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不祥之器
第三十一章 不祥之器
1.【原文】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2.【注解】
此章承接上章继续阐释君主不可对外以兵争强天下,对内以严刑峻法治理。治身不可与别人争强好胜,治心不可强制的消灭妄想杂念。治心只需要顺着心性就可以了,内心自然就会归于静定了。此章教导学人不可崇尚武力,治身也不可崇尚争斗和武力。
治身如果争强好胜,就会惊扰精神,百脉不稳了。发怒了可以恢复欢喜。有了怨恨可以恢复喜悦。即使亡国了也可以复国。可是人死了就不能够复生了。如果以武力争强于天下,必然会有许多杀戮的行为,这对于百姓就是深重的灾难了。侯王不可因为一时的意气,大动干戈,战争的机器一旦发动,敌我双方就会有许多的老百姓在战争中死去。圣人老子写此部经典的时候正值周朝衰落的时候。让我们看看周朝刚开始建立的过程。虽然兴有道之师,但是整个过程中也充满杀戮。殷商纣王荒淫无道,周武王以仁义之师伐暴救民。商军战败,血流成河。周公力劝周武王仅杀掉对十恶不赦的顽固分子,对殷商的遗民加以安抚。武庚为商纣王的儿子,周武王网开一面留下他继续管理商朝遗民。商民大悦,但是后来武庚还是造反了。周武王死后,周成王继位,周公就辅助周成王理政。但是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与纣王的儿子武庚纠合,联络一批殷商的贵族,并且煽动东夷几个部落,联合起兵清君侧,要一起对付周公,史称三监之乱。周公力劝周召公(周武王的弟弟)支持东征。在周召公支持下,周公调动大军,率军东征杀了自己的哥哥,平定了叛乱。武王灭商后,商纣王的哥哥微子来到武王军营前,表示投降。他袒露上身,双手捆缚于背后,跪地膝进,向武王请罪。武王将他释放,宣布恢复他原有爵位,以示宽厚为怀。封微子于宋,他是宋国的开国君主,也是个勤政的君王,为殷民所爱戴。微子当年曾经多次直谏商纣王,都没有能够被采纳。箕子为商纣王的叔父,为中华第一哲人。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只要远离殷商走到朝鲜去了。在那里建立了东方君子国,其流风遗韵,至今犹存。箕子被封于朝鲜。
周朝并没有采取斩首除根的暴力,大杀殷家的子孙,而是以仁德统一天下,这才逐渐消除战争杀戮带来的厉气。遭兵祸死的那些人,冤抑之气不解。必酿为劫灾,一人含冤还三年不雨。更何况说无数人含怨呢?所以大兵之后,必有凶年,或有瘟疫,或有酷旱大涝。一切奇灾,古今中外历史都可以看到,班班可考。以商朝开国君主汤的仁德,伊尹的贤良,尚有七年的大旱,其它可知。唐太宗刚刚登基也遇到大旱,设坛求雨。后来与百姓同利,力排众议,带头开通龙脉渭河之水灌溉,才缓解了旱情。死于兵祸的百姓固然冤,遭凶年而死的也是无罪,于是冤气越积越多,越久越毒。只有仁德的君主慈悲百姓,以天下苍生为念,才能够使得冤气消弭。遭遇兵祸的地方,其后人必想要报仇。人人好兵战,必大肆杀戮而后已,比先前还更惨烈。这样看来,战争何日才能了结呢?真是可悲可叹。纵观历史和现今的世界,冤冤相报何时了。
(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凡是善于用兵的人,必甘心于杀人。兵越佳而祸就越深,因此说是不祥之器。佳兵,是用兵最精巧的人。如历史上庞涓属于佳兵者,称之为佳兵者。秦赵长平之战,白起以诈坑杀赵国四十余万降卒。后来白起被赐死,伏剑自刎时他说:“我有什么罪过呢,老天何至于让我走到这一步呢?”过了好久他又说:“我本应当就死。长平之战,赵国投降的士卒有数十万之多,我都用诈术而把他们全部坑杀了,这一条就足以让我去死了。”于是自杀了。
物或恶之。如果一动刀兵就会有伤害了,万物无不厌恶它。不是万物厌恶,而是天道厌恶。天道有好生之德。天道生天地万物,人为万物之灵。如果要动天道所生的人,上天如何不震怒呢?历观古今善用兵的人,不但不得其死,而多无后。这大概是因为杀机自绝,而造物者厌恶之,恶有恶报吧。以其诈变不正,好杀不仁,怀道的人是不会那么做的。
故有道者不处。有道的人不会选择爱用兵的君主来辅佐的。有道的人也不会安心的在这样的国家呆着的。孙武曾帮助吴王几乎灭掉了楚国。孙武为怀道的人,看到吴王阖闾生活糜烂,沉迷酒色,不能够听进忠谏之言。孙武便归隐山林了。如果没有节制的滥用武力,贤才也会放弃君主的。孙武、孙膑可谓是善用兵者,但是其深谙兵家之道,不喜杀戮,而是不得已而用之。众生均是喜生恶死,好杀戮者,造十大恶业之首,迷失本性极远。
