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比于赤子
第五十五章 比于赤子
1.【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以尾毒伤物曰螫)。猛兽不据(以爪按物曰据)。攫鸟不搏(以翅击物曰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2.【注解】
前面的章节讲到追求物欲非道。这一章讲物壮了就会变老了,称之为不道。树木长壮了,就会被人砍伐了。上一章说立德于家、乡、国乃至天下。其本源就在修身,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修身养性,回归本真,天下大同不再是梦想。圣人知道如何远离名利,如何趋吉避祸,已经解决了自身的问题,可以推及国家和天下了。
前面的章节说到圣人入于甲兵、面对猛兽也不会受到伤害。这一章一开始也差不多同样的意思。毒虫也不会咬,猛兽也不会伤害,很凶的大鸟也不会从高空俯冲下来,用翅膀进行搏击,更不会用利爪来抓。这些都是物欲的比喻。圣人的心已经回归了,变成了赤子之心了,物欲很难再污染到了。这里说圣人如同赤子一样。婴儿骨弱筋柔但是手里握着很紧。婴儿不知道牝牡之合而精气充沛到了极点。婴儿整日的哭闹但是却不会哭哑了,这是身体内和到了极点了。此部经典有好几个地方都说到婴儿,赤子和小孩子。比如专气致柔,能如婴儿吗?圣人孩之。圣人自己首先回归孩子了,也把世人当做不懂事的孩子进行教化。不会一味的责怪世人,也不责求世人的回报。
不仅仅是人处于柔弱的婴儿状态就好,万物都是如此的。物壮则老。柔弱就合乎大道了。婴儿柔弱但是生命力是最强的。婴儿柔弱而不知道追求太多的物欲,就不会受到伤害了。待到长大了,要追求名利,可能就会有危险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鱼为食亡,花为水死。有一个为了钱财丢掉性命的故事,有个地方的百姓都善于游泳。几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的时候,船破了,都游起水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却并不能像平常那样轻松。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历史和当今世上,难道像这样为了钱财权力招致祸害,甚至丢掉性命的例子还少吗?
婴儿的筋骨是柔弱的,但是生命力却很强。人的肾主骨骼,肝脏主筋。婴儿的肾和肝脏都是很好的。这里提到筋,顺便提提达摩祖师所传《易筋经》。佛祖的大意,对于想要修成正果的人,其初步的基础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清虚,另一个是脱换。如果能清虚就没有障了。清虚就没有什么业障了,这里是指精神层面的,业障已经清除干净了。如果能脱换就无碍了,无碍这是指身体方面,经络畅通了。如果能够做到无障无碍,就可以入定出定自如了。如何做到清虚呢,按照洗髓经进行修行就是了。如何做到脱换呢?按照易筋经进行修行就是了。《洗髓经》为内修清虚的法门,主要是清掉内心的杂念业障。《易筋经》为外修经络的方法,可以使得经络畅通。假使能够内清净、外坚固,长寿在反掌之间而已,何患无成?人身的筋是从胎中承受而来的。天生的筋有的松弛,有的痉挛,有的柔弱,有的缩了,有的舒展,有,有种种不同的状况,这都是由先天带来的,每个人都有所不同。如筋松弛就生病了、筋痉挛就瘦了、筋萎靡就痿了、筋缩了就会死了。也难怪老人到了晚年筋骨都会缩了,变得矮小了。如果能够把筋拉长一寸,可能寿命就能够增加一些了。由此可见,筋对人体健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如果湿气过重也会影响筋的,影响经络。从赤子婴儿开始,每个人的筋骨都有先天带来的秉性,但是这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假使筋弛、挛、靡、弱和缩等,都可以通过修习易筋经来疏通经络,使得外强筋骨,作为入道之辅。易是阴阳之道。如果是虚的,可用实来易它。如果是刚的,可用柔来易它。如果是静的,可用动来易它。如果是高低的,可进行升降变化,高的可以变成低的,低的可以变成高的。先后可以发生变化,先的可以变成后,后的可以变成先。顺逆也可以发生变化。危险的可以变化为安全。乱的可以变化为治。祸的可以变化为福。亡的可以变化为存。社稷的气数尽了可以变化为挽回。天地可以变化为反覆。这都是易的功劳了。人身的筋骨,怎么不能易呢。世间颠倒众生,往往不能够遵循大道而行。治国使得民有怨气,气不顺,国家就不会太平。在地球上生活使得环境污染,地气不顺,不能风调雨顺,狂风暴雨。天气进而又会影响人的健康,世人就会多灾多病。世人不按照正常的作息时间,美国的按照中国的作息时间,中国的按照美国的作息时间,都搞颠倒了。世人以为有钱了才去帮别人,可能没想到帮了别人做了善事,有了福报才有钱了。世人以为有钱了拿部分钱去创业,可能没有想到是创业了,经历了失败和痛楚了,才有钱了。世人觉得别人对自己好才肯付出,可能没有想到付出了才能得到别人的好。阴阳、福祸、存亡、安危和乱治等都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没有乱也就没有治,没有福也就没有祸,没有高也就没有矮,然而适当的时机和因缘能够相互转化,世人从胎禀中带来的筋骨,并不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经络皆通,心如莲花,可以通过修行出凡入圣,易凡为圣。
(1)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以尾毒伤物曰螫)。猛兽不据(以爪按物曰据)。攫鸟不搏(以翅击物曰搏)。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圣人已经悟道,怀有慈悲之心。圣人回归了本善的本性,成为真人。圣人内心的本真如同婴儿一样了。婴儿还没有学会说话,不会在内心不停地进行善恶的分别,就会长时间的处于静定的状态。成年人会在内心不听的进行唠叨,想按住按钮停下来都不行。
