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素解之大患若身
第十三章大患若身
1【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
2【白话解】
宠辱也是一对,互为阴阳。无宠就无辱。上章圣人老子劝诫世人不要被五官牵着鼻子走,迷失了自己了。如果心盲才是真的盲了,如果无明才是真的聋了。这一章接着来阐述不要被此身牵着走,所有的荣辱和忧患都在于这个身体。世人只是看到这个有形的身体,而没有看到无形的部分。正如前面的章节说的,世人只知道房屋有形的部分能够遮风挡雨,而不知道无形虚空部分的无用之用。有形部分为阳,无形部分为阴。无阴则无阳,无阳则无阴。有无相生。圣人老子劝诫世人不要被这个有形的身体束缚住了,万世不得解脱了。这个有形的身体也很重要,能够给身体提供供养。无形的身体,每个人的性命虽然看似虚空但是有大用。如果离开了这个有形的身体,无形的内心也无法藏身。如果君主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和臣民,也就不再是君主了。
身受到宠爱觉得惊恐,受到侮辱也觉得不安。有这一身臭皮囊可真是一个大的祸患。如果受到寒热燥湿暑的侵扰,可能还会生病。富贵也有大祸患,也许就像有这个身体一样。如果没有富贵,也许就没有这么多危险了。前面说了金玉满堂也不能长久。富贵了之后就会有骄慢的心,就会有危险了。
什么是宠辱若惊呢?宠实在为下,得到的时候似乎也很惊恐,失去的时候也会觉得惊恐。还没有得到的时候,就千方百计去得到。万一得到就觉得惊恐万分。如果确实能够得到君主的宠爱,有值得宠信的地方还好,否则就可能担心自己离死期不远了。死牢里的囚犯,在临刑前还会有一顿好吃的呢。得到了就有失去的那么一天,也许这一代天子这里是宠臣,下一代也许就不是了。一代天子一朝臣。乐毅将军在前朝君主那里得到重用,在后来的君主那里反而千方百计诱害。得宠也是惊恐,失宠也是惊恐,真可谓宠辱若惊。如果无得就无失。身体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出生,就不会有死亡。生出来的时候也是很痛苦的,母亲痛苦,小孩突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充满惊恐的啼哭。死的时候更不用说了。
为什么说富贵有大祸患,正如有这个身体才有大祸患?我之所以有大祸患,正是由于有这个身体的。有了这个身体,开了七窍,正如前面所说,就被所看、所听、所尝、所说和所想污染。有了这个身体就会有物欲,就会有生老病死。假如没有这个有形的身体,老子我又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所以说富贵是以天下来养自身,只能勉强寄居于天下。如果以此身为天下,为了天下的百姓,那么百姓就会如同众星拱月一样,围绕在他的周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此百姓如水,可以托起君主的小舟。
第十二章五官之害
1【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白话解】
心要空无才能够更有大用,然而如何能够做到呢?需要管好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嘴巴,管好自己的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色彩斑斓的五色看多了会使得人目盲。真正的盲并不是看不见东西,而是看见了名相,但是看不到实相。靡靡之音使得人耳朵变聋了。美味的五味令人觉得口爽。驰骋游猎,使得人心狂喜。前面说了不贵难得之货,这里说如果区分了货物的贵贱,世人就产生偷盗之心和偷盗的行为。圣人教导世人把肚子填饱,解决温饱问题。正如前面所说的实其腹。使得心远离知见和物欲。去贪欲之害,而修离欲之行,因此老子说去彼取此。