(2)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观察一下君子居就会以左为贵。如果崇尚用兵的人就以右为贵。君子以柔弱为贵。兵道与君子道背道而驰。兵道是诡异之道。兵道以刚强为贵。人的左手较弱,右手较强有力。左边代表着君子,右边代表着争强好胜的人。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兵道为不祥之器,并非君子之器。君子所贵的重器是大道。重器无形,大道无形。用兵意味着犯杀戒,造最恶的业。因果报应是宇宙和人生最基本的规律。不仅仅是有道者不轻易用兵,凡是有恻隐之心的百姓都会远离它。右为凶地,左为吉地。
不得已而用之。兵道不得已而用之。只要能够了事便该退。岳飞驻军江州期间,曾常到庐山东林寺礼佛参禅,并拜会高僧慧海。由于经常置身于晨钟暮鼓的寺院,耳濡目染出家人那种悠游林下那种安宁幸福的生活,便萌生了出家的念头。但是他深明大义,打算抗金复国功成身退,弃官归隐学佛。他准备大举北伐收复失地前夕所作诗句中所表明“归休终作赤松游”。告诉慧海师傅,打算功成身退,与僧纳朝夕往还,参禅问道。在他给皇帝的奏章中也表达了同样的宿愿。但还未等到他归隐山林,却被赵构、秦桧一伙陷害而死,终成千古憾事。岳飞用兵为不得已而用之,他已心生出离心,欲远离杀伐。
(3)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恬惔为上。胜而不美。老子告诫世人,应当以恬淡为上。这也呼应了前面的去甚,去奢,去泰。以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为上。作为君主,如果用武力来攻下城池,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这并不能以为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君子恬淡而能致远。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如果以武力取胜为美德人,是喜欢杀人的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争斗,只能是两败俱伤,实则没有得胜的一方,有什么可以美的呢?有什么可以高兴的呢?虽然吴王夫差暂时战胜了越国,但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大败吴国。即使一时战胜,双方都会元气大伤,也会给后世留下祸患,争斗不休。
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对于崇尚武力,不断用兵杀戮的君主,是很难得到天下的。虽然能够攻得下城池,可是很难攻得下世道人心。对于有为治国的君主,设立了很严厉的刑罚,虽然可以通过严刑峻法来堵住百姓的嘴巴,可是不能收服世人的心。只有以仁德治理天下的人,才能够得到民心。作为君主,如果滥开杀戒,妄行刑诛,就会失去民心。
(4)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古代但凡有什么吉祥善事就以左为上,如果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就以右为上。世上的吉事必尚左,凶事则必尚右。凶事,丧事可谓是凶事了。用兵则贵右,用兵可使国运衰微,不得已而用之。除非是为了除暴安良,除强扶弱,替天行道,否则不可轻动干戈。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如果战胜了敌国,举行庆祝战功的仪式的时候,把上将军放在右边,偏将军放在左边。这样的仪式是参照丧礼来处理的。这大概是因为上将军司杀深重吧,杀戮越深重的就放在右边。
言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用兵打仗,不管是战胜还是战败,都会有士卒死伤。虽然上将军居在上位,可是还是放在右边了。这是参照丧礼来处理的。
(5)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只要是用兵了,不管是打了胜仗还是败仗,都会死伤很多人。大家就会为死去的将士悲哀哭泣。用兵为阴事,本有哀戚的意思,每次用兵,如同亲自参加丧礼一样,有肃然起敬之心。也如同参加祭祀一样。试想想我们看到牛羊狗在被屠杀和烹煮之前,在割宰的时候,悲鸣嚎叫多么的凄惨,在刀俎之间流转,任人宰割。有仁爱之心的人可能都会觉得于心不忍,更何况用兵是用人命来相搏杀呢?亲历战场的人才能够体会到这种惨烈,无论胜败,即使是侥幸战胜,都会各有死伤。有些断头,有些胸被刺穿,有些血肉模糊,哀鸿遍野,喜从何来呢?因此军中不宜有欢欣之象,假使有欢欣之象,不论是喜悦还是骄傲自满,终归有一败,正所谓骄兵必败。因此老子在这里说哀伤和丧礼待之是自然之理。
