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再论玄德
第五十一章 再论玄德
1.【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注解】
前面一章教导世人出离物欲就能够得生,入于物欲就置于死地了。出离物欲是养生养性之本,否则会入于死地。不仅仅世人要尊崇道德,远离物欲,修身养性。世间万事万物,莫不以道德为尊。老子在这里回应第十章,并继续更深入的阐释“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样的论述,第十章侧重于什么是玄德,侧重于修行的功夫,要专气致柔,入于静定。
世间万物都是由道生的,由德养的。人虽然为万物之灵,但也是万物的一份子。人能够生养出来,也不外乎道德。大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之灵。头是圆的是法天。脚是方的法地。眼睛如日月。五脏法五星。天有五星,地上有五岳。六腑法六律。大肠长一丈二尺,对应着十二时。小肠长二丈四尺对应着二十四节气。人有九窍对应着九州。天有寒暑,人身上有虚实。天有阴阳,人有男女。月有大小,人有长短。如此看来古人看天人合一并非虚言了。
道生万物,德养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符合天道的。如果世间万物不顺着这些来生长,就没有什么纲纪,就会乱了。人的一生,也会经历生老病死,也会经历出生,成长,成人,死亡的过程,这也是符合天道的。人们知道本无春夏秋冬。只是地球自转,围绕着太阳公转,使得人们距离太阳远近有变化。这才有白天黑夜,有春夏秋冬。这只是世人为了农耕的方便而进行的人为的划分而已。月亮在世人眼里有盈有缺,自古以来产生了不少诗情画意的诗句,然而我们知道月亮一直都是一整个圆的,只是世人看到了光影变化而已。人们可能已经习惯了,然而世间是否真的存在春夏秋冬呢?人的自性本无生无死,是否也仅是世人的一种错觉呢?人生短暂,如同白驹过隙。有一种动物叫蜉蝣,整个生命更加的短暂。早上出生,夜晚的时候就死去了。古人说蜉蝣不饮不食,朝生暮死。事实上是,蜉蝣的生命仅有几小时。然而在这几小时内,要经过两次蜕壳,练习飞行,恋爱,交尾,产卵,非常忙碌。生命过程虽短,却十分充实。春蚕只吃东西而不会喝水,二十二天就会化成飞蛾。蝉蛹只饮水而不吃东西,三十天而蜕变成知了。蜉蝣不吃也不喝,三天就死去了。这里说三天都算是长的了。世人就算是长命百岁,也就是三万多天。每天感觉过的都挺快的。三万多块钱多不多呢?大家会感觉一点都不多。过一天就少一天的了。难怪佛家会说人生如同少水鱼,又有什么值得欢乐的呢?
说到玄德,人们可能很容易想到刘备,刘玄德。然而什么是玄德呢?这里也给了阐述。大道隐微难见,恩德玄妙,看似玄妙,但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自性被遮蔽了,明明在眼前,却看不见。养生之主,是在于养性。“放眼风花付世流,吾人名利何须求? 静中见澈本来面,一片春光到处游。”玄德并非千里之遥,而在咫尺之间,在每个人的心里。世人对名利何须再苦苦的追求呢?转眼之间就是虚空,如果是为了名利可能到头来是白忙活一场了。在静定中就会澈见本来的面目。如果做足静中功夫,待至娴熟,即得玄关。三教的圣人无不从此玄关而出,曰玄关,曰玄牝,曰死地,都是指此地。识得玄关,自然识得玄德。如此修道,是否大道不仅深而且远呢?因此说:“玄德”。如果能够读懂无字天书,打开天门,得其门而入,就能够安身立命。假如不能明白此窍此要,不能慧眼识得这个津口,胡乱摸索,到底不能成功。因此,第一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当今学道的人多,而识此窍门不可多见,离了此窍即是离道。不管是哪门哪派,都离不开心静如水,安静守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离开此窍,如果不在静定中,就会妄想纷飞,心猿意马。沿着此窍门,可入于死地而后生。这也是为什么《阴符》讲,死者,生之根。佛家讲,善护念,也是此意。道家有云:“如能继续道统者,重整全真的门墙,学者欲得此窍不难。”如果能教学人简单易学的法门,例如念佛法门、静中功夫等,弘扬佛法,弘扬全真派的教法,世人就易学易明了。道非远,德非玄。道不远人人自远,佛不迷人人自迷。人们只是离家太远太久了,已经不识自己的故乡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们每个人从小就离开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故乡,无明的覆盖让我们不识回家的路。幸好有高僧大德苦口婆心,慈悲为怀。他们给我们指明回家的道路,指点迷津。并非德玄,也不是家远,而是荒草遍地,覆盖住了回家的路。大道至简,待到缘分至,吹散乌云,自然明明了了。
