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无名之朴
第三十七章 无名之朴
1.【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2.【注解】
前面的章节有说到大道朴且小。这里也呼应了有无名之朴。前面的章节有说到万物将自然宾服于大道。这里提到侯王如果能够守道,万物将自化。天下将自正。本章为道经的最后一章,与第一章遥相呼应,名可名,非常名,以至于无名之朴。
此章教导君王治国安民的方法,同样也适用于修身养性。
教导君王拯救时弊,如何挽救日益衰微的大道。君王如果能够守道,减少自己的欲望,天下将清净自化。为政管理天下,施行仁政,就如同一瓶含有沙子的水。如果不搅拌水就会逐渐的清澈,不会浑浊。如果不频繁的出台政令扰民,施行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安定。在上位的人清正廉洁,不追求奢侈的生活,就不会贪污腐败。没有贪污腐败,老百姓的税负和劳役就轻,百姓安居乐业。治国安民,文治武功,互为阴阳,不可偏废。开明的君主,农忙间隙,也要讲武,常备不怠,否则遇见外族入侵,无法抵御外敌。内部叛乱,无法安定国家。更重要的是,对国内外蠢蠢欲动的敌人有一种威慑的作用,使得小人佞臣,不敢轻举妄动。徐偃王放弃武力,标榜仁义道德,逃脱不了败亡的命运。
怀道的君主推行无为而治。需要考虑在江河湖海休渔期,暂停捕捞,能够让鱼儿休养生息,进行繁殖。考虑在山林动物的繁殖期,暂停捕猎,能够让动物顺利进行繁殖。考虑在老百姓遇到天灾人祸时减少灾害地区的赋税,让老百姓自力更生恢复生产。世风日下,大道逐渐的衰微,有道明君希望能够把以大道治世的天机流传于世。不一定很多人能够看懂,可以留给后世明君和贤臣。即使当时没有人看懂或者没有什么用处都没有关系,可以流传后世。就像刘伯温在将近天命之年,归养青田,著有《郁离子》一书,想留给后世明君的,以期待大同之治。易经为载道的书,为怀道的人留待后人的书,镇之以无名之朴,为无字天书。怀道的后人自当继承先人的衣钵。在夏朝,怀道的人著有夏易名叫连山。也可以叫做连山易。艮卦在八卦中代表山。夏易守艮。艮是止的意思。止而又止。兵甲、智巧和有为的治世方法为天下利器,不能轻示于人,因此要止住智巧,止住兵甲,用无为的治世方法,天下将自正,百姓将自化。商朝的易名叫归藏。是藏起来不用的意思,跟止住不用的意思有些类似。国之利器藏起来不用,不轻易示人,不锋芒毕露。商汤和伊尹都是怀道的人。周易不再另外起别的名字了,就叫周易。是周而复始返本还源的意思。周文王和姜太公都是怀道的人。统起三易来看,是由止而藏,由藏而返于本,返回本心的意思。
如今天象可能有所变化,二十一世纪宇宙中最大的奥秘即是水瓶时代的呈现,水瓶座蕴涵光与爱的力量,代表神秘的宇宙在现实世界中的呈现。水瓶的性质又称为金色时代或发光时代。这个时代将人类从机械的知识和机器中解放出来,给予人类大爱、人性和自由。所谓水瓶时代的探讨大约起源于1960年,一群西方的知识分子,对于过去过于重视科技与物质,而忽略心灵与环保的一种反对。他们对东方的宗教系统感兴趣,并与其西方的知识系统作一个整合。这个新时代运动的内涵,从佛、道、哲学和心理学等,到中医和星象等等种种探讨人类身、心和灵的学说一串连贯起来,其影响所及,从食衣住行育乐无所不包,并且演化成各种形而上的学术运动。几乎称得上是全球性的探讨,也可说是从科学、玄学、哲学和宗教的融合观点,重新来检视生命现象。会影响地球上的人们,可能有希望促使人类的集体觉醒。实现古圣先贤所共同追求的天下大同的夙愿,有缘人可以推演当今的易,以待后人。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大道为亘古不变的,可以称之为常。圣人老子教导君主以古始之道御世。大道以无为为常,大道无为、无形无名无相。世人一提到大道就知道是无为,可是不要被无为本身给束缚住了。大道无名无相,可是不要被这种说法给束缚住了。虽然大道看似无为,看似无用,但是却有大用。特别大的葫芦,劈开来当水瓢,舀不了水,支撑力不够,但是却可以捆绑在一起,放在江河湖海里当船用。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如果侯王能够守大道,万物将自然宾服。如果侯王能够广施仁德,百姓自然就感化了。如果君主能够守道,天下将自正。神仙之术有百数之多,其关键之处在抱一守中,在于入于静定。治国之术有百数之多,其关键之处在清静自化。如果心念纯净,入于静定,身体就会转化,业障就会消弭。佛家说戒定慧,如果持戒就能够产生定,心念就会逐渐安静。入定能够消除业障,产生智慧。入定身体也会发生转化,经络自然畅通,六根自然就转化了,不会追随物欲。