战胜、以丧礼处之。即使战胜对方,双方互有死伤,也是要祭奠安慰死伤的士兵和敌兵。世间本没有敌人,自身是最大的敌人。人们迷失了自心。不知道世间全部都是兄弟姐妹,才会名利而互相杀戮。不得已而用兵,只为除暴安良、为了长治久安才不得已而使用武力。以上两章,都是说大臣不能以大道辅佐君主,反而以兵为强,这里老子劝说切诫之。
纵观古往今来,东西方人类的历史,人类纷争、杀伐不断,而真正有谁能够获利了吗?有谁能够真正的获得了内心的安宁和祥和?印度杰出的政治家尼赫鲁说:“在这个充满冲突和风波,仇恨和暴力的世界中,佛陀的教理就象太阳一样大放光芒。在这个充斥着原子弹和氢弹的世界里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这个教理了。人类两千五百年的经历只不过是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个教理的持久性和真实性。让我们记住这永恒的教理,努力按照佛陀的教法来革新我们的思想和修正我们的行为。这样,即使处在令人恐怖的原子时代,我们也会镇定自如的面对它,为促成正思正行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当今世界,科技高度发展致使武器更加的先进,人们追逐名利,一旦发生战争,两败俱伤,有可能致使人类亡族灭种,哪里还有什么赢家呢?复兴中华文明,实现古圣先贤的大同世界,佛教堪当大任,也是时代的潮流。
第三十章 道佐人主
1.【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炒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注解】
上章教导圣人老子教导君主应该无为,应该去掉追求极端的思想和行为,去掉追求奢侈的物欲,去掉过分舒适的安逸。教导君主治国需要减少欲望,不能有为而治理天下,应让天下清静自化。治身道理也是相同的,也需要减少欲望,守定静,自然身康体泰。本章教导君主治国不可以争强好胜,不可以大动干戈。治国不应当为了名利而争斗。治身也不应当争斗不休,嗔恨恼怒。人一生气,百脉不稳,对身体也有伤害。
老子劝诫世人说不可以兵强天下,穷兵黩武。老子看到周朝气数衰微,诸侯国之间纷纷厉兵秣马,百姓即将遭受刀兵劫难,劝诫各国君主不要称王称霸,止息干戈。前面一章直接告诉诸侯王,取天下并不是刻意取就能取得到的,这里面有天命。告诉诸侯王们不要枉费心机了,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几百个诸侯王,如果谁先称王称霸,就可能成为众矢之的,也就离灭亡不远了。如果有为的想夺取天下,没有不失败的道理。天子自由天命,不是争的来的。这一章更是直接明白的说,不要有为的来争,更不能依靠武力来争斗。虽然圣人有慈悲之心,这么苦口婆心的劝说,但是却如同飞瀑下鱼鸣,闹市中人语。没有人能够听得进去,也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看懂这些真言。圣人老子看到天下将乱,生灵涂炭,却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后世了。乱极则治,纷乱到了极点,民心思归了,可能就会有太平盛世了。刘伯温在将近天命之年,回到老家青田,写《郁离子》流传后世明君,希望通过它达到文明之治。有菩萨看到众生如何劝阻都没有用,暗自哭泣。就像慈爱的母亲,看着婴儿在不停的啼哭,只要喝下母亲的乳汁就能够活命,但是却死活不肯喝,作为母亲不知道有多难受。
不管是哪门宗教,圣人都是教导世人止息争斗,停止战争和杀戮的。在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当今世界的几大宗教,都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等都是引导世人向善的。我们更不能辜负圣人们的教诲,反而因为宗教问题引起不必要的战争。《古兰经》说:“凡枉杀一人的,如杀众人;凡救活一人的,如救活众人。”《古兰经》说:“行一个小蚂蚁重的善事者,将见其善报;作一个小蚂蚁重的恶事者,将见其恶报。”穆罕默德圣人说:“伤害邻居的人,不得进乐园。”先知穆圣庄严地向世界宣告: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不论肤色、种族和语言,都是兄弟姐妹。他说:“人们啊!你们都是阿丹的子孙后代,而阿丹是安拉用泥土造化的。”他劝导世人说,大家只须遵循天道人伦的规则,互相仁慈和尊重,人类世界必然实现和平。有一个在穆斯林国家家喻户晓的故事,穆罕穆德先知以德报怨。当年在麦加,有一位老年妇人对穆圣有敌意。每天早晨穆圣走过她家门外时,她都站在楼上把一盆垃圾朝着穆圣倾倒下去。有一天,穆圣照例经过她的家门,而没有看到楼上向他扔垃圾的老婆婆,想到是否她有病了。于是,走上楼去探望她,发现老妇人正在卧病不起,穆圣向老人问候致安。老妇人羞愧难言,她热泪盈眶,诚恳地说:“我曾经亏待过你,而你今日却来关心我的健康。你真是一个好人。”病愈后,她思念心地善良的穆圣,老人归依了伊斯兰,成为先知穆圣的弟子。由此可见正信的伊斯兰教也是教导世人慈悲为怀的。默罕默德圣人曾经教导自己的弟子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也应当求之。