(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大道能生天地万物。非德不足以长养万物。世间万物都是道生的,德养的。大道无形无相,摸也摸不着,看也看不到,赋予万物以具体的形象,才能够看得到。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学也称为玄学。形,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体。大道没有形体,不可见。如果世人不知晓大道如何,只要观察世间的万事万物即可。上帝创造万事万物。西方人如果要知道上帝的精神,上帝的意志所在,只要研究好上帝的作品即可。西方人将宇宙万事万物划分成一门门的科学,进而研究,试图探知上帝的意图,探求蛛丝马迹。大道为万物设形象,无中生出妙有。世间万物之所有有形象,是构建在微观的粒子基础之上。宇宙大至无外,小至无内。科学家们研究,实际世间万物仅仅是虚空,没有什么物质存在。爱因斯坦的老师普朗克说,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物质存在。虽然赋予万物形象,但是我们需要有慧眼,看清楚外物只是一种假象,不要为外物所束缚,执着于名利不能自拔。如今物理学研究的前沿,已经几乎探索到上帝粒子,这是粒子标准模型中最小的一种粒子。该粒子可衰变成两个光子,然而光子没有任何的质量,那么这个世界岂不是没有任何的质量吗?科学家们为此感到震惊,不能接受,于是假定了一种模型,希格斯粒子遍布整个宇宙,就像当初的以太一样,物质在希格斯粒子的海洋中运动时,受到阻碍,产生了质量。建立这样的模型解释可能是牵强附会的吧?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已经表明质量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物质和反物质互为阴阳,物质和能量互为阴阳,他们可以互相转化。质量表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也能表示物体含有能量的多少。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公式中,光速比较特殊,这表明质量、能量、光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有的物体最终都可以化为光子,而光子至虚无任何质量,也可以这么讲所有的物体都是由光子构成的,光子是名副其实的上帝粒子,也难怪阿弥陀佛为无量光无量寿佛。世间并无光明和黑暗的区别,只是人眼能够感知光子,有光子传入眼睛,即为光明,没有光子即为黑暗。光子在宇宙中寂寞的穿梭了无数劫数,花儿在地球上寂寞的花开花落无数的年头,直至人类双眸的诞生才感知它。
势成之。万物有了这个形状,顺其自然的势,由小到大长成了。游戏一开始,这个势头就无法停止。如果无四时寒暑的秩序,生杀之势,那么虽然道生之、德畜之,而也不能使万物成熟。之所以成万物的,也因为其势。正是因为春气逼物,因此物不得不生。秋气逼物,因此物不得不成。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天道无亲,并非厚爱万物。这都是因为以势成之的缘故。天道运行,人道盛衰,可以顺势而为,不能强夺。怀道的人,符合天道,顺势而为。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大道生天地万物。大德长养万物。万物自然尊道而贵德。父母生养子女,子女自然会尊重和孝顺自己的父母。天地为无形的父母。父母为有形的天地。天道有五贼,如果能够见到就能够昌盛。天道有五贼,为什么用贼,也可以用盗,怀道的人了悟大道,世俗的人很难知道,在大家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对世人影响很小的情况下已经顺势而为了。五贼分别为贼命、贼物、贼时、贼功和贼神。
贼命,修身养性,以五味养生,以五音养性情。
贼物,知晓万物的异同,奇货可居,可以流通获利,孔子的学生子贡和吕不韦是这方面的能人。
贼时,知晓月盈则亏,日月之行。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物极必反,福祸转换。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有些事情不是刻意去追就能追得到的,有时坐地日行三千里,时候到了自然得到。贤才如果没有遇到明主,那只需要散志于岩石,颐养天年,否则也无法推行符合天道的仁政。太公九十不遇,并非不能有所作为,而是审慎选择明主。诸葛亮并不是故意为难刘玄德三顾茅庐,而是试探他是否明主。贼时,圣人顺天时民意,顺天下之势。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兴逆之则亡,时势造英雄,并非圣人刻意为之。如果有大荒大乱,兵水旱蝗,灾害连连,是天生杀机了,这也是一种大势。周文王被囚羑里,汉高祖刘邦原为小小的亭长,魏武帝曹操的父亲儿时曾为乞丐,朱元璋曾经当过和尚,武则天曾经当过尼姑,这些人原来所在都并非王者之位。哪个人能够当天子是天命之为,是上天之子,是上天注定的,只能顺势而为,而顺势而为的关键在于得顺应民心。这些人只是乘着天杀之机,顺势而为,起陆而帝。天人之机如果合发,那么盛衰成败就有定数了。世间万物万变千化,圣人顺应大势而定基业。这些都是天命所定的,刻意去争夺是徒劳的。
贼神,可以以小取大,四两拨千金。一句佛号,即可带业往生,即生成就。凝神聚气,守静专一,就能够养精蓄锐。
