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详细内容

第九章 子罕篇

时间:2020-03-07     人气:1783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admin
概述:孔子很少直言利、命和仁。直言就称之为言,而论述难懂的道理就称之为语。言和语是不同的哦。有问有答这样才能称之为语,没有问而自己直接说出来称之为言。......

第九章 子罕篇

   【原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注释】孔子很少直言利、命和仁。直言就称之为言,而论述难懂的道理就称之为语。言和语是不同的哦。有问有答这样才能称之为语,没有问而自己直接说出来称之为言。论语记载孔子所说到的利、命和仁,多数都是问答语。可见孔子轻易不说利命仁,所以此章说罕言。因为曲高和寡,很少有人能够听得懂。在谈到这些载道的话题的时候,最好是遇见合适的谈话对象,才能够谈得来。这些需要弟子很恭敬的请法,才说出来的。弟子真正懂得其中的价值,才会去请法。否则说了还徒增误解了。古代的师父都只听说弟子过来求教的,没有师父主动非得要上去教什么的。这个是要靠机缘和缘分的。


  【原文】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达巷这个地方的人称赞孔子,孔子听到后虽然心里也许美滋滋的,但是还是对自己弟子说了一些自谦的话。在古代五百家为党,每个党各有名,这个党名字叫达巷。达巷这个地方的人称赞孔子说道:“孔子的道可真是大呀,其德行也很广大。他非常的博学而德行深远,我们甚至都不知道用什么言语来形容好了。”这里说的无所成名并不是说出名闻名的意思,这里要注意了的。称孔子道大,是由于孔子广学道艺,不可一一而称,不知如何描述才好了。就犹如尧帝盛徳浩荡,百姓都不知道怎么来名状了。孔子听到了,就对自己的门人弟子自谦说道:“大道确实大呀,可是我有什么好大的呢?他们在赞美我的博学,可是我对道艺有哪方面做的最好的呢?难道是射艺吗?还是御艺呢?也许只是懂得给别人架驾车罢了。”孔子虽然心里也许美滋滋的,但是还是很谦虚的哦。一开始说射艺,御艺两种,还是觉得不够谦虚,干脆就选定了最卑微的一种道艺来说事了。只不过懂得架驾车罢了。


  【原文】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这里孔子说的有关礼的看法。孔子说道:“用麻布来做帽子,这是符合周礼的做法。现在大家为了方便和节省起见,都改用细的丝线来做了。我并不是很固执的要非得死死的抠周礼的,我还是顺从大家的这种移风易俗的做法的。”孔子对周礼并不是固执不变的,如果改变是好的,当然也是可以改变的。孔子接着说道:“按照周礼臣下去拜见国君的时候,要在堂下就要行礼了。现在则不同,大家都在堂上给国君行礼,这也太娇纵了的,对国君不尊重的。虽然跟大家现在的做法不同,但是我还是坚持守礼,在堂下行礼的。”大家看看孔子还是比较灵活的,但是对原则性的问题,丝毫不肯怠慢的。


  【原文】子绝四:毋臆,毋必,毋固,毋我。”