毒虫不螫(以尾毒伤物曰螫)。猛兽不据(以爪按物曰据)。攫鸟不搏(以翅击物曰搏)。毒虫、猛兽和攫鸟,都是能够伤人的,但是对于赤子来说,毒虫虽然毒而也不螫,猛兽虽恶而也不据,攫鸟虽枭而也不搏。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赤子不知不识,对名利都不懂得去追求,这些对他来说都没有什么意义,反而不会受到伤害。毒虫、猛兽和攫鸟这是比喻世间的恶事恶行,比喻名利和物欲,这些都未能够污染怀道的人的心。因为怀道的人的内心已经回归了,已经能够做到入世不被尘世所染,不被外物外境所困。正所谓忘于物者,物也忘之。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虽然恶而不伤,是因为对于怀道的人而言无可伤的地方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花往往都死在浇水过多上了。圣经里说,瓶子在泉水旁破碎,轱辘在水井口腐烂。怀道的人不追求名利,懂得进退,就能够得到保全了。
(2)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婴儿骨弱筋柔但是小手却能抓得很牢固。婴儿手里没有多大的力气,但是刚出生什么都抓。一般婴儿手里空空却抓得比较紧。待至年老体衰而亡时,虽然儿女满堂、颇有家财,但是两手张开,空空如也,想带也带不走。记得电视上有个老太太,原来身体比较差,从六十多岁开始练习抻筋,现在八十岁,行动自如,能够下一字码。由此可见练筋能够养生健体,甚至能够脱胎换骨。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虽然婴儿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是阳物经常能够勃起。这是精气充沛到了极点的缘故。肾主骨而肝脏主筋。肾脏藏精,婴儿的肾脏是很好的。阳物是筋之宗,也就是说是筋的总汇。婴儿的肝脏和肾脏是全新的,也是很好的。圣人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一般。婴儿筋骨柔弱,而所握也坚固,是精纯之至的缘故。
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婴儿终日号哭,但是不会哭哑了,这是因为和气到了极点的缘故。婴儿只要遇到不适,肚子饿了,想睡觉了,终日哭闹声音也不会嘶哑。因为他心本不动,而无哀伤怨慕之情,是因为气和到了极点。
(3)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知和曰常。如果知道和气柔弱,那么就知道了大道常行了。前面提到婴儿身体和到了极点了。精气充沛到了极点了。人的身体内部要和和气气的,这条气要顺了才舒畅。古人曾说,怒则百脉不定。大道在世间常行不衰,只是世人不知道大道就在自己身边而已。如果知晓柔弱之道,就看见了大道的常行。中国人对和非常有讲究,对于音乐来讲,不同的乐器在一起演奏出天籁之音。对于人身体里面的血气而言,也要非常和顺。血气滋养五脏六腑,在经络中运行,人的身体才健康。五色也要调和才能够出现美景。五色本一色,白光经过棱镜可以分为五色。五音本一音,大音希声,大音中含有五音。黄帝内经中有一章专门讲五音和五味的,五谷、五畜、五果的五味,调养五音的人。五味互相调和,才能有很好的味道。伊尹被尊为厨神,曾经写了一篇有关烹饪火候和五味调和的文章,这和治国也是相通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不为良相,便为良厨。范蠡不为良相,成为儒商的鼻祖。在一个组织中调和不同的人,达成共同的目标。在一个国家里面,调和不同政见的人,达成社会大治。由此可知道,如果对和领悟了,那就领悟到了大道常在身边。
知常曰明。知晓大道常行在世人左右,那么就可以称之为明。前面也说到见小就称之为明。如果不能破除无明,那么也看不到大道。明心见性即为看到心性的亮光。先是看到一丝亮光,后来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地精进,越来越亮,信心越来越坚定。岐伯说,怀道的人明于阴阳,如忽然解惑了,如醉之后醒了。如果没有悟道,断难说掌握中医的精髓。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学中医的人看着经典觉得很枯燥,现在高校中反而经典沦为选修课程了。如果要掌握中医精髓,需要发明本心,才能够与圣人心心相印。如果没有发明本心,世人就如在梦中。
益生曰祥。知晓大道的人,不以名利养生。如果以名利养生,反而被名利所害,有可能性命不保。怀道的人知道养生的真正主人是谁,而不会养错了对象。有些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成为吃货,到处吃好吃的。有些人为了满足眼睛和耳朵的快感,经常去旅游,去看大片。忙活了大半辈子,可能不知道如何益生和养生,也不知道养生真正的主人是谁。养生只要在于养心,心才是真正的主人。五官对应于百官,仅是大臣而已。怀道的人以太和自养,安贫乐道,增益生机的,可以称之为祥。我们平时很喜欢将祥和加起来一起讲。看看周边的这些动物,乌龟比较长寿,它吃得不多,也很少动。有太和之气,因此乌龟很长寿。
心使气曰强。心为养生真正的主人。心当专一和柔,经络自然畅通,不敢妄有所为。和气在心中,形体日以刚强,因此称之为强。上古时期知晓大道的人,取法于阴阳,饮食起居都有定数,按照四时寒暑的推移来进行生活,不沉浸于物欲之中,就能够长寿。修养精气神,以养心为主。《洗髓经》说:“我那时是这么听的,佛祖告诉须菩提。…大家都在酣睡之中,忘却了生和死了。只有内心光明的人自己惊醒了。在黑夜之中暗自修为。感叹今天又这么过去了,过去了一天就又少了一天了。无常来得迅速,身如同少水鱼。…世人在昏昏醉梦之间,沉睡梦乡,醉生梦死,光阴流逝了。世人流浪于生死,在苦海中沉浮。苦海没有边际。如来大慈悲,推演此《洗髓》…后人如果得到这步经典,希望能够奉持为宗旨。要选择有缘人互相传授和传承。世人不要轻视这部经典”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规劝学人务必要重视,劝发菩提心。只有不断精进修行,才能够报答佛恩,父母养育之恩。如果浑浑噩噩一辈子,几十年转瞬即逝,待到那时悔之晚矣。
(4)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如果过强就称之为壮。物极必反,盛极则衰。如果想使它灭亡,就要使它强大。万物壮极,那么就容易枯老。草木等物过于壮了,就将见其枯槁而老。如果人的精神元气不知所养,不知道养生真正的主人,妄求名利,向外驰求太过,形容枯槁而老,可谓不道过甚了。这样过壮了就老了,这样老了是不符合大道的缘故。世人如果能够心平气和,心志专一不动,身体日益强健。世人如果心不平,妄动而使气,气散那么精竭,精竭那么形容枯槁。