(1)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作为君主当以大道自己辅佐自己。不要依赖别人,应当用大道来自己帮助自己。君主需要贤臣来辅佐这个固然重要,但是不如以大道自辅佐。如果君主合于大道,就能够有许多贤臣来辅佐他。如果君主符合大道,就不必要崇尚武力来保护自己。治身也是如此,不要求别人,应当修行大道,就能启迪智慧,也能够长命百岁了。以大道来辅佐自己的君主不轻易使用兵革。虽然不使用武力,但是仁德布于天下,可以怀柔远方的敌人,自然来宾服。汉文帝给南越王写了一封信就平定了南方,这不是孙子兵法中说的最高的水平了吗?
其事好还。如果好使用武力,必然会有所报应。吴王夫差征服了越国,俘虏了勾践。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后来又把吴国给灭了。冤冤相报何时了。此部经典还说了,和大怨,有余怨。对于已经有了怨恨,再去化解,不如没有什么怨恨。当今世界纷争地区有许多历史的恩怨在纠缠其中。凡是以武力争雄争霸的君王,如果用武力过甚,势极必反,可能会遭遇报应。齐国四处征讨得罪了许多国家,后来燕国的乐毅联合几个国家几乎把齐国给灭掉了。魏国军队在庞涓的带领下,东征西讨,似乎占了许多的便宜,可是后来却被孙膑所灭。用武力容易结怨,也会伤害生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会有所报应。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队所到之处,可能会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农田不耕,水利不修。即使是有道之师,但是只要有战争就会致使许多百姓失去性命。最可怕的就是以各自爱国的名义,给貌似合理的理由,奋不顾身的互相杀戮。朱元璋刚刚统一天下的时候,繁华的扬州城一片废墟,只有区区几户人家,真可谓是荆棘满地。战争没有赢家,都会给两国的百姓带来沉重的灾难。战国时,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惨烈至极。赵国老将廉颇一开始秉持持久战、防御战,消耗远征秦国部队的锐气,可想而知,两国的军队常年在外征战,需要国内的百姓多少补给,而减少了多少精壮劳动力。后来,秦国使用离间计,撤换主帅廉颇,换上纸上谈兵的赵括,致使赵军惨败,四十万军队全部被俘。秦将白起在那个统帅的位置上,做了最艰难的抉择。如果四十万俘虏到秦国,很难管制,这些都是赵国的精锐部队。如果全部放回去,又是秦国的劲敌。最后秦军将所俘虏的赵军几乎全部坑杀。从此,在赵武灵王带领下经过胡服骑射的改革,已趋于强大的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大的战争爆发之后,必有大灾之年。战争往往会死亡很多人,可能会引起瘟疫。战争所消耗的是精壮的劳动力,农田就没有人耕种了,水利也没有人修缮了,就很难有丰收之年了。如果有大的战争,说明天怒人怨才会有的,这可能会接着有凶年了。如果有大的战争,往往这个朝代的气数已尽了。不仅仅是人的身上有气血,天也有天气,如果天气不顺的话,说明有问题了。如果人身的气血不顺,身体健康可能就有问题了。孙子说,凡是用兵的方法,轻车千乘,重车千乘,甲兵十万,从千里之外运载军粮。每天要消耗千金。按照这样的标准准备之后,十万大军才可出发上战场。由此可见军队的耗费民力的巨大。大军之后,杀伤和气,五谷不生而年岁凶,这也是必然的趋势。圣人不以兵强天下,而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圣人以德化万民,以仁德化万国来朝。
