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的“嫁娶屋”
20年代到30年代,佛山镇内的街道上,常见张贴“嫁娶屋租赁”的街头广告。
嫁娶屋,是当时民间婚嫁习俗中一种特殊的出租房屋。说它特殊,是因为:一,出租期限短,一般为三至四天(叫一个台脚)。二,租金相当贵,一个“台脚”为白银20-30元,有些还要附送一桌酒菜(或折席为现金)。三,出租嫁娶屋的屋主,多数是破落的大户人家,拥有较多的宽敞厅房楼宇。嫁娶屋之所以得到许多婚嫁主家的光顾,其原因是:那时候,婚家的住屋狭小,而来贺的亲友又多,许多至亲、挚友需要婚家为他们安排住宿(那时候,来贺的亲友一般都住三至四天,吃六、七餐饭)。为了招待这些亲友的食宿,人们不得不预订酒店客栈,但如此一来,花费就非常大,所以嫁娶屋便应运而生。每到农历冬季婚嫁旺月的时候,嫁娶屋出租“台脚”频繁,生意兴隆。
至于嫁娶屋的地方布置设备,一般都具备有:一、入门头进有个“门官厅”,以便婚家雇请的“八音班”乐手在此迎宾及宴会时奏乐。二、有较宽敞的大厅及天阶,以便摆放酒席。三、有大小房间三至四个,作为新房及客房。四、有较大的厨房,以便婚家约请酒楼的“后镬”师傅烧制菜式。设备方面,一般是客房用的板床数张、椅桌几张,厨房的炉灶等。至于开席用的桌椅则一般由婚家到专家俬、碗碟、台围、椅搭出租的商店去租用的。
佛山九层糕是广东省佛山市的特色小吃。佛山有一种传统点心,是喜庆节日尤其是春节家家必做的糕点——九层糕,寓意为“长长久久,步步高升”。春节时,人们往往以松糕、年糕、煎堆、油角互赠亲友,但九层糕则不赠与别人,据说分给别人会把吉祥分薄,于己不利。
佛山九层糕的图片
九层糕是一种甜米糕,做工讲究。民间用白米浸透,用石磨磨成水粉,搅拌成浆,加入糖水,用铜盘放一层薄水粉,加热蒸熟,然后逐层加粉至九层。蒸熟的九层糕层次分明,软滑可口。有些人还用食用色素掺入,每层红白相间,十分好看。节日期间,人们将蒸好的九层糕切成菱形小块,每四块叠成一盘(三块在下,一块在上),先敬神、后敬祖先,然后是全家吃糕。取其吉祥之意。
九层糕,自然有九层。怎样做出九层?用小火将桂花、清水和糖烧开成桂花糖水,倒入马蹄粉糊的同时用打蛋器不停地搅拌,让调好的黄色浆糊均匀、不至于过稠过稀,这样蒸出来才不会结块或者无法凝固。接下来同样用小火将炼奶、清水和糖烧开,可加入椰汁使颜色更白,然后倒入马蹄粉搅拌成糊状即可。把调好的黄白浆汁分别等量倒入九个大碗中,“ 每一层要差不多厚度,切出来才好看”。先把一碗黄色浆汁倒入方形的九寸糕盆,摆平放入蒸笼内蒸5分钟,5分钟后第一层黄色成型,放入冰水中冷却成固体,倒入第二层白色浆汁,再次摆平放入蒸笼内蒸5分钟……每一层蒸5分钟,冷却10分钟后再铺入新的一层,一层层铺完,2小时后,4.5厘米高的九层糕已经蒸熟。冷却后放入冰箱冷藏,2小时左右即可食用。蒸熟的九层糕层次分明、晶莹剔透,吃它最大的趣味,大概就是一层一层剥开来吃了。尝一口,润滑爽口,炼奶的乳香味充满口腔。不过,撇开食趣和视觉上的美感,九层糕真是一道吃力“不讨好”、工序繁复的糕点。
佛山九层糕的做法:
做法1
原料配方:
荸荠 (马蹄)粉1千克、白糖2千克、鲜牛奶800克、水5千克、玫瑰红色素少许
制作方法:
1、在荸荠粉中加水2千克,浸约20分钟,再加鲜牛奶搅匀,过滤成粉浆。
2、白糖加水3千克烧开,待糖全部溶化后冲入过滤的浆内,冷却后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加少许玫瑰红色素搅匀,变成一红一白两种颜色。
3、将调好的浆糊分数次倒入槽具内,红白相间,蒸制成熟(倒入一层蒸约4分钟,再倒入一层,直到全部蒸完,每层厚度约5毫米),取出晾凉,切成小块即可。
做法2
原料配方:
米浆 500克、黑糖 300克、盐 1小匙
制作方法:
1、把在来米浆与水(3斤)一起拌成液体状,再慢慢冲入热水,拌成糊状。然後再把在来米浆糊分成两部分,一半加入黑糖,另一半则加入盐拌匀备用。
2、取一四方模型,先倒入一层黑糖口味的在来米浆糊,蒸约8分钟凝固後,再淋上盐味的在来米浆糊,再蒸约8分钟,依照顺序慢慢将层次效果做出来,如果模型高度不够的话,也可减少层数,制作3~4层左右亦可。
佛山九层糕的吃法:
到了过年,人们将蒸好的九层糕切成菱形小块,每四块叠成一盘),先敬神、后敬祖先,然后是全家吃糕。春节时,人们往往以松糕、年糕、煎堆、油角互赠亲友,但九层糕则不赠与别人,余婉韶说,九层糕象征“长长久久,步步高升”,是表达小孩读书好、男人升官高升的美好愿望。据说将九层糕分给别人会把吉祥分薄,而余婉韶则调侃道,“好东西还是要留给自己”。
博物馆“奇遇记”
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地标,也是市民的精神图腾。在佛山各色各样的博物馆内,你可以一秒穿越,探寻古人的足迹;你也可以品上一杯岭南美酒,一醉方休……
佛山正在全力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跟着佛博君,一起来开启你的博物馆“奇遇记”吧!
