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大道甚夷
第五十三章 大道甚夷
1.【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哉。
2.【注解】
上一章刚说完见小就是明,能够见到隐微难现的大道就是明了。老子教导世人如何恢复先天的本性,指出归家的路,指点迷津。这一章刚开头就说假使圣人老子我能够介然有知,就是稍微知道一点大道。前后两章圣人老子都这么说,是非常的谦虚的。虽然老子已经告诉世人有一个家的存在,可是如何回家呢?可能要带足盘缠和资粮的。这些资粮可能就是要多做善事,亲近善知识,接触经典。可能要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避免通过五官对我们的心继续进行污染,减少物欲。但是世衰道微,人心不古,虽然圣人已经告诉了如何走上道的康庄大道,但是世人却偏偏喜欢走小路,以致遇见豺狼虎豹,招致祸害,白白丢了性命。
老子在这里感叹道之难行,要不他也不会西出函谷关隐居去了。他料想天下将大乱,自己虽然攘臂直呼,别人听也听不懂,劝也劝不动的。如同闹市里人说话,很难听得到。如同飞瀑之下的鱼鸣,如何能听得到呢?只有经过一段彻底的阵痛,物极必反,到了一定的极限,就会阴阳转换,世上才会出现太平盛世。《易经》中可以看到阴阳逐渐的转换的过程,重阳中似乎到了阳的极点,没有半点阴,但是无中可以生出有来,也会逐渐生出阴。重阴中似乎阴到了极点,没有半点阳,但是无中可以生出有来,也会逐渐生出阳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福中有祸,祸中有福。人的一生生老病死,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事的兴衰荣辱也都是经历了这些过程。天道如此,物极必反,否则如果没有衰落何来兴起?
使我介然有知。介是微小的意思。俗话说人非草芥,也是微小低贱的意思。如果使得我像上章说的见小,稍微明了。世人的心被欲望所遮蔽,如同被很厚很坚硬的冰层所覆盖,没有任何的亮光,用佛家的话来说很形象叫无明。如果遇到善知识,给予智慧的温暖,就可能点亮一点点的亮光。虽然很微弱,有似天空中的点点繁星,有似山谷中的微弱农家灯火,但总给世人许多的希望。如同厚厚的云层遮蔽了月亮,依稀透过云层看到朦朦胧胧的。“从无知时,忽然有知,真良知也”,圣人老子确有良知良能。他突然感悟到世风日下,世人皆醉我独醒,有意劝说世人返璞归真,归于大道,然而举目四望,却难以找到能够接受的人。
介然有知,依稀看见天门的开阖。宋代邵康节的梅花诗写道:“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壁。不信黄金是祸胎…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荡荡天门,万古以来都是向世人敞开的。天门为入于智慧的大门,入于大道的大门。从来都是向世人打开的,只是世人迷失了。渡口找不到了,需要圣人老子指点迷津。依稀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人回去了,然后又能够返回人间教导世人。这里用山河比喻人的身体,虽然好,但是有很多的业障,如果把这些业障像玉石那样雕琢出来,就能够显现出耀眼的光芒。每个人的自性都是真黄金,自心自性并非本恶,并不是罪恶祸患的根源,只是人们迷失了自性而已。延伸一下当今的世人在金融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太远了,不断的创新出衍生的产品,让世人都逐渐了忽视了忘记了货币之王黄金的真正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会回归真金。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人会逐渐回归道德,回归真心。到那个时候,四海升平,路不拾遗,世界大同,不分你我,不分主客。
好的学生也很难找了,师道在当今这个世上也衰落了,没有古人尊师重道了。圣人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穆圣生活的年代与唐代的慧能大师差不多,圣人虽然已经找到真理,但是却谦虚的教导人们到中土的求学。世人更应当尊师重道,重教化。穆罕默德出生在570年,很巧的是和慧能大师一样不识字,出生前父亲亡故。6岁时母亲病故,成年后经常到麦加郊区希拉山洞中静思,思考宇宙的奥秘和人生存的价值。610年,穆罕默德已到了40岁。有一天,他在希拉山洞中独自静思时接到安拉通过天使传达的启示,教导人们止恶从善,主张限制高利贷、买卖公平、施济平民、善待孤儿、解放奴隶、制止血亲复仇、实现和平安宁。他曾经说过:“人类都是真主的家属,真主最爱为他的家属谋幸福。人类皆兄弟,无论愿意与否”。由此可见圣人深爱世人,不管他们的肤色如何,生活在哪个国家,都是一家人。如果因为信仰不同而导致战乱不断,那么会辱没了圣人的教诲。