贼功,因势利导,建立功业。如果没有明主,无法替天行道,无法建立功业。如果时机不到,那么强行也没有用。贼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几方面都具备,就能够建立功业。殷商成汤借助伊尹,顺天下大势,以小取大,以弱胜强。
道德生养万物,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贵重德的。人心不古,不遵道重德,不能知晓其中的奥妙,却有真实的好处。
(2)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之尊。德之贵。大道生万物,万物以它为尊。德养万物,万物以它为贵。然而道德本无名无相。道无位而尊,德无名而贵。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并不是高贵在上,它们不会强行命令万物。然而万物如同众星拱月一样,自然围绕在它们的周围。万物自然应它感召,如同影子和声响似地,没有命令自然跟随。月亮围绕着地球转动。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它们之间只是虚空,并没有什么命令,并没有什么有形的东西束缚着。天边的晚霞色彩缤纷,形状各异,并没有命令它色彩多一分或者少一分。道德之所以如此尊贵,是因为道体的自然,并非有人赋予它,强加于它。对于侯王之尊,受命于天,成为上天之子。天子顺应民心,为百姓谋福祉。这是受了上天的指命,只能替天行道,如果不能做到,自然天收天杀。上天指派天子并不是让他在那个位置享乐的。如果不是为了享乐,世人估计也不会争的那么厉害了。卿相的尊贵,受命于君,辅佐朝政,应该帮助君主施行德政。如果贪赃枉法,不能够以百姓之心为心,不能够为国为民,自然会被绳之以法。凡是禀命而得到它的,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能够给它,也可夺而失之。受命就是有为,有为的不能长久。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果不顺应天命,岂能长久呢?
(3)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这里讲大道如何恩泽天地万物的。人为万物之灵,看大道如何在人身上体现就能够懂得了。大道生天地。天地生世人。不仅仅是生世人,而还要以德养世人,所以说生之。畜之。天地不仅仅通过食物来恩养世人,生出五谷,瓜果蔬菜。世人生病了,还有各种各样的药材。更重要的是要抚育和教育世人,使其不偏离自性。所以说育之。通过食物和精神食粮等供养,把世人培育成人。所以说成之。这里说的成之,只是外形上成形了。更重要的是成和熟,合称成熟。在人格道德方面是圆满的,不是欠缺的。所以说熟之。大道恩泽养生真正的主人,这才称之为养之。如果只是满足口腹之欲不能称之为养生。大道不仅仅生养世人,还覆护世人,不使得世人受到伤害。关键是自性不受到物欲的伤害。大道生了万物,德恩养万物。既而生长而又含育它,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既培育而又使它成熟。既成熟而又宽容爱养以覆护它。万物逢春不得不生长,万物逢秋不得不成熟归藏。贤才遇到明主不得不出山相助,贤才遇见君主昏庸无能尽天命,无可奈何只好退藏。英雄在太平盛世无用武之地,退隐于市,在乱世出来替天行道。
(4)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大道生万物。但是不据为己有。对万物有前面这么多的有为的恩德,但是并不自恃其能。万物成长了,成熟了而不会进行宰割收获。落叶归根,还是恩泽树木自己。
是谓玄德。这可以称之为玄德。玄德可谓是很深远的,很隐约难见的,但是可以通过这些来体现出来。这章讲玄德,大学中讲明德。德本来是明德,而不是玄德。只是世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罢了。大人之学关键在乎明明德,关键在于发明每个人本性中本有的明德。现在人们以为读了大学就是真正的大学,重知识的获取,而不知道真正的大学应当明明德。德本来是明的,只是世人的心险曲,所以看着像是隐微难见的玄德,觉得非常遥远。但是只要发明本心,就能够发明明德,玄德也会变成明德。发明本心如同人的蜕变一样,恢复本来的面目。老鹰的寿命可以达到七十岁,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它的爪子老化,无法抓住猎物。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得飞翔十分吃力。它只有两个选择,等死,或者进行艰难的蜕变。它会选择飞到山崖上,用啄在岩石上撞击,直到完全脱落。他会用嘴巴把羽毛一根根拔下,鲜血淋漓。五个月以后,它又可以重新飞翔到蓝天上了。我们每个人的解脱,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每个人本来都有隐形的翅膀,但是被业障覆盖的严严实实的,无法获得解脱和自由,需要通过修行才能让我们获得新生。厚重的羽毛就像我们心上的灰尘和业障一样,需要清除才能够让心重新飞翔。道生万物,生生不已,但是生了却不拥有它,用它来谋取名利。如此作为,让万物生长成熟,而不自恃其为,不觉得有功责报于万物。道虽然为万物之主,而不宰割以为利。君主对百姓征收苛捐杂税,就如同有人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满足口舌之欲,切了自己身上的肉放在嘴里吃一样。过不了多久,国家也会败亡,如同身体也会死亡一样。自性虽然为养生之主,对于世俗的人来讲非常的遥远,隐微难见,所以为玄德。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1.【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2.【注解】