不道早已。对于不符合道德的人,早就已经死去了。不道过甚,不能长寿,速死之道。只需要心静至极,身体内部自化,经络自然畅通,这是老氏修养功夫,源头大致出于此吧。而后来学道的人,本末倒置,不知其本。妄构多方旁门左道,执着于形式,失去老氏的指教可谓多了。 假使人们能够知常明,那么在世间的技艺也会有所精进,对于佛家来讲为工巧明,包括医术等。人自性中蕴含着无上的智慧,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是位全才,佛洛依德称他是在黑暗中过早醒来的智者。达芬奇著名画作蒙娜丽莎的微笑,不同的人看,不同时期看都会有所不同。其实人们忘记了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心性来看画作,并不是蒙娜丽莎不同,而是每个人的心的不同。蒙娜丽莎的微笑正是每个人心的一面镜子。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做了很著名的水试验,水的结晶美丑,其实也是每个人心的真实反映,也是人心的一面镜子。正如风动还是幡动,仁者心动而已。
第五十四章 道观天下
1.【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2.【注解】
前面的章节圣人说足不出户可以知天下,这里圣人老子说为什么能够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上章说大道平坦笔直,可是世人不喜欢走,却偏偏要走险峻的小路。老子感叹,世上的君主不能以大道治国,百姓不能得到安宁,国家也处于危险当中。这一章承接上一章,解释替天行道的真实好处,并无虚言,并不是只顾说一些玄妙的东西。以道修身,就身康体泰,福寿延年。以道齐家,就家和万事兴。以道治国,就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以道平天下,就四海升平,天下大同。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世人常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不能够慎独,没有敬畏之心,连自己都修养不好,如何能够管理好家呢?很多时候往往可以通过很细小的事情,看到大的道理。古代的君主很有智慧,选择人才的时候采取举孝廉的方法。对于一个人,他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的话,如何能够忠君爱国呢?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兄弟姐妹没有讲孝悌,那么如何能够安心的辅佐君主呢?有许多人都是因为遇见一些逆缘,待到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就会以慈悲心对待世人,推及到天下的人。佛陀虽然贵为太子,但是看到世间的痛苦无法解脱,因此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之道。待到他把自己的生死问题解决了之后,就推及到别人的身上,不仅仅是救渡当时的人们,还恩泽万年。清朝有位名医叫黄元御,他曾经是乾隆皇帝的御医。他在年轻的时候得了眼疾,遇见了一个庸医,把他的一只眼睛给治瞎了,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不然以他的才华,足以在朝廷谋个一官半职。后来他就发心学医,整整三年时间把张仲景的伤寒论弄了滚瓜烂熟,但是他觉得自己还是没有弄懂。但是他还是坚持不懈的研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后,出现什么结果了呢?终于有一天,黄元御突然心里灵光一现,然后就豁然开朗了,原来是这样啊。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恍然解矣!”也可以说是顿悟了,之后就把自己的所学所悟,造福世人。世人真正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如何超越自己的内心,这可是最难的一件事情。如果能以道修持,在心上做功夫,那么境随心转,就会有福报。俗话说,医不自治。医生往往治不了自己的病。如果自己或者亲人的病,往往带有很多的情绪,不能做出清晰的判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医生。他的母亲不幸得了重病,令为人子的名医都感到十分苦恼。他在用药方面往往举棋不定,心想自己母亲年纪老迈,平常又体弱多病。这次所得的病又非一般,如果用不寒不燥的药,恐怕解决不了问题。如果下重药的话,又怕母亲身体承受不了。令他左右为难,迟迟不敢下重药,在左右为难之际,只好以不寒不燥的药为母亲治病,日子过了好久,母亲的病况不但没有起色,反而更严重。有一天,他出诊回家,看到母亲可以下床走动了,惊讶地问家中的小徒弟:“我母亲的病情怎么转眼间好了起来?到底是什么缘故?”小徒弟回答说:“刚才太婆病得很严重,我帮她把把脉,觉得应该服用白虎汤,就熬了白虎汤给太婆喝下,之后她就可以下床走动了。”医生听后感叹:“医者父母心,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没想到当至亲生病,自己却方寸大乱,不知所措。唉,我应该把母亲当作一个普通病人看待。”在古代,也有明文规定,文官不能带自己的父亲处理政务,怕父亲的严苛影响了官员公正的判断。武官不能带母亲出征,因为担心慈爱的母亲,让官员不能拼死命杀敌。