(2)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对于善于用兵的人如果能够了事令其平服便休,不敢以此常取强。怀道的人用兵为的是济弱扶倾,除暴救民,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善于用兵的人只在善用,俗话说了事便休。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善于打仗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最善于打仗的。夺取别人的城池最厉害的并不是攻城。用兵之法,如果能够保全敌国,而让敌国臣服,这是上等的策略了。怀道的人用兵以全国、全军、全旅和全伍为上策,能够达到威慑对方,让对方屈服即可,使兵不血刃。只在于以止息纷争,止息干戈为目的,了事便休。
(3)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果而勿矜。此部经典有好几个地方都劝诫世人不要自大,自以为是,不要自夸功劳,不要骄傲。如果能够取得战果,战败了对方了,但也切忌骄傲自大。纵使能够以兵了事,制服对方,不可以自以为是。如果侥幸获得胜利,也不可自大,可能会引起别人的嫉妒。如果功高盖主,还会引来杀身之祸。对于亲历战场的人,打了胜仗可能有时真的蛮难高兴的起来。即使侥幸取胜了,敌方尸俘遍野,我方也死伤许多。有断头的,有胸口被刺穿的,有断腿的,有断手的,受伤的士兵在疼痛呻吟。如何能够有多少可喜的事情呢?
果而勿伐。虽然侥幸打了胜仗,得到了好的战果,但是千万不要自夸其功。如果自伐其功,这个伐字很形象,就是自己砍伐自己。自己砍伐自己的功德。自己砍伐自性。张良子房辅佐刘邦统一天下,使得老百姓摆脱战乱之苦。刘邦评价他运筹帷幄,要给他很厚的封赏,可是他只是要了一个小小的留县,而且这个留县离刘邦的老家不远。正是因为这样才能做到功成身退。韩信、英布等大将都被诛杀殆尽了。
果而勿骄。虽然能够取得很好的战果,但是千万不要骄傲。如果胜利了往往助长骄傲的气焰,骄兵必败当引以为戒。用兵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却犯了杀戒,真的没有什么好值得骄傲的。如果有骄傲之心,就把小我抓的很牢,很难得到解脱。如果骄傲就会轻敌,轻敌就可能会失败了。如果骄傲就会轻易出击,喜欢去打别人,这样就会后患无穷了。仗着国大人多而出兵攻打别人,炫耀武力,这样的军队就是骄横的军队。骄横的军队一定会灭亡。
果而不得已。说到底怀道的人用兵是出于无奈,出于不得已。这就是说虽然有好的结果,已经达到目的了事,止息干戈,而不可以取强。
果而勿强。虽然取得了好的战果,但是也不能继续争强好胜。如果争强好胜,这是自取灭亡,速败之道。秦国用武力统一了中国之后,继续使用暴力,而不思安抚民心,终使秦王朝加速灭亡。如果秦王朝能够安抚民心,可能又会是另外一种景象。不过统一的过程杀戮太多,可能也难以平民怨。需要第三方的有道之君来安抚黎民,上承天命,顺应民心。这也许注定了秦王朝只能为别人做嫁衣。
(4)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物壮则老。草木壮极了就会枯落了。人强壮到了极点就会衰老了。女人七年一个阶段。女子以七为纪,而男子以八为纲。女子一七而换牙齿。二七而来例假了。到了四七身体强壮到了极点,到了七七天葵也就是例假就没有了。人经历了最强壮的阶段,就逐渐走向衰老了。这里也是呼应前面那几句,不要争强,也不要自大,可能就会自取灭亡了。凡是世间万物如果恃其强壮的,必容易受伤害。
是谓不道。圣人老子在前面劝诫世人勿骄,勿伐,勿矜,勿强。如果不遵循这些就不符合大道,就可能有危险了。恃壮而过于沉迷酒色的人,必夭死于酒色。美色如同刮骨的刀。自古以来有多少帝王,不能抵制诱惑,而终日沉迷酒色。荒废朝政,早早的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和江山。殊不知肾乃生命的根本。如果自恃身体强壮,终会为酒色所伤。沉溺酒色容易伤元气。元气伤,速死之道了。兵强也是这个道理。与大道的规律相背离。
不道早已。如果不行此道,不以此道来自辅佐的君主就会早死了。既然知道以武力征服天下为不道,应当速止而不可再为。阿育王年轻的时候崇尚武力,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据说,阿育王由于在征服羯陵伽国的时候亲眼目睹了生灵涂炭的场面,深感悔悟,于是停止武力扩张。阿育王的后半生,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使之成为国教,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阿育王从暴君到弘扬佛教的护法名王,也不愧为一代圣者仁君。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