前一章说圣人在天下,自己首先专气致柔,如同婴孩。圣人在天下,也以婴孩对待世人。不管世人善,还是不善,都以善对待他们。前一章讨论婴孩,这一章讨论生死问题。人生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除了生和死,可能其它都只是闲事而已。可能大家都在忙碌的时候觉得自己很重要,觉得自己在做的事情很重要。但是一旦无常降临的时候,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地球还是照样的转,鲜花照样的盛开,阳光照样的普照,世人照样的为名利忙碌。解脱生死的问题就要修行。
我们经常用出生入死的成语。出生,如果世人能够出离物欲,就能够生,就能够长久了。入死,如果世人入于尘世沉迷于物欲,就危险了,把自己置于死地了。如果出离了物欲就离开了死地了。圣人教导世人出离物欲才能得生,贪生过甚反而至死。修行人要有所成就,也要远离物欲。佛陀因为看到世间人们受到的苦,无法得到解脱,所以才发愿为世人解除痛苦的。世人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贫民百姓,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痛苦。人的身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不断地变化。如同春夏秋冬一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从幼而变壮,从强壮而变老。凡是有生的,必然有死的。佛陀大彻大悟之后,原来人的本性是无生无死的。世人不在肉身上求生,应该向性身上求生。不怕肉身死,只怕性身死。正如老子说,吾身既无,吾有何患。假如没有了这个肉身,又有何可觉得忧患的呢?
古人云: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生死互为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太极八卦图中的黑白双鱼,中间都有一个鱼眼睛的。这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对于中医而言,春天容易伤风,而冬天容易伤寒。春天并不是没有寒,俗话说咋暖还寒,而是以风为主。冬天并不是没有风,而是以寒为主。世人追求物欲,想的是享受生活,过得更好。但是求生太厚就存在危险了。求生太厚会遮蔽自己的本性,丢掉了本有的慧命了。求生太厚可能就会不择手段,面对危险的时候不知道进退,可能就会连性命都丢掉了。阴极则阳,阳极则阴。求生到了极点反而进入死地了。置之死地而后可能就有生的机会了。圣人修行入静定,静到了极点就生动了,就像大死了一回,就像原来的自己已经死去了。小我已经瓦解了,变成有大爱的大我了。变成大我就能够生得更好了。如同凤凰涅槃,浴火中重生。孙武说,投之死地而后生,致之亡地而后存。兵家打仗的时候,如果存在一线生机可能士兵不会拿出十分的勇气,如果濒临绝境可能更能激发出斗志。打猎的人可能都有经验,野兽被困住了,如果没有任何逃生机会它们也会殊死一搏的。正所谓困兽之斗。项羽破釜沉舟,致之死地而后生,大败秦军。兵战的场地是尸体遍野所在地,有必死的决心反而才可能有生。如果贪生怕死往往就会死去了。恩是害的根源。害是恩的根源。并不是恩中没有害,而是在恩中,恩多而害少。并不是在害中没有恩,而是在害中,害多而恩少。大国与小国的邦交,大国适合先主动示好。小国无非是为了臣服于大国,为大国做事而已。如果小国连年进贡,大国也会保护小国。大国有恩于小国。可是如果小国突然有一年没有进贡了,大国可能就会升起怨恨了。可能还会兵戎相见了。这就是为什么害生于恩了。俗话说不打不相识,可能恩也会由害而生。吴王夫差树恩于越王勾践。他没有能够听伍子胥的劝谏除掉勾践。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起用范蠡和文种,反而灭掉了吴国。周武王替天行道,除掉殷商纣王,看似害于殷商,但是造福于黎民百姓,反而有恩于天下。
(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何所以故,以其生生之厚耳。
出生。入死。出生,出离情欲,才能得生。前面的章节也说了罪过之大莫过于物欲了。出离了情欲,内心静定就长久了。修行人升起了出离心,通过修行从尘世解脱出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尘世污浊如同在淤泥中。入死,不离情欲,精神就会纷乱,以至于死地。如果求生过于厚,沉迷于物欲,可能就进入死地了。
