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里水通过实施“九大工程”深化文明实践,将创文工作推向深入
千百年来,珠江三角洲的西江支流,川流不息,滋润着里水丰收的大地,哺育了里水的两河文明,自古这里便是文化深厚、民风淳朴之乡。
改革开放以来,里水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相继荣获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生态示范镇、广东省宜居城镇等称号,2017年晋级“全国文明村镇”,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前十。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成为里水砥砺奋进、增创新优势的力量之魂。
面对“双区驱动”机遇,里水瞄准粤港澳大湾区最美岭南水乡、广佛同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城乡全面融合发展标杆镇、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示范区四大发展定位,把文明创建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以“九大工程”提升生活品质,以道德榜样引领良风美俗,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构筑精神家园,为“梦里水乡”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动力源。
做实九大工程
美丽宜居带来满满获得感
行走在里水的大街小巷,阵阵文明之风迎面而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墙绘、“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随处可见; 村居干净美丽,农贸市场秩序井然;丰富多彩的特色创建活动让群众乐在其中;志愿服务有求必应,凡人善举不断涌现……
这是里水大力推进文明创建工作的缩影。近年来,里水持续开展文明村居、最美庭院、星级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公厕等创建活动,镇内17所中小学已100%完成南海区文明校园创建,1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居分批完成创建“农村四分法分类试点”,新建或改建垃圾中转站76个、环卫工具房213个,新建或翻新公厕212个,大部分村居基本完成“三清理”工作,并修订村居自治公约,把环境提升、卫生保洁等工作纳入其中,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走进旗峰中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景观小品十分醒目; 位于里水镇行政服务中心一楼服务台西侧的母婴室配备了热水、沙发、婴儿床、纸巾等母婴服务设施,让哺乳期女士感受到“家”的温暖;“锦绣万家·花化里水”行动深入到里水各村居,营造出“时时有花、处处是景”的美丽宜居乡村环境。
今年里水以“九大工程”为着力点,积极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切实提升全镇文明创建水平。“九大工程”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氛围提升工程、集贸市场综合整治工程、老旧社区和背街小巷补短板工程、非建成区的镇街综合整治提升工程、校园文明创建提升工程、公共环卫设施提升工程、母婴设施建设提升工程、公共机构和窗口行业文明服务工程、交通秩序提升工程。
通过“九大工程”,里水的城乡面貌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优化,为文明创建工作奠定良好基础,给群众带来满满获得感。
培育乡风文明
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是一次政民互动的过程,除了城市环境变化,更重要的目标是在城市治理中彰显人性温暖。
为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里水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于去年6月在梦汇尚城挂牌,以“党建引领、贴近群众、融合共享、内容为王”为创建抓手,探索“一站式、全融合、泛实践、共缔造”的里水做法,统筹全镇资源,让大量高品质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送到家门口。
榜样是一种力量,是一座灯塔。一直以来,里水十分注重典型塑培工作,连续举办四届“里水榜样”道德人物评选活动,评选出50名道德人物,累计21人次荣获广东好人、佛山好人、南海好人等荣誉称号。今年4月,里水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点赞战‘疫’正能量”——里水镇抗疫期间好人好事点赞活动,对张素敏、龚志均、邹伯海、刘睿、黎展聪、黄惠芳等里水抗疫先进代表人物进行表彰。同时,首批12个精品示范村居共评出“星级文明家庭”11829户。
见贤思齐,乡风和畅。当村居环境更宜人、当邻里关系更和睦、当微笑成为每个人的见面礼,人们就会感受到这个城市的美好,就会发自内心地参与支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如今,越来越多的里水人主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成为文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婆婆,您屋子这几块砖有点松动,有掉落的风险啊!”新兴社区工作人员梁耀麟介绍,社区的通津街有较多老旧房屋,经常有社区志愿者自发走访并帮忙修补。大步社区幸福院组织党员志愿者、长者志愿者和学生志愿者,以“垃圾不落地”为工作切入点,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垃圾分类万家齐行动”活动。
疫情期间,里水利用村内老党员、老干部、经济文化能人等群体力量,筹集抗疫资金118万元,积极投身抗疫战疫,成为凝聚民心民智、构建和谐乡风的新动能。
