了起来,俗话讲小别胜新婚。中医里面也有讲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比如发烧到了很高的温度,身体反倒觉得很凉,要多穿点衣服。身体阴气太重,寒凉到了极点,反而觉得身体像火烫的一样。阴气特别重的病人说,晚上睡觉的时候,脚底下像火烧一样的感觉。伤寒感冒发烧的人,外面感觉非常烫,但是还感觉冷,需要添加衣服。伤寒的人实则内部很凉,外面感觉到热罢了。
(1)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圣人治理国家政务,似乎什么都不知道似地。百姓也很淳朴,不知道追求物欲。正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论语,圣人设教,并不是非得要家喻而户晓的)。圣人只要潜移默化的教化百姓就可以了。只要百姓能够过的好就可以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毕竟悟道的人是少数。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圣者仁君,治国安民,如同上天润物细无声。天下百姓莫不为圣人所感化,但是老百姓却不需要了解得太多。正所谓法门八万四千,圣人慈悲为怀,为了度脱众生,因材施教,施设种种方便法门,如念佛法门、持咒法门等。众生只须坚信不移的按照佛陀的教化去修行即可。一开始不必要知道太多的为什么。至于其中的道理,还未悟道之前是难以通晓明白的。正如夏虫不可以语冰。对于只是在夏天生长的虫子来说,从来都没有见过冰,如何能够形容的清楚呢。如同牧者耶稣,众生如同羊群,只需要按照圣人指引的道路即可走回家,无需问为什么,因为也问不明白,大道和语言文字不相关。对于牧羊人和羊群来说,牧羊人才能知道回家的路,知道牧场在哪里,羊群只要跟着牧羊人走就行了。如果牧羊人要跟羊讲清楚,那就是对羊讲道,对牛弹琴了。当然暂时还不知道没关系,回到家了就自然明白了,就不是对牛弹琴了。上天有自己的安排,凡是得道的人,体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自然与世无争,爱护世人,指引的方向是对众生有益的。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会注视着圣者仁君的所言所行,上行下效,上梁如果不正下梁自然歪曲,假使身居高位的人清静寡欲,下面的人就不需要去搜刮民脂民膏来一级一级的贡献上去,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圣人潜行密用,处于大道之阴,令百姓闷闷然若无所知,奸伪自然不生。具有大智慧的人,看似愚昧无知的样子,大智若愚。善于谋略的人似乎没有任何谋略一样。范蠡携西施隐居江湖,看似没有什么追求,只在女色,然则正是因为他深谙谋略之道,才急流勇退。假使像文种那样,难免也落得同样的下场。证悟大道的人静定寡欲,看似温和柔弱,实则无欲则刚。已经了脱生死,何况功名利禄得失呢?佛陀布施有无畏布施,无畏才是大勇。匹夫之勇并非大勇。大地厚德载物,无私给予万物,生养万物而不恃己功。圣人无私的付出,对众生怀有慈悲之心,看似圣人全部都是付出,并未能有所利益,但却是得到大利。世间万民受佛陀教育思报四重恩德,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如果君王能够遵循天道,爱民如己,利天下苍生,那么自然天下会为他开启。如果君王无道,如商纣王、夏桀等,天下自然会摒弃他,和他对抗。天下并非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天子仅是秉承天意来服务于世间万民的,造福苍生,而非来鱼肉百姓的。姜太公举了个例子,大家在打猎的时候,每个人都盼望着能够分得一块鹿肉解决饥肠辘辘的问题。如果大家一起围猎,仅一人或者少数的几个人独占了所有鹿肉,那么自然饥肠辘辘的人会起来反对。如果一个国家仅仅是为了少数人谋取利益,不能够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谋福祉,那么也不能够长久。无取于民的人,能够深得民心,民心所归。无取于国的人,自然举国爱戴他。无取于天下的人,自然天下归心。看似圣人没有得到什么大利,然而得到民心,天下人的心,自然得到了天下。大道微隐难见,圣人能够得到民心,贵在大智大谋,大勇大利。凶猛的鸷鸟击取猎物的时候,都要低飞而收拢翅膀。凶猛的野兽在搏击猎物时,贴耳伏地潜行。圣人在采取行动的时候,都表现出愚钝的样子。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如果政令察察,如同分星擘两一般,事物都分得非常的清楚,民就多不自安,缺缺然忧有余。俗人察察,而圣人独闷闷。察察,即俗人说分星擘两(清楚、明白的意思),丝毫不饶人的意思。缺缺,多忧不足的意思。昏昏闷闷,都是无知样子。得道的人在外不显现、不炫耀自己的智巧。为政亦然,当今世界的法律林林总总,但是却是屡犯屡禁,屡禁屡犯。看似规定的清清楚楚,实现了法制社会,但是法条再多,再严密,也有疏漏的地方。相反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大道无网即是大网。
(2)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耶。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中有祸,祸中有福。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以易为福。祸福的机缘,根本在于人心。如果发心向善,即多福多寿。假使有人发大心,发菩提心,既能自己了脱生死,又能够度脱世间众生,其福分很大。如果人的发心为善,那么祸转为福。如果人的发心不善,那么福转而为祸。最好的风水在于心善。此祸福相倚伏的根本所在,在于发心。
