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将破解“堵点”“痛点”,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11月19日,润泽(佛山)国际信息港项目顺利封顶。该项目于去年7月15日签约落户高明,依托“拿地即动工”改革政策,于同年11月18日完成拍地手续,11月20日正式动工。在市、区各级部门的高效服务下,2021年该项目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刷新了“高明速度”。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
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时代,企业家选择投资地都是“用脚投票”。影响企业家投资方向的因素中,营商环境无疑是重中之重。
企业有所呼,政府有所应。未来五年,对照市委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的要求,高明将实施一流营商环境创新工程,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重点破解项目落地投产中的“堵点”“痛点”,打造“高明·承诺”新服务品牌,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
优化营商环境,推行改革2.0升级版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好的营商环境有多重要?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考什克·巴苏曾说:“一个经济体的成败取决于多种变数,其中往往被忽视的是那些方便企业和营商的具体细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表面上看是经济数字的差距、企业数量和质量的差距,实则是营商环境的差距。
这对于高明来说,更是如此。比起短时间内难以追赶的区位、资源等“硬实力”,在营商环境这种“软实力”上换道超车,是当下高明必须也必然要走的路。营商环境,是高明出奇制胜、后发先至的重要一招。
意识到位,行动更要到位。近年来,高明区接连推出“拿地即动工”、环评审批改革等突破性改革举措,大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还曾在2019年度全国百佳营商环境示范县市评选中位列前三十。
今年以来,围绕市委提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要求,高明区对照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形成《高明区优化营商环境2021年工作要点》,提出六方面共45大项114个具体举措,力争在招投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智能通关、水电气报装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措施。同时,高明梳理形成《高明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项目清单》,提出打通政策惠企“最后一公里”等11项改革创新项目。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优化营商环境,既存在于国内改革的语境中,也立足于对外开放、放眼全球的背景下,是一项没有休止符的系统性工程。
对于高明而言,立足原有基础,全面推行优化营商环境改革2.0升级版势在必行。近期召开的高明区党代会以及区两会均提出要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要对标最优最好,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
在这项工作上,高明目标清晰,步伐坚定。
下决心啃硬骨头,打造“高明·承诺”服务品牌
要破解企业和公众的“痛点”“堵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政策制定源头抓起,从一开始就做正确的事情。
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重点就是如何让项目能够尽量落地投产,实现地方发展与企业投资双赢。
高明绘就未来5年发展蓝图时,便瞄准项目落地投产的“堵点”“痛点”,下定决心要啃硬骨头。
例如,聚焦审批服务内循环的堵点,高明将重拳整治“科长中梗阻”现象,对企业行政审批中的否决事项一律进行备案,建立企业对审批执法部门的评价机制,并作为年度绩效考核重要指标,实实在在为项目落地搬开绊脚石。
同时,高明还将完善“有求必应、有难必帮”精准服务机制,健全区领导挂点联系企业机制,落实“首席企业服务官”精准服务,设立企业投资项目代办中心,推广设置受理“不能办”事项服务专窗,有效解决企业办事疑难杂症。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高明首次提出要打造“高明·承诺”的服务品牌,实施园区区域环评全覆盖、区域能评差异化、区域安评清单化管理,推动产业项目审批服务全链条跟进、全流程监控,形成“零跑腿”网上办、“一次办好”现场办审批模式。
“企业家是高明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是高明追赶超越的重要推动力,要通过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共同营造,让高明成为企业家最容易做生意的地方。”高明区委书记杨永泰说。
“安装了路灯以后,晚上出门再也不用打手电筒了。”看着亮灿灿的路灯照耀着道路,在人和市场开了十余年餐馆的严姨十分开心。
杨和镇人和片区地处杨和旧城区,周边集聚了不少出租屋和商铺。过去一入夜,该片区只有昏暗的路灯和各家各户透出的微弱亮光,十多年来制约了村民的夜间出行和娱乐活动。