世人喜欢走捷径,走险僻小路。世人不喜欢走康庄大道。世人由于心被物欲所蒙蔽了。把大道看成是小道。把小道看成是捷径了。把明德看成是玄德了。在古代喜欢师道的传承,对于东方这些悟性极高的学问,如果没有明师指点,直指人心,可能很难能够有所建树。古代的中医,收了徒弟都是言传身教,效果非常的好。现在缺少好的中医老师,更缺少愿意甘受寂寞领悟这一济世技艺的徒弟了。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里面有大医精诚的一章,要求学医的人需要有很高的医德。古人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传道放在首位。如今却刚好相反,花了毕生的精力在学技巧,学雕虫小技,学一些枝枝叶叶,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雕虫小技就属于小道,这个小字很有意思,很直白。现在教育界深受西方的影响,西方喜欢分析,精细化的分析,分析真理延伸出来的枝枝叶叶。
(1)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使我介然有知。介然,是微少的意思,老子谦虚的说法。老子是说我通过修行,忽然稍微有些良知良能。世人本来就有良知良能,只是被物欲遮蔽住了,不能很好的感知真正的世界了。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圣人老子说我本来想推行此大道于天下。但是却觉得很无奈,天下人心奸险可畏。有心传授大道于世人,而传授给谁好呢?举世皆浊的世界里,如何能够找到接受这些的人呢?有意传授但是却找不到好的学生。不仅仅是找不到好学生,徒劳无益,也可能会造成很多的误解,招来祸害。耶稣基督为了给世人带来光明,然而却遭受世人的误解,钉在十字架上。他看待罗马士兵的眼神是充满慈悲而没有任何怨恨的。因为在他的眼里,这些罗马的士兵只是迷途的羔羊,仅仅是未醒过来的孩子而已。就像前面所说的圣人孩之。传道的人只传有缘之人,不传无缘之人。想当年,达摩祖师来到中土,许多学人都想拜师学道。古人非常尊师重道,为了表达诚意,二祖甚至在雪中断臂求法。虽然我们不必效法二祖的做法,但是古人尊师重道可见一斑。当今正值末法时期,举目四望,相比老子生活的年代,世人真心受的污染更多,离家更远。难以找到可以接受正法的人,也难难以遇见明师。
(2)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世人可能觉得大道非常难找,可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叫大道,而不是叫小道呢?大道有一个大字,就是非常的大的一条大路来的,很大很宽广很平坦很平直很便捷的,没有荆棘的回家的大路。这样的大道如果世人的眼睛不是被无明给覆盖了,就会很明显的看到。就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颗豆子塞在耳朵里面就听不到雷声响一样。世人的心被蒙蔽了,自然不走康庄大道,世人都是抄小路,以为小路更快些,更容易得到财富,获得权力。岂不知很容易招致祸害,在小路上盗贼就比较多,在路上可能遇见豺狼虎豹,一不小心就可能性命不保,要这些身外之物有何用呢?大道至简,世人不走简朴至真的大道,而喜欢走贪嗔痴的险峻小路。经典就是圣人留给我们这些迷失在小路上的世人的路标和地图,沿着这些指引,人们可能很难找到回家的大道。
对于中医来说,领悟经典是最快的办法,然而世人觉得还不够快。的确也是不够快。清代乾隆御医黄元御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研读张仲景的伤寒论,直至有天突然顿悟了才得到真知。如果作为中医,不能彻悟经典,何以言医呢?对于想精通世间某一门技能,也就是小道的人来说,比如学医的人有一种方法是不断地学习知识,不断的进行临床实践,很少读经典。现在的医学教育就是这样的,仅仅是把经典作为选修课。而另外一种方法是除了临床实践,学习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研读《皇帝内经》等经典,如果能够悟通经典很有可能能够成为大医。有大心的人才能够成为大医。历史上的神医非常的稀有,能够得道,已经是非常的稀有的了,如果能够得道又能够精心研究医术,那么更加的稀少。难怪喜爱道术的医圣张仲景说,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和仲文,中世有长桑和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再往下就没有再听说了。反观当今学医的的人,不能够寻求经旨。只是演各自所知道的东西而已,只是各承家技以为独传秘方。对于一些秘方作为谋生手段,也生怕别人知道一二。然而大道就是公布在世间让世人都来学都来看的,是公开的秘密。如果想在医术上面提升一个境界,那么需要精研经典,直至心有所悟。而不是把经典舍弃,追求技艺,那只是舍本逐末而已。
(3)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哉。
朝甚除。除,在古代和阜差不多的意思,指人工土石堆积物,如城墙宫殿。朝廷喜欢奢华的生活,不惜民力,动用财力物力,大量兴建了亭台楼阁,建设华美的宫殿。
田甚芜。朝廷好征战,穷奢极欲。百姓的赋税很高,徭役很重。百姓都去打仗去了,都被征调去修台榭和宫殿去了,哪有多少精壮的劳力用在农耕呢?农事废了,不耕治了,田地荒芜了。不光是有形的田地荒芜,世人的心田也日渐荒芜,这才是最可怕,最让圣人担心的,最让圣人感觉到可畏的。人们每做一件恶事,心田就长了一棵杂草,而人们每做一件善事,心田就长出一朵莲花。
仓甚虚。没有人耕种田地,仓库自然会日渐空虚。粮仓甚虚,国家就有危难了。民以食为天,如果百姓食不果腹,如何能够安定民心呢?对于一支军队来讲,如果没有粮食,都会军心不稳,何况对于一个国家呢?