(2)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侯王守大道,万物将自化。侯王不会为物欲所动。外在的物欲时刻都在引诱着侯王,可是怀道的君主已经能够做到不为所动了。世人受到怀道的君主的感化,淡化了物欲了,可是还是容易受到诱惑。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人智巧出,追求名利,贪腐之风盛行,除了建立典章制度以外,君王应当镇抚以道德,典章制度与道德互为阴阳,不可偏废。社会风气自然转化,人心自然向道。末法时期,世间物欲横流,人们离家越来越远,以至于有些人在恍惚的梦中偶尔能够闪现出家的影子,绝大多数人不知家在何方,认脚下的土地为家,认恶为人的本性。然而何处为家呢?世间原本有家乡吗?人们只认世代劳作生活的地方为故乡,然而往上追溯若干年,人们的祖先可能由很遥远的地方迁徙而来。何处是故乡呢?人们都像浮萍一样漂浮不定,本来无故乡。真正的故乡,在自己身上,归依自身,返回真故乡。世间本来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世间本没有路,只有走上心路,返回故乡的路才是真路。上古时期百姓无欲无求,久了以后人们对大道信心逐渐衰微。必使得物欲心造作。人们一代一代的造业,并流传给下一代。为了生计而奔波受苦,自然对财物产生贪爱。因为财物能够给人们生活的保障。当世人的物欲不断膨胀的时候,有道明君善救时弊,必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而后物欲的源头可被堵塞。镇住如石压草,并不是让草不生。世尊在菩提树下证悟大道,施设种种方便,深入浅出的宣说不可思议的真常之道,为的就是用无名之朴镇世人的流弊。
(3)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无名之朴,连追求大道的欲望也要去掉。如果追求大道是为了名利,就要去掉。如果追求大道是为了求解脱,为了渡众生脱离苦海,这样的发心才是发菩提心。无名之朴,虽然能够减少欲望,堵塞欲望之源,如果对此产生执着而不化,又将成为新的弊病。如果对无为产生了执着,对虚无产生了执着,这又是一层执着来着。譬如以药治病,病去而药不忘,那么执药成病。因此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连这一层的执着都要去掉。
佛陀的教化直指人心,然而指月之指非明月。人们往往盯住手指不放,以为手指就是代表着月亮。禅宗有个譬喻,佛法如同渡河的船,如果已经过了河,何必还背着船走呢?佛陀教化众生,留下佛经流布世间,佛法佛经本是济世良方,苦口良药,然而有许多人却为佛法所困,反而执药成病。非是佛迷众生,而是众生迷佛。有一些人一味想着成佛作祖、追求大道,连这样的欲望也要放下来。世间书籍、知识本来对治人们的愚痴,给人们以智慧,但是有许多人却为书本所困,尽信书不如无书。圣人老子在最后一章中提醒世人也不要受此部经典的束缚。
(4)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不以无名之朴为欲,也不以静为欲,天下将自正。修行人想入于静定,可是无论如何都不知道如何安心,非常的烦恼。如果能够顺其自然,专心一志的念佛,慢慢的就入于静定了。作为君主如果有很强的社会大治的欲望,如果百姓不听话,就制定严厉的刑罚来处理,可能就越难安定了。如果能够守大道,无为而治,减少物欲,慢慢就会安定下来了。以静而制群动,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天下将自正。自正是所谓不待正而自正。万物自然宾服于大道。百姓自然臣服于有道的君主。以无名之朴,镇压它而已。然而镇压它并不是很好的办法,比如用石头压着草,草总会冒出来。如果要拼命压住妄想念头,还是压不住的,不断地冒出来。世人的心性也是如此,如果用有为的方法压制,压制自身的欲望,不是很好的方法。