下面大概把世人分为三类,这三类都是入于死地的。这里算了算,世人入于死地的有十分之九,那还剩下十分之一呢?这一类人属于少数的人,可以修道出离物欲而得生的人。两千多年前正值佛陀在世的年代,只有这么少比例的人修道。当今莫法时期很难再有十分之一了。之所以入于死地,都是出于贪生,大约十分之九都是这种缘故。怀道的圣人,超脱生死,而世俗的人不能知晓。
第一类:生之徒十有三。这一类求生的人是长寿的。大约占十分之三的比例。这些人注重养生,顺其自然地生活,年老而终,这部分人不修道,也不能够了脱生死。
第二类:死之徒十有三。这一类求死的人是短寿的。自从有生了以后,内心升起了好恶分别。得到了就欣喜,失去了就痛苦万分。物欲扰乱他们的心,烦心的事情很多。这一类人竭精耗神,思虑过多,缩短阳寿而死。
第三类: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这一类人追求物欲太过了,为了财色甚至铤而走险。这类人入于死地主要是人为的因素,贪而无厌,伤残自己的身体。不知以本职本分的财物养身,反而以身去发财,违犯国法以致身亡的。
何所以故,以其生生之厚耳。世俗的人大概可以分为这三种,而他们都不能免入于死地。这是什么缘故呢?可能是由于他们求生太厚,太过于贪生的缘故吧。
(2)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避甲兵。
盖闻善摄生者。圣人老子说我听说善于养生的人,是这样的,以下有关于善于养生的人的描述。世俗的人都只是知道养生。他们的养生是养生活,满足这个身体温饱的需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是从来不知道养生的真正主人是谁。庄子作《养生主》篇,对此段进行了诠释。正是因为不知道养生的主人,所以世人都算不上善于养生。搞了半天,连养生的关键都不知道,如何算得上善于养生呢?常听说善于养生的人,不养其生,而养其生之主。人的生命有赖于形体,但是主其形体的是心性。心性如同一个国家的君主。五官如同一个国家的百官。善于养生的人,修其身,养其性。性是养生的真正主人。性如果能够得所养,就能够恢复其本真了。世人经常说性命攸关。世人所说的性命只是这个身子的生死问题。如果对于识得本性的人来讲,性和命是相通的。每个人的自性都是相通的。天性是人,人性是心。养生之主在于养性,在于性命。性为养生主,心乃养生的真主人。禅宗讲开悟,“悟”左边是心,右边是吾,即是明白自己的心性。心性不增不减,至静如澄水。善恶都是自性的胼指,画蛇添足而已。如果追求物欲就会奢靡,这并不是每个人的本性,就如同自性多余出来没用的东西一样。不仅没用,还对自性有伤害,如同毒瘤。如果心性守静,就如同水一样清廉。如果性余就会精神浑浊,内心散乱。如果性廉,就会神清气爽,内心安定。世人往往不会把流水当做镜子来照,也照不出什么样子,会变形的。世人往往都是面对着清澈安静的水来照,因为安静的水清澈而且波澜不惊。
陆行不遇兕虎。怀道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也不会被猛兽所伤害。即使与猛兽面对面,也不会受到伤害的。这里只是一个比方而已,猛兽在这里比喻名利,名利比猛兽伤性还要厉害。兕虎是指猛兽。怀道的人善于养生保全自己,不会为了名利去做伤害性命的事情。
入军不避甲兵。怀道的人到了敌军中不回避甲兵,即使这样也不会受到伤害。这里用甲兵比喻争强好胜。怀道的人不争强好胜。怀道的人善于养生,不喜欢跟人争斗。怀道的人不与天下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怀道的人不好战杀人,也不会被别人所杀。
(3)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怀道的人远离了物欲,了脱了生死,很难再有什么能够伤害到他。猛兽不知道怎么用它的角来挑,无处下手。老虎也不知道用爪子在哪里抓,如同挥向虚空中。兵刃不知道砍向何处。这都是打比方,物欲猛于猛兽,凶于老虎,利于兵刃,世人都被伤害到了。世人的自性被物欲遮蔽的严严实实的,无法解脱出来。只有圣人能够远离物欲,证入大道。此处仅是用猛兽兵刃来比喻色欲对养生主的伤害。如苛政猛于虎也,这也是比方而已。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为什么猛兽、老虎和刀刃等都无法伤害到怀道的人呢?这是因为他已经远离了死地了。怀道的人出离了物欲,就远离了死地了。物欲砍伐自性,伤害了世人的慧命。物欲不仅仅伤害自性,往往连身家性命都丢了。世俗的人都是在急不急之务,怀道的人看着很着急。如何劝阻他们远离猛兽、刀刃,远离物欲都不听,只能是规劝有缘人。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这并非只是一句空谈,待到年老体迈,白须皓首的时候细细思量,的确年轻气盛,并未能够把精力放在该放的地方。生死是人生的大事。修道也是人生的大事。世人为名利所俘虏,所以心不自主。虽然有修道的心,然而进进退退,行行止止,俗务缠身。学道的人应发无上菩提心,这样才能劈开生死路,不为荣辱累其心。如今不能制其心,明日仍不能制其心,毕竟何时能制其心呢?百岁光阴如弹指之间,唯恐时不待我。远离物欲,远离死地,此时不行动还更待何时呢?