1.【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2.【注解】
上一章圣人老子刚讲完万物自然宾服于大道,不需要任何的强制措施。江河也不需要堵截就自然流向了低洼的巨谷。财富不需要强制追求就能够流向了有福报的人。百姓如江河中的水,不需要教令就臣服于有道的君主。心念的流动如同江河中的水,不需要强制就能够臣服于一句佛号,入于静定了。上一章有一个自己的自字,这一章顺着这个意思,圣人老子劝诫世人要自知,自胜等。由此可见这两章是很连贯的,并没有什么杂乱的感觉。教导世人以守道的要旨,直指人心。追求大道并不在它物,也不在他人,而在自身,在于自心。如果能够知道自己,就能够知道大道,这是不是很神奇呢?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
古希腊特尔斐神庙上刻着一句著名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在特尔斐神庙,七位智者一起写下的共有600多条神谕,但最著名的就是这一句。认识你自己这句似乎简单明了的话,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秘密呢?在古代,它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是人类在地球上最接近神明的地方,是天堂与大地相接的地方。人们可能打死也不会相信自心为最接近神明之处。古希腊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源泉。为什么先哲智者们会选择这一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得神谕镂刻在神庙的墙上呢?难道大道至简,就真的如此的简单吗?透过字面的意思,必定有其深刻的意义。只是人类被物质世界的表相束缚,未能够认识和体悟其真正的含义。
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可能是因为不认识自己,对自己不了解造成的。人类最不了解的是自己,人们从镜子中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影像。一生从未见过的就是自己的真实面貌。我们可以从古老的希腊神话中得到一些启迪。古希腊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孕育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著名的哲学家,这些圣人还深刻的影响着后来的哲学家,例如康德等。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庇比斯城的人民得罪了天神。天神震怒,在庇比斯城的土地上降下一个名叫斯芬克斯的女怪。她背上长着翅膀,上半身是美女,下半身却是狮身。她向庇比斯城的过路人提出一个谜语:“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两只脚走路,晚上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的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对于这个奥妙费解的谜语,过路人没有一个猜中的,全被斯芬克斯吃了。庇比斯城人陷入一片恐惧之中,随时都有被女妖吃掉的可能。聪明勇敢的俄狄浦斯会见女妖,猜中了女妖的神秘奥妙之谜。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他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单从古希腊神话的字面意思来看,这个谜语并不难,对于普通人来说都很容易想到,那么古希腊的先知们给我们留下的神话的深层的寓意是什么呢?人类最难了解的是自己,如果不了解自己就会被神话中的女妖吃掉。人类一直在用各种方法探究世界的各种事物,唯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然而什么才是真正的了解自己,了解自身呢? 认识和了解人类自己对挽救人类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么?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如果能知人好恶可以称之为智。知人善用的人,可谓是能察贤愚,明辨是非,赏罚分明。俗话说日久见人心,把人识别清楚还是不容易的。曾国藩为此还有一本专门的书《冰鉴》。世人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明于责人,必昧于责己,一般严苛的要求别人,却对自己很宽容。带兵打仗,身先士卒才能够激起将士的斗志。治国安民,君王应当作出表率,百姓和群臣当效仿。知人者,这是知于外。自知者,这是明于道。智者,虽然知人但是却不能做到知己,虽然能够知外但是却不能知内。明者,内外通明,既能做到知人也能够知己。
