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区南庄镇东村花鸟镶上墙 乡村颜值高
美丽宜居的东村村。
李氏宗祠。
村里一座仿古屋檐瓦屋顶的现代化农村公厕格外简洁大气。
秋日朗朗,禅城区南庄镇东村村整洁的村道与路旁花草树木相映成趣,一排排民居犹如一串串宝石镶嵌道路两旁,村边的公园里绿荫成片,村民三三两两坐在石凳上拉家常,孩子们追逐嬉戏,村里的池塘,偶有鱼儿嬉戏。美丽村居蝶变,村民获得感满满。
环境整治 乡村大变身
东村地域是东平河道的沉积地带,由沙泥淤积而成的沙洲,因地处溶洲之东而得名,地域面积约1.75 平方公里,石南大桥紧挨村居,交通便利。东村村共有7个村小组,全村户籍人口约3500人,流动人口约8000人。
昔日,东村村陶瓷产业聚集,经济发展起来了、村民富了,但村居环境却变差了,不少村民搬离了家乡。近年来,东村村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走进东村村,随处可见美化后的创意墙面,有栩栩如生的花鸟,还有乡村振兴提升人居环境等宣传标语。东村村建村历史悠久,常年风吹雨打,自然风化,不少民居的墙体、窗户出现破损、脏乱的情况,东村村结合实际,在不改变原有房屋风貌的前提下,根据墙砖颜色对破损的墙体和狭窄小巷采用砌砖或设置仿砖夹芯板加高加固,针对破损屋顶采用仿古塑料瓦进行修复,为破旧窗户量身定制了仿木纹铝合金窗和中式铁艺窗,沿用匹配当年农房修建的设计风格,得到了村民的普遍认可。
东村村南街村民小组党群活动中心后方,一座仿古屋檐瓦屋顶的现代化农村公厕显得格外简洁大气,整体外观为高颜值的灰砖绿瓦仿古风,采用庭院式的设计风格,周边还种植了高矮不一的绿色植物,成为了该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为激活旧村活力,东村村利用具有乡村振兴和爱护环境的特色彩绘美化亮化旧村沿街主干道。引入特色仿古陶艺花盆、壁挂花瓶种上花草作为沿街景观,将传承历史文化和塑造现代化风貌相结合,不仅留住了东村陶艺的味道和乡愁,也让年轻一辈对村更有认同感、归属感。
东村村还结合农村的实际,在不破坏乡村风貌、保留自然生态的情况下,打造小花园、小公园、小菜园、小果园,巧用空间资源,丰富村容村貌形态,引导形成兼具欣赏性和实用性的特色景观,一条步行15分钟美丽宜居线路呼之欲出。
李姓居多 名人辈出
东村是一条李姓聚居的自然村,开村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其李姓繁衍至今已有27代,历代名人众多,激励着后人奋发向上。走在东村的村道上,不远处便可以看到一处古色古香的建筑,这便是李氏宗祠。村民李锦介绍,该祠堂是在祖祠原址上重建的,可算是东村李姓发展的见证。
李锦查看族谱介绍,到唐代时期,李姓成为国姓,有很多家族更因功而受命改为李姓。自唐代灭亡后,李氏宗室后人散至四方,有的更南过长江而居。到宋代,有元兵之乱,不少李氏后人继续向南迁徙,有的迁往江南地区,有的便迁至广东定居。
“李氏入粤始祖是李邵,在宋嘉祐年间迁至南雄溪塘而居。”李锦介绍,从四世祖李仙芝开始,迁至番禺鹭江村定居。七世祖李昴英有五子,其五子之一的东庵公便是东村李氏始祖。“在宋咸淳年间,东庵公与另外两兄弟一同迁至南海县而居,一居寨边、一居大湾、一居东村。”东庵公迁至东村后,便在这里安居乐业,世代繁衍。
在近现代,东村还走出一名中国现代教育家——李应林。1892年出生的李应林曾在广州岭南中学读书,后赴美国留学。1927年初,入岭南大学任职,1937年接任岭南大学校长一职。他关心国事,积极参与反帝爱国运动。“编纂族谱时把他们的事迹详细记录了下来,让后人了解、传承和发扬,让好家风传承下去。”李锦说。
2015年村里重修李氏宗祠,重新修缮的李氏宗祠深三进,两侧有厢房,秉承明清建筑风格,讲究实用简朴。天井以石板为阶。祠内,大圆木柱及梁架精致雕刻清晰可辨,有浓厚的地方祠堂色彩。
东村有段古东村人为何开村
八百多年来不吃鸭?