【注释】孔子杜绝以下这四种毛病。毋臆为不主观臆测。做学问求道,如果在没有得道之前,不可猜测大道如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需要实际的去修学求证大道才可以的。孔子向老子问礼,如何能够猜测孔子的境界如何呢?孔子只是在感叹老子犹龙了。孔子教导自己的弟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就是不知的,不能勉强的不知说是知了。毋必为不要觉得什么都是必须的。我们不能说对别人付出了,别人就必须要给我们回报的,不回报我们就会怨恨别人。前面说人不知而不愠,我这么贤德,并不是别人一定要用自己的,也不是一定要都知道自己的。不要去怨恨别人的。孔子持守仁义之道,在陈蔡之间受尽艰难困苦而不失于道德。这么艰苦的守道,并不是一定要责求上天给最好的回报的。但求不愧于心罢了。当然因果报应一点都不虚,只是说回报的时间没有到罢了。不要因为一时没有马上兑现,就在那里抱怨了,不能持之于恒的坚守大道的。孔子教导自己的弟子并不是非得要扬名立万的。如邦国有道,君主能够用贤才,就出来做事的;如果邦国无道,就舍弃官位退藏的,并不是非得要怎么样的。毋固为不要固执己见的。正如前面说的关于周礼的评论。孔子并不是那么迂腐的,礼帽换成丝线来做更加方便和节俭,那也是可以赞同大家的意见的。但是对于君主的行礼,不能有骄慢之心,这一点孔子是坚定的坚持原则的。孔子也是懂得变通和权变的,也是比较圆融通达的,无可无不可的。毋我为不我私我慢。你看前面的人赞美孔子,这么贤德的圣人还是如此的自谦,可见其无我的。孔子有志于道,知道自己心里所求的是什么。求道之路还是比较遥远的,孔子觉得有什么好骄慢的呢?孔子问礼于老子印象应该很深吧。孔子还曾感叹说,如果再给他多活几年,从五十岁开始能够研读周易,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你看圣人非常的重道不重利的。如果孔子只是为了求取功名利禄,有很多的机会可以得到的,但是需要和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罢了。    


【原文】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注释】孔子离开卫国往陈国去的路上,经过卫国境内匡城这个地方的时候,被当地的百姓围困起来了。由于孔子长相很像鲁国的阳虎,阳虎曾经在匡地这个地方掠夺和残杀无辜,所以当地百姓误解了他。他遇见危险而发出如此感慨说道:“圣明的文王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先王之道和周礼难道不是在我孔丘身上得到最好的传承了吗?如果天意要使得先王之道不能得到传承,那为什么要给我这个任务呢?如果我死了,后来的人如何能够知晓先王之道呢?如果天意不想失去先王之道,那么匡人也不会拿我怎么样的,我的使命在这个世上还没有完成的。”孔子持守仁义之道不放,丝毫不肯为了利益而放弃心中的道德。孔子深知自己的使命,把推行先王之道,把推行天道作为自己此生重要的任务。天既然降下大任给他,不会就这样让他枉死的。


  【原文】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释】掌管国君宫廷事务的官员太宰问子贡道:“你的老师孔夫子是圣人吗?他怎么有这么多的才艺呢?”子贡回答道:“也许是上天的安排把,有意要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这么多才多艺吧。”孔子听到了就问子贡道:“太宰他能够知我吗?我年少的时候,家里面很穷,地位很卑贱,为了谋生就学了许多卑贱的技艺的。对于君子来说,你觉得君子会有很多的技艺吗?君子不会花精力去学那么多小道的技艺的。”这里孔子也是自谦的说法的。孔子想教子贡要学大道,而不是学小道。对于孔子来说,日常的技艺只是小道来的,不足为奇的。话又说回来,如果得道了,就自然圆融通达了,也就达于小道了。如果在诗词、绘画、音乐等小道上要上到一定的层次,需要参禅悟道的。


   【原文】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注释】牢可能是孔子的弟子琴子开。牢说道:“我曾经听到老师孔子说:我没有出去做官,所以就多学了一些谋生的技艺罢了。”这一句和前面还是比较连贯的。孔子并非生而知之的天才来的。他年轻的时候很贫困,三岁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十七岁母亲也离他而去了。对于孔子来说,他也是先学了技艺这些小道,再有志于求取大道的。  