服文采。整个社会都崇尚奢华,穿有文采的衣服。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世人都以身居高位的人为榜样。上有好之,而下必效法。齐王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国人都跟着喜欢。楚王喜欢细腰的女子,全国的人都喜欢细腰的女子,女子也跟着如何减肥。唐朝上层社会喜欢肥胖丰满的女人,整个社会都以丰满圆润为美。世人喜欢浮华的文采,不喜欢严肃认真的文风。可是古代《皇帝内经》中有素问,黄石公传给张良的是《素书》。这些很素的书,可是内容很丰富,可是一点都不素。对于中医的传承,甚至有些名医劝诫把除经典之外的大多数医书都烧掉,免得误人子弟。纪晓岚是个有良知的读书人,他说世上的道理都在古人的书中写尽了,我没必要再写了,终其一生都仅留下一本读书笔记而已。
带利剑。这里说世人喜欢带利剑,说明崇尚刚强,喜欢武力。殊不知真正的刚强,是世间最柔软的东西。舌头虽然柔软,牙齿虽然坚硬,但是牙齿却先脱落了,舌头还健在。很多动物很刚强凶悍,但是不是被对手咬死,就是被人类猎杀。乌龟虽然柔弱安静却能够得以福寿延年。银行之间竞争,不料杀出个互联网金融来。运营商之间竞争,不料杀出个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来。超市和大卖场之间的竞争,不料杀出个电商来。感觉处处都是危机,处处都在竞争,处处都是敌人,处处都是对手,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真正的敌人也许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世人要有十年磨一剑,铁杵磨成针的精神,磨砺自性自心,能够让真心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厌饮食。财货有余。世人有很多的欲望,纵物欲醉饱饮食,贪得无厌,钱财有余。虽然财货很多,但是仍然不满足。齐桓公把天下的美食都吃遍了。有次跟易牙唠叨说只有小孩子的肉没吃过,结果易牙把自己的儿子给蒸煮了,献给齐桓公。齐桓公认为他很忠心,给予重用,即使管仲在临终前劝诫齐桓公不要用易牙,但是他不听,后来齐桓公被易牙所害。易牙连自己的儿子都没有慈爱之心,如何能够忠于自己的君主呢?齐桓公也为了自己的口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是为盗夸。非道哉。百姓把君主当做劫匪来看待了。这些都不是符合大道的做法。百姓不足而君有余。人君虽然上承天命,但是并未能够替天行道,抚养百姓。所行如是,这样并不符合大道。这里再次感叹,圣人老子非常的痛惜。君主应当把国家和百姓看做和自己是一体的。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打个比方,如果搜刮民脂民膏,就如同割掉身体上的肉来吃,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已。作为人君不仅仅要以身作则,清心寡欲,更应当教化子民,使万民向善。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引人行善如同自己行善,诱人作恶如同自己作恶。世人贪好名利,铤而走险而为盗贼,都是由于君人者不能够清净自律,不能以身作则。就像乐曲一样,由上以唱之,下面全部应和。因此说是为盗竽(夸)。竽,乐之首,而为先唱者。世道人心如此,上行下效,岂是大道呢?当今世人,上下人心如此,感叹道的难行。风俗变坏了,民心变的凶险了,以至于此。作为君主,应当躬行节俭,慈悲世人。清净无欲,以正人心。圣人穆罕默德教导世人,勤俭持家是生活的保障,诚恳待人是明智的表现,善问是治学的窍门。假使人们不精进修行,耕种心田,心田日渐荒芜,心思散乱,精力涣散,仓日渐空虚了。
第五十二章 复归其明
1.【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2.【注解】
上章教导世人什么是玄德。世人以为道尊德贵,玄妙不可言状。世人之所以称之为玄德,以为深远而幽暗不明。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本章说的是常明,大道如同常明灯一样,照彻世间。圣人传承心灯。如果发明本心后,每个人本心都具有本明的明德,只要发明出来即可。王阳明遗言:此心光明,夫复何求。为什么只有这么一句最重要的话呢?如同禅宗一样,直指人心。本章给世人指出归途,给世人指点迷津,需要返璞归真,恢复到本有的光明。