修身可以推及天下。治身和治理天下道理也是相通的。有很多人是遇到了很痛苦的事情,自己不得不努力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待到把自身和亲朋好友的问题解决之后,恩泽到世上所有的人。例如佛陀当年看到了自身在承受的痛苦,世人所承受的生老病死等苦痛,无法得到解脱,所以才出去修行寻求解脱之道。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解决了自身的问题。虽然觉得我法妙难思,不可思议。也无法跟世人讲的明白,但是还是很慈悲的教化世人,并流传后世。中华儿女是炎黄子孙,我们的先祖黄帝曾经斋戒后向广成子求道。黄帝向岐伯问道:“我听说先师可能有些东西只是放在心里,并不写在方书里。我希望能够你能够教我,我也会珍藏在心里的。我会按照先师说的来做的。最上可以治理百姓,对下可以治身,使得百姓没有病痛。传给后世,使得子孙没有忧虑。使得此道永远能够传承下去,你能给我讲讲吗?”由此可见黄帝不光是为了解决自身问题,还要关心举国臣民,流传后世,黄帝的慈悲之心可见一斑。并不是先师不想写出来,也不是不想讲出来。只是很难找到贴切的语言来进行描述清楚。岐伯回答说:“真是考虑的深远呀。治理百姓和治理自身,治理别人和治理自身,治理小的和治理大的,治理国家和治理家庭,没有能够违逆而能够治理好的。只有顺着事物的本性才能够治理好。所谓顺,并不是说人身体里面的气顺而已,百姓人民的志愿也要顺着来。”岐伯也是感叹圣王的慈悲仁爱。治理国家如果民有怨气,气不顺,如何能够治理得好。治疗身体,如果身上的血气不顺,这条气不顺,气血在经络中流通就不顺畅,五脏六腑就得不到滋养,如何能够健康长寿呢?世人希望安心,让心安静下来,如果强行要把妄念压制下来,不是如同要用蛮力按牛喝水吗?孙中山曾经说过,世界潮流浩浩,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如果逆天而行,那么不仅是自身,对于百姓国家都有很大的伤害,所以只能顺势而为。东汉名医张仲景的家族有200多人,但是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的人占了七成。他非常的感慨。他伤感往昔生死离别的痛苦,对于死于病痛的人不能够救助,这才勤于从古训中获得教诲,博采众医家好的方子。他发奋学医,被后世推崇为医圣。清朝名医吴鞠通在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愤,以为自己的父亲生病了却不能够医治,又有何脸面生活在天地之间呢?感到身为人子而不懂得医学,就无法尽孝,于是他立志学医。4年后,他的侄儿患了喉疾,请了大夫以后,使用冰硼散吹喉,可病情反而加重了。又请来几位大夫,胡乱治了一番,竟然全身泛发黄疸而死。吴鞠通当时学医未成,深感锥心疾首,他的境遇竟与汉代张仲景感于宗族数百人死于伤寒而奋力钻研极其相似。
(1)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善建者不拔。善于以道立身的人,以道治国的君主,别人很难摧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敌人很难像攻城拔寨那样,引而拔掉。一旦世人能够在内心种下了大道的种子,看到了一丝亮光,无论遇到什么都很难再动摇他的金刚不动的心。无论正的邪的都兼容并蓄,不断的成长成参天大树。
善抱者不脱。世人以为用双手能够抱得紧紧的,别人就很难再抢走。有个地方的人们捕捉猴子的时候,在细长瓶颈的瓶子里面放了些猴子喜欢吃的东西。它们伸手进去抓住了,就不肯放手,但是却取不出来,被人们抓住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死于怀里所抱的东西呢?有些人是因为抱着所谓的才华而死,有些人是抱着财物而死,有些人是抱着权力不肯放而死,有些人是因为抱着女人不肯放手而死。清朝和珅被迫上吊死后,人们还在他的腰带里发现一首七言绝句:“五十年前幻梦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时水泛含龙日,记取香烟是后身。”他感叹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自作聪明,玩弄权术,收敛钱财,都是枉劳神,到头来两手空空撒手而去。怀道的人始终不离道,怀里抱着道,作为世上无上的法宝,但是世人不识不知,还不理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怀道的人深知,怀抱此道,若要求智慧得智慧,求财富得财富,求权力得权力。只是他安贫守道而已,不想追求名利以伤害自身而已。
子孙祭祀不辍。为人子孙,如果能修此大道,那么得到的福报和功德无可限量。修持此道的人,子孙大多慈悲为怀,忠孝两全,对祖宗自然非常的敬重,不管多远都会赶回来祭祀的。宗教,可以理解为祖宗的教诲,古圣先贤的教诲。修持此道的人,如果想建功立业,也是可以做到的。曾国藩为怀道的人,曾经得到道士的点拨。他的家书教诲世世代代的子孙。不仅仅是他本人功名卓著,又能够全身而退,后世有很多子孙对社会也有很大的贡献。四川的恩威集团创始人,也是因为得道高人李真果的点拨,弘扬大医的精神,经常给穷人看病,分文不取,但现在就有了很好的福报。建立大功,没有大过建功于国的,甚至于建立新的王朝。怀抱的好,没有好过抱着玉璧的。然而国破功臣亡,也有许多跟随君主打江山,“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辅佐越王勾践的文种、辅佐刘邦的韩信等即是这样的例子。怀抱玉璧,莫过于和氏璧。传说和氏璧最后被秦始皇所得,后归于汉刘邦作为历代皇帝的传国之宝。据说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得到一块璞玉,先后到楚厉王、楚武王处献宝,都被玉工认为是普通的石头,被砍下左右腿。直到楚文王时,才剖开璞玉,见到稀世之宝,命名为和氏璧。卞和本无罪,只因怀有稀世之宝而招致祸害。世人只知道和氏璧为世上最珍贵的宝物,可是不知道自己身上怀有比和氏璧还珍贵百倍万倍的珍宝。这建功怀璧的,不但不能长久,并且有杀身之祸。唯独有抱道在身,怀抱自身的和氏璧,立德于天下,才能子孙祭祀不断,万世没有更变。以权谋而守它,那么有权谋计巧更厉害的人,也可以夺掉它。如果不善建,也不善守。建业容易守业难。然而圣人已经恢复了先天本性,无需建无需守。圣人复性的本真,建道德于天下。天下人心感服,自然不可拔。功流万世,泽及无穷而不可夺。这都是善建善抱的缘故,所以福及子孙,因此祭祀绵远而不绝。唐代慧能大师生长在广东新兴夏卢村,如今他的故居香火不断,人们络绎不绝的参拜六祖。他创立的国恩寺中,六祖殿横梁上写着四个字“传佛心印”。在国恩寺的山门上,刻着几个字“明心见性”。达摩初祖来中土传佛心印,以心印心,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五代单传到黄梅弘忍法师,在六祖这里发扬光大。如今虽然处于末法时期,但是禅宗真正的佛法还是得到传承的,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发扬光大,为人类的和平谋福祉。
