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素解之是谓道纪
第十四章是谓道纪
1【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2【白话解】
前面的章节说如果要见道,不为物欲污染就要关注自己的七窍。大道是无名相的,正如第一章所说无名相。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抓也抓不到。需要有慧眼才能看得见。世人看得见东西不一定就不是盲了,如果被物欲蒙蔽了,心也就盲了,如何能够见得实相呢?大道不能通过说话和文字来完全说清楚,也不能像件东西一样传下来就可以了。只能是以静求道,入定求道,而不是不停地歇斯底里的追问,这是很难得道的。这三个问题不要继续纠缠了,其实不是三个问题而是一个问题。都说大道难寻难觅,可是后世学人如何才能找到修行的方法呢?大道的上面也不会太洁白光明,大道的下面也不会太暗昧。大道犹如天地未分,黑暗和光明未分之时的状态。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超越了名相的是大道,有名相的是万物。大道难道就没有任何的形迹,连个尾巴都抓不住吗?大道似乎又绵绵不绝,正如之前所说怎么也用不完。可是不知道怎么说出来这种感觉。第一章也说可以在万物之中观察到大道的形迹。庄子说大道在屎尿中。如果有慧眼在日用之中也能见道。大道绵绵密密,犹如不可见的丝线一样,如果想抓住它,却还是没有一物可得。也难怪慧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老子在这里描述自己对大道的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大道大象无象,正如大音希声,大方无隅,大美无言。真正大到一定的程度就超乎世人想象了。也不能够着相的来看这个大字。大道也大的超乎了世人的想象了。大道没有具体的形象,却为万物设了形象。大道没有具体的形象,可是似乎又有一定的形象。恍惚之中,而似有物在。世人离家日子已经久远了,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哪里了。可能自己的家在大海的对岸,平时烟雾缭绕的看不到,可是突然来了一阵风,把雾气吹淡了一些,恍惚之间似乎看到了家乡的影子了。大道似乎没有什么形状,似乎没有什么形象,可是恍惚之间似乎又并不是什么都不存在,而还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前面圣人说大道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形象,不明亮也不黑暗。这里说没有头也没有尾,大道如此的难以琢磨。圣人知晓这点,不敢为天下先。其实世人以为的先,正是圣人以为的后。世人以为的后,正是圣人以为的先。世人看到的可能都是颠倒的。圣人以远古的妙道来御世。其实大道并不分古今,古代的大道并不就是旧了过时了,现在的大道并不是就先进了。大道就是大道,在今不增在古不减。在今不明不暗,在古也是不明不暗。并不是古代的月亮就比现在的亮多少,也并不是现在月亮就比古代的亮。此道亘古不变,不生不灭。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古渡津,可以比喻有一个机关,只是人们未曾察觉而已。只要人们发现了一丝真理的亮光,就能够沿着这一丝亮光,走向光明。
如果能够知道古的道,对今就有大的妙用了。大道越流越下,就有了道德仁义理智信。大道分出枝枝叶叶来了。大道犹如河流的源头。传统的就是现代的。现代的也许就是旧的。古代的就是现代的,现代的就是旧的。是不是很矛盾不可理解呢?比如说有一面铜镜,上面不断地产生新的锈迹。那么锈迹是新还是旧呢?如果以世人观点来看,锈迹肯定是新的,比如不断地产生世人的知见,这就是心的锈迹。可是如果能够把锈迹不断地磨掉,就能恢复到原来那么新。那新旧又如何评判了呢?假如有人能知道此古始之道,那么就是道统所系了。这里老子给后世学人给予印证。如果能够与老子圣人心心相印,契入妙道,就是找到道统所在了。也就可以成为老子的学生了。
第十三章大患若身
1【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
2【白话解】
宠辱也是一对,互为阴阳。无宠就无辱。上章圣人老子劝诫世人不要被五官牵着鼻子走,迷失了自己了。如果心盲才是真的盲了,如果无明才是真的聋了。这一章接着来阐述不要被此身牵着走,所有的荣辱和忧患都在于这个身体。世人只是看到这个有形的身体,而没有看到无形的部分。正如前面的章节说的,世人只知道房屋有形的部分能够遮风挡雨,而不知道无形虚空部分的无用之用。有形部分为阳,无形部分为阴。无阴则无阳,无阳则无阴。有无相生。圣人老子劝诫世人不要被这个有形的身体束缚住了,万世不得解脱了。这个有形的身体也很重要,能够给身体提供供养。无形的身体,每个人的性命虽然看似虚空但是有大用。如果离开了这个有形的身体,无形的内心也无法藏身。如果君主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和臣民,也就不再是君主了。
身受到宠爱觉得惊恐,受到侮辱也觉得不安。有这一身臭皮囊可真是一个大的祸患。如果受到寒热燥湿暑的侵扰,可能还会生病。富贵也有大祸患,也许就像有这个身体一样。如果没有富贵,也许就没有这么多危险了。前面说了金玉满堂也不能长久。富贵了之后就会有骄慢的心,就会有危险了。