大道生天地万物。大道无始无终,可是天地是有形的,这就有始有终了。天地始于大道。天下的一切事物,都有个可以追溯的本源。河流有源头,归于大海。我们所说的传统,传是传承的意思,统是丝线的头。如果找到了丝线的头,那么就能够找到源头了,这一堆线就不会乱了。我们的故乡在哪里呢?北方的人故乡在北方,认为北方好。南方的人故乡在南方,认为南方好。正所谓子不嫌母丑。然而我们的故乡原本是那里的吗?可能是经历了不断的迁徙,如同浮萍一样,但是暂时一段时间的稳定就会认为那里是故乡了,都忘记了最初的故乡在哪里了。世道人心也是如此,我们是否忘记了自己本心是什么摸样呢?是否把自己给弄丢了呢?人们容易找到河流的源头,不容易找到心的源头,不容易找到大道的源头,即道统。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年回归一次原点,那么我们的心是不是也是每隔一定的时间,集体回归原点呢?世界著名的预言家凯西曾经预言,在不久的将来,文明的重心向东方移动。如果这个预言属实,东方的文化将熠熠生辉。前面讲天有五贼,其中有一点是贼时,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否有一定的回归的规律呢?为什么两千多年前,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集中的出现了这么多觉悟的圣人呢?印度有佛陀在恒河边广度有情众生,西方有耶稣基督,阿拉伯有默罕默德等,中原有孔子、老子等,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这其中有没有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呢?我们来看看天象对人间的影响。距今6000多年以前开始的金牛座时代,是人类原始社会能量积累的时代。距今4000多年以前开始的白羊座时代,古代文明盛极一时,中国的黄帝生活的年代就是白羊座刚开始的年代。距今2000多年前,双鱼座才刚开始的时候,耶稣基督降生。而今水瓶座时代刚刚开启,会给人类文明带来什么呢?是不是也会让人心回归原点呢?是不是会实现古圣先贤所向往的大同世界和太平盛世呢?这样世界上就没有战争,人类亲如一家,这样的社会是不是太美好了呢?现在在世界范围内很流行新世纪音乐、新世纪饮食,是不是也是人心的一种逐步回归呢?为什么每过两千多年就有这样的一个变化呢?我们来进行简单的计算。地球除了自转、公转之外还有进动。人们在玩陀螺的时候,可以发现陀螺的轴向会斜着慢慢转动的,这就是进动。地球转动也是同样的道理。地球的进动,完成一个大圈是一个大周期,时间约为两万五千多年。在这个大周期内,地球的轴向分别指向十二星座,分别对应于黄道十二宫。指向一个星座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时代延续2000年至2400年。如今正是从双鱼座时代过渡到水瓶座时代。2012年冬至日,玛雅文明也许并非预测是世界末日,可能是世人存在着误解?是否会开启一个新的纪元,暗示人类在精神和意识方面的觉醒和飞跃?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是否会有更多人有机会挣脱绳索,走出洞口,看到心有多广阔呢?中华文明的复兴,也许首先是要恢复世道人心,恢复每个人的自性。
(1)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有个开始,这个开始也是天地万物的源头所在,世人以为是天下之母。大道生天地万物,大道就是天下之母了。这里说的也是《易》上所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的道理。天下的数从一开始,一到二,二到三,如此不断往上数,直至千、万,无穷无尽,由少而多,这样也是顺势而数,因此叫作“数往者顺”。如果从多到少的数,其势逆,最后到一,归于无,逆着来进行追溯,《易》就是这样以逆知来事,也是用逆数的。前面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如果要归于道,需要进行逆数,就知道天下之始,就能够找到天下之母。先天生后天是顺着生出来的,所以如果要回到先天就需要逆着来才能返回先天。世道越流越下,人心不古。世间很多事情都是颠倒的,人们需要逆流而返回本真。人的繁衍,子子孙孙,不断地延伸下去。但如果要找到母亲,就要从小孩子向上追溯。试想想,我们都是从远古时期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不断的进化而来。在漫长的时间里,每个祖先都要能在成熟以后找到配偶,都健康得能生儿育女,都运气好得能活到生儿育女的年龄。这些跟你有关的所有祖先,一个都没有被摔死,被吃掉,被淹死,被饿死,最后才能幸运的有了你。这样看来人也的确有前世今生,多少代以前,我们是一只类人猿,可能做了一点善事,多少代之后,我们才有了相应的福报。
既知其母、复知其子。人们既要知其母,也要知其子。这一句教导世人,不可偏执一端。陆九渊和朱熹各执母子一端,争执不休。陆九渊应当是知母也知子,而朱熹仅知子不知母。世人在唯物和唯心之间争论不休。如果知母,必定知子,因为子多少会长的像母的。但是如果单单知道子,由于子孙众多,未必知母。如此可见,治学的人,需要寻找学问之母,再遍观子孙,自然一望便知。如果一个母亲生了许多的子孙,每个人都在拿着一个子孙在争论不休,也无从知道这是谁的后代。这也就是佛家为何说,一经通所有经通。经为学问之母。如果认识了学问的母亲,那么久能够一通百通了。道生了万物,天下有始,以道为天下母。以道为母,以物为子,道生万物,就有万个子孙。人如果只是知道虚无缥缈,没有什么用处,而不知道物从此生,就是知母而不知子。没身不殆。假如只是知晓物而不能体悟大道。这是完全沉迷于物,不能体悟道德,就会失其性真,那就失去了根本。可能二十世纪最大的失误就是单纯的崇拜唯物主义,不知道万物之母。形而上学、玄学存在的根本,就是要人们不要忘记万物之母,而不要单单执着于外物。既要知其母,也要知其子,才能够有体有用。当今世界,人们各执一端,争论唯物和唯心,争论物质和意识,殊不知唯物唯心、物质意识互为阴阳,互为母子而已。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既然知晓万物从道而生出来,那么就不会只盯着物了。心不为物所困,不为名利患得患失。守着母就会得到保护,不会受到伤害,不会被名利伤害自性,不会因为名利而丢失了性命了。圣人知道物欲的享受,然而谨小慎微,不敢去享受物欲。圣人出离物欲而安守大道。这样就没有什么危险了。圣人与天地倶没,天长地久,寿与天齐,那么就没有什么危险了。