【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注释】这一句话可是比较难理解了,自古以来的解释五花八门的,也许有许多都误解了孔子的本意了。孔子说道:“我有知识和知见吗?我可是无知的哦。”孔子这么说怎么那么像苏格拉底呢?苏格拉底说,我自己知道我的无知,许多聪明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东西方的圣人为心心相印的,虽然相隔几千公里。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几个章节专门说到这个知的问题。几千年来,都在探讨知难行易,知易行难,知行合一这几个问题,也涉及知。孔子有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孔子自称无知,正所谓把所有的知识、小道技艺都尽捐出去了,尽皆放下了,其心如同游于太虚,空空如也,无有一丝杂念。孔子的心空空如也,如同山谷。如果不叩响,就不会应。孔子虽然好为人师,诲人不倦。但是有人来求教,如同叩门,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依旧空空如也。可是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没有求得大道,没有得到归宿,不能空其所学的知识和知见。做学问的人,知见很多,反而不如没有文化的人了。大家不要瞧不起不读书的人。我们读多了几本书,反而增加了一层障碍了。这样一来,往下还不如没文化的人,往上还不能入于圣贤境界,下又下不去,上又上不来,高不成低不就的,岂不是很辛苦呢?孔子说道:“有个没文化的人来问我,向我求道。我的心空空如也,似乎也没有什么东西好传授给他的,别人也许不会相信的哦。我竭尽所能而启发教导他的,没有什么隐瞒的。”圣人诲人不倦,孔子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的,既然别人愿意来亲近孔子,孔子唯恐世人以为大道高远不可亲近,以为圣人清高不可亲近的。圣人之道,必然放到百姓日常生活中,随顺百姓的,这样百姓就不会觉得没有实用。可是面对懂的人说道,还是要说其要点,要不弟子们不懂道的尊贵。圣人教导世人,上下不同根器的人都竭尽所能去教的。世人都可以亲近大道的,然而要得道修行的路还是比较遥远的。这就是上面所说的两端了。圣人教导世人,两端都竭尽了,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了。这部经典中孔子也跟自己弟子说,我没有什么好隐瞒你们的了,都教给你们了。可是没有得道的弟子也许以为孔子有所隐瞒的,也许只有颜回能够懂得自己的老师吧。如果圣人说法,有所偏私,那也不能称之为圣人之言了。


  【原文】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注释】这一句虽然很短小,可是不那么好解释的。凤凰雄的为凤,雌的凰。凤凰涅槃并不是断灭的死去的,而是得到重生。如同凡人修行得道,修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而得到重生,也称之为涅槃的。在古代来讲,凤为灵鸟,在舜帝的时候来仪。文王的时候也在岐山鸣叫。河图为龙马从河中出来,身上有印着的图案,伏羲的时候曾经出现过。这些可都是圣王出来的祥瑞之兆了。孔子感叹道:“凤鸟都看不到它来仪了,也听不见它鸣叫的声音。河中不会出现身上印有河图的龙马,象征着文明祥瑞的这些征兆怎么还不出现呢?难道我此生都见不到了吗?”孔子看到周朝衰落,礼崩乐坏,战事连年不断,百姓生活在贫苦之中。孔子多么希望能够出现祥瑞之兆,多么希望能够恢复先王之道呀。可是天道如此,不经历此阵痛,如何能够归于大同呢?正所谓乱极必治的。


  【原文】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注释】孔子对周礼很熟悉,对于尊贵的人、家里有丧事的人和眼睛瞎的人都要以礼貌对待他们。这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他的言行的。孔子如果遇见穿着丧服的人,遇见穿着官服的人,或者眼睛瞎的人,虽然是年纪很轻的人,孔子还是会站起来的,以礼对待他们的。要经过他们的时候,也会快步的走过的。这里所举的例子,孔子对待这三者还是比较平等对待的。并不会因为对待当官的人又会特别一点。相反的,家里面有丧事的人,孔子能够体谅到他的哀痛。对于眼睛瞎的人,孔子会可怜他们的。