什么是宠辱若惊呢?宠实在为下,得到的时候似乎也很惊恐,失去的时候也会觉得惊恐。还没有得到的时候,就千方百计去得到。万一得到就觉得惊恐万分。如果确实能够得到君主的宠爱,有值得宠信的地方还好,否则就可能担心自己离死期不远了。死牢里的囚犯,在临刑前还会有一顿好吃的呢。得到了就有失去的那么一天,也许这一代天子这里是宠臣,下一代也许就不是了。一代天子一朝臣。乐毅将军在前朝君主那里得到重用,在后来的君主那里反而千方百计诱害。得宠也是惊恐,失宠也是惊恐,真可谓宠辱若惊。如果无得就无失。身体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出生,就不会有死亡。生出来的时候也是很痛苦的,母亲痛苦,小孩突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充满惊恐的啼哭。死的时候更不用说了。
为什么说富贵有大祸患,正如有这个身体才有大祸患?我之所以有大祸患,正是由于有这个身体的。有了这个身体,开了七窍,正如前面所说,就被所看、所听、所尝、所说和所想污染。有了这个身体就会有物欲,就会有生老病死。假如没有这个有形的身体,老子我又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所以说富贵是以天下来养自身,只能勉强寄居于天下。如果以此身为天下,为了天下的百姓,那么百姓就会如同众星拱月一样,围绕在他的周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此百姓如水,可以托起君主的小舟。
第十六章上溯大道
1【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2【白话解】
前面两章,有一章说如何找到大道,另外一章说如何找到怀道的人。这一章教导世人修行的方法,除了要找到好的老师,还教导后世学人作静定功夫,此示功夫的方法。这里也呼应前面如何能够长久。如果能够符合天道就会长久。实际上一章中老子两个反问“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实际上都是修心的方法。谁能够像浑浊的污水一样,放置长时间后,慢慢的变得清澈。谁能够安宁寂静久了之后而获得新生。后世学人有许多疑问觉得道德经各个章节之间的顺序是否乱了呢?道德经原文也不叫道德经,关令尹喜命名为老子,没有句逗,也没有分章节。后世学人以为竹简顺序可能会弄乱了。但是从这里来看,上章刚讲完徐而静之后,这章就讲至虚守静的入静方法,非常的连贯。
虚心到了极点。前面讲空有妙用,房屋、陶器、木鱼和葫芦等因为有空才有用。天地之间有空鸟儿才自由飞翔。心也如此,如果被物欲塞得满满的就有问题了。老子问守静抱一,能否笃信而行。前面说了圣人老子处于静定中,可是如何能够将心安定下来呢?这里是教导世人安心的方法。老子说,我的功夫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虽然万物并列呈现在我的面前,可是我却不为所动,不为外在的境界所影响,只是观其归于根本,如此而已。万物本来没有,大道生天地万物。虽然万物千态万状,会引发世人的喜怒哀乐,可是这些并列呈现在我前面,我只是观得当体全无。万事万物不断地产生,变化迁移,怀道的人能够看到其变化无常,都各自归于根本。前面说万物各归其根,妄念也各归其根,这里就直接点出来了,这个根就是静。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至虚守静的功夫。静为人的枢纽,为心的天门,为天机。静为智慧的根本。静定就能够恢复先天的性命。我们常说的明心见性,这个性就是性命。修行人修持静定到了极点,可能就能够获得重生。两千多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如同凤凰涅槃,恢复了先天的性命,找到了真我。天命为每个人共同之性,自性之中体现了天命。如果能恢复先天的性命,就能大彻大悟了脱生死了,就知晓大道在天地间常行不怠。在天地万物之中似乎存在着大道的形迹。复命使得世人恢复天性,找到先天本有的天真无邪,就称为常。如果能知道大道常行不怠,就称之为明。如果能够恢复自性,就知晓了真常之道。每个人本有的真心,可以照天照地,犹如点亮了心灯。佛家有传灯录的典籍,这个名字起得很形象。圣人在世间所传的就是心灯,照亮世间的黑暗。如果除却了无明,就称之为明了。不知道大道常行,就会对天道没有存敬畏之心,这样可能就容易掉以轻心,引来灾祸了。如果不知道人固有的本性,就会任用智巧,争取功名利禄。失却本有的神明,被无明覆盖真心,就会招致来祸害。正是因为不知道世间众生本是同根生,所以互相残杀,互相伤害。如果能够知晓大道常行,就会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了。能够知道自性就不得不爱世人,不爱众生。圣人以百姓为邹狗,圣人体悟到同体大悲,不得不包容。心无所不包容,就会公正无私。圣人知晓大道常行不离左右,知晓宇宙和人生的实相。对世间天地万物没有偏私,对世人不论亲疏贵贱都能同等对待。这样不就是大公无私了吗?公私互为阴阳,无公亦无私。天下为公其实却成就了圣人的私心,他的私心就是众生世人得安乐,也成就了他的私心。一直想躲在后面却被世人推到了前面,一直不想出名却名垂千古。天下为私反而却无意识中成为了对历史的无私贡献。圣人老子在这里劝诫诸侯王,如果能够做到公正无私就可以为天下王了。如果德不配位如何能够长久呢?前面也讨论了如何才能够长久。金玉满堂也无法长久的保存富贵。如果治身中正,百姓就会不远万里来归依了。老子并非完全的无为之术,而是内圣外王之道。如果能够有仁德,修王的德行,合于天道,才能称为天子。天子是顺承上天的旨意,替天行道的。作为君王需要有厚德,爱护百姓才能够胜任。如果德位不相配的话,就不能长久。与道合同才能够长久。上面一句说三代以下大道在师传了。中国古代人非常尊师重道。老师教给学生的是传道、授业和解惑。其中传道为第一要务。如果要国家长治久安,就不能让大道在这个国家失传了。如果要挽救世道人心,就不能够让大道失传了。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