第十五章怀道之人
1【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2【白话解】
上章教导世人如何寻找大道,如何入道,并给予了印证。这一章教导世人如何找到怀道之人,如何识别明师还是邪师,如何识别贵人。修行最好的办法就是遇见善知识。如果遇见好的老师点拨一下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师传,这样可以印证弟子是否有缘分接受师傅的绝传。古代讲究传道授业解惑,其中首要是要传道。
古代怀道的人似乎非常的微妙,可以通于玄,似乎深不可测。似乎不知道在哪里能找到,也不知道如何从人群中分辨出来。正是因为不知道怎么识别出来,在这里勉强形容和描述一下。得道的人犹豫不决的样子,如同冬天涉水过河一样,对什么事情都谨小慎微。怀道之人不敢轻举妄动,犹如害怕自己的一举一动被四周的邻居看到一样。世人往往在公开的情况下,不敢做什么过分的坏事。如果是别人不知道反倒敢在背后做些坏事。古人特别注重慎独。古人知道离地三尺有神灵,人在做天在看的。此部经书中也说到,我不敢为主而为客。佛说颠倒众生,也许世人都要革新思维,换位思考。以前一直以为地球是中心,后来革新了地心说。其实最顽固的思想是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妻子、亲戚、朋友、同乡、外地人和外国人,似乎是行星,围绕着自己转。各种物欲也是围绕着自己转的。需要彻底革新一下,也许这并不是实相。佛家说是我执。怀道之人的气度,暖气融融,可亲可爱,心开神悟,就像冰将要溶解一样。怀道的人内守精神,外无文采,似乎并不擅长辩论,并不会像一些作家那样文采奕奕,而只是朴实无华。怀道的人在世人看来,很敦厚朴实,没有任何的造作。怀道的人虽然外表看着比较敦厚质朴,可是内心却无比的宽阔,如同空旷的山谷。形容得道的人的行迹,泯然众人矣。怀道的人和大家看似没有什么分别,普普通通的样子。不自以为尊,并不标榜与众不同。怀道的人可能修行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了神通了,可是不轻易示现给别人。前面一句老子刚说完怀道的人在污浊的尘世,与世人混同了,似乎也跟尘世一样污浊了。这里怕世人误解了,接着进行解释了,而且教导世人入道的功夫了。圣人似浊非浊,并不是真的也跟着世人不断地造业了,而是出淤泥而不染。老子因而慈悲众生,问,谁能够在浊乱的尘世之中,恬退自养,静定持心,慢慢的让妄心像浑浊的水一样沉静下来呢。心念如同流水般绵绵不绝。如果心水浑浊,就当以静定治它,慢慢就变清了。正所谓如澄浊水,沙土自沈,清水现前,这在佛家称为初伏客尘烦恼。不能顿了,因此叫徐清。老子又问,孰能安以久之徐生。谁能长时间的安静自守,在内心静定之中,行住坐卧都是在静定中,这样能够慢慢的焕发新生。浑浊的水安静下来就会澄清一样,我们的心亦是如此。有哪位得道的君主能够让国家慢慢的安定下来,焕发出新生呢?春秋各诸侯国纷纷争夺城池,处于不断地战乱之中。可是又有哪个君主能够耐得住性子修养自身的德行,怀柔远方的诸侯和百姓呢?假如有怀道的君主若此,世人趋之若鹜,就会像众星拱月一般围绕在周围了。老子在这里也是教入道的方法。老子嗟叹至此,才教后世学人以守道的方法,保此道者不欲盈。心动如同前面说的风机,越鼓动妄念越多,绵绵不绝不断地攀缘。内心就不处于空虚状态,而是处于盈满的状态了。旧的物件叫作敝。凡是旧的物件,最为持久,能够奈风霜磨折。新的物件,虽然一时鲜明,不久便见损坏。这里也呼应了前面能知道古之始,就是道统和道纪所在了。传统的就是现代的,古代的就是现代的。现代的也许就是古代的。也许古代的就是新的,现代才是旧的。世道人心如同生锈的铜镜。原来的铜镜是崭新的照天照地,不断地锈迹积累。如果时时勤拂拭,也许不会增加锈迹,或者还减少了锈迹。后来生锈的铜镜新,还是原来的铜镜新呢?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