自知者明。如果人能自知善恶,能够反听无声,内视无形,可以称之为明。虽然知人者为智,不如自知者明。春秋时期,晋国曾经有个人叫谷雍,非常聪明。有一天,他在街上闲逛,突然指着一个人说他是小偷,抓起来审问,果然是盗贼。当时晋国正值饥荒年,国内盗贼猖獗。国君于是让他负责捕捉盗贼。大夫羊舌职知道后说,能够看到深水中鱼的人不详,能查出躲在暗处的人容易遭殃,谷雍死定了。此话说出去不过三天,谷雍就在郊外被数十名盗贼所杀。因此说聪明而明察秋毫的人离死很接近了,因为他喜欢议论人。见识广博而又明辨的人会危及自身的安危,因为他会揭发别人的缺点。因此,这就是为什么像苏格拉底和杨修等这样的人遭人嫉妒、得罪别人甚至连性命都不保。苏格拉低因为老是揭发聪明人的短处,结果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老子劝说孔子,去掉自身上的骄气和欲望,去除身上所谓的智能和学识,就近乎于道了。庄子是这样解释自知者明的,所谓能见能知者,并不是见人知人,而是自见自知而已,自己见到自己的自性而已;所谓能闻者,并不是听到别人,而是听到自己的心声而已。假使能够自见自闻,可谓是自知者明了。君主和贤臣都是见道的人,才能互相相知。世人所谓灵魂伴侣,双方都要回归认识自心,才能够称得上灵魂伴侣,如果一方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如何算得上灵魂伴侣呢?大家都要以道心为基准,如果是迁就讨好对方,与对方同好恶这顶多只能被称之为臭味相投,而不能称为知音。所谓曲高和寡,高山流水觅知音。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鼓励年轻人多听听自身的声音,听凭自己的直觉去选择自己爱做的事情,选择自己心爱的恋人。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胜人者有力。世间凡足以胜别人的,有强力才能够获胜。但是强梁者必遇其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银行间竞争不断,反而突然杀出了个互联网金融。世间万事万物,一物降一物。再强的人都会遇到更强的,或者遇到他的克星。古代的五行,相生相克,不无道理。项羽是秦末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斩杀郡守崛起,举兵反秦。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如三十六计中上屋抽梯计策一样,大破秦军,后来率军入关中,威震海内。但是后来被刘邦大军围困绝望的时候,留下了千古绝唱: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但时局对我不利啊,乌骓马跑不起来了。乌骓马不前进啊,我该怎么办?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英雄和美人,宝马良驹,如此的凄美,震撼人心。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被韩信打败自杀,年仅30岁。项羽兵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假使项羽如同曹操一样,经历赤壁之战的打败,仍能忍辱负重,厉兵秣马,卷土重来。即使项羽再强,也会遇到他的对手,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把他击败了。这也是柔弱胜刚强的一个例证。
自胜者强。胜人者,不如自胜者强。然而物欲对自性的伤伐,绝非敌国对本国的伤害可以比拟,虽然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国家而言,但是如果能够克服物欲,这算是真强。如果仅仅是克服敌国还不算是真强。物欲对真如自性的危害是非常的深的,如果能够克服物欲,就能够教导世上千千万万的人克服物欲,就能够消灭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了。如果仅仅能够如同孙武、孙膑和吴起等那样能够力克敌国,虽然也是强者,但是远不如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人强。能够消除自身的欲望和业障,证悟大道者,可谓是真强。如乔达摩悉达多太子、慧能法师等都是真强者。君子圣人以和的态度待人处事,但是也不随波逐流,外圆内方,有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待人处事中正独立,不偏不倚,不卑不亢,不刻意为善,也不刻意造恶,这才是所谓的自强不息者。
