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春园·1923》,红色文化舞台“活化”
两轮演出圆满成功好评如潮,9月再演10场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00周年,以中共三大为题材的大型革命题材原创话剧《春园·1923》已于6月两度登陆广东艺术剧院演出8场。近9000名观众通过观看该剧,重温了历史,体验艺术的魅力。“演出最后全场合唱《国际歌》,我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有观众如此表示。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从红色资源中汲取前进动力,弘英雄之气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指导下,广东省演出有限公司、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联合创作了话剧《春园·1923》。据悉,9月7日至11日,该剧将在广东艺术剧院三度公演,连演10场。
以中共三大为题材的原创话剧
100年前召开的中共三大,书写了中国革命史光辉的一页,镌刻着广州这座英雄城市闪光的印记;红色是英雄城市最亮的底色,赓续红色血脉,传承英雄志气,中共三大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穿越百年的当代价值。
中共三大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一共通过了13个文件和决议,创造了很多党史上的“首次”:首次制定《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首次修订《中国共产党章程》;首次制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首次有妇女代表参加党的代表大会;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闭幕会唱《国际歌》……回望这段历史,中共三大有力推动党和革命力量迅速壮大。
话剧《春园·1923》紧紧围绕“找寻”这个主题,重温了1923年6月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云集广州,出席中共三大的故事,集中展示了中共三大9天会议上的激烈争论以及观点碰撞背后共产党人为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积极求索的精神,通过鲜活的戏剧表达,让红色文化在舞台上“活起来”,生动形象地走到每一个人的身边。
已吸引近9000名观众走进剧场,好评如潮
该剧此前两度上演,近9000名观众走进剧场,重温历史。
6月30日下午,前来观看该剧的小林如此表示,“这个剧能让人完全沉下心来,全程认真看完了整场演出。最后全场起立唱《国际歌》的时候,我非常激动,我们都唱得非常大声。”
该剧也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春园·1923》党史顾问之一曾庆榴认为,“这部话剧以寻找中共三大旧址作为主线进行串联,把一些故事巧妙地组合起来,能够吸引和打动观众。这与一般展览再现三大历史的形式有所不同,艺术家的创作应该予以肯定。”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原所长、国家一级编剧吴惟庆表示,“剧本难写,演员难演,导演就更难,这么多挑战加在一起能够成功演出,非常难得。该剧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结合得很不错。”
“这是广州本土的革命历史题材剧。叙事上三条线的设置非常巧妙,寻找中共三大会址及纪念馆建成后人们对三大历史的关注追问,搭建起历史和现实的桥梁,让主题和情节更贴近现实、更贴近生活、更贴近观众。”广东省剧协秘书长谭臻说,“旋转舞台的运用令人惊喜,很容易联想到八音盒、旋转木马,好似音乐一响起,历史一幕幕展开,很有氛围感,为观众营造了进入历史、铭记历史的空间。”
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完美结合,丰富又灵动
作为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话剧《春园·1923》的创排难度在于如何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发挥艺术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剧组为此特邀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曾庆榴和广东省社科院原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黄振位共同担任该剧的党史顾问,同时还邀请了其他党史专家组成专家组,在剧本创作、演出排练、剧目合成的多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以确保剧本内容符合历史真实。在艺术表现方面,创作团队也费心尽力,使该剧在舞台上的最终呈现让人眼前一亮。
寻找会议旧址与展示会址原貌、呈现会议的争论、展示会议过程……舞台上,这样的跳进跳出、相互穿插,井然有序,这得益于该剧使用了非常时尚的舞台美术形式——旋转的舞台上,曾作为中共中央机关驻地的春园和曾作为中共三大会址的两层小楼凝练地伫立在一起,舞台360°旋转,自如切换场景,人物在场景内外穿梭,推进着故事的发展。
剧中,符合人物角色特点的个性化台词、演员们的精彩演绎,最终在舞台上呈现了个性鲜明的革命者群像。比如,蔡和森和向警予这对夫妻的争执被生动演绎,争执后蔡和森被“关”在门外……展现了革命者的日常生活场景,增强了人物的可信性,非常接地气。
剧中广州风土人情的呈现也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亲切感。1923年6月初码头小贩的叫卖声,让观众感知到广州独特的生活气息;中共三大期间革命者在河涌散步时响起的南音,为该剧增添了浓郁的岭南风情。
诸多历史事件,鲜活再现于舞台,戏剧性和抒情性,相得益彰。一百年前,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中共三大的代表们曾齐聚于此集体高唱《国际歌》,壮怀激烈;一百年后的今天,话剧《春园·1923》在距黄花岗不远的广东艺术剧院上演,尾声,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一起高唱《国际歌》,剧场内奋发昂扬的气氛被推到了最高点……