里水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文明创建工作,以文明创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里水镇党委书记谭艳玲在日前召开的创文工作推进会上表示,要将创文工作与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相结合,对城乡结合部、工业园区实行全面整治,将“创文”工作常态化推进,提高群众参与度,为佛山奋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贡献里水力量。
做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打造里水人的精神家园
里水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于去年6月在梦汇尚城挂牌,以“一楼一园一街区”空间格局定位,搭建起“所—站—点”三级网络,推动线上、线下全方位的实践点建设,形成“1+38+N”新时代文明实践矩阵,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向纵深开展。
强统筹:
“1+38+N”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
强统筹、强规划是里水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建设的一大特点。
里水镇印发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提升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形成“1+38+N”新时代文明实践矩阵,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其中“1”即里水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与其它镇街不同,里水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从选址开始,就颇具心思。“这里不仅仅是一栋楼,而是全面融合整个街区的公共服务资源阵地,是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片区。”里水镇委党委刘夏远用“一楼一园一街区”对其进行概括。
一楼即里水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所在地梦汇尚城,一园即里水街心公园,一街区即新兴路和文化街沿线街区,他们串珠成链,以街区为线,以梦汇尚城作为中心“宝石”,以志愿服务主题公园为“钻石”环绕,沿线布有行政服务中心、街坊会、医院、法律援助中心、广播站、里水成人学校、里水小学、银行网点、残疾人关爱中心等文化教育行政服务点,共同组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片区。
其中,里水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前身是里水旧影剧院,曾是里水群众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见证里水文明发展历程。
经改造后的梦汇尚城,共12层楼,内有里水文化中心、里水图书馆、智慧城市指挥中心、里水新闻发布中心、里水文化协会基地、里水义工联、少儿艺术培训中心、购书中心、电影院等功能阵地,面向广大群众提供理论宣讲、教育、文化、体育、科技等文明实践服务。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要延伸到哪里。当前,里水镇共建起1个镇(街)实践所、38个村(居)实践站,8个企业、学校、单位实践点,今年将实现全镇覆盖。
贴民心:
丰富活动擦亮文明实践“里水品牌”
“18岁时我去当兵将青春献给了祖国,现在我作为里水森林消防队队长,还要继续保持昂扬的精神,奋战在前线。”在2020年南海区“善美的星空”感动南海道德人物基层宣讲会里水专场在梦汇尚城举行,2019年最美佛山人汤超恒每日巡山15公里的故事感动了现场观众,引得掌声阵阵。
文明,通过一个个感人的身边故事潜移默化浸润群众心田,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更有温度,而这样的活动每天都在里水上演,通过“讲起来、学起来、唱起来、舞起来、诵起来、拍起来”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将文明实践融合其中,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成为集爱国教育、文明实践、镇情体验、文体艺术于一体的场所。
走进赤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垃圾分类展示墙上用生动的图文讲述垃圾分类知识,这里不定时举办垃圾分类环保课堂,邀请村民通过亲子手工艺制作等方式,变废为宝,践行绿色环保理念。“每个人多做一点点,积累起来就不得了。”今年69岁的慈济环保组织志愿工作者邓定华每周一晚都会出现在赤山公园旁边的亭子里,教大家如何进行垃圾分类。
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里水还精心打造了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活动,包括以非遗为特点的上善里水·龙舟“妙”会,以乡村文化建设为宗旨的里水镇文体系列活动等,邀请国家一级演员彭炽权、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黄伟香,上海白玉兰奖获得者、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吴非凡等粤剧大佬倌前来表演,精彩的节目让群众喜闻乐见。
在线上,分布于里水镇各村居超300个微广播每周四次向全镇居民定期播放文明实践广播剧、创文新闻动态等,成为百姓身边的文明好声音。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以来,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各种方式融入百姓生活。“我们不卖小零食,卖免费的服务。”宏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在宏鹰公园,一楼有间服务小超市很有意思。宏岗村党委书记助理吴敏耀介绍,这里的党员会经常带头开展体检、电器维修、义卖展览等便民志愿活动,要什么服务,由群众“点菜”定制。