  【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注释】颜渊赞叹自己老师的学问说道:“孔子之道,如同仰望高山一样,越仰望就越觉得高不可及。越钻研此道,就觉得越坚不可破,无从入手。此道恍惚之间,似乎在前后,看着似乎离的并不遥远,可是不可捉摸。老师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循循善诱,很善于教导。以文采来使得我博学,以礼仪来约束我。老师太能循循善诱了,我精进修行求学,想停下来都不能停下来了。我用尽了我的所有才能,想去求得大道,可是看似大道就像在眼前,但是却如同高山仰止一样,无论如何还是达不到的。虽然很想去达到此道,可是却找不到去的路。”孔子的高徒在赞叹自己的老师,由此可见孔子的境界还是比较高的了。以前一开始问礼于老子的时候,也许还没有得道,这时候孔子应该是得道了吧。此道不能用言语来形容,颜渊已经是用最好的语言来形容自己的那种感觉了。此道不离世人,在日常生活之间也能够随时体现的。似乎离得比较近,但是要想得道也是很不容易的,不可思议,不可捉摸。佛家在形容禅的时候,用挂角羚羊来形容的。猎人在打猎的时候,拿着猎枪只知道在地上找的。羚羊可聪明了,晚上睡觉的时候用角把自己挂在了树枝上,猎人在地上找的确是很难找得到的。世人找禅,如同猎人找羚羊,如何能够找得到呢?可是如果知晓了其中道理,抬头便是。


  【原文】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孔子生了一场大病,子路派弟子充当治丧之臣。在子路眼里自己的老师本来就是地位尊贵的,按照这样的礼仪无可厚非。由此可见孔子这次生病还是比较重的,要不子路也不会那么难过的准备后事的。在弟子们的精心照料和求医问药下,孔子幸运的好了,他稍微好转了就语重心长的跟自己的弟子们交心说道:“子路这个小子一直在骗我的。我都说以我的身份按照周礼不能设置治丧之臣,可是他却瞒着我偷偷设立了。子路这么样做,是让我欺骗谁呢?这是自欺吗,还是欺瞒上天呢?况且我持守周礼不忍违背,宁可死在你们这些学生的手里,也不会死在治丧之臣的手里的。况且即使我死后得不到隆重的葬礼,难道我至于死在路边没人管吗?”孔子在生死之间,都持守仁义之道不放,持守周礼不放的。此部经典已经看过好些人生病了,这次还是比较幸运了,如果孔子死去了就可惜了。玄学、《周易》和医术相通,孔子如果也学些方术多好,其弟子里面也会出些名医的。伯牛也许就不会那么孤独的死去了。


   【原文】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子贡可真是个聪明人,老喜欢拐弯抹角的套自己老师的话。此部经典其它地方也有过这样的例子的。子贡没有直接问,也是这样拐着弯来问的。子贡看到孔子虽然得道了但是却不愿意出来做官,他就在那里琢磨老师的心思,是不是老师根本都不想做官呢?还是有什么别的想法。子贡就设此二端来问老师的,也就是卖掉宝玉还是不卖。在这一篇其它地方也用到二端这个词的。孔子说的是应当卖掉的,但应当要耐心的等待合适的买家的,不应当削尖脑袋去求的。君子未尝不想出来做事的,只是需要遇见明主的。君子等待天时明君,如同玉在等待好的买家的。伊尹在山野之间耕作,也是个厨子。太公居于海滨,如果没有成汤、周文王这样的贤德君主,也就隐居终老了。宝玉不可能委曲求全的低价卖给不懂玉的人的。人不知而不愠。孔子盼望着能够推行仁德之道的君主出现的,如果还没有出现他也不会怨天尤人的。子贡说道:“有块美玉在这里,是藏在匣子里面好呢?还是等待识货的买主卖掉它呢?”孔子回答道:“还是卖了它吧,卖了吧,我其实也是在等待合适的买家的。”


  【原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释】孔子想到落后的九夷之地去。有人说道:“那些地方的生活条件太艰苦了,居住条件太简陋了,你这样的人怎么受得了呢?”孔子回答道:“有君子居住在那里,哪里还会有什么简陋的呢?”这让我们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他里面最后也是引用了孔子的这句话的。在九夷之地那样的地方,只要有孔子这样的圣人,就一点都不简陋了。山不在于多高,只要山里有神仙别人就会闻名而来了。水业不在于有多深,只要有龙就会灵验了。