(2)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这里圣人老子教导后世学人守母的方法,如何守道。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老子教导后世学人塞住口,闭其门(眼耳),管好门户,六根清净方为道。终身精进修行从不停止。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样自然就少受了许多干扰,内心更容易安静。这也是返还先天的方法,是寻母守道的方法。如果仅仅用两片树叶,就能够把双眼遮住,即使泰山在前也看不到。如果用两颗豆子塞住耳朵。即使打雷了都听不到多大动静。如果用辣椒把舌头辣的麻木,也很难一下口舌利索,变得木讷了。所以对于九窍来说,很有可能受外物的遮蔽,不能感受到真实的世界。我们的感官真的是真实的吗?会不会有错觉呢?有些事情我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可能并不是真实的呢?如果九窍都已经被邪气所扰,那么就能难察到外界的真实变化。一国的君主如同心。寡居深宫之中,如何能够得知国家的真实情况呢?英明的君主应当洞察真伪,不被奸臣和小人所蒙蔽。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如果管不好九窍,就会看到不好的,听到不好的,想到不好的,也会做不好的。世事纷纭复杂,会扰乱人心,就没有得救了。庄子里面有个故事,忽和悠分别是两个地方的君主,帮忙混沌凿开了七窍,结果混沌就死去了。这绝对不是庄子忽悠世人的故事,而是真实的。嘴巴喜欢议论是非,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传入君王的耳朵里,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如果打开物欲的孔窍,那就增添了许许多多的纷杂事件,俗事缠身,终身都不可救治。佛陀教导世人,只要老老实实一心念佛。这样净念相继,就能够都摄六根,使六根清净。当今世界处于信息时代,大量的媒体资讯充斥着人们的大脑,电影、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各种暴力负面的信息污染着人们的心灵,而人们只是被动的接受。各种广告满天飞,影响着人们的理性判断。劝世人守住六根,守住心灵的门户,就是从源头上面避免继续污染人们的心灵,再通过行善清扫内心的尘埃。人们常说沉默是金。所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当今世界人们只赞赏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如果说的都是报怨的话,都是议论是非,那么还不如闭上嘴巴,不造口业。果真如此能够做到管住自己的嘴巴,管住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较少受到干扰,可以终身无忧。
(3)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见小曰明。如果能够见小知微就称之为明。自心光明才能够看到幽暗之处,也才能看到微小之处。前面说要管理好门户,可能世人觉得没什么。别人没看见偷偷吃点好吃的,偷偷看点好看的,听点好听的,想点快乐的,似乎这样的事情很小。但是圣人见到这些小事并不是小,称之为明。如果五官都是被物欲牵着鼻子走,很可能就不能够真实的向内心传达信息。心被物欲所蒙蔽了,做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心不被蒙蔽,才能够见小察微,才能够明。如果心没有被蒙蔽,就能够在萌牙未动,祸乱没有显现的时候就发现了,及时的调整,避免了不必要的祸害。福祸相依,可以互相转换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里也教导世人不能忽视隐微的善恶。正是世人作茧自缚,不断地吐出业丝,造身、口和意业,把自己束缚得严严实实。世人需要停止吐业丝,再想办法把身上已有的丝线解开,丝结不在外面,而在每个人的心里。世人被无明覆盖,看不到光明,没有人给他们点亮心灯。业障没有那么重的人,依稀能够看到真理微弱的光芒,沿着这微小的光芒越走越亮,即可找到回家的路。慢慢的就会越来越亮堂,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了。