对于想追求朴的心,也是欲机未绝,追求的心未能完全放下也不可。许多人参禅打坐,妄想纷飞,越想让自己的妄想止息下来,越压制越冒出来,无法安静。心性如此,只需要顺其自然,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可,妄想杂念,任其花开花落,自生自灭。以静制它,心将自正自定。虽然无名之朴,可用而不可执,更何况有名有相的世间万物呢。不以无名之朴为执着,不管是佛教、基督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考究其创立的渊源,被尊为创始人的圣人并不想创立什么宗教,徒增世人的执着,他们只是慈悲之心爱世人,劝诫世人去恶向善,启迪世人的智慧。世人反而以这种无名之朴为束缚,因为门派之见而闹不和,甚至兵戎相见,这是有违圣人的教化的。这些圣教都是教导世人有大爱之心,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都互相亲如一家,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不管是哪门哪派,修行都离不开静心,都离不开清心寡欲。
当我们开启自我的心门时,透过此门,我们可以发现真我,同时也找到真理的临在。心门只有在宁静中才能打开,当我们有规律性地,走进自己的内室,在宁静中通过心门,我们才能发现自我,寻到真理的临在,寻到生命的根。否则,我们只能在人生的表层如浮萍般随波漂流,无论外在俗务如何繁忙,都不足以阻止那份内在的空虚与无聊。只有通过宁静,才能够打开心门,找回每个人本有的本心。佛教和道教都有教人入定的方法。不管是哪门哪派,都有殊途同归之处,就是如何使得心念安静入定。
道德经上篇终
道德经下篇始
第三十六章 国之利器
1.【原文】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注解】
前面的章节圣人老子劝诫世人要有自知之明,还有如何做到有自知之明,不能被感官牵着走。这一章教导世人如何做到微弱的光明。如果能够大彻大悟,彻底的自知之明还是非常的难的。如何做到有微弱的光明呢?如果要关闭它,就先要张开它。如果要削弱它,就先使它强大。如果要废掉它,必然要先让它兴盛。如果要夺去它,就要先给予它。如果能够知道这些可以称之为微明。君主当守道无为,不能将国之利器明示于人,如果轻易的争强好胜,就会招来祸害。
甲兵为国的凶器,也是国的利器。这是世人可以看到的。然而国之利器有世人看不到的,就是大道。土地虽然广袤无垠,但是假如好战就会民生凋零。邦国虽然安定,如果喜欢战争就会有危险了。人少凋零了并非保全的方法,使得国家有危险了并非是抵御外寇的方法。甲兵不可以全部废除掉,也不可以经常使用。农闲时节和劳作中间休息的时间,可以讲武练武,练习威仪。越王勾践在车上给怒蛙敬礼,就能鼓舞士气,成就霸业。徐偃王完全放弃武力,标榜仁德,国家很快就灭亡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越过练习不妄威仪,能够居安思危。徐偃王忘记了平时的战备,就有灾祸了。怀道的君主不轻易使用武力,即使是一开始统一天下的时候,也是兵不血刃,使用的怀柔政策,顺应民心。勾践轼怒蛙的故事,是说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打仗,将士斗志不足。恰好勾践的车下有一只青蛙蹲坐在雨里。这只蛙怒目而视,威风凛凛,于是勾践命令停车,行“轼礼”。表示对这只怒蛙的敬意。据说从此之后,他的军队逢战则怒,人人奋勇,终于打败强大的吴军。西周的时候徐偃王主张仁义不肯战,后来败逃。徐偃王临终说:“吾赖于文德,而不明武务,以至于此。”因此,武力仅是除暴安良的利器,但是不可轻易使用,但是也不能够全免,否则只能是纵人作恶。