【原文】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注释】孔子离开鲁国以后,鲁国的礼乐崩坏了。孔子在鲁哀公十一年这一年从卫国返回鲁国,这一年孔子已经六十八岁了。回来之后,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和修春秋。正是由于定了《礼》、《乐》,所以乐音才能得正,而不是靡靡之音的。《雅乐》为周天子王城附近的音乐,用的雅音正言来写的。《颂乐》用在宗庙祭祀的,乐曲缓慢而庄严。它们的歌辞收录在了《诗经》中的。乐音得归于正,所以《雅》《颂》也就各得其所了。乐为天地之和;礼为天地之序。乐至就少了怨恨了,礼至就少了纷争了,如果人人都懂得揖让而天下就会太平了。这也是为什么圣人那么重视礼乐的缘故了。


  【原文】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注释】孔子所在乱世,礼崩乐坏的。当时有许多人卑贱的不肯侍奉恭敬高贵的,年少的不肯侍奉恭敬年长的,不学无术的不肯恭敬贤德的,而又忽略丧事该有的礼节,比如说该守孝的不守孝,也有许多人沉迷于酒色的。孔子看到这种状况说道:“我其实也没有什么本事的,只不过是我做到了我应该做的。我出去做事,能够按照礼仪去侍奉公卿,在家里呢我能够恭敬父母,我也能够听兄长的话。对待丧事不敢违背该有的礼节,我也不会因为任何的事情沉迷于酒色。我只不过做到了这些而已。”这也是孔子自谦的话的,但是这几个事情要做到也绝非易事的。孔子在十七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为了让父母合葬,他历经千辛万苦的。因为孔子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才三岁,许多亲人朋友都不知道他父亲安葬在哪里的。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注释】孔子坐在川流不息的河边感叹道:“过去的时光如同这河流一样,不停地奔流不息,不分昼夜的。”这里孔子也许思绪万分的,也许我们可以一窥圣人的心境的。也不知道孔子感叹的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多少岁,不知道那时颜回和子路还在不在世上的。如果不在了,孔子在河边多么的想念他们的。先王之道逝去的多么的迅速呀,在这个浊乱的世界上似乎再也找不到一点踪迹似的。这大道如同河流一样,越流越下,世道也是如此呀。什么时候这河水才能倒流呢?才能恢复先王之道呢?古人讲天人合一,对于长江和黄河来说,他们对应着人体的经络,也许就是任督二脉吧。其它的河流对应着十二经的。长江和黄河互为阴阳,似乎有所分别,可是回归到河流的源头,也是一个源头来的。


【原文】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注释】这句话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进行理解的。孔子在卫国呆了一个多月了,卫灵公和南子夫人一起同车出去,还让宦官一起坐同一辆车,这都是不符合周礼的。不仅如此,还把孔子拉上,跟在后面的一辆车上面,招摇过市。孔子受不了了,说道:“我从来没有见过能够像好色那样好美德的人。”孔子觉得以之为辱,就离开卫国走了。不管是君子和小人都是好色的,但是君子不同,君子不会好失德之色。孔子持守仁义之道,对南子敬而远之的。孔子很清楚,如果不走的话,一旦卫灵公受奸佞小人挑拨,就很麻烦了。一边是南子夫人,一边是贤德的孔子,卫灵公好色还是好贤德的人才呢?这也许已经显而易见的了。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有句话说道: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这句话还是比较出名的。意思是说要堆砌九仞这么高的山,可是最后却只是差了一筐土没有堆成,多么的可惜呀。这一句话是劝人进于道德的,不要停止前进的步伐的。孔子说道:“譬如说堆土成山,只是差了最后一筐土了,这就停止了,这是自己要停止的,别人可拦不住的。这样我并不会对前面做了那么多的功夫而赞许他的。又比如说要从平地开始堆土成山,虽然只是放了一筐土下去了,但是看到他还是不停止的,还是在继续堆土的。我并不会觉得他才做这么一点点功夫就有什么不好的,相反我会赞许他的。”古代有个愚公移山的故事,这么看来孔子并不会笑话愚公的,反而是要笑话那些只会在旁边看笑话的人,而不是在那里采取实际行动的人。孔子给弟子们已经讲的很清楚,要有志于求道。可是弟子们虽然知道大道好,但是却不去做,那也是得不到老师的肯定的。