第五十三章 大道甚夷
1.【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哉。
2.【注解】
上一章刚说完见小就是明,能够见到隐微难现的大道就是明了。老子教导世人如何恢复先天的本性,指出归家的路,指点迷津。这一章刚开头就说假使圣人老子我能够介然有知,就是稍微知道一点大道。前后两章圣人老子都这么说,是非常的谦虚的。虽然老子已经告诉世人有一个家的存在,可是如何回家呢?可能要带足盘缠和资粮的。这些资粮可能就是要多做善事,亲近善知识,接触经典。可能要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避免通过五官对我们的心继续进行污染,减少物欲。但是世衰道微,人心不古,虽然圣人已经告诉了如何走上道的康庄大道,但是世人却偏偏喜欢走小路,以致遇见豺狼虎豹,招致祸害,白白丢了性命。
老子在这里感叹道之难行,要不他也不会西出函谷关隐居去了。他料想天下将大乱,自己虽然攘臂直呼,别人听也听不懂,劝也劝不动的。如同闹市里人说话,很难听得到。如同飞瀑之下的鱼鸣,如何能听得到呢?只有经过一段彻底的阵痛,物极必反,到了一定的极限,就会阴阳转换,世上才会出现太平盛世。《易经》中可以看到阴阳逐渐的转换的过程,重阳中似乎到了阳的极点,没有半点阴,但是无中可以生出有来,也会逐渐生出阴。重阴中似乎阴到了极点,没有半点阳,但是无中可以生出有来,也会逐渐生出阳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福中有祸,祸中有福。人的一生生老病死,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事的兴衰荣辱也都是经历了这些过程。天道如此,物极必反,否则如果没有衰落何来兴起?
使我介然有知。介是微小的意思。俗话说人非草芥,也是微小低贱的意思。如果使得我像上章说的见小,稍微明了。世人的心被欲望所遮蔽,如同被很厚很坚硬的冰层所覆盖,没有任何的亮光,用佛家的话来说很形象叫无明。如果遇到善知识,给予智慧的温暖,就可能点亮一点点的亮光。虽然很微弱,有似天空中的点点繁星,有似山谷中的微弱农家灯火,但总给世人许多的希望。如同厚厚的云层遮蔽了月亮,依稀透过云层看到朦朦胧胧的。“从无知时,忽然有知,真良知也”,圣人老子确有良知良能。他突然感悟到世风日下,世人皆醉我独醒,有意劝说世人返璞归真,归于大道,然而举目四望,却难以找到能够接受的人。
介然有知,依稀看见天门的开阖。宋代邵康节的梅花诗写道:“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壁。不信黄金是祸胎…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荡荡天门,万古以来都是向世人敞开的。天门为入于智慧的大门,入于大道的大门。从来都是向世人打开的,只是世人迷失了。渡口找不到了,需要圣人老子指点迷津。依稀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人回去了,然后又能够返回人间教导世人。这里用山河比喻人的身体,虽然好,但是有很多的业障,如果把这些业障像玉石那样雕琢出来,就能够显现出耀眼的光芒。每个人的自性都是真黄金,自心自性并非本恶,并不是罪恶祸患的根源,只是人们迷失了自性而已。延伸一下当今的世人在金融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太远了,不断的创新出衍生的产品,让世人都逐渐了忽视了忘记了货币之王黄金的真正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会回归真金。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人会逐渐回归道德,回归真心。到那个时候,四海升平,路不拾遗,世界大同,不分你我,不分主客。
好的学生也很难找了,师道在当今这个世上也衰落了,没有古人尊师重道了。圣人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穆圣生活的年代与唐代的慧能大师差不多,圣人虽然已经找到真理,但是却谦虚的教导人们到中土的求学。世人更应当尊师重道,重教化。穆罕默德出生在570年,很巧的是和慧能大师一样不识字,出生前父亲亡故。6岁时母亲病故,成年后经常到麦加郊区希拉山洞中静思,思考宇宙的奥秘和人生存的价值。610年,穆罕默德已到了40岁。有一天,他在希拉山洞中独自静思时接到安拉通过天使传达的启示,教导人们止恶从善,主张限制高利贷、买卖公平、施济平民、善待孤儿、解放奴隶、制止血亲复仇、实现和平安宁。他曾经说过:“人类都是真主的家属,真主最爱为他的家属谋幸福。人类皆兄弟,无论愿意与否”。由此可见圣人深爱世人,不管他们的肤色如何,生活在哪个国家,都是一家人。如果因为信仰不同而导致战乱不断,那么会辱没了圣人的教诲。