开村八百多年来,至今南庄东村不少村民一直延续着祖先留下的习俗:不吃鸭子,其根由并不是因迷信或宗教,而是简单而朴素的感恩心理,感激鸭子曾经对祖宗看似微不足道的帮助。虔诚的感恩,已成为东村人最为闪亮的人性光芒。
根由一
1177年,居于韶关南雄的各种姓氏族群开始南迁,东村何氏太公何玉光和叔父何维则也跟着逃难的人群,从南雄一路南下,前路茫茫,如何有足够的盘缠维持生计呢?何玉光和叔父想出了一个办法,除了收拾好行装,还赶上上千只鸭子一路南下。就这样,一路喂养,一路卖,经浈江、北江、东平河,最后来到石湾海口附近时,鸭子已经卖得差不多了,于是何玉光和叔父便在南庄东村扎根繁衍。
自此,在东村何氏人心中,对鸭子便有着一股难以割舍的感激之情,故此形成东村何氏人不吃鸭子的奇特习俗。
根由二
除了何姓,最早在东村落户的还有李姓人。而他们同样对鸭子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恩情结,其源于一个有趣的传说:李姓人尊李靖主帅为姓氏祖先,南迁到此都带上李靖的木雕像,并建庙供奉。一天夜里洪水泛滥,把李靖雕像冲到山边去了,在山边吃草的牛“不识抬举”地把一堆牛粪拉在雕像头部,此时刚好一群鸭子经过,无意间啄开李靖像上的牛粪,被村民看到了。故此便流传了这么一句对联“保万户苍生岂惟活鸭,享千秋庙食不愧椎牛”,村民宁可杀牛,也不杀鸭子。直到如今,李姓人还是维持着这个老传统,一直都不吃鸭子的。
何姓人称李姓人“舅父”
除了对鸭子“感恩戴德”这样一个特殊风俗外,东村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村里何姓人都要尊称李姓人为“舅父”,根由也是纯朴的感恩心理。
何玉光并不是最早到东村开荒的人,真正最早的开荒者是李氏太公李东庵。当年何玉光到东村帮李东庵放牛时,老实勤快的他被李东庵相中了,决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李东庵很喜欢这个女婿,在村子附近帮何玉光找到一块荒地安家落户。何玉光夫妇生了一男一女,男的叫西土,西土生了个儿子叫斗南,斗南为了多子多孙,娶了两个老婆,于是到了第四代就有三个男丁。为感激李姓人对自己的帮助,何氏家族一直尊称李氏族人为“舅”,相处800多年,感情一向和睦融洽,从未发生宗族械斗。
毕业后通过考核的学生将成为企业专业员工
10月28日下午,由广东增减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增减材”)与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联合组织的“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国增订单班开班仪式”在广东新媒体产业园科学馆举行。标志着粤增减材与佛职院“产校融合”“校企融通”的首次合作落地。
目前,国家大力支持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订单班”的开设更具意义。根据职业教育现时专业设置和发展,以及公司实际需求情况,本次合作探索订单委培式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的有效衔接。学生自大三上学期开始在订单班进行定向培养,由企业指定有经验的工程师或管理人员作为指导老师进行为期半年的订单式培养。培养结束后,由企业安排考核,通过考核的学生于大三下学期开始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企业、学校、学员签订三方协议。毕业后通过考核的学生成为企业某岗位的专业员工。
“这种探索,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问题,而且学生能够提早进行较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佛职院任课老师认为。
佛职院机电学院院长李大成表示,学校也可以通过本次合作,积累企业的用人实际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安排,积极培养更适合社会需要的职业教育人才队伍。
粤增减材副总经理周功胜表示,通过订单班的提前介入、精准培养,不仅储备了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帮助企业搭建起合理化的专业人才梯队。
“参观了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我都很满意,促使我更加坚定当初的选择,努力学习和实践,争当一名高级技工。”参观完企业的“订单班”学生说。
经初步核查,佛山市桂澜路西侧、东平路北侧地块约有979.10平方米的权属不明确土地(详见附图),即无土地供应记录、无用地批文记录、无不动产权属登记记录,非政府储备土地。依据2018年度变更调查成果,该地块土地利用现状为建设用地(公路用地)947.30平方米、农用地31.80平方米。因整合土地的需要,拟对上述土地申报收储,现予公告。若有对上述土地持权属主张者,请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将权属主张材料送达佛山市自然资源局禅城分局石湾管理所。逾期无权属主张或权属主张不成立的,佛山市自然资源局禅城分局将对上述土地依法办理相关用地手续。
权属主张书面材料送达地址:佛山市禅城区魁奇二路2号石湾镇街道办事处。
联系方式:佛山市自然资源局禅城分局石湾管理所
电话:0757-83136772
附件:用地红线图.pdf
佛山市自然资源局
2021年11月2日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