知足者富。如果君主能够知足,不为物欲所束缚,就能够真正的富有了。如果世人能够知足,不是无限制的追求物欲,就能够富足了。自性之中具足一切,只是世人不知道罢了。凡贪得无厌者,必然心里感到不满足。如果真的感到不知足,虽然尊为天子,身居高位,位高权重,美女财宝应有尽有,但是却想尽办法厚敛以殃民。夏桀和商纣王等在历史上都是出了名的贪得无厌的君王。夏桀在位时,内政不修,外患不断。夏国进一步衰落。延续了400多年的夏朝,更是德政衰败,民不聊生,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悔改,骄奢淫逸。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宫女饮酒作乐。据说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虽然贵为侯王,仍然不知道满足,看到别人的城池和土地就流口水,必务强兵而富国,不肯止息干戈,不肯马放南山。当然,必要的防务是需要的,但是如果一味的为了拓展自己的疆土,而对外征伐不休,对内横征暴敛,那亦不足取。即使有金山银山,但是还是觉得不够多,欲望还是得不到满足,这样就虽富而不富了。
(3)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强行者有志。强志,好过于人,什么都喜欢争强好胜,甚至连口头上也一定要争得个输赢,此种人未为真的有志。只有强行于道德的人,才是真的有志。身体力行,对大道深信无疑,精进不断的人,为真有志者。
不失其所者久。如果不失去自性的人就会长久了。如果失去道德的国家就会长久了。如果不失去道德的君主就会长久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论治国安民,当以道德为政,仁心爱民。譬如北辰,北极星一样,只要北极星安居自己的位置,守着天道,众星就会自然地围绕在它的周围。只要为人君者能够奉行道德仁义,就能够使万民安居乐业,使群臣百姓自然地围绕在他的周围,四方来朝。你可曾见过北极星命令众星围绕着它吗?所者,如北辰居其所之所。这里所说的是人的本性。如果君主居其本性,施行仁政,就能够守道而安民。北辰之所,为虚空的大道。众生之所,为本性。孟子言“今之言性者,故而已矣”,是说在孟子之时,识先天本性之人如白昼的星星,非常的稀有。世人谈论的性,讲的只是后天之习惯,而非先天的本性。本性无有不善,而习性有善有不善。粗略言之,“故”即旧的所习。也可称之为“惯”。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其实性相同而不是相近。正如慧能法师说的,人有南北之分,而佛性没有南北之分,四海之内,每个人的本性是一而不是二,是相同而不是相近。如果想要闻道,只需要反求诸己即可。
(4)死而不亡者寿。
死而不亡者寿。回归自性如同死了一回了,但是却并不是真的死了,就能够长寿无疆。佛陀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进入了涅槃的境界。之前的小我已经瓦解,已经死去了。焕发出了新生,大我和大爱诞生了,这就能够长久了。大我为朴,小我为器,散朴可以为器。兵家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说法。如果能够回归自性,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就没有怨恶于天下,就能够长寿没有危险了。死,生之根。生,死之根。世人求生之厚,以为物欲能够养生,反而伤害了自家的性命。可以说生,死之根。世人嗜味养生,什么都敢吃,鸟兽鱼虫,互相吞噬。世人希望通过美味佳肴,以希寿考,殊不知厚味腐肠,谁见其寿呢。佛祖教授弟子,日中一食,过午不食,以素食养生养性。当今世界慢慢回归素食,网传李嘉诚投资素食公司了。殊不知只有养性恢复本真,返璞归真,化为真人,入于不死不生,无生法忍之地,此所谓死而不亡者寿。道家陈传老祖睡功一睡三年,化为真人,这就是死而不亡者寿的例子。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