什么是微明呢?什么是高明呢?什么是精明呢?胜极了必衰,阳极了必阴。阴阳本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宇宙有太阳,也有太阴(月亮)。这是宇宙间盈缺消长,循环往复的公例。大到天下的国家,兴衰成败,小到一事一物,没有逃出去的。所以极强盛的时候,就是极衰弱的起点。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老子称为微明,这道理真是极精微又极明的。这里谈到微明,下面试着讲讲高明和精明。有智慧就是明,聪明并不等智慧。古代豪杰动不动就称英雄,这个英就是明的意思。世人只能看到近的,只能看到眼前的,可是圣人能够看得比较远,就可以称之为高明。世人只能看到粗的,圣人能够看到细微之处,可以称之为精明。高明的人,譬如在室内看到的就有限制了,我们在这个火宅内如何看得远呢?只有登上楼阁就能够看得远了,登山就能够看得更远了。精明的人,譬如最小的物体,只有用显微镜去照它,就能够放大好多倍。精明又如粗糙的大米,如果去掉粗糠,又不断地打磨,就能够精白绝伦了。世人的心就像这粗糙的大米,如果能够把业障和污垢去除,就能够照天照地了。如果我们回归本心,就会摆脱无明,获得真正的智慧,就不仅仅是微明了。体悟大道,能够看清大道的方向,就像在暗室中看到了一丝亮光,这一丝亮光也不简单,能够带领我们找到回家的路,指引了方向。如果没有智慧之光,我们人类生活在一片无明,生活在几千年,几万年的黑暗当中,一智能除万年愚,一烛能除室内的黑暗。
(1)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如果要闭合,必然会开张。如果要走向弱小,就必然会让它强大。如果要废弃它,就必然要先使它兴盛。如果要夺去它,就必然要先给予它。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福祸难料也是互相转化的。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势极则反。阴极则阳,阳极则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福中有祸,祸中有福。阴阳变化,是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这些都是物势的自然规律。反而月亮本无圆无缺,现代的科学已经知道月球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圆的,只是由于围绕地球旋转,被遮住部分大小不同变化而已。人本无生无死,也只是人们认知的一种错觉而已。日之将昃,必盛赫。太阳将要下山的时候,必然会异常火红。月之将缺,必极盈。月盈则亏,满月之后就将变缺了。灯之将灭,必炽明。灯烛将要熄灭之前,必然会炽热明亮。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也会回光返照。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周朝衰微之后,诸侯群起,春秋战国战乱纷仍;秦始皇扫清六合,灭六国,统一中国;楚汉相争,刘邦得胜,建立大汉王朝;汉朝末年,枭雄并起,而后三国鼎立;经历战乱又归一统于晋。如此看来,人类的历史,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也是自然之势。当今世界,文化自然分化为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体系。东方代表阴,隐约难见。西方代表阳,比较明显。西方人讲二十一世纪如果要寻找健康到东方去。人的大脑可以划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为阳是今生脑,右脑为阴是祖先脑。祖先脑中记录了祖祖辈辈的遗传信息。东方中华文明凝聚了所有的精华,世界著名的预言家凯西曾经预言,文明的重心从西方移到东方。
(2)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柔弱胜过刚强。前面几句话已经讲了,如果要削弱它,必然使它强大。如果要夺去它,必然要先给它。如果要废弃它,必然使它先兴盛。如果已经处于刚强的位置,就会被削弱了,就要被废弃了,就要被夺去了。柔弱胜刚强,渊为鱼的利处。如果鱼儿跳龙门,争强好胜,不在水里面好好呆着,到岸上来,就会死去。水是柔弱之乡,鱼的长久之所。如果不小心浮出水面,可能会被鱼鹰叼走。鱼不可脱于渊,但可潜形而不可脱,脱就会有危险了,成为世人的囊肿之物。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兵甲是邦国的利器,不能轻易示人,否则就容易招来祸害。