世人喜欢走捷径,走险僻小路。世人不喜欢走康庄大道。世人由于心被物欲所蒙蔽了。把大道看成是小道。把小道看成是捷径了。把明德看成是玄德了。在古代喜欢师道的传承,对于东方这些悟性极高的学问,如果没有明师指点,直指人心,可能很难能够有所建树。古代的中医,收了徒弟都是言传身教,效果非常的好。现在缺少好的中医老师,更缺少愿意甘受寂寞领悟这一济世技艺的徒弟了。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里面有大医精诚的一章,要求学医的人需要有很高的医德。古人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传道放在首位。如今却刚好相反,花了毕生的精力在学技巧,学雕虫小技,学一些枝枝叶叶,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雕虫小技就属于小道,这个小字很有意思,很直白。现在教育界深受西方的影响,西方喜欢分析,精细化的分析,分析真理延伸出来的枝枝叶叶。
(1)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使我介然有知。介然,是微少的意思,老子谦虚的说法。老子是说我通过修行,忽然稍微有些良知良能。世人本来就有良知良能,只是被物欲遮蔽住了,不能很好的感知真正的世界了。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圣人老子说我本来想推行此大道于天下。但是却觉得很无奈,天下人心奸险可畏。有心传授大道于世人,而传授给谁好呢?举世皆浊的世界里,如何能够找到接受这些的人呢?有意传授但是却找不到好的学生。不仅仅是找不到好学生,徒劳无益,也可能会造成很多的误解,招来祸害。耶稣基督为了给世人带来光明,然而却遭受世人的误解,钉在十字架上。他看待罗马士兵的眼神是充满慈悲而没有任何怨恨的。因为在他的眼里,这些罗马的士兵只是迷途的羔羊,仅仅是未醒过来的孩子而已。就像前面所说的圣人孩之。传道的人只传有缘之人,不传无缘之人。想当年,达摩祖师来到中土,许多学人都想拜师学道。古人非常尊师重道,为了表达诚意,二祖甚至在雪中断臂求法。虽然我们不必效法二祖的做法,但是古人尊师重道可见一斑。当今正值末法时期,举目四望,相比老子生活的年代,世人真心受的污染更多,离家更远。难以找到可以接受正法的人,也难难以遇见明师。
(2)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世人可能觉得大道非常难找,可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叫大道,而不是叫小道呢?大道有一个大字,就是非常的大的一条大路来的,很大很宽广很平坦很平直很便捷的,没有荆棘的回家的大路。这样的大道如果世人的眼睛不是被无明给覆盖了,就会很明显的看到。就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颗豆子塞在耳朵里面就听不到雷声响一样。世人的心被蒙蔽了,自然不走康庄大道,世人都是抄小路,以为小路更快些,更容易得到财富,获得权力。岂不知很容易招致祸害,在小路上盗贼就比较多,在路上可能遇见豺狼虎豹,一不小心就可能性命不保,要这些身外之物有何用呢?大道至简,世人不走简朴至真的大道,而喜欢走贪嗔痴的险峻小路。经典就是圣人留给我们这些迷失在小路上的世人的路标和地图,沿着这些指引,人们可能很难找到回家的大道。
对于中医来说,领悟经典是最快的办法,然而世人觉得还不够快。的确也是不够快。清代乾隆御医黄元御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研读张仲景的伤寒论,直至有天突然顿悟了才得到真知。如果作为中医,不能彻悟经典,何以言医呢?对于想精通世间某一门技能,也就是小道的人来说,比如学医的人有一种方法是不断地学习知识,不断的进行临床实践,很少读经典。现在的医学教育就是这样的,仅仅是把经典作为选修课。而另外一种方法是除了临床实践,学习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研读《皇帝内经》等经典,如果能够悟通经典很有可能能够成为大医。有大心的人才能够成为大医。历史上的神医非常的稀有,能够得道,已经是非常的稀有的了,如果能够得道又能够精心研究医术,那么更加的稀少。难怪喜爱道术的医圣张仲景说,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和仲文,中世有长桑和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再往下就没有再听说了。反观当今学医的的人,不能够寻求经旨。只是演各自所知道的东西而已,只是各承家技以为独传秘方。对于一些秘方作为谋生手段,也生怕别人知道一二。然而大道就是公布在世间让世人都来学都来看的,是公开的秘密。如果想在医术上面提升一个境界,那么需要精研经典,直至心有所悟。而不是把经典舍弃,追求技艺,那只是舍本逐末而已。
(3)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哉。
朝甚除。除,在古代和阜差不多的意思,指人工土石堆积物,如城墙宫殿。朝廷喜欢奢华的生活,不惜民力,动用财力物力,大量兴建了亭台楼阁,建设华美的宫殿。
田甚芜。朝廷好征战,穷奢极欲。百姓的赋税很高,徭役很重。百姓都去打仗去了,都被征调去修台榭和宫殿去了,哪有多少精壮的劳力用在农耕呢?农事废了,不耕治了,田地荒芜了。不光是有形的田地荒芜,世人的心田也日渐荒芜,这才是最可怕,最让圣人担心的,最让圣人感觉到可畏的。人们每做一件恶事,心田就长了一棵杂草,而人们每做一件善事,心田就长出一朵莲花。
仓甚虚。没有人耕种田地,仓库自然会日渐空虚。粮仓甚虚,国家就有危难了。民以食为天,如果百姓食不果腹,如何能够安定民心呢?对于一支军队来讲,如果没有粮食,都会军心不稳,何况对于一个国家呢?