  【原文】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注释】孔子这里又在表扬他的得意弟子颜回了。孔子说道:“我教导弟子,给所有的弟子讲道的时候,从来都不会懈怠的,也就只有颜回一个人而已了。”颜回很年轻的时候就能跟孔子论道,孔子也真是比较珍惜这个弟子的。得道的人之间就会有共同语言的,也只有颜回能够真正的懂得自己的老师的。


  【原文】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注释】孔子在说到自己的得意门生颜回的时候,感到比较伤感难过的。颜回这么年轻就去世了。孔子说道:“真是太可惜了,颜回去世的太早了。我能够见到他不停的精进求取大道的,从来都没有看到他有停下来的。”


  【原文】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注释】这里孔子勉励弟子们要不断地去精进修行的,不能停留在某个阶段就满足了。下面有讲到子路只是满足于不被物欲所害,不贪求物欲这种状态,还不是修成正果的。孔子还勉励子路要继续求道的。弟子们有不同的根器,走的修行道路也有所不同,境遇有所不同。但是不管如何孔子希望自己的弟子都不要忘记做学问的果实,那就是要真正的得道。有的如颜回虽然一开始长的很好,已经得道了,但是却天妒英才年纪轻轻就走了。子路到了晚年为了保护孔子也死去了。有的弟子也许满足于某一阶段的成果就不继续精进求学了。有的停留在一定的官位上面忘记了求学的初衷了。佛陀带领僧团在尼连禅河边走的时候,看到了顺河流而下的木块和树枝,就随机跟弟子说法。佛陀教导说,弟子们呀,你们的修行就如同顺着河流漂下的木块,有些被河中间的小洲给拦住了,有些被人捡起来了,如果不是这种种原因,继续不断地漂流,总有一天会到达大海的。修行不应该只是要长大,不仅仅是要开花,还要求果,还要修成正果的。有了前面这些铺垫我们再来解释孔子说的这句话,也许就会理解更深了。孔子说道:“禾苗长出来了,有些能够长大但是不能开花;有些即使能够开花,但是不能够结成果实的。”


  【原文】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注释】这一句为孔子勉励弟子们的话语。孔子说道:“大家千万不要瞧不起年轻人哦,怎么知道后来的人不如现在的人呢?但弟子们呀,假如你们到了四十、五十岁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建树,还不能立功立德立言的话,那我看你们也不要怕别人瞧不起了的。”当然孔子是在教自己的弟子的,要抓紧大好的青春年华去求道做学问的,不要等到老了就悔之晚矣。孔子说这个话也不绝对的,他也明明知道姜太公到了很老才遇见周文王的,原来只是隐居江湖的。汉代的朱买臣到了五十才当上会稽太守的,原来只是跟自己的老婆打柴为生的。孔子也许看到颜回会觉得后生可畏了。孔子许多弟子后来都很有成就的,孔子也可以很欣慰了。