世人不知道真正的国之利器在于大道,在于怀道之君,在于辅佐君主的怀道之臣。唐太宗刚即位的时候,百废待兴,虽然北胡人要进犯中原,但是唐太宗并没有马上就发兵,而是等待到唐朝鼎盛了再一举将平定北胡。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匈奴也是对吕后非常的不敬,但是汉朝非常的隐忍,经过窦太后的黄老之学治理,文景之治后,国力强盛,由汉武帝一举消灭匈奴。柔弱为女人的利器,女人的眼泪和柔情,能够让多少英雄豪杰折服。可是此等利器可不能轻易示人。虞姬的柔情反而成为项羽的负担了。项羽垓下兵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在乌江自刎而亡。如果项羽像赤壁之战战败后的曹操,亦或像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胜败还未定呢。蒲松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世间人看此章,可能都认为老子用机智,实际上并非如此。老子所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而已,并不是世人的智巧。
第三十九章 万法归一
1.【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而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2.【注解】
前面的章节提到道德为树根和树干,而仁义礼智信为枝叶。前识为华,而智慧为实。由大道衍生出了枝叶。这一章圣人教导世人返璞归真,回归到一。复杂的以简单的为基础,高贵的以卑贱的为基础。虽然为简单,但是却不是真的简单。虽然是卑贱,但是并不是真的卑贱。世人可能看简单的成复杂的,看高贵的为卑贱的。世人以为一是简单的,以为一是卑贱的。然而是不是这样的呢?苹果公司把手机做到只有一个键是不是简单呢?客户使用是简单了,但是做到只有一却是不简单的。如果没有组成战车的一个一个的部件,就没有驰骋疆场的战车了。组成了战车之后,这一个一个部件似乎又消失在世人的眼里了。如果没有一个一个的原子,就没有世间的万物了。原子组成了万物之后,世人眼里只有万物了,就没有原子了。回归于一,无事不办了。如果能够制心一处,就能够入于静定了。如果真的做到专心致志的念一句佛号,入于静定,很多事情就可以解决了。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都会让他们有了分别心了,三个和尚就没有水喝了。此章圣人老子教导世人守一的修道方法,君主守一的治国方法。
亚当和夏娃本来很快乐的生活在伊甸园里,只因为吃了禁果才被驱赶出了伊甸园,并有了原罪。未吃禁果之前,他们是懵懂守一的。禁果是长在知善恶树上的果子。难道知道善恶很重要吗?甚至是原罪吗?基督教说的原罪,施洗就是要把原罪洗干净,把心洗干净的。这有些类似于佛教的业障,上善若水,用上善来清洗内心的尘垢。上善若水有两层意思,水之德为上善,上善如同干净的水一样洗干净内心的尘垢。知善恶是有分别心了。如果没有分别心,就不会有善恶的区别。有善恶的分别心是人类痛苦的根源。如果没有善恶分别心,而是归于一,就没有痛苦了。世人知道贵贱的区别,就会追求贵的,不要贱的,甚至为了财富珠宝而铤而走险,产生偷盗和杀戮的行为。世人知道贤的,崇尚贤人君子,就会鄙视小人,增长人们的嗔恨心,人们会刻意追求成为贤人君子,可能会成为伪君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知道善恶,也许是恶的开始。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不守一是愚昧的开始。佛家有不二法门,也有分别心的说法,也有一字禅的公案。没有善没有恶是心的体,心本来也是一的,并不是支离破碎的。然而心并没有有形有相的体,也并不是绝对的无。有善有恶是意动了,意动了就心猿意马了,不断地有妄想杂念了。知善知恶这是良知,每个人本来都有这种良知良能,只是被物欲覆盖了,就逐渐失去了这种本能。做善事去除恶习就是古圣先贤说的格物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起心动念有恶那就修正它,言语造恶就修正它,行为造恶就修正它。