守柔曰强。如果世人能够安守内心的柔弱,就会逐渐的变得强大。柔弱符合大道。刚强违背大道。树木在柔弱的时候,世人就会扶持。树木在刚强长大的时候,可能就会被人砍伐了。守着极柔顺的母亲,守着大道。看似柔弱,但是这才能成为真正的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用这散出来的微小光明,点燃众生的心灯,恢复世人本有的光明。其实点燃得越多,圣人自身的光亮并不会减少。一烛能灭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佛家讲传心灯。众生的心宅被物欲所蒙蔽之后,没有什么亮光,烦恼痛苦较多。众生的心灯被点燃后,即可恢复本来的光明自性。
无遗身殃。如果能够安守柔弱,不炫耀刚强,就没有什么危险了。如果能够恢复自性,就远离了危险了。如果众生心灯被点亮了,发明了本心,就会自觉远离物欲,远离是非。这样就能趋吉避祸,也就没有什么祸害了。
是谓袭常。如果能够世世代代这样传承下去,心灯不断地传承,薪火相传,就不会中间断灭了。叙利亚有一个小灯教堂,历经千年灯火不断。佛家有传灯录,心灯不断的传承。自性具足一切,世人骑驴找驴,怀有宝珠而不自知。每个人都能获得上天的眷顾,都有传家宝,只是世人不知道而已。只是世人不能承袭而自绝明德罢了。假使能如此做工夫,就会绵绵而不绝。
第五十五章 比于赤子
1.【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以尾毒伤物曰螫)。猛兽不据(以爪按物曰据)。攫鸟不搏(以翅击物曰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2.【注解】
前面的章节讲到追求物欲非道。这一章讲物壮了就会变老了,称之为不道。树木长壮了,就会被人砍伐了。上一章说立德于家、乡、国乃至天下。其本源就在修身,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修身养性,回归本真,天下大同不再是梦想。圣人知道如何远离名利,如何趋吉避祸,已经解决了自身的问题,可以推及国家和天下了。
前面的章节说到圣人入于甲兵、面对猛兽也不会受到伤害。这一章一开始也差不多同样的意思。毒虫也不会咬,猛兽也不会伤害,很凶的大鸟也不会从高空俯冲下来,用翅膀进行搏击,更不会用利爪来抓。这些都是物欲的比喻。圣人的心已经回归了,变成了赤子之心了,物欲很难再污染到了。这里说圣人如同赤子一样。婴儿骨弱筋柔但是手里握着很紧。婴儿不知道牝牡之合而精气充沛到了极点。婴儿整日的哭闹但是却不会哭哑了,这是身体内和到了极点了。此部经典有好几个地方都说到婴儿,赤子和小孩子。比如专气致柔,能如婴儿吗?圣人孩之。圣人自己首先回归孩子了,也把世人当做不懂事的孩子进行教化。不会一味的责怪世人,也不责求世人的回报。
不仅仅是人处于柔弱的婴儿状态就好,万物都是如此的。物壮则老。柔弱就合乎大道了。婴儿柔弱但是生命力是最强的。婴儿柔弱而不知道追求太多的物欲,就不会受到伤害了。待到长大了,要追求名利,可能就会有危险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鱼为食亡,花为水死。有一个为了钱财丢掉性命的故事,有个地方的百姓都善于游泳。几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的时候,船破了,都游起水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却并不能像平常那样轻松。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历史和当今世上,难道像这样为了钱财权力招致祸害,甚至丢掉性命的例子还少吗?
婴儿的筋骨是柔弱的,但是生命力却很强。人的肾主骨骼,肝脏主筋。婴儿的肾和肝脏都是很好的。这里提到筋,顺便提提达摩祖师所传《易筋经》。佛祖的大意,对于想要修成正果的人,其初步的基础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清虚,另一个是脱换。如果能清虚就没有障了。清虚就没有什么业障了,这里是指精神层面的,业障已经清除干净了。如果能脱换就无碍了,无碍这是指身体方面,经络畅通了。如果能够做到无障无碍,就可以入定出定自如了。如何做到清虚呢,按照洗髓经进行修行就是了。如何做到脱换呢?按照易筋经进行修行就是了。《洗髓经》为内修清虚的法门,主要是清掉内心的杂念业障。《易筋经》为外修经络的方法,可以使得经络畅通。假使能够内清净、外坚固,长寿在反掌之间而已,何患无成?人身的筋是从胎中承受而来的。天生的筋有的松弛,有的痉挛,有的柔弱,有的缩了,有的舒展,有,有种种不同的状况,这都是由先天带来的,每个人都有所不同。如筋松弛就生病了、筋痉挛就瘦了、筋萎靡就痿了、筋缩了就会死了。也难怪老人到了晚年筋骨都会缩了,变得矮小了。如果能够把筋拉长一寸,可能寿命就能够增加一些了。由此可见,筋对人体健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如果湿气过重也会影响筋的,影响经络。