9月7日至11日,《国际歌》激昂的旋律将继续唱响。据悉,该剧演出是广东艺术剧院的公益恵民品牌“99精品惠民”项目,全场票价均为99元。
相关链接
孵化基地“项目制”出佳作
话剧《春园·1923》是广东艺术剧院舞台艺术孵化基地继《战“疫”2020》《烽火学堂》《卢永根》《执信女生》《你好,蓝朋友》《局中有局》等作品之后,孵化的又一部力作。孵化基地由广东省演出有限公司运营,致力于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排练和演出,以及与艺术机构共同开展培训、交流、研讨、展示等活动。
广东省演出有限公司、广东艺术剧院总经理彭成碧表示,孵化基地发挥“整合资源、聚拢人才”的积极作用,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探索创新“项目制”艺术生产模式,吸引了全国各地数百名高素质、专业化演艺人员的参与,同时组建编、导、演和舞美等团队,进行艺术生产。像《春园·1923》就集结了来自各领域的专业人才,通过“项目制”艺术生产模式,控制成本轻装上阵,集中优势资源为文艺人才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彭成碧表示,“孵化基地将积极携手景点、园区、院校和场馆等,探索新模式、打造新项目,给观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剧目,助推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广州市审计局突出问题导向,聚焦服务基层民生谋划开展审计项目,在审计一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近期,广州市审计局统一部署推动对多个区级公安机关的审计工作,组织对基层公安机关开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调研。
在区公安分局开展调研座谈时,深入了解了当地近年来在法治公安、智慧公安、基层基础建设的经验做法,通过推进智慧新警务建设、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公安服务“一窗通办”试点建设等举措,夯基础保安全护稳定,不断提升“打防管控服”效能,在民生实事方面取得实效。
调研组详细了解了区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长期未解决问题,听取了推动公安工作现代化及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接下来,市审计局将结合审计项目开展“全面问诊”,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助推疏解广州基层公安工作的堵点痛点,促进区公安不断提高管理能力、提升社会治安复杂局势的驾驭力控制力,为推动本地警保工作高质量发展,发挥审计服务保障作用。(方乐)
为全面落实推进广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7月6日上午,黄埔区召开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区妇儿工委主任、副区长徐丹出席会议并讲话,区妇儿工委副主任,政府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刘守华主持,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共40人参加会议。
会上,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区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晓虹汇报了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2022年工作情况和2023年工作计划,各成员单位对2023年工作计划进行了审议。徐丹充分肯定了我区在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提高站位,“一盘棋”统筹全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少年儿童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儿童关爱放在重要位置,努力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高品质的环境条件,加快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步伐。
二是凝聚合力,“一体化”发力推动。在黄埔区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把儿童友好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奏响儿童友好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交响曲”。进一步丰富拓展儿童成长空间。深化儿童友好示范街道(镇)、社区(村)、基地试点建设,落实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公共空间、公共设施适儿化改造。进一步强化保障儿童合法权益。发挥品牌作用,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以文冲街未保工作站为示范站,以点带面,推动各街镇打造一街(镇)一特色,为困境未成年人提供多样化服务。进一步全面优化儿童发展环境。加快推动区级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补齐区级妇女儿童活动设施短板。推动成立区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指导成立街(镇)级家庭教育服务中心。营造儿童友好网格环境,加强对性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打击力度,从重从快从严惩处。
三是抓好总结,“一个调”形成经验。坚持“一米视角”推动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高标准全域化打造黄埔特色儿童友好城市,让儿童友好元素在我区随处可见、随处可感、触手可及,努力探索形成“黄埔样板”“黄埔经验”。
附件下载: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