(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修之于身,其乃德真。中国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注重修身养性。如果能够通过修道,恢复先天本性,变成真人,真心就会散发出无上的智慧。黄帝内经中写道,上古的真人,那些知晓大道的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度,起居很有规律,不妄作以劳形神,形神健旺,能够活到百岁,不会中途伤于夭折。上古的真人知道天人合一的奥妙。上天有天气,在人也有精气神。天是天的气,人有人的气,并无差别。社稷还有社稷的气数。社稷的气数尽了就要改朝换代了。如果天气异常,人气也会受影响,世人也会多疾病。天有四时推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也要顺着四时寒暑的推移进行调养,该睡觉的时候睡觉,不要天天夜猫子。中国古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孟子》说:“修其身而天下平。”要是真能修德于身,就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性中含有万法。自性是人人固有的天良,每人都有的良知良能。如果找到了自己的本心,如同游子归家,老友重逢,不仅潸然泪下。人我异体而不异心。体虽然不同而道体相连,本来同命同性。就像九头鸟,虽然九个头是不同的,但是有共同的身体。世人就如同九头鸟。可是世人被物欲蒙蔽了,不知道天下本来为一家。修道能够明德。假使天下尽是明德的贤士,大同世界当下即是。无需等到物质极度丰富的时候,安人由修己。况且人组成家,众多的家组成乡,国为乡集聚而成,天下之大万民之众,无非一人一家一乡一国所逐渐累积而成。推而渐广,愈凑而愈多,乃至当今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只要知晓一人之道,即明晓家国天下之道。明了一己之修,即知晓家国天下之修。足不出户,可以见天下大事。人们要知晓世间的道理,只需要反求诸己,顺推诸人。有德化而后有人心,有人心而后有风俗。自然民心淳朴,移风易俗,天下太平。
修之于家,其德有余。用此大道修持家庭,那么就能够做到父慈子孝,兄弟孝悌,夫义妻德,朋友友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其德如此,乃有余庆,恩泽来世子孙。夫妻互为阴阳,丈夫需要讲义气,关心妻子,妻子应该柔顺,孝顺公婆,教导子女。如果完全颠倒过来了,家庭也不会和谐。也难怪巴菲特说,婚姻才是人生最大的投资。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在一乡中推行此道,前面两个基础都做好了,每个人都注重修身养性,每个家庭都和谐安宁,那么在乡的范围内,也会是一派和谐安定的景象。大家都懂得尊敬长者,老者也不会倚老卖老。大家都爱养幼小,关心老弱病残。大家并不会放弃失足的人,而是进行教诲,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推行此道,那么君主贤明,从谏如流,能够像唐太宗那样听进逆耳忠言。一个国家就如同一个人的身体一样。君主如同人心。百官如同人的五官。五官有些什么不舒服,有什么症状,要如实的反应到人心。如果疼痛没有及时传达,那么就不会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就会对人身造成伤害。逆耳的忠言,也有避免国家遭受重大损失的功效。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此言不虚。君主修持此大道,才能够有接受不同意见的雅量,才能够自觉地减少自身的欲望,避免过多的扰民。君主修持此道,隐于市的大贤看到君主的所作所为,符合大道,都会主动出来帮助他。君主周围集聚了很多贤才,那么国家就会得到大治。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古圣先贤修道于天下,希望天下能够得到太平。国父孙中山先生曾提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要实现孔子所向往的大同世界。大道在天下推行的时候,天下为公。君主能够选贤任能,讲信修睦。因此世人不只是疼爱自己的亲人,不只是关心自己的孩子。能够使得老有所终,壮年的人有所用,幼小的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对于鳏寡孤独残疾的人都能够得到照顾。世人都不算计谋划,也不会做盗窃乱贼。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就是所谓的天下大同了。圣人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上下相应,如同影响,大道行于天下。学道的人,将此道修之于身,德行归于真。庄子说,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世人不断的在外追求和平,然而真正的和平在于自心。如果人人都能够觉醒,那么世界大同就能够得以实现。世人只需要反求诸己,以道治身,果真能够修身养性,把身治好那便无所不治。以道治身,心自然安静,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心静思路清晰,不被外境所束缚,自然明进退。
(3)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以身观身。世人如果能够做到以身观身,推己及人,那就能够保全自己了。佛陀解脱了自己,虽然佛法不可思议,但是他医好了自己的病,解脱了自身,就有办法教导世人解脱的方法。反观自身清楚了,明了了自性,那么别人是什么样也就清楚了,天下也就明白了。以修道的身观不修道的身,哪个更加有智慧和福报,哪个会有灾难呢。了凡四训中,算命先生给他一算。如果不修道,不做善事,他一辈子的格局,一辈子的命运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的了。但是修道以后就大不一样了。人心是最好的风水。行善多了连算命先生都算不准了。耶稣教世人,爱人如己。联合国总部门前有这样一条醒目的标语,就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世人本有慈悲之心。如果看到别人承受痛苦,就感同身受,觉得要是自己,那也会很痛苦的,就会对别人深表同情,给予帮助。