虽然是一,但是一中含有阴阳。一分出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每个卦里都有阴阳。这是大道生天地万物的规律。不能小看太初的一,大树不能小看太初的种子。修道不能看修善的种子。圣人说法就是播种法种在世人的心田里,如果遇见缘分就会发芽了。
(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昔之得一者。古始之道,大道守一。一看似简单,但是大道生一,一就衍生出了德仁义礼智信。一为道的体。其体至虚而无为,精一无二。可是大道的体没有任何的形象,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的。人们返本归元,就好像爬山一样,道路有很多条,法门有八万四千。假如只是在挑拣法门、道路,只是在山脚下转来转去,但假如一门深入就能够一路直走到家。不管做什么都贵在于专一,三字经中说到教之道,贵以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持之以恒,十年磨一剑。只要不停地走,总有一天能够走到家的。如果不走,或者朝着相反的方向走,那就不行了。
天得一以清。天下一切有为法,莫不以大道为本。天地万物,都以道体而为本。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沉为地。天得一日月星辰运转分毫不差,春夏秋冬四时推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有天气,人有人气,社稷也有气数。如果社稷的气数已尽,天象也会有所显现。如果社稷的气数很旺,天象也会对应的。汉武帝曾经说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如果百姓的怨气比较多,社稷的气就不太顺。体现在天象上,天就不得一,天就不清。如果人的气逆,气不顺有怨气,身体就可能会失去健康了。中医讲究天地人,这几句分别讲天地人的。天在中医中也是非常讲究的,要顺应天时。一年四季是不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地得一以宁。大道生天地。大道中含有阴阳。就像白光看似只有一种光,但却含有阴阳。天地和人是有感应的。如果地球上的人们做的善事比较多,天就得一,地也得一。大地就太平无事,如果天怒人怨的时候,可能大地就不得安宁了,也就要动了。周幽王初立的时侯,周朝社会动荡不安,关中又连续发生强烈的地震,于是就有人惊呼周朝要灭亡了。也就是这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天地人是有感应的,唐山大地震后的四十五天,真命天子毛泽东与世长辞。西汉末年以及东汉末年日食地震频繁,这也有天人感应了。就连女人的月事都和月亮的潮汐有关,如果月亮盈缺的周期是一周,女人的月事可能就会缩短成一周了。
神得一以灵。人讲精气神,凝神能够聚气,如果精神守一就能够入于静定,气血就旺盛了。气在人体中的运行,一天水流下百刻,循环五十周,共计八百一十丈。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使得精神归于一,入于静定了。
谷得一以盈。空谷如果得一就能够盈满。大海在充满海水之前就是巨谷。江河无不归于大海。万物无不宾服于大道。世人无不臣服于明君。佛陀有一次带着僧团经过一条河流的时候,看到河面上漂浮的木块,跟弟子们说法。我们每个人就像河流中漂浮的木块,只要顺着河流进行漂浮,如果不是中途被人捡起来,或者被河洲卡住不往下漂流,最终总有一天会回归大海的。
