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五十六章 何谓玄同
详细内容

第五十六章 何谓玄同

时间:2020-02-07     人气:1188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

第五十六章 何谓玄同

1.【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2.【注解】

前面的章节说到玄德,世人本有明德,但是被物欲遮蔽了,看起来却似玄远高深,了不可得。这里说到玄同,本来是大同的,但是在这里却说玄同。世人和而不同。世人的自性本来都是相通的。圣人已经回归了自性,为了能够入尘世救渡众生,混同自己于尘世之中。前面一章说圣人如同赤子一般。既然如同婴儿,就没有什么言语了。婴儿还不会说话,内心更不会不听的挠挠自语。内心不会挠挠自语,就会处于静定之中。如同婴儿那样,还有什么贵贱之分呢?还有什么亲疏之分呢?还有什么不同呢?本章一开头就说有智慧的人是不轻易说出来的。为什么不多说呢?多说没有什么好处,容易被别人误解。如果机缘不到,别人也无法领会。


首先是看到世界的不同,和而不同。人类肤色有五色,花朵色彩有五色,光有五色。乐器有许多种,琴瑟和鸣,音有五音,可以演奏出高山流水等乐曲。地球上生长出五果,人类种植五谷,蓄养六畜,通过五味调养人类的五脏六腑。人有七情六欲,进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人有五官,各有司命,各有各的作用。国家有百官,各司其职。君子和小人同处一朝。世界是缤纷多彩的,和而不同的。纯净的白光经过棱镜,分解出绚烂的五色。专一的心灵面对外境,分解出七情六欲。不开孔的竹管,吹出只有一种声音,可以作为定音器。虽然只有一个音,但是里面其实蕴含着五音,就像白光蕴含着五色一样。如果一排不开孔的长短不一的竹管混在一起,就能够作为乐器演奏。如果一根不开孔的竹管,开了几个孔,就能够分解出五音,演奏出美妙的音乐。现代科学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的诞生源自于一个原点,这个原点是否就是心呢?佛法说万法唯心造,演化出了这个如梦如幻的世界。


其次在本章更要看到和而玄同。虽然世界缤纷多彩,但是对于怀道的人来讲,和而为一,可以称之为玄同。如果这个世界都是机械的统一,会是怎么样呢?楚王喜欢细腰的女子,全国的人都以细腰为美,女子也争相减肥。唐朝宫廷喜欢丰满的女子,全国的人都以丰满肥胖为美。齐王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国的人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可以想象,如果在上位的人不严于律己,仅是要满足各种欲望,那么全国的人会是怎么样的情况。在一个国家里面,全部都是君子和贤臣,这样是不是就能够实现太平盛世呢?甚至全部都是小人和奸臣那会如何呢?