  【原文】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悦乎,绎之为贵。悦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孔子说道:“如果人有过错,以正道正言相告,对方有所敬畏和忌惮,能不顺从吗?然而不光是表面说我听你的,你说的没错,关键还是要心里顺从,还要实际去改的,以行为贵的。如果有人犯错了,委婉的告诉他,态度这么好,这么委婉,能不觉得愉悦吗?并没有尖锐的提出批评的。然而不是听了高兴就好,关键是听的人要去反省分析说者的真正用意的。如果只是听了高兴而不去反省分析,如果只是表面顺从而心里不顺从,行为没有能够去改正,这样的人我是没有办法教了。”用正言去劝说,比较正式的,不得不去考虑接受的。如孟子跟齐宣王在那里讨论王政的时候,孟子告诉他什么是王政,列举了周文王如何为政。齐宣王一听,这么厉害的先王都如此,还是很信服的了,可是内心也许在嘀咕了,还是要实际按照先王那样去行德政才是最好的。齐宣王也不害怕揭自己的短,说我有个毛病哦,又好钱财有好色。孟子就委婉的劝说他了,齐宣王听了也开心了,关键是他要从孟子的话那里反思自己的。


  【原文】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孔子说道:“我们要讲求忠诚和信义。对于不像自己那样讲求忠诚和信义的朋友就不值得去深交了。如果有了过错就要勇于改正的。”交朋友最重要的就是讲求忠诚和信义,不能轻易的背叛朋友,也不能不讲求信义,对朋友要一诺千金,答应的事情就要做到,否则就不要轻易承诺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还是少靠近一些有恶习的朋友的。见贤思齐,多向贤德的人靠近的。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注释】这句话好有名的了。孔子说道:“一国三军可以失去它的主帅,但是即使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也不可以失去志气。”这里说的志,上面是士,下面是心。这个志是士的本心,不可以失去的。不管是面临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不可失去志气。不管地位多么的卑贱,也不可以失去志气的。后面讲孔子虽然在陈蔡之地受尽艰难困苦,还是抱着仁义之道不放的。松柏即使面临着厚厚的积雪,也不轻易弯腰的。正是有这些志气,所以不为五斗米折腰。


  【原文】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注释】这一章讲的子路,也就是仲由。子路很仗义,可以说是儒家的侠客了。他有好东西都愿意拿出来和弟兄们共享,车马都愿意一起乘坐,好的衣物都愿意跟朋友分享。这里孔子也是拿衣物来做比方了。孔子说道:“能够穿着破旧的衣袍,和穿着狐貉皮袍的有钱人站在一起,一点都不会觉得尴尬,也就只有仲由能够做得到吧。”孔子还引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诗句的。如果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害,也不贪求于物欲,就能够为善了吧。富有的人跟贫穷的人交往,富有的人往往被物欲所害,贪吝不舍得分给穷人。由于富有也会产生傲慢之心。贫穷的人必有求于富人,希望富人能够施舍一些给他。子路就是这样的人,即使富有了,他也能够把东西分享给朋友,很讲义气。他不会被物欲所累,不会被财富所伤害。子路也不会因为贫穷而觉得有什么,似乎穷的心安理得,贫穷的时候也不会在富人面前卑微的乞求什么。子路听到这一句诗句,就整天都在那里虔诚的背诵。孔子都看不下去了,按照子路的水平,应该还是要继续往前求道的,不该止步不前的。孔子就说到:“能够做到这个,还不能算是做到家了,还不算好。子路呀,你还得继续精进的求道的。不要就这样就满足了的。”


  【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注释】这句话比较短,大家听的比较多了。也许需要结合孔子当时说这句话的背景才好理解的。孔子在陈、蔡之间遭受许多磨难,七天都不能生火做饭,野菜汤里没有一粒米屑,可是还在屋里不停地弹琴唱歌自得其乐。子路和子贡这两个弟子就在那里嘀嘀咕咕的了,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这么狼狈而不觉得有什么耻辱。颜回听到了又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们才好,就进去跟孔子禀报了此事。孔子就把大家喊进来解释给自己的弟子听。孔子说道:“你们不该觉得有什么可耻的哦,君子只有通于道才能称之为通,只有穷于道才能称之为穷的。”如果通于官场,通于财富,这个不算做通的。如果对于道来说是穷,那就是真穷了,即使再有钱也是穷了。如同颜回那样,虽然穷困,但是为得道高人了,这个不能称之为穷的。孔子说道:“而今我孔丘抱着仁义之道,虽然遭受乱世的困厄,何至于穷困呢?所以内省而不会有穷于道。如果没有道,这就是真穷了。面对艰难困苦而丝毫不失于道德。天气虽然非常寒冷,霜雪降下来了,我才知道只有松柏在这么冷的寒冬还是这么茂盛的。在陈蔡之间遭遇这样的困境,也是上天对我的一种考验来的,这对孔丘来说反而是万幸来的了。” 单单解释这句话,孔子说道:“天气寒冷,霜雪下降,这才发现松柏在这寒冬中还如此茂盛,是所有的植物中最后凋零的。”