万物得一以生。大树是从一粒种子长成的。心如同一粒种子,可以生万法。一是基础,但是如果不积累一,就无以生万物。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俗话讲,一天挣一文钱,胜却床头攒一堆。如果不坚持挣钱,即是家财万贯,也会坐吃山空的。哈佛大学教给人们一个简单的储蓄的原则,该学校出来的学生,有许多人也并非自己创立企业致富,大多数都是正常的工作。但是他们会坚持按照一定的比例强制性的进行储蓄,积少成多,绝大多数学生因此而受益。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侯王至中至正。如果侯王能够守一,入于静定,清心寡欲,天下将自正。天下只能有一个君主,如果有两个天下就大乱了。君主的心如果守一不乱,决策就是英明的而不是昏乱的。少林寺有著名的一指禅武功,但是最初的一指禅却是和禅宗的故事有关。中国禅宗“一指禅”故事:禅宗历来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是不限于借用言语文字传道的。六祖以后的有位大禅师,有人问他什么是“道”?他回答得很简单,每次都是举起一根食指示人,说道,“就是这个!”这个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可是问他的人却懂了,悟了道。有一天老和尚出门了,不在家,一个跟了他很多年的小沙弥在守庙。这天有个人来找老和尚道,小沙弥说师父不在,你要问道问我好了。问道的人便请小沙弥告诉他什么是道,小沙弥学师父的样,举起一根食指向那问道的人说:“这个!”那个问道的人很高兴,跪下来了,因为问道的人真懂了,悟了道。这个小沙弥可真不懂。等师父回来了,小沙弥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告诉了师父。师父听了报告进去了,一会儿背着手出来,要小沙弥再说他怎样向人传道,小沙弥再比划着伸出一根食指说,“这个!”师父放在背后的手一挥,手上拿了一把利刀,把小沙弥的那根食指砍断了。小沙弥手指被砍,大叫一声:“唉哟!小沙弥也因此悟了道。
(2)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而贵高将恐蹶。
其致之。致诫的意思,接下来圣人老子劝诫以下的五件事情。
天无以清、将恐裂。接下来又解释说,天不得此,将恐分裂而不能圆覆于上。
地无以宁、将恐发。地不得此,将恐发动而不能宁载于下。凡是世上有什么大事发生的时候,就会有一些征兆,可能会发生大的地动。如果发生了大的地动,君主应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合乎大道。
神无以灵、将恐歇。人不得此,将恐生机休歇,而不能子子孙孙而无穷,延续后世。如果神不能静定,妄想纷飞,身体可能就会休歇了。
谷无以盈、将恐竭。谷不得此,恐怕将会枯竭了。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万物若不得此,将恐绝灭而无有。如果连一的种子都没有了,如何能够生出万物呢。
侯王无以正、而贵高将恐蹶。侯王若不得此,将恐不能安稳居其贵高的位置。如果侯王不能守正,如何能够辟邪呢?如果侯王被物欲所遮蔽,就不能做出英明的决策。如果侯王对臣民取之无度,身居高位就危险了,可能就担心掉下来了。如果石头放在地上可能就没有什么危险,放在高处不注意掉下来就麻烦了。这几句前面是排比,老子最想说的,最想强调的是,侯王无以正而贵高将恐颠蹶这一句。老子苦口婆心,希望侯王给天下百姓安宁的生活,止息战争。老子劝诫人君应当体道无为而治。劝诫侯王,如果希望保持尊贵的位置,需要以薄贱为本。因为成千上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存在,才有侯王存在的基础。人们常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如水,侯王若舟。历代仁人圣君以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历史上许多君王失道,不能够体恤民情,民不聊生,就容易失去天下。论语上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禹,夏朝的开国之君,善于治水,注重发展农业。稷,传说是周朝的祖先,又为谷神,教民种植庄稼。两位先人都是为了百姓,一心关心百姓,才有了天下。舜曾经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舜帝也曾到黄河之滨学习制陶。见到工匠们制作出的陶器胚子粗糙,烧窑的过程很不科学,烧出的陶器既不中看,又不中用。