为此,杨和镇政府把内街巷路灯改造工程纳入了该镇民生实事,深入各社区针对居民反映突出的有路无灯路段,进行了梳理摸排和实地勘察并制订安装计划。今年下半年,以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加快对旧城区内街巷主要路段路灯进行改造提升。
如今,新增67盏路灯覆盖到人和市场片区的街巷小道,且已陆续亮灯,不仅照亮了村民的出行路,还极大消除安全隐患。“以前走小路,要打手电筒。”严姨说,未装路灯时,入夜后小道很暗,只能依靠手电筒照明。“现在灯亮了,整个环境比较敞亮,老人小孩晚上出行都比较方便。”
杨和镇代建项目中心副主任关伟坚表示,下阶段将全面梳理区域道路照明盲点,实施“扫盲”行动,对镇内未亮化道路进行全部亮化提升,实现镇、村一体亮化,进一步提升群众出行幸福指数。
沿着“以水美城、以水兴城,打造岭南水乡的顺德示范”的路线图,顺德已经打响了水环境治理大会战,全力实施治水“八大行动”,其中包括农业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对于池塘养殖年产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近七成的顺德来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必须向池塘养殖尾水污染“开刀”。
养殖尾水治理难题如何破解?均安已率先在南沙岛上的顺德区优质草鲩产业园里做出了样板,以此为试点,产业园牵头企业顺德均健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养殖尾水“智慧治理”新模式,建成生态养殖尾水智能化循环处理监督调控系统,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有效解决养殖尾水污染问题。
建设三池两坝一湿地
探索养殖尾水“智慧治理”
作为均安镇人民政府下辖国资企业与民营资本联合组建的专业性农业科技公司,今年年初,均健公司启动生态养殖尾水智能化循环处理监测调控系统建设项目,在产业园建设“湿地公园+三池两坝”生态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和生态养殖尾水智能化监测系统,整个项目在今年10月中旬通过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行,还获得了2021年度佛山市顺德区优质草鲩产业园专项资金扶持。
据介绍,生态养殖尾水智能化循环处理监测调控系统建设项目采取“三池两坝一湿地”处理工艺,首创集成藻类光反应器、微生物自动孵化器等养殖水处理设施,通过生态沟渠收集的养殖尾水经由人工湿地、沉淀池、1号过滤坝、曝气池、生态净化池、2号过滤坝,运用生物净化新技术和生态基处理工艺进行分级净化。
怎样知道净化后的养殖尾水水质是否达标?均健公司项目经理高锐超说,主要依靠生态养殖尾水智能化监测系统。如今,均健公司的工作人员只要在手机端登录“农语云”平台或者在电脑端登录“均健工业化循环水智能控制系统”,就能清晰地掌握养殖尾水在净化过程中的总磷、总氮、溶解氧等各项数据及其变化,实现对养殖尾水的智能化监测调控。
均健公司项目经理高锐超告诉记者,经过处理后的养殖尾水水质能够达到《淡水养殖尾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二级标准,实现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结合实际,均健公司还增加建设了一个洁水池,用于储存经过净化后、达标的养殖尾水,以确保园区内614亩鱼塘以及两个养殖车间的用水需求。
高锐超表示,池塘养殖尾水直排,是对河涌的一种污染,也容易导致池塘之间发生“交叉污染”,影响鱼的健康、品质和食用安全,但通过对养殖尾水进行净化处理,可以有效改善水质,既能减少对河涌的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也能降低鱼病发生率,“水靓了,养出来的鱼自然健康。经过我们的检测,这些水养出来的鱼,没有泥腥味,肉质紧致,脂肪比等各项指标都表现良好。”
创建省级环境教育基地
今年计划改造1500亩养殖池塘
清风徐来,池塘边、生态基上的美人蕉、花叶芦竹摇曳生姿,生态净化池里,碧波荡漾,可见鱼儿欢乐畅游……“三池两坝一湿地”的建设丰富了池塘湿地生态和文化景观功能,让养殖尾水治理项目现场摇身一变,成为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人们走进这里,可以一边欣赏美丽的自然生态风光,一边接受农业科普教育。”高锐超说。
如今,顺德区优质草鲩产业园的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已初现雏形,养殖尾水治理项目是其中一大亮点,未来将依托均安南沙旅游接待中心项目规划的平台,结合产业园及南沙岛现有配套设施,打造佛山市现代农业研学基地,对外展示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新模式,让人们感受“三生融合”的魅力。
与此同时,市生态环境局顺德分局均安监督管理所综合股副股长欧阳浩财表示,均安生态监督管理所也将通过加强指导,助力顺德区优质草鲩产业园创建省级环境教育基地,更好地对外推广农业养殖尾水处理的模式和经验,同时向公众开放宣讲水环境治理,传递环保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均安镇的水产养殖面积已经达到24127亩。而农业养殖尾水直排是造成均安镇内河涌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均安要写好“以水美城、以水兴城”这篇大文章,就要直面养殖尾水治理问题。
如何推动顺德区优质草鲩产业园养殖尾水治理的有益经验在均安“遍地开花”?均安镇农业农村办公室方面表示,均安将继续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新模式、新技术,未来五年,全力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包括今年计划对1500亩养殖池塘进行尾水治理改造。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