从赤子婴儿开始,每个人的筋骨都有先天带来的秉性,但是这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假使筋弛、挛、靡、弱和缩等,都可以通过修习易筋经来疏通经络,使得外强筋骨,作为入道之辅。易是阴阳之道。如果是虚的,可用实来易它。如果是刚的,可用柔来易它。如果是静的,可用动来易它。如果是高低的,可进行升降变化,高的可以变成低的,低的可以变成高的。先后可以发生变化,先的可以变成后,后的可以变成先。顺逆也可以发生变化。危险的可以变化为安全。乱的可以变化为治。祸的可以变化为福。亡的可以变化为存。社稷的气数尽了可以变化为挽回。天地可以变化为反覆。这都是易的功劳了。人身的筋骨,怎么不能易呢。世间颠倒众生,往往不能够遵循大道而行。治国使得民有怨气,气不顺,国家就不会太平。在地球上生活使得环境污染,地气不顺,不能风调雨顺,狂风暴雨。天气进而又会影响人的健康,世人就会多灾多病。世人不按照正常的作息时间,美国的按照中国的作息时间,中国的按照美国的作息时间,都搞颠倒了。世人以为有钱了才去帮别人,可能没想到帮了别人做了善事,有了福报才有钱了。世人以为有钱了拿部分钱去创业,可能没有想到是创业了,经历了失败和痛楚了,才有钱了。世人觉得别人对自己好才肯付出,可能没有想到付出了才能得到别人的好。阴阳、福祸、存亡、安危和乱治等都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没有乱也就没有治,没有福也就没有祸,没有高也就没有矮,然而适当的时机和因缘能够相互转化,世人从胎禀中带来的筋骨,并不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经络皆通,心如莲花,可以通过修行出凡入圣,易凡为圣。
(1)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以尾毒伤物曰螫)。猛兽不据(以爪按物曰据)。攫鸟不搏(以翅击物曰搏)。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圣人已经悟道,怀有慈悲之心。圣人回归了本善的本性,成为真人。圣人内心的本真如同婴儿一样了。婴儿还没有学会说话,不会在内心不停地进行善恶的分别,就会长时间的处于静定的状态。成年人会在内心不听的进行唠叨,想按住按钮停下来都不行。
毒虫不螫(以尾毒伤物曰螫)。猛兽不据(以爪按物曰据)。攫鸟不搏(以翅击物曰搏)。毒虫、猛兽和攫鸟,都是能够伤人的,但是对于赤子来说,毒虫虽然毒而也不螫,猛兽虽恶而也不据,攫鸟虽枭而也不搏。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赤子不知不识,对名利都不懂得去追求,这些对他来说都没有什么意义,反而不会受到伤害。毒虫、猛兽和攫鸟这是比喻世间的恶事恶行,比喻名利和物欲,这些都未能够污染怀道的人的心。因为怀道的人的内心已经回归了,已经能够做到入世不被尘世所染,不被外物外境所困。正所谓忘于物者,物也忘之。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虽然恶而不伤,是因为对于怀道的人而言无可伤的地方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花往往都死在浇水过多上了。圣经里说,瓶子在泉水旁破碎,轱辘在水井口腐烂。怀道的人不追求名利,懂得进退,就能够得到保全了。
(2)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婴儿骨弱筋柔但是小手却能抓得很牢固。婴儿手里没有多大的力气,但是刚出生什么都抓。一般婴儿手里空空却抓得比较紧。待至年老体衰而亡时,虽然儿女满堂、颇有家财,但是两手张开,空空如也,想带也带不走。记得电视上有个老太太,原来身体比较差,从六十多岁开始练习抻筋,现在八十岁,行动自如,能够下一字码。由此可见练筋能够养生健体,甚至能够脱胎换骨。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虽然婴儿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是阳物经常能够勃起。这是精气充沛到了极点的缘故。肾主骨而肝脏主筋。肾脏藏精,婴儿的肾脏是很好的。阳物是筋之宗,也就是说是筋的总汇。婴儿的肝脏和肾脏是全新的,也是很好的。圣人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一般。婴儿筋骨柔弱,而所握也坚固,是精纯之至的缘故。
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婴儿终日号哭,但是不会哭哑了,这是因为和气到了极点的缘故。婴儿只要遇到不适,肚子饿了,想睡觉了,终日哭闹声音也不会嘶哑。因为他心本不动,而无哀伤怨慕之情,是因为气和到了极点。
