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土地权属难题,广州海珠加快城市更新改造
海珠区沥滘村位于广州城市新中轴南端,北邻海珠湖、南至珠江后航道、东达华南快速路,面积相当于三分之二个珠江新城,也是中心城区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
然而,在改造过程中,土地权属问题贯穿始终,对用地报批、土地整备等环节均有重要影响。为尽快实现沥滘村村民“早拆迁、早选房、早回家”的美好愿景,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珠区分局以破解土地权属难题为抓手,扎实推进“三大举措”进一步落实沥滘村土地权属登记工作,推动实现了改造范围土地权属登记全覆盖,为城中村改造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沥滘村改造范围内共计核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145宗,面积1956.08亩,认定国有无主地46宗,面积5.88亩。
该局高度重视城中村集体土地发证工作,将厘清土地权属作为城中村改造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派出业务骨干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积极为顺利推进城中村改造出谋划策。针对特殊疑难案件,该分局逐宗梳理、分门别类,制定“一案一策”,落实包案到人,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协调争取各方的理解和支持,最终顺利发证,实现“应发尽发”。
据悉,海珠区自2012年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总登记以来,项目范围内已基本核发了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但由于历史征收红线等原因,也存留一定数量地块尚未进行产权登记,这也成为旧改工作的难点、堵点。
该局针对该部分用地,通过翻查历史底册资料、实地走访、逐宗核实是否作出过征地补偿,对已补偿的地块与相应村社做好解释说明,及时局部调整旧改范围,对于未补偿地块则通过争取原红线单位支持出具意见,重新核发集体土地证,实现旧改范围内村域权属与其他单位权属的“无缝衔接”。
由于改造范围大、时间跨度长等原因,沥滘村已批复的改造范围内存在一定数量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河涌、边角地等各种零星用地,这也影响了旧改项目推进。针对这类特殊用地,该局通过调查核实、现场公告、政府认定的程序,将上述用地认定为国有无主地,从而顺利推进土地整备等后续工作,实现所有用地改造整备“有据可依”。
作为广州市中心最大的旧改项目,旧改完成后的沥滘村,将成为广州城市新中轴南端一张全新的城市名片。

七月盛夏,随着酷暑三伏天的到来,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
近日,穗港澳高校师生,
来到越秀区、荔湾区的老城大街小巷,
开展调查研究、活力实践。
7月3日,穗港高校联合文化测绘工作坊、
7月5日,“活力杯”统一调研,
大家一起走街串巷,
找寻南粤文脉、感受老城烟火、体验广州魅力!
01 | 穗港高校文化测绘工作坊活动
7月3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香港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联合组队35名穗港高校师生,到荔湾区“设计之家”——宝庆大押,开展文化测绘工作坊活动。
活动结合建筑与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育课程教学研究,深入荔湾老城区大街小巷,探寻历史文脉、倾听群众声音、感受城市风貌,旨在探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结合的创新模式。 通过文化地图测绘的工作方法,调研记录与广州老城区相关的文化资源、关系网络、相互关联和运转机制等信息,针对老城区更新活化面临的挑战,提出优化提升方案及策略。
工作坊合影
工作坊活动在宝庆大押旧址 “设计之家”开展,建筑为荔湾区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末,是广州清末时期六大当铺之一。如今,该建筑已开放首层及庭院,为参与活动的高校师生提供讨论设计构思、开展设计工作坊、组织公众参与活动的场所。
香港大学陈振国老师授课讲座
活动现场,香港大学陈振国老师开展了“文化测绘入门”讲座,结合同学们对老城区感兴趣的话题,将同学们分成了红、橙、黄、绿、蓝、紫6个小组进行分组调研,充分锻炼同学们深入大街小巷开展文化测绘及了解居民需求的实践能力。
穗港师生分组讨论
问卷调查及文化测绘实践现场
同学们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的画面成为炎炎烈日下广州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将“老城市新活力”映射每一条街巷。经过3个小时的问卷调查及文化测绘,同学们回到“设计之家”开始记录描绘调研结果,并与街道工作人员分享文化测绘的初步成果,交流研究心得。
与街道居委分享文化测绘工作坊初步成果
02 | 穗港澳高校“活力杯”设计活动统一调研
7月5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穗港澳高校,共132位师生,一起参与统一调研活动,深入越秀区、荔湾区老城大街小巷,品老城肌理,观市井烟火,延千载粤韵。
活动照片
活动围绕老城区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风貌、产业形态、社区特点、交通组织等要素展开。
活动调研路径(左一为越秀调研路径,右一为荔湾调研路径)
在越秀区,同学们从海珠广场出发,沿着沿江路走到天字码头,再顺着北京路沿线领略广州古代中轴线历史,中间串联曾经日用百货的集散地高第街,最后到达大小马站书院群街区。既领略了海珠广场的红色文化沉淀、沿江中路的美丽江景、天字码头的历史传承,也学习了北京路、高第街、大小马站书院群的“前世今生”。
越秀区街巷调研照片
在荔湾区,同学们沿着长寿西路向东走去,深入观察耀华社区的民居风貌。顺着华林玉器街南下,仔细观察街道两侧繁荣的玉器铺子的产业特征、历史悠久的华林寺罗汉堂的建筑形态,学习“西来初”的历史典故,吸收时间长河在空气中留下的缕缕气息。
荔湾区街巷调研照片
步入上下九步行街、恩宁路,在连绵不绝的骑楼下品读着老城区的一砖一瓦,观察着过往游客、居民那或慢或急的脚步。
荔湾区街巷调研照片
最后,同学们到达了老城区改造示范——永庆坊,并调研了邻近的粤剧博物馆。于荔湾“设计之家”——宝庆大押结束,学习城市改造手法,品读悠久的街巷历史。
结语:
“非常感谢这次活动,让我们有机会将课本上学习的知识实实在在的运用到实际的走街串巷中,为我们下一步研究打开了思路!”参与调研活动的陈同学反馈道。随着调研活动的完美收官,本次穗港澳高校“活力杯”设计活动进入设计阶段,希望在接下来,能看见同学们出彩的设计成果。
今年以来,广州市海珠区不动产登记中心认真落实海珠区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提升“一工程三行动”相关方案的工作部署,全力助推凤和村康鹭片区综合改造提升工作稳步开展。
一、紧盯复核任务提速度
通过全速开展康鹭片区房屋档案登记信息复核,高效提供相关档案材料,助力基础数据调查成果复核,摸清现有产业底数,促进有序做好产业规划工作。截至2023年6月,该中心已向区住建部门、康鹭片区专班提供改造过程中涉及的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结果约8300条。
二、加强调研走访解难题
充分发挥营商环境改革、服务企业村社的工作经验,主动提前梳理康鹭片区未发证的村社集体土地,深入凤和村开展座谈调研会,针对康鹭片区开展“一工程三行动”相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从片区现状、业务办理、今后规划等方面进行深度交流,为村社及合作企业更好、更快地办理业务、化解难题提供指导,在宅基地证信息查册、集体土地权籍调查及未发证集体土地确权登记等相关业务上提早谋划,为综合改造提升工作的顺利推进贡献力量。
三、汇聚精锐力量齐攻坚
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主动履责担当作为,今年3月起,该中心先后选派5名业务骨干进驻区城市更新工作有关专班,汇聚起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围绕企业所需、群众所盼推动综合改造提升工作。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