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女仔屋
“女仔屋”,顾名思义,就是女仔屋晚上睡觉的房屋。以前,女仔屋在高明农村颇为普及,基本上村村都有。其数量各村视人口多少而定。女仔屋没有严格的规定。如大小、高矮及格局等不受限制,只要能容纳五、六个女孩子居住便可。屋主也不分阶层,不分贫富之家。只要有空闲的房屋均可做女仔屋。
入住女仔屋的女孩子其年龄段十一、二岁至十六、七岁。只要平时接触较密切,性情较相近,对社会制度以及现实生活等看法基本雷同的一群女子,一般都有六个人,不少于四个人睡在一起,床也是连在一起的。“女仔屋”的特点是:其一,一般闲杂人,尤其是男人,不管白天、黑夜都不得内进。其二,入住女仔屋的女孩在出嫁前,五、六天内进行“修脚步”。即在这几天内将要出嫁的女孩无论吃饭、冲凉、大小便均在屋内进行,严禁外出。其三,在“修脚步”的几天里,该女子整天哭哭啼啼,热心的妇女则进入屋内教她哭什么,怎样哭。哭声中带有音乐韵律成份。哭的内容一般是指女孩子在做女其间,受社会和家庭的种种束缚之类,其四,女仔屋有女子出嫁的当天,同住的女孩们在女仔屋门口搭起高台,备足扫把、爆竹和粘头麻等,待成年妇女来捉(抢)女时作反抗之用,这一幕也叫“打阵”,场面颇具戏剧性和民族色彩。2008年,女仔屋被列入高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更合黄村女仔屋
《岗雕乐》,又名《岗雕上岭》,是高明更合镇村民自发创作的一首乐曲,现流传民间已有40多年,是高明境内较优秀的民间传统音乐之一。
根据一些初步的考证,《岗雕乐》是由早期的八音艺人所创作,确切的作者及创作无法考证。最初的岗雕乐队成员有6人,现在健在的乐队传人是高明更合镇布练村的三位老人,分别是廖蓉光(82岁,负责敲手锣)、廖少强(78岁,乐队主角,唢呐手)、廖严强(78岁,负责敲小鼓)。现在仍保存下来的演奏道具有:两把旧唢呐、两成手锣和一面小鼓,这些道具是由《岗雕乐》的创作者传下来,如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岗雕乐》是模仿一种叫“岗雕”的小鸟在平原、林间、山间上飞下翔的各种姿势,和各种音色而创作,以唢呐吹奏为主,配以锣鼓音乐。这首古乐曲以热情欢快而又活泼的旋律,忽高忽低,忽缓忽急地描写岗雕在广阔的天空里,以矫健的姿态愉快地飞舞、敏捷的飞翔,刻画出岗雕的豪迈奔放,古乐曲以其优美健康的旋律深受人们喜爱,每逢佳节或者喜庆事,都要尽情地演奏一番,增添欢乐的气氛。
《岗雕乐》原来篇幅很长,演奏完要两个小时,1955年,当时高明县合水布练村的民间艺人廖帝长在县文化馆的帮助下,将其整理改编成了书面曲谱,曲子是古老的“工尺”谱形式。1992,高明县文化馆组织了当地的艺人演奏并录制了一盘磁带,这盘磁带成为了研究《岗雕乐》的珍贵资料。
《岗雕乐》作为流传乡村之间的民间古曲,曾分别于1959年和1989年两度在广州市中山纪念堂演奏,曾多次获奖并一度引起轰动。出名后又在高明影剧院演奏,深受群众喜爱。
目前,高明区更合镇组织了4个业余的演出小组来学习演奏《岗雕乐》,每个小组6个人,按照《岗雕乐曲谱》进行自学,但由于调子变化多、变化快、演奏难度大,现在还没人能够完整地演奏出来。
高明的《岗雕乐》能留传到现在,证明了这首古乐曲在民间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时对研究当地的民间文化习俗有着重要的价值。
为了全面了解和研究《岗雕乐》,高明区文化部门将全面展开对《岗雕乐》的普查和研究工作,以便掌握尽可能全面的资料,积极申请经费进行相关的保护及申报省市非物质遗产的工作,并成立民间乐队,努力培养传人。
2007年,高明《岗雕乐》入选佛山首批非遗。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