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轻易的说出来的。说出来的可能就不是真正的智慧了。怀道的人知道大道常行,不离左右,欲言又止,不是不想说,只是说出来了就不是道了。说的越多,可能错的越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靠自身去领悟。怀道的人看到了和而不同,但是慧眼更看到了玄同。怀道的人不是用一种分别心在看这个世界,对他来说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没有绝对的长,也没有绝对的短。没有绝对的贵,也没有绝对的贱。没有绝对的亲近,也没有绝对的疏远。事实的真相是没有一种东西叫作美,更没有一种东西叫作丑。只是人们喜欢美,就有了区分,不美的东西就成为丑。佛陀有一次带着僧团在河边走的时候,看着对岸的猿猴在嬉闹。他趁机跟弟子们讲,对于公猴来讲,母猴虽然满脸都是毛,但是却是很美的。是啊,假如现在我们人类并没有把脸上的毛进化掉,杨贵妃虽然满脸的猴毛,唐玄宗也会觉得美丽动人的。美和丑、亲和疏、贵和贱都可以和而为一,称为玄同。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每一个行业,每一个职位都可以做出成绩,都有相应的意义。对于一辆车而言,如果单独的辐条、单独的车轮就不能称之为车,也无法发挥出车的作用,需要和而为一。大道本无形无相,不可思议,离语言和文字相,不可言说,言语道断。孔子说:“上天又说了什么呢?四时自然的推移,百物不断地生育。”天道无需言语而自明。正是因为正道不能言说,说出来了别人也半信半疑,会造成很多的误解甚至排斥诋毁。著名哲学家殷海光批评这种现象说:“这是一个有趣的时代。在这一个时代中,许多人常常英勇诋毁他们所未曾接触过的事物。”一些人对儒学毫无所知,也往往对儒学不屑一顾。人们只知道人云亦云,别人讲儒学是封建残余,也就认为是这样,为何自己不亲自了解一下呢。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对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的误解,大家都在维护着自己的那个派系,有违圣人教化的重恩。大家不妨放下偏见,真正的走入圣人留下来的经典中去感受一番,再做决断不迟。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是不喜欢过多的言语的,因为用语言很难把智慧,很难把道讲的清楚。语言和文字只是一种描述现实的工具而已。佛教中有个比方,指月之指非明月。明月为大道,用手指指向大道。本来是圣人慈悲,告诉世人回家的大路,但是世人往往执着于手指,而不是手指指向的东西。也不能怪世人,因为世人被无明所覆盖了。就像圣人所指的路,烟雾缭绕,眼睛根本看不到前面的路,世人如何知道如何走呢?眼前的手指是最直接的,执着手指也无可非议。如果因缘到了的时候,突然一阵风吹过来了,把烟雾吹开了一点。依稀可以看见真的存在着一条大道,可以直接回到家,那么就会深信不疑的往前走。越走离家越近,看得越清楚。即使有人劝说,别走了,方向走错了,但是真心不再动摇了。这阵风的因缘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同的。有些人是看到桃花悟道的,有些人是看佛经顿悟的,有些人是被师傅一顿责打顿悟的。对于怀道的人而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很难用语言和文字说的清楚,讲的明白。如果讲的对象不对,反倒被别人误解。场合不对,反倒会招来祸害。所以历代有好些怀道的文字,例如黄帝阴符经,只是藏在山洞里,传于同好。中医是载道之术,黄帝传医术于雷公,非常的慎重,要求雷公斋戒,歃血为盟,为当代子民谋福祉,福泽后世子孙。


言者不知。夸夸其谈的人可能并不知晓大道。世人崇尚知识和技能。殊不知在古代,我们的古圣先贤的教育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的。三字经中也是把学习知识和技能放在其次的位置的。世人崇拜那些能说会道的人,满腹文采,文章写的很漂亮的人。现在的电影追求场面的刺激,给世人视觉震撼。现在的动画片,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追求收视率,不顾对儿童是否是正面的教育。六祖有个徒弟刚过来拜会六祖的时候非常的自傲,自认为熟读经论,不把六祖放在眼里。后来经过六祖的点拨,他顿悟之后,把所读的经论都放下了。把经典背诵下来是第一步,也仅仅是背诵,似乎理解了经典和证悟是两回事的。圣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够真正认识自己,认识自身的本性。古希腊苏格拉底说,我最大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无知。圣人应比苏格拉底更进一步,大彻大悟成为真人。这才是真正的自知之明,才是真正的智者。正因为自知之真,知道自己的本心,言语才有所不及。假如像常人哓哓资于口谈,都不是有真知的真人,还摆脱不了颠倒梦想。


(2)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塞其兑,闭其门。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如果有什么污染河流,就直接把污染源给堵住,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人心为君主,五官为臣下。如果五官不听话的话,就把五官管住就行了。兑为口,把嘴巴管住。关住门,把眼睛管住。用一片叶子遮住,不见泰山。把耳朵管住,用两颗小豆子塞住,打雷都听不到了。缄默自守,沉默是金,不事口舌,不喜欢戏论。不受眼睛所看、耳朵所听的各种事物的污染。


挫其锐。圣人把锐利的锋芒收藏起来。世人都喜欢锋芒毕露。如果将一把尖锐的刀子放到布袋里面,尖锐的刀锋很难隐藏。曾国藩在官场严酷的现实中处处碰壁,事事不顺。他曾无数次痛苦地回想过出山这几年的往事。他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却不能见容于官场?为什么对皇上忠心耿耿,却招来元老重臣的忌恨,甚至连皇上本人也不能完全放心?为什么处处遵循国法、事事秉公办理,实际上却常常行不通?他心里充满着委屈,心情郁结不解,日积月累,终于酿成大病。他又读了许多史书,希望从历史中找到前人处世行事的诀窍,从中获取借鉴。但这些前史并没有给予他解开郁结的钥匙,反而使他更痛苦不堪。倒是丑道人送给他的道德经中找到了答案。