用心用情、扎根群众,更多充满特色主题的文明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在里水涌现,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已成为里水人的一种新生活方式。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和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的措施,持续优化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环境。
会议指出,推进与企业发展、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跨省通办”,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会议确定,要抓紧将现有线下政务服务转为线上办,在抓好“省内通办”的同时,今年底前实现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职业资格证书核验、学历公证、驾驶证公证等58项事项异地办理,明年底前实现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就医结算备案、社保卡申领、户口迁移等74项事项异地办理。下一步还要加快实现新生儿入户、社保参保缴费查询等“跨省通办”。
为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会议确定,全面推广居民和小微企业低压用电报装“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今年底前在全国实现用电报装业务线上办理,将居民用户和实行“三零”服务的低压非居民用户全过程办电时间分别压减至5个和25个工作日内,其他用户办电时间也大幅压缩。
走进南海区里水镇食品集中加工中心,中心内设置了收集点,工作人员往一个个蓝色的烧腊油回收专用桶注入废油脂、废弃物。该中心现有45家食品小作坊和20家食品生产企业,按照“厂场对接、闭环管理、流向清晰”的原则,将加工过程产生的废油脂、废弃物统一回收、统一处理,有效规范回收处理。
南海共有农贸市场177家,食品集中加工中心7个,进驻的食品小作坊共162家。食品安全牵动人心,为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肉”,南海通过采取创新机制、开展专项行动、实施大排查大整治等举措,构筑肉品“边角料”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
创新机制
实施肉品“边角料”全链条闭环管理
里水食品集中加工中心实行的烧腊剩油“集中收购、统一处理”机制是南海实施肉品“边角料”全链条闭环管理的一个缩影。如今,南海在全省率先建立起全面覆盖农贸市场肉品经营户以及食品集中加工中心的食品生产经营剩油剩料集中回收处理机制,从源头上扎紧剩油剩料“出口”,以“厂场对接”形成闭环管理运作模式。
实行“厂场对接”、剪掉中间环节,是实现剩油剩料定向流通和闭环管理的关键一招。南海结合实际,按照产生的剩油剩料量实行分类处理,采取量大统一收购、量小无害化处理。本次全区118个规模较大的农贸市场共1814个肉品档口都签订了“厂场对接”集中处理承诺书。对于剩油剩料产量少、收购企业不便于前往回收的偏远小型食品生产经营点,则每日由市政部门按厨余垃圾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随着剩油剩料集中回收处理工作深入开展,南海把该项工作细化至家禽领域。近日,南海印发《南海区深化推进家禽副产品及废弃物集中处理专项工作方案》,通过创新机制,使活禽从市场准入到市场内集中屠宰,再到废弃物处理等市场经营环节实现闭环管理,斩断家禽单独屠宰、家禽副产品再分拣等链条。
南海区市场监管局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肉类专项行动,努力让市民吃上“放心肉”。/受访部门供图
方案明确了活禽批发市场,活禽销售限制区农贸市场、非限制区农贸市场等各类市场的相关要求和职责。比如,活禽批发市场须建设与其经营实际相适应的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在活禽销售限制区,农贸市场销售的每批禽肉及家禽副产品必须是家禽屠宰场所按规定屠宰、加工并经检疫检验合格的产品等。
在南海区推进家禽副产品及废弃物集中处理工作会议上,南海区副区长、区食安委常务副主任乔吉飞强调,肉类产品“边角料”全链条闭环管理是南海的一项创新举措,各相关部门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持守土尽责,积极担当作为,不断创新探索,以钉钉子的精神扎实推进方案措施落细落实,牢牢守住食品销售安全工作底线。
强化整治
多元共治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自6月18日部署开展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以来,南海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督导,并在全市率先实行农贸市场四级带班制度,采取明察暗访等方式对农贸市场进行食品安全和防疫检查,发现问题,立行立改。
各部门各镇街迅速响应,盯紧重点区域、重点单位、重点环节、重点时段,拉网式、全覆盖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其中,南海区市场监管局在全区范围内启动肉类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区共检查4953家单位,共抽检467批次,立案42宗。
肉品安全涉及多个领域,职能部门的监管执法是保障安全的外部力量,单单依靠政府远远不够,还要依靠生产、销售、经营单位加强内部管理以及市民的监督,实现多元共治,才能牵住食品安全的“牛鼻子”。
沙涌市场就是自身开展肉品流通环节整治工作取得成效的鲜活事例。该市场是拥有27年历史的村级市场,经过整治,建立起“把好三大关口、建立两套台账、完善一个长效机制”的“321”监管机制,即把好市场准入关口、市场经营关口以及边角料、废弃料的处理关口,建立经营户进销台账和经营台账,建立与肉制品准入情况、经营情况和处理情况相应的常态化监督制度。如今,该市场食品安全得到周边居民的认可,租户生意好转,租用率也得以提高。
南海区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各镇街、各有关部门将继续开展地毯式排查,落实食品安全属地责任,做到打击一批、震慑一片。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市民对食品安全工作开展的支持,形成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监督。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