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粤剧薪火相传:古调焕新彩 南国传佳音
详细内容

粤剧薪火相传:古调焕新彩 南国传佳音

时间:2020-09-06     人气:6279     来源:佛山日报     作者:admin
概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粤剧在探索、改革和发展中,涌现出一批批粤剧表演艺术家。“佛青”的成立,以大象无形的气度,培育造就了众多粤剧艺术精英,为佛山文化沃土留下了一株长艳奇葩。......

  佛山作为粤剧重要发源地,粤剧名伶辈出,名剧迭出。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粤剧在探索、改革和发展中,涌现出一批批粤剧表演艺术家。“佛青”的成立,以大象无形的气度,培育造就了众多粤剧艺术精英,为佛山文化沃土留下了一株长艳奇葩。

  2009年,粤剧成为继昆曲艺术之后,第二个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汉族戏曲艺术。

  革故鼎新舞台新貌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新中国成立前,粤剧在探索前行中,有成功的变革,也流失了一些传统的特质和遗产。

  1952年,两广(广东、广西)文艺座谈会指出粤剧过于商业化,“粤剧的千疮百孔,需要急速医治”。佛山粤剧开始着手改革,尤其是1956年“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出后,佛山粤剧更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改人、改制、改戏”,重新开始剧团登记,实行民主管理制度,举办青年演员学习班……对粤剧进行改革创新,粤剧伶人的地位得到提高,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按照整理传统、新编历史剧、创作现代戏三并举的戏曲创新原则,进行艺术创新,涌现出《血溅金沙滩》《四只肥鸡》《卖马蹄》《佛山胜天堂地》《社会主义好》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剧团如雨后春笋般组建起来。

  当时,佛山专区共有13个专业剧团,74个挂靠剧团,可谓名家荟萃,好戏连台。一系列的整改工作改变了粤剧在城市演出中浓厚的商业化色彩,也改变了粤剧在农村演出中承袭的传统祭祀风貌,使粤剧逐步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探索中,走上了一条崭新的艺术道路。

  1983年佛山粤剧团和佛山地区青年剧团合并成佛山青年粤剧团,成为一支朝气蓬勃的专业表演团体,先后在海内外及港澳台地区公演多场,佛山粤剧揭开了辉煌的新一页。

  在粤剧最近30多年发展历程中,新编、创新的粤剧作品享誉一时,佛山青年粤剧团的《小周后》《花蝴蝶》《佛山黄飞鸿》等作品,不但获得专家好评,而且获得海内外粤剧观众的高度认可。

  随着剧团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佛山粤剧剧团逐步形成国营剧团、民营团、业余剧团(私伙局)等多元体制并存的方式,传统的农村演剧市场也不断恢复。专业剧团频繁参与港澳甚至外国的文化交流活动,参与粤剧的海外发展,让佛山粤剧名动四海。

  在弘扬粤剧方面,佛山古老的万福台再传佳音,年轻的粤剧博物馆翻开厚重的历史。唱做念打洋溢着独特美感的粤剧表演,吸引了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粤剧迷,到佛山感受粤剧的魅力,以及独具个性的岭南文化气质。

  南国红豆薪火相传

  粤剧艺术的传承发展离不开粤剧人才。成立于1957年8月的佛山专区青年粤剧团,正是为培养新文艺工作者而建立的一所流动戏曲(粤剧)学校。司马剑琴(1934~2006)便是“佛青”学员中的佼佼者。

  司马剑琴认为既然进入“佛青”,恩遇的每人都是良师。在老师指导下,他每天练习踢腿、走园台、耍水袖、甩水发等粤剧基本动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司马剑琴凭着俊逸的扮相、灵动的唱功、丰厚的文化艺术素养,渐渐展露出才华。