孰知其极、其无正耶。福祸循环,没有终始。没有绝对的福,没有绝对的祸。哪里知道福祸的极点呢?哪里知道阴阳转换的极点在哪里呢?动极则静,物体运动到了极点,接近光速就再也快不起来了。这就是物体运动的极点。修行人的极点可能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了,也就是涅槃了。人机心不息,妄想纷飞,时而懊恼嗔恨,时而由心感恩;时而贪恋钱财,时而大方施与。时而傲慢自满,时而谦和相让。时而造业痴迷不悟,时而智慧照破无明。时而疑神疑鬼,时而正信不惑。随着人的机心,祸福旋转轮回。循环如无始无终,有谁能够能知道福祸所止极之处呢?福祸的循环类似于八八六十四卦里面的循环,没有终始。有哪个卦象代表着绝对的福,有哪个卦象代表着绝对的祸呢?福祸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如果待人谦和一些,祸可能转换为福。如果飞扬跋扈,福可能转换为祸。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前面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正和奇是相对的词语。以正治国,讲究诚信,仁德治国。以奇用兵,用兵贵在于奇。兵者,诡道也。正和奇之间是互相变化的。一个以正治国的国家,不得已面对战争的时候,为了取得胜利就得以奇取胜。王阳明为得道高人,平时看着很好的一个人,上到战场上就会令敌人吓破了胆。人有很多面,有善的一面,有妖的一面,但是他的妖也是慈悲,不得已而用之,为了避免死更多的人。有道明君以道德治理天下,可能世人不太理解,反而以为奇。失道的昏君以奇治国,使用阴谋诡计,反而有可能臣民以为以正治国。掌握真理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不会理解的,所以以这少数人为妖,反而遭到迫害。耶稣为得道的圣人,不被世人所理解,反而被判处死刑,钉在了十字架上了。苏格拉底不能被世人所理解,反而被法律宣判为死罪。当今许多大的宗教,正信的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等,都是至善的劝诫世人的,反而可能被世人误以为封建迷信。有一些招摇撞骗的坏人,世人反倒觉得他们是大善人,受到了欺骗和伤害。宗教的经典,为载道的书,但是世人看不懂,就不懂得珍惜。
人之迷、其日固久。世人的心迷失方向了,离家已经很远了。世人的心已从正转化为奇了。世人很难区分什么是正的,什么是奇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妖的了。否则佛陀也不会说颠倒众生了。世人自造业,编制了一张蜘蛛网般的业网,将自己束缚在当中而不自知。世人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各种各样的坏事,心里充斥着浮躁的各种想法,这三者如同春蚕不断的吐着的业丝,将自己层层捆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跳出来才能够明白所有的真相。正是人们不断地造业,是一点点的业力涓涓细流汇成的苦海。并非他人造就,而是众生自己造就,才使得在苦海中不断地轮回而不能自知。然而祸福循环如此,岂就没有圣人矫正它吗?但是当今世界,世衰道微,人心不古,邪正不分。圣人本要教给世人以正,但是世人没有智慧反而以为奇诡,疑心不断,难生起正知正信。本来教世人以善,而世人反以为妖怪。正所谓未信而劳谏,反以为厉谤。历代忠心爱国的忠臣,冒死直谏。作为忠心不二的臣子,不能昧着自己的良心,不管国家百姓的安危。如果不能劝说君王,就会遭遇亡国灭种的灾难,许多忠臣冒死力荐。贤明的君王才能够兼听则明,假使一般的君主以为是诽谤君主,必定龙颜大怒,正所谓忠言逆耳。人心迷失已久了,即使有圣人住世教化,也不能全部发起正知正见。三个人同行,如果一人迷失了方向,仍然有解决的办法。如果两个人迷惑了,就已经不太容易了。当下天下都迷失了,又有谁能够解救呢?只有一人独醒,如何能够唤醒梦中人呢?
(3)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怀道的人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大方无隅没有任何棱角。圣人所行方正,率先垂范。圣人没有什么物欲,希望以此来影响臣民,但是方正而不是不知道拐弯。圣人内方外圆,不至于割截到人。如果过于方正,可能会磕磕碰碰,也可能会伤到别人的。鹅卵石在溪流中经过千百年的修炼,已经比较圆润了。圣人知道处于至中至正,持于中道,而不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了。
廉而不害。怀道的人清正廉洁,严于律己。不取利于国,而国家不会忘记他。但是并不能因为自己的廉洁而对别人造成了太大的伤害。明朝刘伯温曾举荐杨宪主政扬州。杨宪对于贪污了一点稻种的人处于极刑,把皮剥下来,里面塞进稻草,放置在公堂上。这一招非常的狠毒,所以大小的官员都怕了,不敢再因为生活所迫再贪点什么东西了。但是这样是不是过了呢?值得商榷。如果过于的廉洁,连基本的人情世故都不知道了。当然廉洁奉公是很必要的,但过犹不及。朱元璋出身来自贫苦家庭,他对惩治贪腐力度非常大,所以早期他的很多官员都非常的清贫,这样可能也不太有利于大家工作。
直而不肆。直心是道场。怀道的人虽然率直,但是并不会太放肆。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人都会说,我说话很直的哦,可能借着这个来说一些难听的话。有时候甚至肆无忌惮,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讲。甚至把直当做一个很大的优点来表扬一样。这个也要掌握一个度来的。如果口吐莲花,说话能够做到语言美,别人又能接受,事情又能够办好,那为什么不用好的语言呢?当然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的确需要忠直劝谏,那么也不用客气,只是讲不要走极端了。
光而不曜。怀道的人含光内敛,自己的心灯已经被点亮了。彻底根除了千年的黑暗,但是并不随便遇见什么人都说道,遇见什么人都说玄乎的东西。这些事情是讲究缘分和根器的,不能强求,否则可能还会招致祸害。怀道的人虽然有了自知之明,但是却似乎是昏昧不明的,大智若愚的。并不会太过于耀眼,太过于锋芒毕露。圣人如照亮世间的蜡烛,如苦海指示方向的明灯一般,但是却不过分的光耀,不炫耀自己的智慧,而仅救世度人而已。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