承载百年岁月的老宅,诉说着佛山的侨乡故事。以吴家大院古建筑群为载体的九江侨乡博物馆,是岭南建筑的至臻精髓,也是佛山首家侨乡博物馆,珍藏了这个鱼米之乡20万侨胞的时光记忆。
——九江侨乡博物馆——
九江侨乡博物馆设在百年古建筑群吴家大院内。为展示九江侨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名片,2015年,九江镇政府利用吴家大院筹建佛山首家侨乡博物馆。
博物馆共设有八个展馆,通过图片、影像和实物,详实介绍九江人文历史以及吴家大院创始人吴庚南及其后裔营建吴家大院、参与社会活动、情系故里的史实,彰显吴氏家族以及众多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爱国爱乡的情怀。
岭南建筑文化与西洋文化的完美结合
吴家大院,即吴慎德堂宅第,由越南华侨吴庚南及畅如兄弟始建于清末光绪年间(1887年)。民国年间,吴庚南之子吴伯玑续建。其占地约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建有砖木结构龙船脊镬耳屋、混凝土结构洋楼及花园、亭阁,是佛山地区面积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清末民初古建筑群。
2015年,吴家大院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吴家大院初期建筑包括中式传统大院门楼、镬耳大屋(现存6间)、外嫁女回娘家暂住的爱庐、奉祀先人的家祠等。
建筑均为青砖外墙、红砂岩基础、硬山顶、龙船脊;两侧山墙砌成镬耳形状,山墙及后墙顶部以灰塑草龙纹装饰;天井均设有“天官赐福”砖雕。续建建筑包括西式楼房五座及亭园等设施,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楼体依旧以青石、青砖为主体结构,有传统的广东特式的木“趟笼”,造工精致的雕花木门窗。
室内装饰上则增添了更多的西方元素,如石膏线装饰的天花板,褐色花纹的意大利瓷砖,色彩艳丽的雕花玻璃窗,欧式的圆拱飘窗露台,罗马柱结构的拱门。可谓是岭南建筑文化与西洋文化的完美结合。
吴氏家族的爱国情怀
吴慎德堂家族是南宋时期南迁九江始祖吴三里分支的裔孙,世居梅圳村。吴庚南先生十几岁的时候就到了越南谋生,他在越南做外贸生意,业务包括进口大米、药材、矿产、铁路、运输等等。发家致富后,40岁的吴庚南先生回到家乡,兴建了吴慎德堂宅第,即吴家大院。
吴庚南先生是一名热心公益的爱国华侨,是旅港南海九江商会创会发起人之一。早于光绪末年,他就慷慨资助家乡创设慈善机构——万善堂;清宣统二年(1910),首捐巨资创建九江方便医院,为贫弱病人提供看病医、施药、留医、殓葬等服务。他还曾支援孙中山革命,出船队从越南海防运军需物资经香港到内地。
吴庚南长子吴伯玑先后于1914年、1915年水灾期间任九江救灾公所委员,回乡赈灾;1921年,与岑伯铭等在乡创设九江学务公所,兴办教育;1930创立九江学务公所图书馆,是九江首个对公众开放的图书馆;1931年,与邓肇坚等创立九江救济院;1932年,参与创办南海九江中学,并任首届校董会常务副主席。抗战胜利后,吴伯玑积极参与旅港南海九江商会发动的救济乡灾善举,为该会出版救灾宣传的报刊题写刊名。临终之年,吴伯玑首捐善款发动组织重建九江方便医院,得海外乡侨之闻风响应。
吴庚南次子吴仲旒、四子吴怀瑾也热心支持家乡公益、教育事业,参与九江中学等创办工作。
八大展馆 再现九江悠久历史
博物馆共有八个展馆。第一馆设在天井,以大型浮雕壁画,探秘九江历史的起源。其余七个馆均安排在室内,通过图片、实物和雕像,再现九江悠久历史。
其中,“农耕之道”展示“桑基鱼塘”、九江鱼花技艺等农耕文化,以及桑园围、水闸等水利工程。
“儒乡文化”着重介绍了岭南大儒朱九江生平事迹以及九江镇历代文人。
“古韵遗风”主要介绍九江镇的宗祠庙宇、古桥牌坊、民宅洋楼等传统建筑。
“民俗风情”展示了九江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包括九江双蒸酒传统酿造技艺、九江传统龙舟、大头佛、九江煎堆制作技艺、九江鱼花传统养殖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异域侨踪”介绍九江籍华侨的数量及分布情况。
“情系故园”展示了九江侨胞、港澳乡亲心系家乡,支援家乡建设的事迹。
参观指南
九江侨乡博物馆(吴家大院)
展馆地址: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人民路40号
开放时间:每天9:00——17:00(逢周一闭馆)(吴家大院免费对外开放,闭院前30分钟停止发放参观票)
咨询电话:0757-8656116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