  【原文】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注释】孔子说道:“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于大道,不会被物欲所迷惑。”道不远人人自远,道不迷人人自迷的。打个比方,本来大道为康庄大道的,只是世人被物欲遮蔽了双眼。这物欲就如缭绕的烟雾一样,让世人看不清大道的方向,不知道回家的路怎么走了,也根本不想着回家了。正如别人问阿斗说,思蜀否,不思蜀了。我们在笑他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迷惑了了,根本不想着自己真正的家园呢?孔子说道:“仁者内心不会烦忧的。”仁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没有多少烦忧的事情了,仁者找到了大道的方向,能够安贫乐道。别人看着颜回干着急,这么穷,过得这样的生活。可是颜回不改其乐的。孔子说道:“真正勇敢的人没有畏惧。”面对敌军勇敢的进行冲杀,像子路这样的也算是勇猛了,可这只是匹夫之勇了。真正的勇敢应该无欲则刚的。面对自己的私欲勇敢的精进修行进行破除。能够战胜敌人还不算是真的勇敢,要战胜自己的物欲的人才是真的勇敢。


  【原文】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注释】这一句的理解也是比较费劲一些的,这里试着用白话来进行解释的。孔子说道:“你们都是我的弟子,可以在一起共同学习的。但是每个人的根器都是不同的,特点兴趣也不同,未必就都能够一起同步得道。”当然要想精进修行,得道是迟早的事情了。颜回这样的弟子,悟性非凡,年纪轻轻就可以跟孔子谈论《易经》了,得道就很早了,要子路得道也许就要晚一些了。孔子说道:“即使可以一起求道,一起得道,未必就能够同时立足于道牢固不退转的。”悟道的层次有深浅不同的,有一些浅尝辄止了,不继续精进的修行,到了大道的门口又退回来了。有些人又禁不住物欲的诱惑,沉迷其中,荒废道业了,不能立足于道业。孔子说道:“即使能够立足于道业,信心坚定,精进修行,但是未必就能够权变,达到圆融通达的程度的。”正如孔子所说的,无可无不可的。这里的解释和许多的版本都有所不同的。


  【原文】“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注释】这一句话自古以来还是比较令人费解的,五花八门的解释都有。有些人说是借着这句说花的诗句来说思念,我觉得低估了圣人了。圣人这里是给我们论道来的。唐棣的花非常的美丽,微风吹拂过来,花朵翩然摇曳而然后就又返回来了。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诚心的思考吗?有些高僧睹桃花而悟道。我们看着这朵摇曳的唐棣之花不该多思吗?并不是大道离我们有多远,而是我们不思反,你看看这朵花都思反,我们都还不思反回大道。大道为我们每个人的家室,离我们并不遥远。孔子说道:“世人只是没有思返而已,大道哪里离世人有多遥远呢?”大道往往都是先偏离而后再返回的。世人追求物欲,离家越走越远了,经历了许多的痛苦,就幡然悔悟回家了。正所谓物极必反的,离大道远到了极点,就又被拉回来了。花朵也是如此,偏离远到了极点,又返回来了。世道乱到了极点,就又归于大顺了。春秋战国时候,孔子看到天底下乱成一锅粥,但是圣人虽然痛心还是怀有天下大同的愿望的。看到这个花可以说好多的,限于篇幅就说这么多了。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