服文采。整个社会都崇尚奢华,穿有文采的衣服。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世人都以身居高位的人为榜样。上有好之,而下必效法。齐王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国人都跟着喜欢。楚王喜欢细腰的女子,全国的人都喜欢细腰的女子,女子也跟着如何减肥。唐朝上层社会喜欢肥胖丰满的女人,整个社会都以丰满圆润为美。世人喜欢浮华的文采,不喜欢严肃认真的文风。可是古代《皇帝内经》中有素问,黄石公传给张良的是《素书》。这些很素的书,可是内容很丰富,可是一点都不素。对于中医的传承,甚至有些名医劝诫把除经典之外的大多数医书都烧掉,免得误人子弟。纪晓岚是个有良知的读书人,他说世上的道理都在古人的书中写尽了,我没必要再写了,终其一生都仅留下一本读书笔记而已。
带利剑。这里说世人喜欢带利剑,说明崇尚刚强,喜欢武力。殊不知真正的刚强,是世间最柔软的东西。舌头虽然柔软,牙齿虽然坚硬,但是牙齿却先脱落了,舌头还健在。很多动物很刚强凶悍,但是不是被对手咬死,就是被人类猎杀。乌龟虽然柔弱安静却能够得以福寿延年。银行之间竞争,不料杀出个互联网金融来。运营商之间竞争,不料杀出个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来。超市和大卖场之间的竞争,不料杀出个电商来。感觉处处都是危机,处处都在竞争,处处都是敌人,处处都是对手,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真正的敌人也许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世人要有十年磨一剑,铁杵磨成针的精神,磨砺自性自心,能够让真心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厌饮食。财货有余。世人有很多的欲望,纵物欲醉饱饮食,贪得无厌,钱财有余。虽然财货很多,但是仍然不满足。齐桓公把天下的美食都吃遍了。有次跟易牙唠叨说只有小孩子的肉没吃过,结果易牙把自己的儿子给蒸煮了,献给齐桓公。齐桓公认为他很忠心,给予重用,即使管仲在临终前劝诫齐桓公不要用易牙,但是他不听,后来齐桓公被易牙所害。易牙连自己的儿子都没有慈爱之心,如何能够忠于自己的君主呢?齐桓公也为了自己的口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是为盗夸。非道哉。百姓把君主当做劫匪来看待了。这些都不是符合大道的做法。百姓不足而君有余。人君虽然上承天命,但是并未能够替天行道,抚养百姓。所行如是,这样并不符合大道。这里再次感叹,圣人老子非常的痛惜。君主应当把国家和百姓看做和自己是一体的。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打个比方,如果搜刮民脂民膏,就如同割掉身体上的肉来吃,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已。作为人君不仅仅要以身作则,清心寡欲,更应当教化子民,使万民向善。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引人行善如同自己行善,诱人作恶如同自己作恶。世人贪好名利,铤而走险而为盗贼,都是由于君人者不能够清净自律,不能以身作则。就像乐曲一样,由上以唱之,下面全部应和。因此说是为盗竽(夸)。竽,乐之首,而为先唱者。世道人心如此,上行下效,岂是大道呢?当今世人,上下人心如此,感叹道的难行。风俗变坏了,民心变的凶险了,以至于此。作为君主,应当躬行节俭,慈悲世人。清净无欲,以正人心。圣人穆罕默德教导世人,勤俭持家是生活的保障,诚恳待人是明智的表现,善问是治学的窍门。假使人们不精进修行,耕种心田,心田日渐荒芜,心思散乱,精力涣散,仓日渐空虚了。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