以家观家。人们常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如果与邻为善,那么在关键的时候也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如果出来了一个了不起的得道的人,那么以他为榜样,就会出来许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曾国藩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家书教育子孙。后代子孙以他为榜样,出来了许多了不起的人物。如果一个家庭里面不和睦。对长辈没有孝顺。兄弟之间不孝悌。不能做到夫义妇德。长辈对小的不能做到慈爱。这个家庭的发展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就是这个道理。以修道之家来看不修道之家,就知道世间的家族兴衰。一个家族中有一个人追逐名利不当,可能会给整个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历史上都有血的教训。汉初凛冽的寒风中,长安城处死了韩信家族的几千人,哀嚎响彻长安,还不如不要出人头地,还能保全自己的族人。吕后以为可以为自己的娘家谋得万世基业,但是后来吕家却被清除干净了。本来想对娘家好,反倒害了娘家人。也难怪唐朝的斐休丞相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少年得志。如果少年得志就可能忘乎所以了,反而把儿子给害了,也会害了整个家族。曾国藩也留下了遗训,让后世子孙不要为官。
以乡观乡。世人推行大道,需要以一个家族的公心来治理一个家族。需要以一乡的公心来治理一乡,需要以一国的公心来治理一国。以修道之乡观不修道之乡。如果以一个家族的私心来治理一乡,都是为了自己的家族谋福利,那么就治理不好了。如果一个乡的私心来治理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也难以治理好。选拔人才也是需要唯才是举。根据人的德行来给他任务。如果他能够胜任一乡的治理,那么就委任一个乡给他。如果他能够治理一个州,那么就委任一个州给他。观察一个乡是否治理好了,是否奉行大道,可以看看乡间民风,就知道了。有一次孔子为了考察他的一个学生治理地方如何了,看到渔民捕鱼的时候,抓到小鱼,没有人注意的情况下,能够自觉地放回河里,就知道当地治理的差不多了。
以国观国,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有很多的诸侯国,国与国之间可以进行观察对比。对于齐国来讲,喜欢这个也打一下,那个也打一下,结果后来被乐毅联合几个国家,几乎把整个齐国给吃掉了。魏国有很多的人才,出来了孙膑、庞涓等,但是君主未能得道,流失了许多贤才,反而成为自身的敌人了。推行大道的国家,国家强盛,风调雨顺,但是不轻易使用武力。以修道之国观不修道之国。
以天下观天下。修道的君主,就能够得到天下贤才的辅佐,天下归心。如果周文王不是推行大道,那么也不会得到姜太公的辅佐。商纣王不能替天行道,不但隐匿于山野集市的贤才不会出来辅佐,就连在朝野的箕子、微子等贤才都会远离他。历史上汉初的文景之治,窦太后推行黄老之术,使得天下太平,国力强盛。看看商纣王和夏桀的天下,再看看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天下,就知道大道在天下是否运行了。以修道之主观不修道之主。
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老子说,我怎么能够知道天下如何呢?怎么知道天下修道就会昌盛,如果背道而驰就会自取灭亡呢?正是因为能够以小见大,从上面这五件事来观察就知道了的。国父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只有顺应天道,才能够使得天下太平。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只有改变了每个人的意识,才能改变整个社会的意识。西方人研究表明,通过引入冥想,监狱里面的人都会减少犯罪的动机。甚至在进行辅导的时候,没有任何人看守,没有围墙,有些人感悟了之后,痛哭流涕,为自己犯过的罪过非常的懊悔,真心忏悔。假使社会上人人都弃恶从善,世间就不再有刀兵。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一次千年思想家的评选,结果得票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排第二位,康德仅排第七位,尼采排第十位。马克思一生颠沛流离,为解放全人类而努力。人们仅仅只看到外部有形的牢狱,而不见无形的牢狱更甚。通过不断地发展物质生产,即使物质极度丰富也难以实现马克思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的。因为人心被污染了,变得自私贪婪,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有通过教化,净化人心。人人体悟大道,方能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构建世界大同的太平盛世。假如以我身而观天下之身,那么性同而形忘,实无我相、人相、众生相。以此观家则家和,以此观乡则乡睦,以此观国则国治,以此观天下则天下平。圣人一真之外无余事,为何圣人足不出户而天下尽知呢?圣人自性具足万法,窥道而知天下。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1.【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注解】