解其忿。世事纷纷扰扰,世人为名利有所纷争。很难说清楚谁对谁错。这里老子劝诫世人应当心向大道,无为而治,放弃这些纷争,解掉这些怨结。丑道人用道德经提点曾国藩,此部书可以五字概括:柔弱胜刚强。前面不十分顺心,大概全用申韩法家的缘故吧。试问古往今来,纯用申韩法家的人,有几人功成身全?望从此明用程朱的名分,暗效申韩的法势,杂用黄老的柔弱。


和其光。圣人内在光明,但是并不锋芒毕露,而是含光内敛。把光给收敛起来,不要太耀眼了。怀道的人心灯已经点亮,遮蔽真心的乌云已经散去。只是遇见有缘人才传授,对于世人因材施教进行点拨罢了。如果光太耀眼了也可能招来祸害。


同其尘。怀道的人入乡随俗,随顺众生的进行教化,适应世上的尘俗。岐伯向黄帝解释如何才算是随顺呢?岐伯说,入到一个诸侯国要问人家的风俗习惯,进到别人家里要问一下别人忌讳什么,上堂来要有礼有节,长幼有序,面对病人也要随顺尊重病人的喜好和意见。怀道的人如果要渡众生,如果不能了解众生的疾苦和所思所想,如何能够很好的让他们信服呢?


是谓玄同。这里解释什么是玄同。前面的章节说关闭好门户,不被物欲所污染。这里又再次强调了一次。万法唯心造,世间万物多种多样,各种各样的事情纷纭复杂,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和而玄同的。当今世界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似乎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提到唯心主义,可能又很多人都会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觉得又是陷入了形而上学,陷入了封建迷信了。然而形而上和形而下、唯物和唯心是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呢?人们所说的玄学,也等同于形而上学。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超乎语言和文字,超乎具体的形象的,似乎不可琢磨的,可以称之为道。大道是很玄妙艰深的,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却悟道之后又原来这么的简单。正所谓大道至简,王阳明在临终前的遗言只有短短的几个字,此心光明,夫复何求?朱熹讲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和人欲似乎是矛盾和互相分开的两个事情。理存在于世间万事万物,如果把理弄清楚了,所有的事情都清楚了。就是这个朱熹,早年让王阳明很崇拜,遵循格物致知的教诲。后老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顿悟到天理和人欲不是两回事,本来都是归于一心。康德对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准则存在敬畏之心,头顶的星空和道德准则并不是二,而是天人合一的。唯物和唯心也是和而为一的。如何才能够体悟玄同呢?如何能够入大道之门呢?在这里老子圣人教导后世学人如何做到这一点,需要反求诸己,由内而外的解决问题。教导世人如何养精气神,塞兑闭门养其气,挫锐解纷定其神,和光同尘那么就随时俗。中国历史上程朱理学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这个问题,但是并没有真正的给世人入道的法门。程朱理学认为需要格物致知,做法“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每天都格一件,有点类似于渐修,不断的积累,自然就能够贯通。但程朱理学理解错了,格物并不是指的把万物一件件格清楚,而是格除物欲,正所谓灭人欲,把物欲减少了,自然就能够发明本心。


(3)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不可得而亲。怀道的人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视世人如刍狗。心存大爱,已经放下了恩怨情仇的小爱,不得不爱世人。如果要亲近他,想跟他建立世俗的情感和恩怨,可能也比较难。世俗的小爱是比较狭隘的,恩生于害,害生于恩。如果平时对一个人很好,他会习惯性的觉得你应该这么做。假如有一天没有按照平时对他这么好了,可能会变成怨恨了。战国的时候,陈余和张耳同乡,成了刎颈之交,誓同生死,但是后来却因为一些过隙,成为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的仇人。怀道的人证悟大道,虽然不能建立世俗的亲情,但是却能够比世俗的亲情还要深厚,这是无缘无故的大爱。