  1958年,司马剑琴与梁菁合作排演《二堂放子》《百里奚会妻》。他对感情戏的演绎,波澜跌宕、百转回肠、酸楚催人,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百里奚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70岁才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从楚国赎到秦国拜为上卿,而他妻子亦因穷困流落他乡。司马剑琴把百里奚夫妻骤然相见的情感张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观众叹谓“戏在词曲外,演入戏骨神髄”。

  1963年12月,司马剑琴导演,并与梁菁、叶碧云、罗君超主演现代粤剧折子戏《四只肥鸡》,在广州迎宾馆演出,周恩来总理观看演出后到后台接见了演职人员,赞扬和鼓励他们要为工农兵服务,多演好戏,尤其要深入生活,演好现代戏。

  司马剑琴的艺术才华,源于他热爱艺术、勤奋好学,而他的文化修养亦催发了他艺术的颖悟与才气。他毕业于广州立信会计财务学校(中专),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为人艳羡的“秀才”。

  司马剑琴饰演的角色摆脱了只演程式的俗套,所演人物角色都有鲜明的外在个性与内蕴情感。受司马剑琴影响,学员们开始注重自觉提升艺术修养,“要做能演活人物性格的戏剧艺术家,不当戏匠”成为大家的目标追求。

  司马剑琴执导、编写、主演的粤剧《三打白骨精》《秀才过年》《徐九经升官记》《穆桂英大战洪洲》等,很多都已被录制为“粤剧大典剧目”,并制成影碟在市面流行。

  司马剑琴把毕生献给了粤剧。他承载着德艺双修、卓越有为的“佛青”文化精神,并盛名于上世纪广东粤剧舞台,存留于佛山老人的记忆之中。

  角色扮演融入时尚

  说起电视剧《七十二家房客》中的“太子炳”,想必佛山人都不陌生,他的饰演者彭炽权也是佛山粤剧舞台上一位优秀的文武生。

  从艺50余年,彭炽权塑造了一系列令人津津乐道的舞台形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彭炽权为佛山青年粤剧团主要演员和团长。粤剧团用现代创作手法打造的历史传奇剧《顺治与董鄂妃》可谓为彭炽权量身定做,这台充满传统粤剧韵味的“现代”戏,让在转型中的演职人员看到了新的方向。这台戏巡演无数,直至今天,当中的折子片段仍不时上演,当中的名曲名段也被改编为粤曲广为流传。

  艺术创作离不开集体智慧,但也从不否认优秀个体的标杆带动作用。小神鹰、梁菁、曾慧、李淑勤等佛山当代粤剧艺术家同样塑造了一个个传奇,成为粤剧界闪亮的艺术奇葩。

  作为粤剧改革急先锋的李淑勤,这些年来粤剧的改革风生水起,在戏曲生存日益艰辛的时代大胆探索,成就斐然。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佛山青年粤剧团一直处于惨淡经营状态中。青年粤剧演员李淑勤成为粤剧团团长后,大胆进行剧目二度创作尝试,广纳兄弟剧种之所长,针对年轻观众的喜好,尝试用Cosplay(角色扮演)和戏曲电影的形式,创作了《小周后》《蝴蝶公主》等剧目,上座率非常好。其中《小周后》 更是夺得梅花奖,并被拍成佛山首部粤剧电影。

  2011年整合佛山青年粤剧团、佛山话剧团为佛山粤剧传习所后,粤剧、话剧两面开弓。前几年新创作的话剧《康有为与梁启超》于2014年7月首演,已在北京、上海等全国12个省市20座城市巡演了80多场。

  用两条腿走路,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李淑勤成功了,粤剧的创新时代拉开了序幕,许多剧目粤曲加入了动漫和管弦乐等西方乐器,融入时尚现代元素,很多年轻人不知不觉被吸引,主动参与其中。

  对于成功,李淑勤始终保持着清醒。她说,以后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她所追求的不只是奖项,而是塑造更多、更新、更受群众欢迎的舞台艺术形象,探寻粤剧表演艺术的更高境界。

  (史料提供: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编辑部)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