前面的章节说到以无事取天下,这里进行更深入的阐述了。此章老子圣人劝诫诸侯王以正治国,以德化民,替天行道,无为而治。从这一章中世人应当知道,大道并非虚无缥缈,并不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在治理国家和管理百姓方面也有很多的用处。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治国之术有百数之多,有些是法家的,有些是儒家的,说法有些不同。治国之道有各种各样的方法,然而最重要的是由上自下的清净自化。神仙之术有百数之多,其关键在于抱一守中。神仙之术,成佛成道有八万四千法门。不管是哪一种法门,都离不开抱一守中。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六根清净方为道。用兵之术有百数之多,关键之处在奇正和权谋。用兵之道有各种战略战术,最重要的是奇正权谋。不纸上谈兵,不按照常理出牌,摆脱兵法的束缚。在这一章中,老子圣人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也正呼应了无事取天下,无为而无不为。以正治国就要讲究诚信。子贡曾经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要有充足的粮食,也要有强大的军队,还要让老百姓相信和信任朝廷。子贡问道,假如不得不去掉一项,那应该如何选择呢?孔子说,去掉军队。子贡又追问说,假如再去掉一项,那又该如何选择呢?孔子说去掉粮食,如果没有粮食大不了一死,自古以来人都难免一死,民无信不立。诚信是立国之本、立身之本,宁可死去,也不能丢掉诚信。如果丢掉诚信,那么百姓就不信任朝廷。朝廷也不信任百姓,那就会制定严苛的法令。
英明的君主以正治理天下。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为唐朝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经有人上书建议去除朝中的佞臣。唐太宗问怎么知道谁是佞臣呢?大臣回答说,很难在群臣中把佞臣识别出来,但是有一个办法可以试一下。建议陛下和群臣说话的时候,故意装作愤怒来试他们,如果以理力争的,就是直臣。对于害怕龙威而顺从陛下的旨意的大臣,就是佞臣了。唐太宗听了之后说,君主为源头,大臣为支流,如果源头浑浊如何能够求得支流的清澈呢?如果君主都在使诈,那么如何能够要求臣下诚信呢?唐太宗在没有战争的时候,也注重练兵,有很多次都是亲自训练。大臣劝谏说,不能轻易的在一群弓箭手中间,起码也要把他们的武器给收缴上来,要不万一有非法之徒在里面就危险了。但是唐太宗还是不听,他充分的信任底下的士兵,大家为这种信任所感动,更加精进努力的练习射术。凭着文治武功,唐太宗开创了大唐盛世,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如果天下的忌讳太多了,百姓可能就会越加贫困了。如果天下的法令太过于严苛了,可能就意味着盗贼更多了。隋朝的时候,法令非常的严苛。隋文帝信奉乱世用重典,偷一文钱就要判处死刑,更极端的是处死了三个因为口渴偷瓜吃的小伙子。在这种严苛的法令下,整个社会人心惶惶。盗贼多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法令不够严苛,而是由于百姓没有办法正常的生活下去了。如果赋税徭役过于重了,再遇上天灾人祸百姓就无法生活下去了。如果不做盗贼就无法生存下去了,做了盗贼反而还有点希望,那怎么可能不铤而走险呢?百姓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够吃得饱,穿的暖,能够和家人在一起就行了。如果天下很多的忌讳,那么臣民就很担心害怕,担心一不小心就脑袋搬了家,甚至被诛灭九族。官员就不敢担当和有所作为,都是做什么保险就做什么。世人都只求能够保全自己性命就行了,都不敢做什么买卖。历史上有些朝代大搞文字狱,文人什么都不敢写,什么都不敢说了,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秦朝的法令也是非常的严苛的,刘邦率先进入关中后,把很多法令都废除了,只是简单的和天下约法三章,获得了天下的支持。在一个家庭里面,如果家长有很多忌讳的东西或者有很怪的脾气。小孩子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动不动就触犯到家长忌讳的东西。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利于发挥小孩子本然的天性。
(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正治理国家。只要君主减少物欲,天下百姓就自然感化了。以奇巧计谋用兵。奇巧诈术,是为诡道。孙子兵法上说,兵者,诡道也。兵法中充满奇巧诈术,往往需要出奇制胜。孙武曾经送了一套孙子兵法给鬼谷子。孙膑是孙武的后人,鬼谷子将孙子兵法传给了孙膑。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华,为了得到孙子兵法,屡次加害孙膑,后来孙膑不得已在战场上争个高下。在马陵之战中,孙膑用围魏救赵、行军减灶的战术,彻底把庞涓打败,庞涓也被射杀于大树之下。奇巧诈术只可以用在兵法上,不可以用来治国。然而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才会使用,只为了除暴安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取天下、安天下的良方。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诸葛武侯弹琴于空城而退兵并不足以为奇。因为怀道的人并不以杀戮多少为功,并不以攻城掠地多少为荣,而以止息干戈为奇。
以无事取天下。前面的章节专门说过圣人以无事取天下,无为而无不为。怀道的人深知治国在于治未乱,治病在于治未病,用兵是为了救乱世。乱平了就不再用兵,病好了就不用药了。就如同一杯含有泥沙浑浊的水,一个国家混乱若此如何办呢?如果再出严苛的政令,出台很多的禁忌,以暴制暴,水只能是越搅越混。这杯水假如不频繁的搅动,自然归于澄净。应当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我如何知道无事可以取天下、安天下呢?以此,指接下来后面的文字中有事而言。