工匠用烧制出来的陶器换不回多少食物。舜到陶场学习制陶以后,就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他挨个走访工匠,熟悉生产流程,研究改进办法,反复摸索反复试验,终于赢得了成功。陶场烧制出的陶器一改旧观,变得工艺精巧,美观大方,而且品种繁多,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舜有美德,后来被尧立为天子。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在洗头的时候,如果有贤人来求见,周公就会马上抓住湿漉漉的头发见他;在吃饭的时候,马上吐出来,去见白屋。白屋是寒士的意思,周公礼贤下士,怕失去有才学的人才。
(3)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这里老子劝诫后世君王能够效法以前圣明的君主,一切为百姓着想,一心为公。这里贱并无贬义,上善若水,水常处低下。而且侯王不得此道,而身处贵高之位,将恐颠蹶。岂不以下为基本。因此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4)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侯王往往喜欢自称,孤,寡和不谷,这三个称谓,都是贱者的称呼。孤是一,寡也是一,不谷也是一,侯王符合大道就守一。如果侯王能够守一就能够长久了。在世人眼里高的就是低的,低的就是高的。世人以为大道低,而礼法很严厉是高。但是圣人以大道为高,以礼法为低。大树的树根属于黑暗的地方,属于低下的地方,世人可能看不起,然而没有树根如何有美丽的花和甜美的果实呢?侯王如果要为人上人,首先要为人下人。
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而侯王这样来谦下的称呼自己,其意岂不是以贱为本吗。之所以这样称呼自己,就是为了时时提醒君王忘掉贵高的名,而体道守一。侯王所以贵高,是因为百官各司其职,共同为侯王处理政务,治理国家。心所以为王,是因为五官各司其职,供养自己的肉身,而不扰乱自心。侯王面对百官来讲,最好的方式是奉行无为而治,百官各司其职,各安一方。百官面对百姓而言,最好的方式是奉行无为而治,百姓休养生息。若指百官之用,而各有所事。到了人君这里,无所用其事。所谓臣道有为,而君道无为。
(5)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故致数车、无车。譬如轮辐衡轭,聚会在一起而成为车。车作为整体是为一,如果分开了就会是许多构成车的部件。车的不同的部件起着不同的作用,并不能说轮子比其它的更重要。座位可能比轮子高一些,但是座位并不比轮子高贵,轮子也并不比座位低贱。在一个国家当中,君臣百姓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如果把一个国家分开,就有了君主、大臣和百姓,就有了忠臣和佞臣,也有了贤臣和小人。如果作为一个整体来发挥作用,可能都是不可或缺的。这里说到车,和一也是有关系的,逻辑很顺的。车似侯王,轮辐衡轭各个部件如同百官,各司其所。如果许多的部件装成一辆车,就有了车,世人就忘记了部件的存在了。如果把车散开了,变成很多的部件了,世人就只记得部件了,就不记得车了。散朴为器,车可以代表朴,车的部件可以代表器。大道生成万物后,世人只是看到了万物而不知道大道了。心为人之主,人身体各个部位各司其职。
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因此圣人劝诫侯王说不可把自己看待琭琭如玉那么贵重,视物、百官或者百姓落落如石那么低贱。世人如果没有贵玉贱石的分别心,就能够守道,就能够守一。万物并没有变化,而是人心发生了变化。一心可以分化出七情六欲。并不是玉本身就贵,而是人心以它为贵。并不是石头本身就便宜,而是人心以它为便宜。心如果清净守一,就不会有高低贵贱了。琭琭是少的意思。落落是多的意思。玉石少因此显得珍贵,石头多就显得低贱。假如君王能够忘却贵贱的分别,人人都为我用。岂不是无用为大用。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