不可得而疏。前面说怀道的人有大爱,行不言之教,不需要任何理由在爱着世人。世人如何能够感受不到呢?如何能够真正的疏远他,而不亲近他呢?想亲近也亲近不了太近,像平常人那样,如果想疏远更难。怀道的人精诚待人待物,使人见而不能舍。两千多年前,古印度有许多王公贵族纷纷放下对名利的追逐,追随在佛陀的身边,倾听佛陀的教诲。是什么能够让一个太子放下金钱美女寻求解脱之道?是什么让这么多王公贵族放下一切追随佛陀左右?是什么让历史上的许多聪明绝顶的人追随佛陀的足迹呢?


不可得而利。怀道的人没有什么物质欲望。如果要想从他这里直接获得什么利益,那可能都比较难了。往往怀道的人对物质都比较淡薄,安贫乐道。如果把一条香蕉和一条金条放在猴子的面前,它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香蕉。如果把一条金条和大道智慧放在世人的面前,可能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金条,这个马上可以获得利益。但是世人可能想不到的是,有了智慧就可以得到很多的金条,就会有很多的福报。


不可得而害。怀道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大势。怀道的人知道如何顺势而为。如果对百姓国家有利,如果君主比较圣明,就出山辅佐。如果时机不到,就隐匿在市井,在山林晒晒太阳,钓钓鱼也不错。范蠡懂得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他及时急流勇退,带着美女西施隐居江湖。文种不知道进退,反而受到迫害,死于非命。张良得到黄石公的真传,在刘邦统一天下论功行赏的时候,他只要了很少的一点奖赏,后来也称病告退了,保全了性命。


不可得而贵。怀道的人知晓了宇宙人生的真谛,与世人看重的东西不同。世人可能无法理解佛陀年轻的时候放弃王位,修行解脱之道。佛陀本来在世人眼里无比的高贵,要权力有权力,要金钱有金钱,要美女有美女。清朝顺治皇帝也放下皇位遁入空门,唐朝宰相斐休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送入佛门。曾国藩留下遗训,劝诫后世子孙不要当官。可能世人很不能够理解。怀道的人往往都是功成身退的。大功告成不正是好好享受成功的成果的时候吗,怎么这个时候选择离开呢?殊不知,功成身退,天之道。大功告成了,事情已经圆满了,物极必反,就会招致祸害。怀道的人都不会喜欢权力和金钱,所以即使推给他,他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都会婉言谢绝的。怀道的人并不是没有能力得到荣华富贵,而是他们知道这个会伤害自身,所以不追求名利。怀道的人这种品德,更显得高贵了。


不可得而贱。如果想贱低怀道的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怀道的人往往不喜欢追求名利,安贫乐道的过自己修身养性的生活。颜渊一箪食一瓢饮,过着清贫的生活。佛陀放着好好的太子不做,到处乞食。药王孙思邈受邀出来做官,但是他不愿意做官,给后世留下了医学经典。老子看到周室衰微,西出函谷关,过隐居江湖的生活去了。姜太公相传姜子牙早年博览群书,因家境贫苦杀牛卖饮为生。虽然在商朝做官但是屡次遭受陷害。周文王曾经被殷纣王囚禁在羑里,在那里他推演周易。这些怀道的人,世人能够觉得他们是很低贱和卑微的吗?为什么说谦虚的人有福报,容易遇见贵人呢?因为谦虚的人不管是遇见什么人,都很恭敬。不显山不露水的得道高人就会看重这样的年轻人。因为大道是要传给有大爱的人,所以往往这样的人就有福报了。恩威集团的创始人就是得到贵人帮助的,被李真果道长收为徒弟。怀道的人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爱之心,大多能够安贫乐道。每个世代都有得道的贤才,但是并不是每个世代都能够出现圣明的君主。圣明的君主千年一遇,得道的贤才百年一遇,得道的君臣如果刚好相遇。这样的几率是很小的。得道的贤才隐匿在市井中。如果大道行于天下就出来做做事,如果不能独善其身了。伊尹曾经是个厨子,诸葛亮曾经躬耕于南阳。如何能够知道他们是贵还是贱呢?得道的人不追求名利,一心为了世人。这正是世人把他们推崇为天下贵的缘故。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