(2)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天下如果有很多的忌讳,百姓就越加贫困了。忌,是禁不敢作。讳,是畏不敢言。如果一个国家有很多的忌讳,士农工商有很多事情都不敢做,百姓就会很贫困。南宋时候,朝廷比较暗弱,但是经济是非常繁荣的。汉初的时候,窦太后暗用黄老之术,使得百姓休养生息,日渐富足。如果忌讳的事情太多,大家都想着保命要紧,不敢创新,不敢去闯,老百姓就会越来越贫困。周文王的捕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随便去,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随便去,是与百姓共享的公用场所。周文王知道与民同利,百姓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百姓也不会对朝廷有什么怨言。如果有做的不对的地方,百姓可以言之不讳,朝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尧帝为了听取臣民的意见,摆了个大鼓,如果有意见可以敲鼓来提。舜帝在重要的通行关口,都设置了征求意见的木牌,可以把意见写在上面。古时候还有进善之旌,可以把意见写在旌旗上。如果能够广开言路,从善如流,就避免了很多政策的失误,老百姓日子就会过好了。很多君王的园林领地,不准许百姓擅自入内,如有不小心越界的,判处死罪。老百姓敢怒不敢言,百姓内心有怨气,国家就不会稳定。人心里有怨气,气不顺的话,身体就不会健康。忌讳的事情越多,而民越贫困。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百姓如果有较多的所谓的聪明才智,大家都不会很乐天知命,个个都削尖脑袋去钻营,国家将昏乱。智商如果富余了,可能就会想一些坏事了。对于含有泥沙的一杯水,如果简简单单的,所有的沙子顺其自然,受到重力的影响,受一个方向的引导,自然会归于澄净。如果每一粒沙子都不安分,这杯水就会很浑浊。这杯水就如同一个国家,水浑浊了,国家也滋昏了。对于磁铁来讲,如果每一个小单元都是朝着同样一个方向,磁力就会很强。如果每个小单元都不顺从,磁力就无从谈起。如果人人都能够大觉悟,那当然最好了,就像磁铁的单元一样,人人都有同样的方向,人人都能够心心相印而没有隔阂,世界大同也就来临了。但是现实的世界里,污染较多,觉悟的人是较为稀少的。先觉觉后觉,先知觉后知。耶稣说的牧羊人为先知,先觉悟的人,羊群是芸芸众生。总不能由一只盲公羊带着羊群吧,总不能让盲人带着一群盲人走吧,那会在迷途上走的越来越远。在圣人眼里,我们是迷路的羔羊,是颠倒的众生。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苏格拉底就是被所谓的一人一票判处死刑的,由一群没有觉悟的人决定了一个觉悟了的人的死。耶稣也是被一群没有觉悟的人处死在十字架上了。如果这里也回应了前面的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人多技巧、奇物滋起。世人多聪明技巧,喜欢雕龙画凤、奇冠异服,这些是小的奇物。更大的奇事在于当今世上,道德的沦丧。老人跌倒了要不要扶,老人跌倒了怎么扶,这倒成为了一个问题。在远古时代,凭着人们本有的良知都能知道的事情,在当今却不知道怎么做了。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如果法令过于严苛,反而盗贼多有。隋朝的时候,偷了几个瓜都被判处死罪了,反而盗贼越来越多。刘邦约法三章,反而天下大治。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和治国也是同样的道理的。现代婚姻契约的形式其实来自西方。婚姻契约也可以说是家庭中的法令,约束着双方的利益。不丹人婚姻没有一纸合同。对于不丹人来说,结不结婚没那么重要。只要两情相悦,一纸合同也并不能保证些什么,当爱情变质,就算有婚约也能离婚。现代人有这个契约以为结婚了就是铁定在一起的了,就不如恋爱那时懂得珍惜了。爱极生恨,近极生远,走进婚姻的殿堂。有了一纸婚约,走得近了反而越来越远了。离得远了反而显得还客气,还亲近了。大家也许会发现对待外人非常的客气,在家对最亲近的人却口无择言,随便的发脾气进行伤害。可能就会出现围墙外的挤进来,围墙内的挤出去的怪现象。实际上并无围墙,那只是心的隔阂,本无内无外。柏林墙、马奇诺防线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真正的隔阂并不是国防线上的隔阂,而是心的冷漠和隔离。正是因为有了一纸婚约,才会出现假离婚的怪事,正所谓盗贼多有。只是借助家庭来说明这个问题,但并不代表着婚姻不重要。家庭如此,更何况国家呢?前面说到会产生许多奇物,奇货可居,大家都争着得到它,为了规范大家的行为,就颁布了很多的法令。但是世人的贪欲已起,不择手段,这些法令总有漏洞。就比方说,围墙里面有很多的金银财宝,让大家看着都想得到。可能就会爬墙的爬墙,挖地道的挖地道,想尽办法得到它,于是盗贼多有了。
(3)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圣人说我顺承天命,修道无为,而百姓自然归于教化。现在很奇怪的是,务于功名利禄,而没有精进于道德,这是舍本逐末的。有道之君,务于道德,百姓由内而开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圣人说我守静不忘语,不用言语来教化子民,行不言之教,百姓都正直不邪了。百姓对于有道之君而言,如影随形,如果形体正了,那么影子也不会歪到哪里去。
我无事而民自富。圣人说我对百姓没有征收很重的赋税,也没有征很重的徭役,百姓安居乐业自然富足。天上的飞鸟不用教,长大了就会展翅飞翔。水里的鱼儿不用教,就会在水里遨游。马儿生病了,不会像人类一样需要另外一匹马拿着吊瓶来输液,就会自我恢复健康。
我无欲而民自朴。圣人说,我没有什么物欲,没有刻意去追求和享受什么。百姓看到我这样,也会受影响的,自然归于淳朴。圣人治理天下贵在清净自化,无为而治。天下百姓如同流水一般,如果以欲望来搅和,水就会浑浊不堪。如果君主清静无为,百姓也会慢慢的沉淀净化下来,民风淳朴,呈现出一派和谐景象。天下的人如同流水一般,如果阻止它呢,就会止步;如果开启放行,那么就会流动;如果搅动它就会浑浊;如果放置不动,保持安静就会逐渐澄清。大禹懂得治水,就懂得治人,也懂得治理国家。一开始大禹治水采用的围堵的方式没有成功,后来用疏导的方式就可以了。圣人修身养性也是如此,同样需要无为而治。如果人随着欲望为所欲为,妄想纷飞,心绪繁杂,不管是对身心健康还是对于事业都没有什么帮助。圣人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念一句佛号,把思想杂念一点点清空,自然进入定境,身心安泰,如同浊水静置一段时间自然清澈。文王请教姜太公,如何使天下安定祥和呢?姜太公回答说:“上天有自身运行的规律,老百姓有自身休养生息的规律。假使圣者仁君不以天下为一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那么就能够顺应民心,天下安定。最高的治国安民的方式是遵循天道,清静无为民自化,其次是教化百姓。老百姓听从教化而顺从政令,上天清净无为而生育世间万物,不需要给予百姓多少财富老百姓自给自足自然安居乐业。这是因为圣人以圣德感化百姓的缘故。”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