(3)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知和曰常。如果知道和气柔弱,那么就知道了大道常行了。前面提到婴儿身体和到了极点了。精气充沛到了极点了。人的身体内部要和和气气的,这条气要顺了才舒畅。古人曾说,怒则百脉不定。大道在世间常行不衰,只是世人不知道大道就在自己身边而已。如果知晓柔弱之道,就看见了大道的常行。中国人对和非常有讲究,对于音乐来讲,不同的乐器在一起演奏出天籁之音。对于人身体里面的血气而言,也要非常和顺。血气滋养五脏六腑,在经络中运行,人的身体才健康。五色也要调和才能够出现美景。五色本一色,白光经过棱镜可以分为五色。五音本一音,大音希声,大音中含有五音。黄帝内经中有一章专门讲五音和五味的,五谷、五畜、五果的五味,调养五音的人。五味互相调和,才能有很好的味道。伊尹被尊为厨神,曾经写了一篇有关烹饪火候和五味调和的文章,这和治国也是相通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不为良相,便为良厨。范蠡不为良相,成为儒商的鼻祖。在一个组织中调和不同的人,达成共同的目标。在一个国家里面,调和不同政见的人,达成社会大治。由此可知道,如果对和领悟了,那就领悟到了大道常在身边。
知常曰明。知晓大道常行在世人左右,那么就可以称之为明。前面也说到见小就称之为明。如果不能破除无明,那么也看不到大道。明心见性即为看到心性的亮光。先是看到一丝亮光,后来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地精进,越来越亮,信心越来越坚定。岐伯说,怀道的人明于阴阳,如忽然解惑了,如醉之后醒了。如果没有悟道,断难说掌握中医的精髓。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学中医的人看着经典觉得很枯燥,现在高校中反而经典沦为选修课程了。如果要掌握中医精髓,需要发明本心,才能够与圣人心心相印。如果没有发明本心,世人就如在梦中。
益生曰祥。知晓大道的人,不以名利养生。如果以名利养生,反而被名利所害,有可能性命不保。怀道的人知道养生的真正主人是谁,而不会养错了对象。有些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成为吃货,到处吃好吃的。有些人为了满足眼睛和耳朵的快感,经常去旅游,去看大片。忙活了大半辈子,可能不知道如何益生和养生,也不知道养生真正的主人是谁。养生只要在于养心,心才是真正的主人。五官对应于百官,仅是大臣而已。怀道的人以太和自养,安贫乐道,增益生机的,可以称之为祥。我们平时很喜欢将祥和加起来一起讲。看看周边的这些动物,乌龟比较长寿,它吃得不多,也很少动。有太和之气,因此乌龟很长寿。
心使气曰强。心为养生真正的主人。心当专一和柔,经络自然畅通,不敢妄有所为。和气在心中,形体日以刚强,因此称之为强。上古时期知晓大道的人,取法于阴阳,饮食起居都有定数,按照四时寒暑的推移来进行生活,不沉浸于物欲之中,就能够长寿。修养精气神,以养心为主。《洗髓经》说:“我那时是这么听的,佛祖告诉须菩提。…大家都在酣睡之中,忘却了生和死了。只有内心光明的人自己惊醒了。在黑夜之中暗自修为。感叹今天又这么过去了,过去了一天就又少了一天了。无常来得迅速,身如同少水鱼。…世人在昏昏醉梦之间,沉睡梦乡,醉生梦死,光阴流逝了。世人流浪于生死,在苦海中沉浮。苦海没有边际。如来大慈悲,推演此《洗髓》…后人如果得到这步经典,希望能够奉持为宗旨。要选择有缘人互相传授和传承。世人不要轻视这部经典”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规劝学人务必要重视,劝发菩提心。只有不断精进修行,才能够报答佛恩,父母养育之恩。如果浑浑噩噩一辈子,几十年转瞬即逝,待到那时悔之晚矣。
(4)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如果过强就称之为壮。物极必反,盛极则衰。如果想使它灭亡,就要使它强大。万物壮极,那么就容易枯老。草木等物过于壮了,就将见其枯槁而老。如果人的精神元气不知所养,不知道养生真正的主人,妄求名利,向外驰求太过,形容枯槁而老,可谓不道过甚了。这样过壮了就老了,这样老了是不符合大道的缘故。世人如果能够心平气和,心志专一不动,身体日益强健。世人如果心不平,妄动而使气,气散那么精竭,精竭那么形容枯槁。
不道早已。对于不符合道德的人,早就已经死去了。不道过甚,不能长寿,速死之道。只需要心静至极,身体内部自化,经络自然畅通,这是老氏修养功夫,源头大致出于此吧。而后来学道的人,本末倒置,不知其本。妄构多方旁门左道,执着于形式,失去老氏的指教可谓多了。 假使人们能够知常明,那么在世间的技艺也会有所精进,对于佛家来讲为工巧明,包括医术等。人自性中蕴含着无上的智慧,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是位全才,佛洛依德称他是在黑暗中过早醒来的智者。达芬奇著名画作蒙娜丽莎的微笑,不同的人看,不同时期看都会有所不同。其实人们忘记了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心性来看画作,并不是蒙娜丽莎不同,而是每个人的心的不同。蒙娜丽莎的微笑正是每个人心的一面镜子。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做了很著名的水试验,水的结晶美丑,其实也是每个人心的真实反映,也是人心的一面镜子。正如风动还是幡动,仁者心动而已。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